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死亡事件调查——杨修之死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期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以学识渊博而著称。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后来却因“鸡肋”事件被曹操莫名地杀害,时年44岁。那才华横溢的杨修到底为什么会被一向爱才的曹操杀死呢?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故事呢?
杨修,出身世代簪缨之家,他是东汉太尉杨震的玄孙,自祖上杨震至父亲杨彪,杨修家族四世为东汉太尉。可说杨修出身名门,是典型的官宦子弟。受到家庭的影响,杨修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本人天资也非常好,加上后天努力学习,杨修后来是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十分聪明,是当时有名的文士。当时,祢衡就称过当世英才,“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建安年间,杨修被举孝廉,除郎中,后被曹操任命自己的丞相主簿,也就相当于“秘书”一类的工作。参加工作后的杨修,工作能力表现的非常强,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十分符合曹操心意;曹操十分欣赏杨修。不仅曹操喜欢杨修,就连曹操儿子们都仰慕杨修的才华,从曹丕以下,曹操的儿子们,都纷纷地都愿意与杨修交朋友。例如杨修曾赠曹丕王髦剑,曹丕对此剑甚感珍惜;而曹植更是屡次写信给他,视杨修为知己,与杨修交往过厚。
就当杨修顺在仕途风顺水地的时候,杨修却不知不觉地卷入曹丕、曹植之间的夺嫡之争。当时,曹丕、曹植是最有希望继承曹操的王位的。而曹丕、曹植身边也都聚集着一批人才,各自形成自己的小团体,明争暗斗。而杨修,就和丁仪、丁廙、等成为了曹植的亲信。虽然曹植和曹丕之比,在文学才华上是曹植占优,在政治和军事才能上应该说是曹丕要胜一筹。所以,每次曹操询问时政军务方面的问题,都是杨修事先写好了问答的答案供曹植使用,曹植也是靠着杨修的帮助,每次屡屡过关。但时间长,曹操自然就对这件事情起了疑心,最后让人调查,才发现是杨修帮助曹植作弊,知道真相的曹操,对杨修帮助曹植欺骗自己,参与到夺嫡事件当中很是不满。这一事情,也成为后来杨修的死因之一。在夺嫡的过程中,曹丕后来逐渐占了上风。因为,曹丕本来就精于搞政治,玩心计,而且,曹丕身边的智囊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等人,他们各个都是老谋深算、工于心计的人才,自然为曹丕出了不少的主意。而曹植的智囊清一色的是文士,没有什么政治和军事经验,远不如司马懿、陈群、吴质之流的老谋深算,这样在斗争中自然就差了一截。再加上曹丕长子的地位,又有贾诩等朝中重臣的支持,自然领先于曹植。而这时候,曹植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他放浪形骸,多次违反曹操禁令,而曹丕的表现就好多了,他谨守曹操的法令,并在曹操面前完全做出一个孝子的模样,令曹操本人和他身边的侍从都对曹丕的表现很满意。最后,曹操终于下定决心立曹丕为王太子,而把曹植排除在外。尽管杨修在曹植失宠后,曾经有意疏远曹植,但是因为曹植毕竟是曹操的儿子,所以不敢过于明显,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来往密度。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是比较缺乏政治上的应变能力的。后来,为保证日后曹丕能接班稳定,曹操开始对曹植的小集团处理了。其中曹植的妻子就因为穿了十分华丽的衣服,违反了曹操简朴的命令,就被曹操所杀。而杨修作为曹植阵营的核心人物,自然在打击的范围。
除了参与到夺嫡的政治斗争,杨修还有一点就是为人过于高调,爱表现,处处彰显自己的聪明,经常揣摩领导的意图并当众散播。杨修这方面表现记载于《世说新语·捷悟篇》,据新语记载,杨德祖任曹操的主簿,当时正建相国府的大门,刚架椽子,曹操亲自出来看,并且叫人在门上写个“活”字,就走了。杨德祖看见了,立刻叫人把门拆了。拆完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有人送给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盖头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轮到杨修去看,他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每人吃一口呀,还犹豫什么!”曹操曾经从曹娥碑旁路过,杨修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懂吗?”杨修回答说:“懂。”曹操说:“你不要说出来,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好字;虀臼,是承受辛辣东西的,受辛合成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修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相差三十里。” 而《后汉书》也记载了一件事情,就是杨修工作的时候,经常借机外出,为了防止曹操一会儿询问工作,他事先将曹操询问的内容写于纸上,让从人代为回答,但时间长,曹操觉得蹊跷,一调查发现了杨修的所作所为,就十分忌恨杨修。通过上述表现,我们看出杨修是爱耍小聪明,处处爱表现的人,特别是杨修也总能把曹操的心思揣摸透,并且到处散播,俨然曹操第二。这样处处猜透领导的心思,自然会让领导讨厌,而曹操本身就是聪明的人,疑心又重,杨修处处表现的比曹操还聪明,曹操自然会对杨修特别反感,忿恨。通过杨修的表现,我们又可以看另外两个人的表现来比较。那就是贾诩和司马懿。先看贾诩,贾诩是曹操中后期特别倚重的谋臣,地位特别高,但贾诩自认为自己足智多谋,而又非曹操旧臣,恐人陷害,所以为人处事十分低调,工作之余不结交朝臣,婚姻也不与高门望族联姻,这样一来,贾诩就相当安全,曹操父子也更器重贾诩,他最后一直做到太尉之职。再看司马懿,司马懿也是出身名门,因为才华出众也被曹操选为主簿,但曹操老怀疑司马懿有野心,对司马懿十分猜忌。面对曹操的猜忌,为了保身,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工作,十分谨慎,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完成本职工作,从不说三道四,一干就是十几年,这样才打消曹操的戒心。而且他与曹丕交好,曹丕也经常在曹操面前给司马懿说好话,有效地保护了司马懿。后来司马懿成为曹魏的四朝重臣,并由后世子孙取曹魏而代之。通过上述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杨修那些不过是小聪明,与贾诩、司马懿的大智慧差远了。而他本身又是曹操政敌袁术的外甥、父亲杨彪也是曹操眼中钉,曾经被曹操修理过,这样容易让曹操起疑的身份,他本该小心翼翼处理与曹操的关系,可身处政治中心的杨修丝毫没有在意,依旧处处张扬,处处显示自己聪明过人,自然会让曹操对他猜忌,这也是杨修悲剧的原因之一。
最后,在征讨汉中,曹操在与刘备对峙,进退两难的时候,曹操手下将领不知进止何依。曹操于是出了教令,唯曰:“鸡肋”而已。曹操手下将领都不能通晓曹操的意图,唯独杨修心领神会,说:“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并将曹操要撤军的意图,在曹营中开始散播,弄得曹军个个准备撤军。当时,杨修已经为曹操所猜忌,他不小心翼翼地明哲保身,还要耍自己的小聪明,这不是找死吗?果然,曹操知道杨修猜透自己的想法,并且对外散播,弄得人心惶惶,十分恼怒,加之杨修之前的所作所为,曹操是新帐旧账一起算,于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天,杨修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临刑前,聪明过头的杨修,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早令曹操不满了,然后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就这样一代名士杨修被曹操处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透过杨修之死,虽然里面有曹操过于猜忌的一面,但更多的原因出自杨修自己。杨修虽然聪明,但他没有大智慧,没有敏锐的政治头脑,不会明哲保身。身处夺嫡政治斗争中心,他不仅没有远离是非,反而深陷旋风中心,加之没有站好队,还帮着曹植欺骗曹操,最终被曹操以“交结诸侯”之罪杀他。此外,身为曹操的主簿,从事秘书之类的工作,他不是安心本职工作,反而是处处出风头,彰显自己的聪明,极力地表现自己,这当然会引起曹操的忌恨,这也是导致杀身之祸的原因。而且杨修还善于揣测曹操的意图,如果智慧的人,就会把猜到领导的意图,咽到肚子里,自己清楚就行了,可杨修却到处张扬自己的聪明,不仅擅自传达领导意图,而且多次“漏泄魏王训诲”,这自然让曹操非常生气,这也为他自己招了大祸,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些也许就是杨修之死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