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改变法国汽车史的暗杀 雷诺汽车为啥离开美国?
作者:王渺林
1986年11月17日傍晚,法国巴黎。一位健壮的男子刚步出汽车,砰砰砰砰四声枪响,他就头部、胸部中弹,倒在了血泊之中。杀手是一个两人组,骑着摩托车,得手后立刻消失不见。
被暗杀的是时年59岁的乔治·贝斯(Georges Besse),他是当时国营雷诺汽车的CEO,正在对这家亏损的车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在被暗杀前两个月,雷诺汽车已经扭亏为盈了。但随着这四声枪响,乔治·贝斯的生命结束了,他所指引的雷诺汽车变革方向也难以为继。而他的变革,从某种意义来说,影响着法国汽车今后的命运。
乔治·贝斯于1985年1月临危受命,成为雷诺汽车的CEO,主要目标就是让其扭亏为盈。他在欧洲采取了关闭工厂、大量裁员的激烈手段,同时加大了在美国的投资,积极拓展美国市场,全力支持AMC美国汽车公司的复兴。在乔治·贝斯成为雷诺CEO之前,这家法国公司已经成为了AMC的控股股东,并依托AMC的经销网络等资源,将越来越多的雷诺车型引进到美国市场中。比如引入雷诺5,以雷诺LeCar(上图1、2)的身份销售,以弥补AMC在小型车方面的缺失;之后又在美联合生产稍大一点的雷诺Alliance/Encore(下图1、2),其销量一举超越了大众Rabbit(即高尔夫)。这些举措,帮助雷诺汽车超越大众汽车,成为欧洲车在美国市场的头号品牌。
但整体而言,欧洲车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在下滑,而这正是日本汽车崛起的黄金时期。依托精益求精的管理,依托新的电子技术,依托经济实用的品质,日本车受到了美国市场的广泛欢迎。从下面雷诺/大众最热销车型销量对比图也能看出,仅仅依托弱小的AMC(当时AMC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仅有3%左右)代工来促进雷诺车在美国市场的销量,效果并不显著。雷诺即使做到了欧洲第一,也难以与日本车抗衡。
但雷诺有别的想法。他们敏锐地看到了AMC旗下的优质资产——Jeep的潜力,并动用大量雷诺的研发力量来促进Jeep车型的更新。事实上,后来成为一代名车的Jeep全新切诺基(代号XJ),就受益于雷诺的大力支持。第一代切诺基(SJ,下图1)只是全尺寸SUV瓦格尼(Wagoneer)的双门运动版,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排量高达3.8-6.6L的发动机的油耗大弱点暴露无遗,销量受到了极大影响,这使得AMC的财务状况更加不堪。第二代切诺基(XJ,下图2)则转变为了紧凑级SUV,雷诺的工程师为其开发了搭载小排量发动机的驱动系统,其发动机排量也降为2.5L和4.0L为主。雷诺帮忙开发的那款4.0升发动机,引入了最新的直喷技术,以可靠性和耐久性著称,装备切诺基、瓦格尼、大切诺基和牧马人。直到2005年,这款发动机才在中国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做个假设,假如乔治·贝斯没有遭遇暗杀,而是继续掌管雷诺汽车,继续协助AMC复兴,他将在四五年之后迎来市场形势的好转,在十年之后迎来SUV的兴起。这个时候,坐拥Jeep品牌的AMC将会变成一棵摇钱树。更重要的是,雷诺汽车将更早地成为一家国际车企,享有比现在大得多的国际影响力。
乔治·贝斯是AMC复兴的希望所在。然而,一对杀手终结了一切。在乔治·贝斯死后不到半年,AMC就被卖给了克莱斯勒,之后克莱斯勒保留了Jeep品牌,让AMC寿终正寝。因为克莱斯勒想要的,其实就是大切诺基(下图)。
那么,到底是谁暗杀了乔治·贝斯呢?
前面讲过,乔治·贝斯通过关厂、裁员的方式来削减成本,直接裁员人数达到了2.1万人,而相关零配件厂受此影响而裁员人数则超过了3万人。这势必引发工人与工厂资方的矛盾。有一种说法是,有一个叫做Action Directe的激进组织(在1987年被法国政府禁止掉了)中的一名成员,在冲突中被雷诺工厂的警卫杀死,于是他们通过暗杀乔治·贝斯来进行报复。两位杀手是Nathalie Menigon和Joelle Aubron,他们被判处了无期徒刑;而Action Directe的两位主要成员,Jean-Marc Rouillan和Georges Cipriani也被当作同犯而被判处无期徒刑,但他们在审判中拒绝认罪。
另一种说法是乔治·贝斯之死与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有关:Eurodif铀浓缩工厂(下图)的创建者和总裁,这家工厂由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和瑞典合资兴建,但后来瑞典退出并把其持有的10%股份卖给了伊朗。显然,伊朗希望获得浓缩铀,但乔治·贝斯在谈判中并没有满足伊朗人的要求。这种说法,主要出自法国调查记者Dominique Lorentz所写的报告。
总之,乔治·贝斯死了,AMC也就完蛋了。那雷诺汽车的命运呢?
乔治·贝斯的继任者是雷蒙德·莱维(Raymond Levy,下图),贝斯之死显然带给他无比的压力,他的首要任务是修复与劳工的关系,因而不得不调整雷诺汽车的发展战略,放弃投资美国市场,而把发展重心放在了欧洲。在出售AMC的股份的1987年,雷诺汽车就在美国停产了Alliance/Encore。此后只有不太成功的零星进口,到1989年,雷诺汽车彻底退出了美国市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退出美国市场是一个无比糟糕的决定,它令雷诺汽车失去了一次国际化的机会。在那个中国还只有桑塔纳的年代,放弃美国市场,也就等同于放弃了成为全球大车企的机会。
但雷蒙德·莱维并非碌碌无为之辈,在他的领导下,雷诺汽车采用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大力提升产品品质。之前雷诺汽车退出美国市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产品质量在美国的口碑很差。另外,雷蒙德·莱维还请来了帕特里克·勒·奎蒙特(Patrick le Quement)来主导雷诺汽车的设计,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品牌识别度的新雷诺设计基因,使雷诺形成了独特的造型风格:表面圆滑,但棱角分明。
雷诺汽车的另一个举动就是民营化,而这是由雷蒙德·莱维的继任者路易·施伟泽(Louis Schweitzer,1992年出任雷诺CEO,下图1)主导的。事实上,乔治·贝斯当年就有类似的改造雷诺汽车国营企业文化的想法。路易·施伟泽之后则是大名鼎鼎的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下图2) ,通过与日产汽车的合并,雷诺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归”了美国市场。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Renault makes more money (43.4% of profit) to sell Nissan and Infiniti。好吧,能赚更多钱,这样的结果,也算是欢喜结局了。
至于另外两个法国汽车品牌呢?标致在美国的存在时间最长,虽然它的巅峰表现比雷诺要低很多。标致卖得最好的车是标致505,在1990年试图引进标致405但失败了,于是在1991年离开了美国市场。标致品牌在美国市场存在了长达33年之久。而雪铁龙呢,仅仅是向美国市场出口了一些CX和33台XM,数量极其有限。
于是,自1991年起,在美国市场中唯一能买到的法国汽车品牌就只有布加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