弯曲的大卫之锤:以色列装甲部队的几次转型
但也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是重新构建了一个战略层面上的平衡。迫使以色列军队从之前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巨大胜利带来的盲目乐观中清醒过来,反思六日战争之后的装甲部队建设方向中出现的问题。重新认识装甲部队的结构编组与装备的更新换代。
二、阶段性战争表现与具体实践分析
狂逐波澜。为以色列带来空前胜利的“六日战争”,让以色列军队关于装甲部队编成与其与空军战术运用的问题上产生了错误理解。1967年6月5日清晨,以色列空军发动了先发制人的攻击,一举摧毁了阿拉伯空军的主要力量,从而决定了这场短促战争的结果。并且在随后的地面作战中,以“马加奇”型系列主战坦克为核心的以色列装甲部队的强势攻势下,埃及军队在西奈半岛上溃不成军。在六天的战斗中,以军装甲部队共击毁阿拉伯联军956辆坦克,而自身仅损失394辆。
这次装甲部队的胜利,奠定了以色列装甲部队在以陆军中的绝对地位。六日战争中,装甲部队史诗般的大纵深机动,利刃般的突破以及对于埃军第一、二集团军摧枯拉朽般的包抄、分割、消灭,使以色列装甲部队的战绩永远被记录在世界坦克运用经典战例上,同时也促使以陆军全军向装甲化发展。以色列的步兵部队开始大量装备装甲输送车;炮兵部队开始大量装备具有装甲防护的自行火炮,可以说,整只陆军正如同一只狂奔的犀牛一样奔向全面机械化。
危机四起。事物往往容易走向极端。就在这个时期,经历过“六日战争”的以色列军队认为,只要有坦克加飞机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以色列国防军(IDF)作战思想便完全围绕坦克部队来建设,提出“最好的进攻武器是坦克,最好的反坦克武器也是坦克,这使以军在“六日战争”后将坦克推上了圣坛。
同时又因为在沙漠奔袭战中,以军半履带人员输送车差强人意的表现,让以色列军队认为,装甲部队无需步兵单位的近距离支援、协同就可以完成作战任务。结果导致以色列国防军将大量经费投入到建设装甲兵与空军时,军队中传统步兵部队数量却大幅下降,大都不是改建为坦克部队就是变成“半坦克”部队的机械化步兵,并拆分配属于坦克部队。只有伞兵部队和“戈兰尼”步兵旅得以成建制保留。其余主战部队中,只有少数配属的步兵存在。其机械化步兵不但数量不足,而且火力贫弱,缺乏近战需要的迫击炮、喷火器、夜战装备器材,并且机动能力也非常差。
而这就为之后的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坦克部队面对复杂地形与敌方大量拥有反坦克武器的步兵集群进攻时损失惨重而埋下了伏笔。
迷茫前行。1973年10月爆发的“赎罪日”战争,可以说是给头脑发热的以色列陆军当头一棒。
西面的的巴列夫防线被充分准备的埃及军队强行突破。东面的戈兰高地上,漫山遍野的叙利亚坦克,正重重的撞击着以色列的生命之门。以色列装甲部队突然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种“绝境”,精锐的装甲部队。面对如水银泻地般涌来的阿拉伯步兵与四处横飞的反坦克导弹面前,缺乏步兵支援的以色列军队无法补上防线的漏洞。正当埃及军队把其步兵单位作为其整体战斗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进攻以色列军队防线时,以色列精锐的装甲坦克部队却不得不在没有步兵与迫击炮的情况下向敌军发起冲击,这些战斗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徒劳的,但浪费的却是以色列士兵的生命。
虽然最后战争的结局是以色列军队顶住了极大的压力,以极大的代价扭转了初期的不利形势,赢得了战争最后的主动权。在西线通过巧妙而坚定的反击,撕开了埃及军队第二与第三集团军的结合部,并将其包围分割在沙漠里。在东线,叙以双方围绕戈兰高地的血腥坦克“白刃战”让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色列军队依旧把控着戈兰高地的控制权。而以色列国防军的精华装甲部队也因此为战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铁甲依旧。在历时18天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双方投入的装甲部队数量之多、战况之惨烈,达到了自二战以来最高水平。
战后统计数据高的惊人:阿拉伯军队损失坦克2554辆(修复852辆)。以色列共损失840辆(修复420辆)。
这由血与火铸成的战争实践证明,由第三次中东战争而得出的错误结论,造成以军实际建设方向上出现了问题,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以军的损失是前三次中东战争的总和。因此以色列国防军(IDF)需要更加合理、更加平衡的陆军作战力量编成。因为赎罪日战争带来的教训,迫使IDF把地面部队改编成由单一司令部控制的大规模诸兵种合成战斗群。
这种战斗群被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装甲坦克部队为主,一是以机械化步兵为主。尽管主战坦克依然被以军视为其地面陆战力量的核心,但之前由十日战争带来的认为能够用坦克与飞机解决一切的错误思想已经在以军中消声灭迹。以色列军队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机械化步兵与机械化炮兵建设上来。促使以色列军队之前严重失衡的作战结果开始向良性平衡方向发展。并在之后的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黎巴嫩战争)的与叙利亚军队的对抗中,一雪前耻,向着建设地区一流武装力量的目标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三、对于以军两次转型的几点思考
以色列国防军通过上一次战争结果得出的经验指导下一阶段的军队建设,却在下一次战争中证明为其带来的灾难性问题。这便验证了那句话:“我们都清楚战争不会重复,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相同的战争。”
作为新一代的军人,我们必须认识到战争所带来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军队阶段性建设的重大影响力。如何处理、分析、利用好实战实践中换来的经验教训,便成为了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国防军队建设是一个周期性的系统工程,这也意味着,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惯性”,一旦指导思想出现了问题,其带来的后果便是无法预料的,其造成的影响也是长期性的。
在现代化战争的大背景下,陆军建设的好坏取决于处理好陆军主战部队中各个诸兵种的建设结构平衡程度,这里讲的平衡并不是完全的平均主义,而是建立在这种军队甚至是国防需求的层面上的,这取决于国家经济水平、国家利益与政治需求、地理环境特性、周边安全形势、潜在对手等。
可以说,军队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因此不能割裂军队建设与国家需求的联系,而是形成一个良性的有机体,相互促进。
通过分析在第三次、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的以色列军队的两次转型与建设周期的相关经验教训,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军队周期性建设提供宝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