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和他的那个时代
文:陆 咸
元末明初的沈万三是苏州的一个名气很响的人物,他的名字,从明代开始,就成为 “富”的符号。然其真实事跡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洪武年间编的《苏州府志》长达五十巻,并没有提到沈万三其人。清代编写的《明史》中没有为沈立传,只是在《马皇后传》中提到,说朱元璋要杀沈万三,马皇后说情,朱就把沈发配到云南。但这一记载有明显的错误,因为马皇后死于洪武十四年(1381),当时明朝还没有进军云南。明军进军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在这之前是不可能把沈万三发配云南的。明代中晚期有一些关于沈万三事跡的笔记之类的书,多数是越说越离奇,可信的程度并不高。
明、清两代,江南地区的地方志书发达,其中有一些关于沈万三后代的记载,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沈万三及其家族的可靠的材料,也能看出一些真实的沈万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清代同治年间的《苏州府志·杂记》中所述,最为确切。全文抄录如下:
沈万三(秀),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因通番而得。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密从海道运米至燕京。洪武时以龙角来献,侑以白金二千锭,黄金三百斤,甲士十人,甲马十匹,建南京廊房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筑城等甃阶,造铁桥水关诸处,费巨万万计。时方征用人材,茂为广积库提举,旺之姪玠户部员外郎。洪武二十三年,莫礼过访之,见其家屏及金银器皿,以刻丝作铺筵,设紫金器十二桌,每桌置羊脂玉二枚,长尺余,阔寸许,中有沟道,所以置筋,恐筋骨污刻丝故也。行酒用白玛瑙盘,盘有六辩纹,乃紫葡萄一枝,五猿采之,谓之‘五猿争果’。盏则赤玛瑙,有缠丝二物,光采灿然,天然至宝。明日,其赘婿顾学文设宣和定器十二桌,每汤一套,酒七行,每行易一宝杯。其后,顾以奸淫事坐党祸,连及万三曾孙沈德全等六人及顾氏一门,同日凌迟,而礼亦连坐诛。民国时期编纂的《吴县志》,对些文字全部照录,只是第一句改为“沈万三有宅在周庄”,因为当时行政管辖区有变,周庄不再属于吴江,改属吴县了。其它则一字不易,说明编者对此文的真实性是认同的。
另据《光绪周庄镇志》所载《沈伯熙墓志铭》,也很能说明问题:这篇墓志铭的主要内容如下:
公讳庄,姓沈氏,苏人也。其先世躬稼起家,曾大父祐,由南浔徙长洲,见其地沃衍宜耕,因居焉。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事,又推恩以周急难,乡人以长者呼之。父旺,丰姿庞厚,有二子,长曰至,季即伯熙也。……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户役故,缧绁赴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与兄同系狱。……伯熙先出,遂得疾甚,药莫医,竟以其年五月十一日卒于京,春秋四十。
另外,沈伯熙的弟弟沈汉杰死后,也有墓碑志铭,大体相同的记述:“其大父祐,爱其水田膏沃,土俗忠朴,因家焉。人遂以其所在污萎未田者归之。躬率子弟服劳其间,糞治有方,潴泄有法,由此起富。”这一段话主要是讲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的,也就是说:沈家发家是由沈祐开始的,而且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致富的。
对沈万三的研究,以上这些材科可以作为基本材科,概括沈万三及其家族的身世如下:沈万三的父亲叫沈佑,原来住在湖州南浔,后迁居到周庄,见其地肥沃适宜耕种,便定居下来。沈祐生育了两个儿子,长子名沈富,也就是后来被人称为“沈万三”,次子名贵,后来被称为沈万四。沈祐带领其子万三、万四及全家从事农业生产,他“糞治有方,潴泄有法,由此起富”。有良好的改良土壤的经验,又关心同乡的困难,常救济同乡,因而受到尊重,称为“长者”。沈万三在张士诚据吴前已经逝世。他的二个儿子,长子叫沈茂,次子叫沈旺,在张士诚据吴时期曾袐密从海路运粮食到元朝的都城燕京。明洪武时,他的儿子曾以龙角献给皇帝,还有白金、黄金、甲士、甲马等。还帮皇帝造了部分南京城墙和不少房子,被皇帝封了官,沈茂当了广积库提举,其姪沈玠当了户部员外郎。后来,都犯了罪,被捕入狱。沈氏家族也由此败落。
可能有人认为,以上这些材料,和传说中的沈万三太不相同了。我认为,这是因为沈万三因富有而为世人所知,他的名字也就成为他家族的共名,把他后人所做的一些事放在了他的名下,而又增加了许多想像的因素,在民间口头流传。
我们可以这两份材科为基础,再结合其它的一些地方志中比较零碎的材科,尽可能弄清沈万三家族的真实情况。
一、沈万三的发家:
1、沈万三主要由发展农业起家,而又得到陆德元赠予的田产,因而成为 “多田翁”。这是他发家的根本原因。
太湖地区的发展,是在唐代中期以后开始,高潮是在南宋时期。由于水利得到有效的治理,太湖地区大批荒地(洼地)得到开垦。开垦以后要进行土壤改良,当地农民采用糞肥以改良土壤,取得很大成绩。这些在汉代被称为“厥田唯下下”的江南地区的土壤,到了南宋就以“沃衍”著称。。著名诗人秦观在《淮海集》中曾有这样一段话: “培糞灌溉之功至也。”这种以糞肥进行改良土壤的工作,延续的时间很长,到元代仍在使用。沈万三也是在施糞肥改良土壤上做出了成绩,还帮邻里共同改良,所以受到赞扬。
从南宋到元代,由于土壤得到改良,江南地区因发展农业而致富的人很多,土地兼并现象也就很严重。有一些人占有了土地,自己并不从事农业,也不懂如何指导耕作,就把田产交给懂农业的人去管,这些人就叫“二地主”。据郞英《七修内稿》卷四十:“元人顾阿英、陆德元、李鸣风皆信而好古,亦能诗文,至今有脍炙人口者,一时名士咸与之游,名振东南。顾有三十六亭馆,陆之治财者,沈万三秀也。……”沈万三为陆德元管理财产,就是“二地主“一类脚色。
陆德元是什么样的人呢?据《陆德元墓志铭》记载:陆是苏州长洲县甫里人, “少知学,治别室,延宿儒与居游,左右书数千卷,常乘间披阅之。然能尚义好礼,馆宾客无虚日。……族有田千亩当得,君曰:吾衣食幸有余,又私此田,不可。创义塾,以田归之,遗重币迎儒先生,为时所重。”他曾出资修甫里书院,长洲县学,还为徽州修过县学,总之是做了不少好事,为当时人所尊敬。陆德元是性格豪爽、“尚义好礼”的一类人,并不把产业当做一回事。元代后期,天下大乱,陆德元看破红尘,“为黄冠”,也就是做道士去了,把家产赠送给了为他菅理产业的沈万三,沈也就成为大地主。(也有的资料说:陆德元产业是传给嗣子陆頣孙,陆頣孙是著名书画家倪瓒的女婿,倪瓒曾于至正十四年放弃田产而游历四方,陆頣孙也仿效他的岳父,把财产赠送给沈万三,自已外出游历。)明代孔迩《云焦馆记谈》一书中也有记载说:”沈氏有田数十倾。”也说是他是有很多田产的“多田翁”。
沈万三本人的故事到此已经结束。以后,都是他后代的事,而又附会在他的身上。
2、沈万三后代的继续发家。
有多项记载说:在张士诚据吴时期,沈氏家族曾帮张士诚从海上运粮到燕京,朱元章建立明朝后,沈氏家族又帮助朱元璋在造南京城中出了力。
据《亁隆吴江县志》卷五六记载:“沈万三秀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翻而得。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密从海道运粮来燕京。”张士诚占领苏州是在元至正十六年(1356)。在至正十七年(1357)时,张士诚为了对抗朱元璋的势力,曾向元朝上表投诚,根据元政府的要求,从海上运粮食到燕京。《亁隆吴江志》所述沈茂等人从海上运粮到燕京,可能就是替张士诚办的。
在张士诚据吴时,关于沈万三家族的记载只有这一条,但很重要。我们知道,元代后期,江南地区外贸很发达,靠海上运输成为富豪的人很多,最著名的如朱清、张瑄等。沈家能为张士诚运粮到燕京,说明沈万三死后,其家产由其子沈茂和沈密经营后,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从事海上运输,已经有了强大的船队,有能力从海上运粮到燕京。有了这样强大的海上运输能力,也就有可能“通翻”,即从事海上贸易活动。沈氏家族的富裕程度,也就可能极大地超过了沈万三在世时。
朱元璋占领苏州,是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次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是在至正二十八年(1368)。太湖地区的富豪纷纷讨好新朝,向新朝输粮输财,沈氏家族也不例外。他们也就当了粮长之类的乡官,虽然不是上品级的官,却掌握有征粮、征役等重大实权。沈氏家族为南京造城和廊房等活动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的,当时很受到皇帝的赞扬,洪武二十一年(1388),经苏州府举荐,沈茂当了广积库提举,沈旺的姪子沈玠当了户部员外郞。同时被封的还有王公达、张瑾、杨德彝、徐公行、龚达、潘贤、金伯仲、龚鼎等。(但也有一种说法:十人都当场辞谢,没有就职。)
从现有的资料看,发了大财的沈万三的后代并不安份,喜欢摆阔气、炫耀富贵,颇有“富二代”、 “富三代”通常所有的坏习气。前面所引莫礼到他家所见到种种奢侈现象,就是一个证明。莫礼是他们的亲家,所记应当属实。由于沈家后代依仗财势做了一些不法之事,就有多项沈家入狱的记载,如《沈伯熙墓志铭》中所记,他们兄弟以“户役故”而入狱。但这些小官司不可能使这个富豪家族败亡。使这个家族败亡的,是他们卷入了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谋反大案。
三、沈万三家族的彻底败亡
洪武二十六年,(1393)发生了凉国公蓝玉谋反大案。株连死者一万五千多人,其中,有沈万三后代多人。
沈氏后人如何牵连到这一案件中的呢?《弘治吴江志》中有一段专门记载:“吴江有陈某,同里镇人。洪武中,为序班。一子呆憨无取,妻梁氏,国色也,且知书善吟。时沈万三婿顾学文(按:此说有误,实际是沈万三的儿子沈旺的女婿),同邑周庄人,知而慕之。因厚赂恶少数人,诱其夫昼夜饮博,计嘱媒婆持异样手鉓,往货于梁。梁虽酷爱,而以无力偿价辞。卖婆示以顾意,谓少年俊美,德性温良,娘子若肯相容,更有美于此者。梁笑而无言。竟以手柬答之。顾即酬以诗章,遂成私约。时班头有兄号陈缩头者知之,乃谕意稚子,日造其室嬉焉。顾适以诗寄至,以松月图书尾。梁览毕,楂成纸捻置灯檠,随被幼子窃去。缩头补辏成幅,封寄序班,以为辱及门户。乃洪武三十一年春,适凉国公蓝玉坐事在挐,序班从旁而奏:臣九十二都正粮长顾学文出备钱粮,通蓝谋逆,见在勾栏某倡家宿歇。诏捕之。果于倡家获焉。”此案牵连人数众多,有顾学文的父亲秀、弟学礼、学敬,妻族沈旺、沈德全、沈昌年、沈文规、沈文矩、沈文衡、沈文学、沈文载、沈海凡等,这些姓沈的人,都是沈万三的子孙。沈家由此败落。沈家的姻亲,吴江大户莫礼家也同样遭难。
这一案件的起因,虽然是由于陈某诬告,但沈家也确实和蓝玉有关系。当时苏州有一个颇有些名气的文人,叫王行,能诗会画,在沈家做过家庭教师,他对沈家情况极熟悉,《沈伯熙墓碑志铭》和《沈汉杰墓志铭》都是他写的。后来王行又到凉国公府去当教师,并把沈家引荐给蓝玉。王行本人也是作为蓝玉谋反案的重要罪犯遭到处决。
关于蓝玉谋反一案,历史学家议论很多。这一事件虽和沈氏子族命运关联甚大,但非本文题义,这里不赘。
通过对以上材料的梳理,大体上可以看出:传说中的沈万三和真实的沈万三事跡,可以说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从元代后期到明代初期,沈万三家族是苏州地区有影响的富有人家,前后至少有四、五代人。而沈万三则成为这个家族的共名;(2)沈氏的发家,一是从事农业得法,二事得到大地主陆德元的财产赠送。其后人从事海运活动,也发挥了作用;沈氏家族曾为张士诚海运过粮到燕京,也曾为朱元璋造过南京城的一部分,表现出他们家族确实富有。4)沈家的败落,是由于其后人卷入了凉国公蓝玉谋反案。(5)洪武后期,苏州有人违反朱元璋“禁民人穿靴”的禁令而被斩,其家属被发配到云南。但不是沈氏家族,更不是沈万三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