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躺平,晚年封神
来源: 最爱历史
在古代,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基本逃不过读书中举,进入体制,而后在官场扶摇直上,成为一个有钱有权的人。但是,总有人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甚至,他会在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上紧急跳车,闯入隔壁的迷雾森林。明朝书画大师沈周,便是这样一个少有的人。
沈周的另类人生,从一则卦象开始。苏州知府汪浒早就听闻长洲县的沈周才华过人,公元1454年,他向沈周抛出橄榄枝,希望举荐其为官。收到消息后,沈周并未感到高兴,而是拿出《周易》,给自己算了一卦,卦象显示:
“嘉遁。贞吉。”
这大约是老天告诉他,跑路为上策。看到这个结果,沈周笑逐颜开,留下一句“吾其遁哉”后,不但推辞了这份差事,还索性频繁出入山野,开启自己一辈子的“事业”——隐逸 。这一年,沈周才28岁。
在注重功名利禄、倡导入仕为官的时代,沈周的做法按现在的理解,就是年纪轻轻却选择了“躺平”。
元朝末年,沈周的曾祖父沈良因战火失了家业,入赘苏州相城名门徐家。所幸,沈良是个有本事的人,在贤妻的辅佐下,两人一同辟田复业,很快,门户变大,家财逐渐雄厚。随后,沈家传到了“性嗜诗酒,以诗名江南”的祖父沈澄手里,一跃成为江南最有名的文士名家。像沈澄这样才华出众的人,当然不免受到朝廷赏识,举贤为官。只是,喧嚣的官场怎么可能留得住沈澄那颗自由浪漫的心?因此,永乐初年赴京没多久后,沈澄便称病归家,转而继续沉醉在喝酒吟诗的快活之中。沈家从此多了一个传统:不爱做官。
而后,不管是父亲沈恒还是沈周自己,都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
从世俗眼光来看,沈周不做官是有些可惜了。曾经,15岁那年,凭一篇当场写下的《凤凰台歌》命题作文,沈周被户部主事崔恭大加赞赏,将他比作初唐四杰的王勃。其文才天赋之高,同时代应该没有多少人能比得上。家中富裕,名声籍甚,若再出个高官,整个家族岂不是更盛?但沈周在最年轻气盛的时候,也没有受到世俗名利的诱惑。他一心只爱读书,不爱功名。
28岁那年拒绝苏州知府的举荐后,沈周便开始了他的隐逸生活。但他的隐逸与传统的隐士相比,又给人极不同的感觉。很多人说,沈周笔下的山水,比起前人,总是少了几分清高孤傲,多了几分平易近人。这都是源于他那颗“市隐”之心。沈周大隐隐于市,内心安定,他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智慧,而非躲入山林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一生隐逸的底色,是耕作。在《耕乐》一诗中,他写道:
“良家无外慕,躬耕修隐德。”
他一生与农田相伴,在他眼里,耕作并非苦事,反而有助于修身养性,是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也许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但焦虑的情绪,是人皆有。别人眼中的洒脱文士沈周,暗地里也有着自己的困惑。我们看沈周的家世,很容易便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他是一个“富三代”,所以才有躺平的资本。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沈周早年家世富裕并不假,但后来的生活却颇为困顿。一切要从朱元璋建立的“粮长”制度说起。
明朝建立初期,为了巩固政府的赋税收入,避免地方官员侵吞税收,朱元璋便让地方上田多的大户去担任粮长,完成当地税粮的征收和解运。经济恢复上升之时,这确实是一桩美差,干得好的人还可以被举荐为官。可随着朝廷税收日益繁重,逃税的百姓日渐增加,如此一来,粮长便收不齐税。朝廷精明得很,规定若租税不够,粮长必须掏钱代偿。这也是最初要选择大户来担任这一职务的原因,因为大户才有能力自掏腰包填补租税的窟窿。于是,粮长卖田补税,补到自家破产的事屡有发生。沈周家便是摊上粮长一职的倒霉蛋之一。
起初,是沈周的父亲担任粮长,但由于粮长实行“永充制”,沈周在29岁的时候便被迫接替出任此职。随后数年,他一直饱受困扰,不但曾因代偿税粮让妻子变卖饰物,更窘迫的时候还因拖欠官府五百石粮食而被羁押入狱,最终靠好友郭琮代偿才得以脱身。1478年,52岁的沈周在端午节写道:
“借贷烦亲戚,饥寒罪岁年。”
可见,沈周不再担任粮长后,也没有回到从前的优渥生活,还要问亲戚借钱度日。所以,人生有些选择,并不一定是财富自由带来的,恰恰相反,财富自由并不一定带来选择的自由,而是带来心境的平庸,以及日常的烦恼。沈周早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故而从来不因生活的穷富而影响个人的选择,甚至,在人生越是穷困之时,他的思想境界提升得越快。
中年以后,沈周已在绘画和书法上博采众长,能够自由出入于宋元各家,并自成一家,晚年更被誉为“吴门画派”的领袖。当时,内自京师,远至闽、浙、川、广一带,无人不知道沈周先生,无人不想要得到沈周的画作,以作珍藏。沈周在祖宅的不远处营建了有竹居,作为隐逸的大本营,却常年“客似云来”。每天黎明时分,有竹居的大门都没开,旁边登岸的港口已塞满访客们的舟船。古人“追星”之疯狂不输今人啊。
但即便名满天下,沈周依然维持着谦卑谨慎、无欲无求的生活状态,一直担心身外的虚名会毁了他的道德修养。面对疯狂上门求画的人,他是如何应对的呢?
在沈周那儿,不论是高官名士,还是平头百姓,他都竭尽所能地接待了。络绎不绝的求画之请肯定让他感到疲累,但由于他“不忍人疾苦”,所以,能答应的他多数都答应了。前有贩夫牧竖拿着白纸前来索画,沈周无有为难,人人满意而归;后有拮据书生拿着自作赝品索求题字,沈周欣然应之,化假为真。沈周的弟子文徵明用了十个字来形容老师的平民精神:
“下至舆皂贱夫,有求辄应。”
沈周写过《南乡子》一词,其中说道:
“天地一痴仙,写画题诗不换钱。画债诗逋忙到老,堪怜,白作人情白结缘。”
虽称种种所求为“画债”,但也在调侃中吐露了心中所想:自己不过是天地间喜欢画画写诗的痴人罢了,作品都没拿来换钱。如此平易近人的高士,世间只有一个。
有一年,朝廷新任命了父母官,一来就想征召当地有名的画工把官府装饰一番。衙门里有个老油条,看新来的知府对当地名流不熟,便把沈周的名字报上去,让一个大画家去做小工的活计。于是,当差的人立马征召沈周进城服役,为新知府作画。当时,李东阳、王鏊等朝廷高官都是沈周的好友,有人劝沈周通过这层关系把新知府“修理”一下。沈周却淡然一笑,不为所动,其后每天到官府画画,早出晚归,一干就是几个月,把官府装饰得很到位,知府也很满意。这一年,沈周已经年逾七旬。
不久,知府到京城述职,吏部尚书问他:“沈先生近来身体好吗?”知府不知所云,又不敢细问,只好含糊应道:“他身体挺好!”随后,知府去拜访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李东阳问他:“沈先生有书信让你带来吗?”知府不知所措,只好信口应道:“有书信,只是还没送到。”慌忙退出之后,知府赶紧去问人:“长洲的沈先生究竟是什么人?”人家才告诉他,沈先生就是那个给他绘饰官府墙壁的老画工沈周。他吓得汗流浃背,自京城回到苏州,直奔有竹居,向沈周道歉。但沈周从头到尾都不以为意。
这件事记载在《明史》里面,可见沈周到老都是一个道德感极强的人。一个大师被当作小画工对待,这要换成任何一个社会精英,轻则找人把这差事推掉,重则找人把这知府免掉,但沈周明明有这样的关系和资源,却从不动用。除了书画一流、文采惊人,他就跟一个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他不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不会走后门,不会依赖特殊关系,遇上事情,他就自己去应对,他就是这么纯粹,这么平民。
沈周一生中留有好几幅自画像,其中一幅名为《白石翁小影轴》的画像,是他74岁时所画,到80岁时,他在上面题了几行字:
“人谓眼差小,又说颐太窄。我自不能知,亦不知其失。面目何足较,但恐有失德。苟且八十年,今与死隔壁。”
一句“恐有失德”,便能看出他一生的追求。
三年后,公元1509年,沈周病逝,享年83岁。这在当时可谓长寿,沈周生前认为,自己的长寿源自内心的乐观豁达,以及终其一生的道德修炼。难怪文徵明说:
“吾先生非人间人也,神仙人也。”
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即便一生未出江浙,小小一方天地,也足以让他看透世间万物的根本。这便是“神仙人”,致敬,沈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