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哈尔滨的货币战争
清代末期,巨额的外国货币流入中国,种类繁多,数额庞大,大约占到中国货币总量的三成,在十几个省使用,严重扰乱中国金融市场,侵害中国利益。
鹰洋
币制最乱的就是东北三省,‘钱法之乱,今日已极,通国皆然,东省为最。’
俄国和日本在东北发行的纸币,在市场流通中已然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北满地区的俄国卢布,外国的法定本币竟然成了中国一个地区的本位币,这在中国金融史上是唯一的一例。
卢布
清末民初中国国力衰弱,无力与沙俄抗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沙俄的垮台让中国看到了收回货币主权的希望。可此时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日本出兵西伯利亚,占领了海参崴,趁机把势力扩展到了东北北部。日本在南满发行的货币也随之进入了哈尔滨。
日本朝鲜银行发行的金票 俗称老头票
当时的中国政府、金融界以及哈尔滨商民,’有感于外币之交侵,官银票币之不振,遂有挽回国币权之决心。’
这是一场中国近代罕见的围绕货币发行进行的战争。
⒈
1918年6月,上任不久的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召开三省金融紧急会议,为与日英美争夺货币主导权,决定先由奉天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在哈发行小银元(东北银元)兑换券,对当地工商业发放贷款,这是一个稳妥过渡的方案。
之所以采取这样一个妥协的做法,有着现实的无奈。为了方便理解,简单叙述一下背景。
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和开通,沙俄的本币卢布,东北老百姓叫羌贴,也进入了中国。中东铁路的客货运费只收卢布,哈尔滨等铁路沿线城镇的俄货也用卢布标价销售,俄国商人使用卢布一是方便,二是避免了汇兑风险。
俄国在东北商人众多,势力巨大,所以卢布主导了市场。
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
面对这种情形,中国官府和商民也意识到要挽回权利、疏通钱法。从1898年开始,东三省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银行:奉天官银号(奉天省)、吉林官贴局(吉林省)、广信公司(黑龙江省),陆续发行了本省流通的纸币。但财力有限,发行保证金难以落实,多有滥发,因此纸币不断贬值。
19世纪末,世界范围金贵银贱,中国的纸币都是白银或银元本位,卢布是金本位,1卢布相当于0.77423克黄金,随时兑付。这些原因造成卢布比中国纸币’更值钱’,更受市场欢迎,甚至北满地区的中国地方政府收税都用卢布清算。
十月革命后,卢布失去了国家背书,逃亡到东北的白俄势力成立的几个流亡政权,曾滥发纸币给东北老百姓带来巨大损失,俄国人的信用下降。
这是中国人夺回货币主导权的好时机,俄国衰落了,但还有英美,特别是日本虎视眈眈。中国纸币能否保证币制稳定,重塑形象为市场接受,也是一个考验。
所以张作霖采取了一个’试行’的办法,摸着石头过河。
⒉
奉天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只发了84万元,就因保证金不足法定比例被财政部叫停了。
此时中东铁路局因全线停运,经营困难,又失去了俄国国内的支持,只能向中国银行申请贷款。
民国政府和哈市大商会协调,决定由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在哈尔滨的分行组成银团,为中东铁路局贷款,但条件是使用国币,且今后铁路营业用国币结算支付。
1919年5月,卢布主导东北近30年的历史终于结束了,一种新国币’哈大洋票’出现了。
它以银元(大洋)为本位,票面上印有发行地’哈尔滨’字样,所以叫哈尔滨大洋票。
票面明示凭票即付
随着北满经济的发展,中交两行发行已不能满足需要,当然还有利益均沾的因素,哈大洋票的发行行先后增加到六家,其中东三省银行是张作霖以整顿金融为名,指派奉天省财政厅在哈尔滨成立的官办银行。还有原地方官办的黑龙江广信公司、吉林官银钱号和张作霖的私人企业边业银行。
‘六行号’发行的哈大洋票,到1921年共发行2150万,准备金1050万,算是稳健经营,因此市场信誉很好,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东三省政府因为都有利益,也大力推广,黑吉两省在铁路沿线和特别区的邮政、税务都强制使用哈大洋票。到此被国人寄予厚望的哈大洋票,可以说开局不错。
但也出现了各家无视发行纪律,超额发行的问题,这为后来的风暴埋下了隐患。
⒊
纸币发行的核心是信用,一个人或者团体获得了把一张纸变成钱的权利,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没有人能抵挡这种诱惑,这和道德水准没有关系。
1920年直皖军阀开战,张作霖借机扩大势力范围向关内调兵,1922年开打第一次直奉战争。
为筹集军费,张作霖下令东北银行停止对企业的贷款,已贷出的要限期收回。后来就直接要求多发票子了,官商一起走上滥发的老路。
这引发了市场的极大动荡,首先在京津出现了挤兑,后传染到了哈尔滨。
市面上也是各种消息不断,发行哈大洋票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总行都在关内,好多股东都是北洋权贵,传闻他们要把保证金都抽走,这更加剧了恐慌情绪。
哈大洋票是银元本位,允许1:1兑换成大银元(袁大头),发行之初就规定上海、天津只能汇款, 只有哈尔滨可以办理兑付。
要应对挤兑,只有两个办法:不是动用武力,就是在哈尔滨准备足够的银元。张作霖为了稳定局势,维护哈大洋票的信誉,从全国筹集银元运到哈尔滨,兑换最多的一天是1921年11月21号,一天时间换走了15.1万大洋。好在随着京津局势的稳定,哈尔滨也好转了。
前方打仗,后方还要消耗大洋,张作霖压力山大,不过这一关算是咬牙挺过了。
但刚喘口气,又出问题了。为保证哈大洋票的兑换,大量的银元都调集到哈尔滨,造成外地银元短缺价格上涨,长春和哈尔滨离得这么近,100现大洋就比哈尔滨贵6.5元。
雪上加霜的随着战事紧张,全国的银价都在上涨,使得在哈尔滨用哈大洋票换成现大洋,拿到外地就会有利润。这引起一波更凶猛的兑换潮。
吉林省长鲍贵卿给滨江道尹的训令中说,‘自哈大洋券以来,商务活跃,但流入外阜现洋被贮存,只流出、不流入,此乃无底沟壑。现大洋只在哈市使用,沿线只用国币券。’
禁令一出,民间百态。大洋被藏在粮食、冻肉、木材中,甚至熔成银条运走。
在哈的外国银行也推波助澜,他们把收到的哈大洋票,当天就兑换成大洋。竟然还有外国银行把外币质押给中国的银行,借出哈大洋票,兑换成现大洋,运到天津上海赚钱,再把津沪的哈大洋票换回来还给银行,循环往复,这不光是牟利了,这是想搞垮哈尔滨的金融市场。
这次挤兑政府坚持不住了,纸票子可以印,现大洋不是无限供应的,只能动硬的了。
1923年12月15日,张作霖下令禁止外国银行兑换大洋,严查大洋囤积走私。哈尔滨特区行政长官朱庆澜迅速颁布了《查禁现洋、现银秘密输出及取缔暴利兑换条例》,路警、水警全面出动,对于私运现洋、现银的一律没收关押,甚至有累犯被带出车站直接枪毙。
特警、便衣整日监督,家有现洋的人,必须出具’并非图利保证书’,专账记录,如查实违反,没收下狱。
霹雳手段立竿见影,1924年市面上现大洋基本绝迹了。
但货币发行毕竟是个商业行为,靠武力不是长久之计。后任哈尔滨特区长官张景惠为控制货币发行量,特设国币监理官一职并自任监理官。各家行号回收哈大洋票十分之三,验收封存,其余十分之七加盖’监理官印’才能流通使用。
打击了挤兑,减少了货币流通量,哈大洋票币值趋于稳定,政府还召集铁路局和大商会,重申哈大洋票的本位币地位。
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扶持下,哈大洋票虽历经风暴,但一直作为哈尔滨地区的主导货币使用到9.18事变,这在张氏父子主政,东北币制统一的环境下,算是一个奇葩。
1932年伪满洲国中央银行以1:1.25的比例回收哈大洋票,直到1937年才全部清理完毕,哈大洋票结束了它18年的历史。
哈大洋票在我国近代金融史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它为抵制列强操纵控制中国金融做了重要的尝试和探索,同时也对启发促进中国近代金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