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康时期兴办教育事略
西域
1939年6月,40余位学界人士组成的川康科学考察团一行抵达西康省省会雅安,开始茶马古道的科考之旅。考察团里年仅28岁的年轻学者兼摄影师孙明经在考察中发现,当地的学校校舍宽敞明亮,学生衣着整齐,而当地很多县政府房屋却破烂不堪。孙明经好奇地问一位县长:为什么县政府的房子总是不如学校?县长回答说:刘文辉说了,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这里的刘文辉就是四川军阀刘文辉,当时的西康省主席。
刘文辉(1895—1976年),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军长、陆军上将,主政西康省十年。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率部起义,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国家林业部部长等职。
刘文辉出生于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世代务农。民国年间,刘氏家族先后出了3个军长、8个师长、15个旅长,还有1个省主席和1个战区司令。刘文辉兄弟6人,他排行老六。大地主刘文彩是刘文辉的五哥。刘文辉18岁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炮科,20岁毕业返川从军,经刘湘介绍,先为川南清乡总司令刘存厚部属,后为川军第二师陈洪范部属,先后任营长、团长、混成旅旅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军长,是川军中实力雄厚的军阀。
1932年,因武器禁运、争夺地盘等问题,时任省主席兼陆军二十四军军长的刘文辉与时任四川善后督办兼陆军第二十一军军长的刘湘交恶,并于10月爆发了四川规模空前的“二刘之战”,战争以刘文辉战败结束。根据停战协议,战后刘文辉部退往西康。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西康靖边时期。
刘文辉从小读书成绩优异,13岁时为报考成都陆军小学,将年龄虚报成16岁。考试时,他面对试题感到茫然,但生性聪慧的他并不着急。他撇开试题不做,另发议论“欲强国必先练兵,兵不强则不能御外侮,将兆瓜分之祸。裕国必先富民,富民之道在兴工固农,救民之道在因势利导……”文章被阅卷的校长所称道,后被破格录取。
当时的西康行政废弛,1911年,清朝末代四川总督赵尔丰将西康改土归流,拟设西康省,后因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垮台,建省之议遂搁置下来。1933年,刘文辉退守西康雅安。1934年,当时的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刘文辉为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长。1938年,行政院再任命刘文辉为西康省政府主席。1939年,西康省政府正式成立,下辖康、宁、雅三属,共计荥经、天全、芦山、宝兴、名山、洪雅等18个县,省会设在康定。二十四军军部驻扎雅安,刘文辉长期坐镇雅安,雅安成为西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康省的成立,促进了四川藏区、彝区的建设。
在西南的这段时间里,刘文辉开始谋划一些措施。赵尔丰当年在西康“过于看重武力,一味厉行威服政策”,刘文辉汲取经验教训,认为“谋康藏精神之接近”,宜“化除隔阂”,“沟通情感”。1935年,他在西康建省委员会成立宣言中讲道:“当本康民信仰,尊崇佛教,为精神教育,以作康民指导人生行为之原动力,而以职业教育补其生产能力之不逮,用树新省特殊文化之初基。”由于他对当地地域文化把握得比较准确,因此在掌控西康军政大权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力求搞好汉藏和宗教关系。如成立西康佛教整理委员会,以解决各教派间、寺庙间、僧侣间的纠纷;同拉萨政教人物建立广泛联系,团结各教派的高僧大德,定期召开僧侣大会;拨款修建寺庙,广发布施;对在拉萨学佛的汉僧和来康定学佛的各族人士给予经济上的照顾;几度派人到西藏三大寺供养,派人到拉萨学佛。同时,他个人则时常穿着喇嘛服,入寺庙念经拜佛,听讲经。
基于对西康历史与现实的务实认识,刘文辉提出了西康建设方案,发展边区教育与厉行经济建设、加强民族联系,大力兴办教育,创办学校。应该说,刘文辉的这些建设方案对安定西康、发展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刘文辉提出“读书必须救国,救国必须读书”。他认为,以往社会教育之所以未能兴国,原因是教育与国策不相呼应、教育与生产技能脱离关系、教育与生存条件脱节等原因。他希望通过推动教育,达到教育兴国、教育兴省的目的。
早在1931年,刘文辉就出资创建了成都建国中学。任四川省主席时期,他将原公立四川大学、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堂合并成立国立四川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即当今的四川大学之前身。
刘文辉痛感“过去的教育,无可讳言的比之内省,落后很多”,故加大力度招纳人才,创办学校,中等教育、小学教育、社会教育都在此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他“参照本府过去施政经验,并且针对目前需要,权衡缓急,分别轻重,拟定教育行政计划及中心工作”,以达到“总期能够在此抗战建国的当中,完成所负的重大使命,提高文化,启发民智,使教育与生活打成一片,教育与政治互相呼应,借教育力量,融合各民族感情,增加抗战实力”的目的。
从1939年西康省政府正式成立到1943年,西康的地方学校大致情况为:全省行政区域共设置为十八县和一个设治局,及宁属倮族居住地带之学校,截至1943年,共有:省立边民小学3所,共5班,共有学生130余名;省立小学12所,58班,学生1400余名;县局立小学22所,63班,学生1200余名;短期小学51所,205班,学生800余名;总计有边疆学校88所,331班,学生3600余名。
这个数字超过了当地教育最好的时期,即清朝四川总督赵尔丰在西康时期,当时西康每年学生约为2000人,而刘文辉经营四年,学生达到3600余人。
此外,刘文辉还开设专门的夜校扫除文盲。这在当时也属于比较开明与超前的举措。
194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后留学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四川农大终身教授、百岁老人邱祥聘先生回忆说,刘文辉对教育界人士也很尊重,每年春节,都要专门请部分校长、老师们吃饭,联络感情,希望大家为西康建设贡献才智。当年他考取公费出国留学机会,因家境清贫,面临窘迫,刘文辉得知西康有此出息之子弟很高兴,特资助了他一万块大洋。
在“修其教不变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原则下,刘文辉提出发展西康边地教育的几个要点:
一、应根据抗战之需要及本省特殊情形,改订学制,并改变课程之内容,废除不合实际需要及违反民族生活情形之学科,而教授适合康地社会与抗战要求之课程。
二、一般的注重职业教育与民众教育,创办大量之职业学校,补习学校及民众日校、夜校、识字班等。一以增进人民生活知识与技能,一以提高人民文化之水准而加强其国家民族之观念。
三、应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干部人才,以适应今后军事、政治、民众运动及边疆事业之需要。
四、应由省县政府各尽最大最善之努力,赞助康民发展其固有之文化与教育,并多方发动人民创造其自身所需要之学校,由政府给以适当之指导,并在可能范围内予以资助。
1944年,在西康建省后的第5年,西康省立女子中学也在原雅州府文庙(今为雅安市田家炳中学)创办,专门招收女学生,这也是雅安惟一一所女子学校。该校从建立开始,一直到1950年2月雅安解放,总共招收了上千名学生,为雅安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
当时的西康省立女子中学,学生们分为高中和初中两段,高中女生日常穿着的是蓝色学生旗袍装,初中学生则是童子军打扮。在雅安市市档案馆收藏的资料中,详细记载了西康省立女子中学的情况,“女中童军要进行军训,科目包括救护、修桥、防空等等军事技能的训练,政治课课本也是由军方人士编写的教材”,等等。
此外,1948年,华西协合大学教育学院大楼在1928年建成的基础上扩建,刘文辉捐建该楼西端新建部分。该楼现保存完好,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第五教学楼。
1936年刘文辉为保存实力,未大力堵截长征红军,与蒋介石结怨。抗战时期,蒋介石坐镇重庆、觊觎西康,刘文辉遂开始倾向共产党,并在雅安保护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支持民盟、民革在川康活动。1942年6月,周恩来派王少春为南方局联络员长驻雅安,由刘文辉掩护在雅安苍坪山下设立秘密电台,与共产党建立并保持联系,由亲共进而拥共。直到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遵照中共中央指示,联合邓锡侯、潘文华在彭县通电西康起义。
参考资料:
1.刘文辉:《建设新西康十讲》,赵心愚、秦和平、王川编《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下,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
2.刘文辉:《走到人民阵营的历史道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3.刘元彦、李箐:《我的父亲刘文辉》,载《三联生活周刊》2007年第22期。
4.刘世定:《寻常往事》,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