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决定命运,为何说波罗的海三小国比外高加索三小国“命好”?
文/田瑞安
波罗的海三国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外高加索三国为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总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三个国家加起来才相当于我们一个河南省的面积,实属弹丸小国。近代历史上,这6个小国都是在大国夹缝中艰难生存,最终还是被侵略扩张成性的俄国吞并,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纳入原苏联版图。
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三国和外高加索三国纷纷独立,如今都过上还不错的小国寡民生活。相比波罗的海三国的稳定局势和发展水平,外高加索三国显得不那么平静且经济欠发达,究其原因,这当然涉及到国家的体制政体、人口素质、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但不得不说,“地缘决定命运”在这两个地区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波罗的海三国
沿波罗的海东岸,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自北向南排列。虽在地图上不怎么显眼,这三个小国却都有着坎坷而精彩的历史。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个民族均形成于远古新石器时代,一部从东方迁居至波罗的海沿岸,另一部从南方维斯瓦河及第聂伯河流域迁来,历经千百年发展,这些居民的后裔逐渐形成代表自己民族的部落。
1、地理上,北临芬兰湾的爱沙尼亚和芬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该国主体民族爱沙尼亚人就属于芬兰-乌戈尔人,语言也与芬兰语非常相似。
2、坐拥里加湾,拉脱维亚的地理位置也相当不错,早在12世纪,里加就成为当时欧洲的主要贸易中心。作为主体民族拉脱维亚人的母语,拉脱维亚语是印欧语系中唯一仅存的波罗的语族语言。
3、立陶宛人在公元前就迁至波罗的海沿岸定居,12世纪起遭日耳曼人入侵,此后成立了立陶宛大公国。立陶宛与相邻的波兰在历史是有着密切联系,而最著名的当属曾打遍欧洲的波兰立陶宛联邦了。
从上图可看出,波罗的海三国地理条件不可谓不优越,但地缘政治却非常糟糕。历史上,北边的瑞典帝国对波罗的海东岸一直虎视眈眈,南边的波兰在强大时也跃跃欲试;西边的日耳曼人不断“东扩”,而东边的俄国更是蠢蠢欲动。
因此,地处四战之地的三个小国只能艰难生存在大国夹缝中,时而被强盛的“北海大帝国”丹麦统治,时而被叱咤北欧的瑞典王国征服,时而又被日耳曼十字军控制。直到20世纪初,三小国在列强反复争夺下最终被沙俄吞并。
如果不算波兰立陶宛联邦,波罗的海三小国在历史上都没有实现完全独立,而真正改变三小国命运的还是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波罗的海三小国在一战中的命运可谓大起大落。
1917年俄国革命后,新生的苏俄单方退出了战争,随即招来协约国一片叫骂。在次年3月签订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中,苏俄把西部大片领土割让给同盟国,波罗的海三小国就这样转给了德国。三小国还没回过神来,自己的命运再次发生转机。
仅过了8个月,德国于当年底投降了,与当时割让的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等地一样,波罗的海三小国突然成了“无主之地”。历史证明,如果一定要在俄国和德国之间选择“跟谁”,波罗的海三小国会“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德国。
既然历史给了它们一直梦想的独立机会,三小国当然不会错过。很快,波罗的海三国纷纷独立,纵然有一百个不情愿,内外交困的苏俄也无暇顾及了。就这样过了20年太平日子,1939年二战爆发,随着苏德瓜分波兰和斯大林构筑东方战线,苦命的波罗的海三国又将面临厄运。
1940年6月,苏联称立陶宛破坏《苏立互助条约》进行反苏活动,责令其“立刻逮捕挑衅祸首”。同时,苏联要求在立陶宛驻军并享有自由通行权。摄于苏联淫威,立陶宛只得答应。次日,苏联红军进驻立陶宛 。之后的一幕幕在苏联扩张领土的“运作”中时常出现,立陶宛的宪法被废除,政府官员被逮捕,亲苏的新政府成立了。当年,立陶宛“自愿”加入苏联,成为其一个加盟共和国,名曰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联故伎重演,拉脱维亚与立陶宛遭遇相似,都于当年以加盟共和国身份加入苏联。值得一提的是,为报复爱沙尼亚人在二战中的反苏行为,苏联将爱沙尼亚一部分领土“调剂”给俄罗斯,同时对其“俄罗斯化”,即把爱沙尼亚人流放西伯利亚并迁入俄罗斯人,到了战后的1952年,爱沙尼亚人在国内的比例从1941年的90%下降到不足45%。
苏联清楚,无论从民族、宗教还是文化上,波罗的海三国与俄国都不是一路人。三国中多数人信奉的是天主教或路德派基督教,如立陶宛人大部分信奉天主教,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大部分为路德派新教徒。
因此,宗教问题后来成为波罗的海三国反对“俄罗斯化”的导火索,其影响在三国争取民族独立运动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立陶宛的宗教势力和波兰一样强大,天主教在苏联时期对立陶宛的影响很大,有资料显示,80%的立陶宛人系天主教徒,在这个领土面积仅6.5万平方公里的国家里,多达6个宗教中心领导着天主教的各个教区。
苏联解体前,当时波罗的海三国200万人民组成的“人链”震惊了世界。不是一家人非进一家门,最终还是分道扬镳。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次年8月,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宣布独立。
此后,波罗的海三国陆续加入北约和欧盟,凭借地缘优势和较高的人口素质,三小国如今发展的还不错,虽没北欧等国富裕,但也比作为加盟共和国时期强多了。
外高加索三国
在黑海与里海之间,呈西北向东南走势的高加索山脉尤为壮观,作为亚欧两洲的地理分界线,大高加索山脉从黑海东北岸俄罗斯的索契直达里海西岸阿塞拜疆的巴库,相隔不远的小高加索山脉则几乎与之平行。
高加索山脉北侧称前高加索或北高加索,南侧称外高加索或南高加索。其中,北高加索属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则分属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
外高加索地区历史悠久,这一地区在早期深受亚述等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格鲁吉亚人的祖先为高加索当地部落,阿塞拜疆人从东部的波斯高原上迁徙而来,其居住地与当时的波斯帝国有着密切联系,语言同为伊朗语。而亚美尼亚人则是从西部的小亚细亚半岛迁徙而来的。
波斯化进程后,这一地区又迎来了亚历山大大帝开启的希腊化进程,直到公元11世纪,语言上更接近希腊而文化上更接近波斯的亚美尼亚最先赢得了独立,并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成为了希腊文化圈和波斯文化圈之间的缓冲地带,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民族文化特色。
经历了波斯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影响,外高加索地区又成为罗马帝国的地盘,期间的公元3世纪,为了不被波斯人的拜火教所同化,双方几经拉锯,最终使阿塞拜疆以西的广大区域成为亚美尼亚人掌权的缓冲地带。
公元7世纪,崛起的阿拉伯帝国一度征服了外高加索,但对其影响不大。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被拜占庭逐出外高加索。此后,突厥人开始成为这一地区统治者,罗姆苏丹国、黑羊王朝、白羊王朝、奥斯曼土耳其纷纷亮相,最终,作为近代外高加索的三个主要民族,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东正教的格鲁吉亚、伊斯兰教的阿塞拜疆悉数登上历史舞台。
从三国信奉三种宗教就可看出,尽管外高加索地区交通不便,却属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两河-阿拉伯、希腊、波斯、土耳其、俄罗斯等多个文明的交汇处,大国势力在这里不停博弈。俄罗斯帝国崛起后,这里成为沙俄与奥斯曼帝国的角逐场。
格鲁吉亚濒临黑海而离俄罗斯较近,自然深受其“影响”。诞生钢铁斯大林的格鲁吉亚自古民风彪悍,凶狠好斗。独立以来,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的关系一直不怎么样,12年前还曾大打出手,如此乱局,除了西方势力介入,长期的民族压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阿塞拜疆濒临里海与伊朗较近,这个高加索三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早已完成伊斯兰化。应该说,在对待外族入侵上,亚美尼亚的抵抗在三国中最为顽强。历史上,波斯人、阿拉伯人、塞尔柱土耳其、拜占庭帝国和蒙古相继征服过亚美尼亚,但对其“同化”都没得逞,也没能改变亚美尼亚人的宗教信仰。
比较了波罗的海三国和外高加索三国的历史,由此看来,一个国家如同一个人,其命运往往由“出身”和地缘决定。虽然同处在大国夹缝中,独立之后的波罗的海三小国在民族、宗教方面相对单一,摆脱外部势力控制后容易获得有利的地缘政治,轻松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而外高加索三小国就不同了,地处闭塞的大山高原,历史上深受周边大国势力的影响,其民族、宗教矛盾错综复杂,领土时有纠纷。从这方面来看,外高加索三小国确实没有波罗的海三小国的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