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瑞典领土变迁,17世纪有110万平方公里,现今剩45万平方公里

瑞典版图的最盛时期当属十七世纪中叶,当时瑞典不仅封堵了沙皇俄国的波罗的海出海口,而且控制了奥得河、易北河等欧洲大河的河口。然而在此之前,瑞典却是一个土地贫瘠、人口稀疏的落后之地。那么瑞典为何能够快速崛起呢?又为什么能屹立于欧洲诸强之林呢?

1:较早建立起了君主专制制度

瑞典在脱离丹麦独立以后,很快就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和建立起了强干弱枝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使得瑞典的政局比较稳定,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在中央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可以充分动员优质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发展军事力量。而相比之下,波罗的海沿岸的其他国家则不具备这些条件。沙俄正处在留里克王朝绝嗣后的动荡期,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的接踵而至使其自顾不暇;丹麦的贵族势力比较庞大,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而德意志则四分五裂,在十七世纪上半叶主导德意志政治生活的仍是帝国皇帝和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

2:古斯塔夫二世的雄才大略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被称为“北方雄师”,他是一位身先士卒、才华横溢的军事统帅,位居西方顶级战神之列。其执掌国政虽然只有二十二年的时间,然却将瑞典推上了强国地位。古斯塔夫二世的治国之策可以用四个字总结,那就是富国强兵,具体措施如下:

①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以开采瑞典丰富的铜、铁矿藏,然后据此发展出坚实的军工业;

②改实物税为货币税,以增加收入;

③厉行军事改革。比如用军纪更加严明的义务兵取代雇佣兵,充分发挥火炮的机动能力,以及制定适应实战的操典等。

得天独厚的国内外条件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瑞典逐渐具备了搅动地区风云的能力。1630年,古斯塔夫二世率军在北德意志的奥得河口附近登陆,正式介入了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期间,军纪严明、战术先进的瑞典军队所向披靡、屡战屡胜,被称为“瑞典奇迹”。他们先是在莱比锡以北八公里的布莱登菲尔德重创了蒂利伯爵率领的天主教军队,而后又扫荡莱茵河、直捣巴伐利亚,这一系列的胜利使居住在维也纳的帝国皇帝费迪南二世如坐针毡。后来古斯塔夫二世虽然在1632年的吕岑战役中阵亡,但坚韧不屈的瑞典仍然选择继续作战,并最终如愿获得了德意志北部沿海的不莱梅、费尔登主教区和西波美拉尼亚。十七世纪中叶,瑞典再次击败丹麦,取得厄勒海峡以东的斯科尼亚等地。至此,瑞典成功缔造波罗的海霸权,并将版图推到了110万平方公里的顶点。

但也就在这时,瑞典得以称雄的国内外有利条件却逐渐消失了,推行军国主义的普鲁士、彼得改革后的沙俄相继崛起,瑞典先进的军事制度和战略战术亦被他国效仿。在此种情况下,瑞典人稀物少的劣势就成为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十八世纪初期的大北方战争中,瑞典虽然有一流的统帅查理十二世和装备精良、作战英勇的军队,但其却被人数占优的,同样以瑞典方式训练出来的他国军队所压制。战后,瑞典芬兰湾沿岸的爱沙尼亚、因格里亚、卡累利阿等地被沙俄占有,德意志北部沿海的不莱梅、波美拉尼亚则被汉诺威和普鲁士瓜分,自此瑞典从欧洲列强的名单上消失了。

十九世纪时,瑞典版图又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变动,其一是1809年,暂时与拿破仑帝国结盟的沙俄以瑞典拒绝退出反法联盟为由,武装强占了瑞属芬兰和奥兰群岛;其二是1815年,属于反法联盟阵营的瑞典在拿破仑帝国覆灭以后得到了挪威,作为其失去芬兰的“补偿”。在此后百余年里,瑞典奉行中立和不干涉的对外政策,以避免卷入任何国际战争和冲突之中。所以瑞典没有对挪威1905年的独立活动进行武装干涉,亦没有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选边站队。正因如此,瑞典本土4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中仍保持着稳定状态。瑞典版图的变化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代枭雄在推动历史进步方面的特殊作用,亦使我们明白了丛林法则中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