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红色波兰的三次危机

来源:历史研究

波兰与苏联接壤,是受苏联控制最严的东欧国家之一,苏南冲突发生后,为了防止波兰效仿南斯拉夫,苏联对波兰领导层进行了清洗,执政的波兰工人党总书记哥穆尔卡被指控为“铁托分子”和“右倾民族主义者”而开除党籍,并被捕入狱。在苏联策划下,1948年12月,波兰工人党与社会党合并,组成波兰统一工人党,新党的领导机构完全按照苏联模式制定了国家的体制和发展路线。为了加强对波兰的控制,苏联还将出生于波兰的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派到波兰,担任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防部长。然而,苏联的高压并不能消除因历史上屡遭俄罗斯瓜分而深潜于波兰人民心中的民族主义情绪。

1956年春,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在东欧各国引起震动和反响,波兰领导层在这时因党的总书记、总统贝鲁特突然逝世于莫斯科而发生变动,新任党的第一书记奥哈布于4月6日宣布为哥穆尔卡平反,4月20日,政府又宣布大赦,释放了1000多名政治犯,波兰社会从上到下出现了改革求变的潮流,而长期压抑的社会矛盾在松动的政治氛围中顺势迸发,1956年夏天的波兹南事件成为当时社会危机的集中表现。

波兹南是位于波兰西部的一座工业城市,1956年6月,该城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工人发起要求增加工资和降低赋税的请愿活动,因政府部门没有及时满足工人要求,矛盾激化,请愿活动发展为反政府示威和骚乱,当局出动军队镇压,导致50余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事件发生后,波兰党和政府作了慎重处理,满足了工人的部分要求,平息了群众的情绪,并借此机会调整政策,推出改革方针。7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举行二届七中全会,检讨了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错误,通过了《关于政治经济局势和党的主要任务》的决议,就政策调整作出一系列决定。为了加强改革派的力量,波党政治局还决定在10月召开八中全会,改组中央领导层,推举哥穆尔卡出任党的第一书记,同时将罗科索夫斯基排除出政治局。波兰局势的发展引起苏联的不安,为了防止波兰脱离苏联阵营,在10月19日波党八中全会开幕当天,赫鲁晓夫亲自率领高级代表团来到华沙,企图干预波党的决策,同时将驻波苏军调往华沙郊区,对波兰施加压力。波兰领导人坚决抵制了赫鲁晓夫的干预,波兰军队和人民群众也动员起来保卫自己的民族权利,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只好让步,同意以波兰保证维持波苏同盟关系为条件将苏军撤回基地,并不再干预波党的人事变动。苏联代表团离开华沙后,波党八中全会继续进行,按原计划改选了政治局,哥穆尔卡正式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

哥穆尔卡执政后,针对当时经济、政治领域的一些突出问题采取了调整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同时,他还顺应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潮流的兴起,提出走“波兰道路”的口号,准备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哥穆尔卡的改革还没有真正迈开步伐,就在内外阻力下停滞不前。1958年以后,波兰的发展路线又回到了传统的“斯大林模式”的轨道上,随之,经济形势逐渐趋于恶化,因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粮食和消费品供应日益紧张,人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国家的财政赤字则不断上升。在经济停滞的情况下,为了减轻财政负担,波兰政府只好通过提高物价谋求摆脱困境,但是,工资的冻结和物价的上涨明显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直至超出了群众的忍受度,又一次爆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1970年12月12日,波兰政府决定从次日起对肉类等67种食品和日用品实行较大幅度的提价,此举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12月14日,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工人首先举行罢工和抗议示威,当局进行武力镇压,酿成流血事件。随后,事态继续扩大,工人的罢工斗争蔓延到其他城市。在这种形势下,波兰统一工人党于12月20日召开中央全会,决定解除哥穆尔卡的职务,由盖莱克接任第一书记。同时,政府宣布两年内冻结物价,以此平息事态。

盖莱克上台后,吸取前任的教训,试图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手,稳定社会。1971年12月举行的波兰统一工人党六大通过“高速发展战略”,提出“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口号。但是,在不改变体制模式和发展路线的条件下要大幅度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是很难做到的,为了实施“三高”战略,波兰政府大借外债,企图用外来资金刺激经济增长。这种措施一度表现出成效,70年代上半期波兰的经济增长率有较明显提高,但好景不长,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框架内外来资金的使用效率十分低下,而外债的偿付负担却逐年加重,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外债剧增,外贸入超,财政赤字再度大幅上升,政府不得不又一次使用提高物价的办法来摆脱困境,从而第三次酿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1980年7月1日,波兰政府决定把议价肉类的价格提高60%,此举立即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映。在各地工人自发罢工抗议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有组织的政治性罢工和示威行动。8月中旬,格但斯克工人率先组成瓦文萨任主席的联合罢工委员会,向政府提出释放政治犯、建立自由工会等21项要求。迫于群众示威的压力,波兰政府宣布改组,总理被撤换。8月30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中央全会,决定同意工人组织自由工会。9月5日,第一个独立自治工会在格但斯克宣告成立。同一天,波党再次召开中央全会,解除了盖莱克的职务,选举卡尼亚担任党的第一书记。

波兰领导层的变动和政府缓和矛盾的措施未能解决长期累积而成的社会危机,与此同时,政治反对派的力量乘势而起,形成了全国性的组织。1980年9月22日,全国各地独立自治工会的代表聚会格但斯克,决定成立全国性独立自治“团结工会”。11月10日,波兰最高法院批准团结工会依法登记,承认其合法地位。此后,大部分工人脱离党和政府领导的工会,加入团结工会,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实际上成为与政府对立的反对派政治组织。

由于经济形势持续恶化,波兰政府于1981年2月再次改组,原国防部长雅鲁泽尔斯基出任部长会议主席。同年7月召开的波党第九次特别代表大会通过《经济改革方针》,宣称“进行深入的经济改革”以摆脱危机。然而,政府的改革方针遭到团结工会的抵制,9月,团结工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瓦文萨为全国委员会主席,大会通过的纲领要求改变现行社会制度,实行自由选举和多党制。面对团结工会的挑战,波兰党和政府决定采取强硬措施予以反击。10月召开的波党中央全会解除卡尼亚的职务,雅鲁泽尔斯基兼任党的第一书记。11月,波党再次召开中央全会,要求议会授予政府采取非常措施的权力,以制止团结工会的反政府活动。针对这一动向,团结工会于12月初宣布,一旦议会允许政府采取非常措施,将在全国发动抗议罢工,随后,团结工会还提出对执政党和政府进行公民信任投票的要求。双方的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波兰的局势引起苏联的严重关注,从1980年9月起,苏联当局即通过“波兰危机对策小组”谋划干预措施,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不断向波兰领导人施加压力,要求在波兰实行战时状态,苏联还拟定了在波兰举行代号为“联盟80”的华沙条约国军事演习方案,准备对波兰实施军事占领。1981年4月,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安德罗波夫和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在布列斯特秘密会晤卡尼亚和雅鲁泽尔斯基,以下命令的方式要求波兰实行战时状态,并提交了苏联制定的行动计划文件。在团结工会和苏联的双重压力下,波兰领导层为维持社会稳定和避免苏军入侵,于1981年12月12日晚实行了战时状态,当晚,大部分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和骨干分子被捕,次日,雅鲁泽尔斯基宣布,已成立“救国军事委员会”对全国实施军事管制。在军管期间,团结工会被作为非法组织予以取缔,罢工活动亦被制止。

军事管制持续到1982年底,鉴于局面得到控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波兰国务委员会于1982年12月19日决定暂时中止军管。1983年7月22日,战时状态被正式取消。通过采取非常措施,波兰政局在80年代中期有所稳定,但是,由于改革难以突破原有的体制模式,长期积累而成的经济困难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暂时隐伏的社会矛盾继续在深化,新的危机随时可能发生;同时,被压制的反对派势力也在继续积聚力量,伺机再起,波兰的局势仍然处于动荡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