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米 · 金:百乐门里第一支华人乐队

文:沈轶伦

上世纪80年代,当金 盼第一次看到伯父金怀祖时,眼前的老人不过是个虚弱、年迈的普通男子。

金盼记得,当时伯父剃了平头,个子矮小,样子和气。虽然天气不冷,但他一连穿了两件棉袄,还簌簌发抖,似乎十分畏寒。这一切,与金盼根据父母描述而想象出的那个风流倜傥、颐指气使的伯父形象相距甚远 — 毕竟伯父曾是上海滩第一支华人乐队的领班,金怀祖的才气和脾气里,都曾烙印着过去娱乐业从业者的习气。

如果说起金怀祖的另一个名字,或许在老上海人中更广为人知 — 吉米·金。吉米·金和他的乐队,记载了爵士乐在上海传播发展历史中的一页。

日前,84岁的百乐门在装修后开门营业,商家极力打出海派怀旧牌。每每路过此地,金盼总是会想起伯父。不是想象他昔日在里面组织乐队的场景,而是想起伯父晚年,在阁楼里,拿着一把小吉他教自己识别五线谱的场景。

“远东第一乐府”

说到百乐门,这个在无数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出现过的形象,曾是上海市民娱乐生活中的一处地标。

上世纪初,随着大批商人开始在以静安寺为核心的沪西一带投资置业,这里很快成为一个繁荣的商圈。1929年,原戈登路(今江宁路)兼营舞厅的大华饭店停业,使得上海西区娱乐场所空缺。1931年,中国商人顾联承投资70万两白银,购置静安寺附近的地皮建百乐门舞厅,1933年建成。

百乐门全称是“百乐门大饭店舞厅”,取自其英文名“Paramount”的音译,后者有“卓越”之意。建筑由毕业于南洋大学工学院的中国建筑师杨锡镠设计,陆根记营造厂承建。整个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美国近代式建筑样式,风格与大光明、大上海有相似之处。

Jimmy King & his Band

资料显示:1933年12月14日下午,百乐门举行落成典礼,为了便于跳舞,舞厅不用1根立柱,这在当时上海的众多舞厅中是一大特色。建筑高3层,占地930平方米,建筑面积2550平方米。最具特色的是建筑转角处的玻璃银光塔,光芒可射500多米。据说,当年,当舞客准备离去前,由舞厅的服务生在塔灯上打出客人的汽车牌号或其他代号,车夫从远处看到后即可将小汽车开到百乐门门口等待主人。

舞厅内部还装置1.8万盏电灯,光度强弱可自由调节。舞厅舞池长40米、宽20.7米,中央是弹簧地板,四周用厚2寸的晶光毛玻璃铺成地板,下装彩色电灯,反映玻璃,在国内尚属首创。灯光及玻璃地板使百乐门舞厅被称为“玻璃世界”,名噪一时。容数百人共舞,百乐门也很快就有“远东第一乐府”之称。

注重宣传的百乐门经营者,当时三天两头在报纸上刊登百乐门的广告。有研究者发现,《申报》1933年12月22日上的广告,登出了百乐门舞厅消费的基本价码:“茶舞(每日下午五时至七时)门票一元,茶点一元。餐舞(每日下午八时起)门票:每人一元半,星期六二元;大餐:平日四元(连门票),星期六五元(连门票)。以1934年的圣诞夜为例,门票加餐费达到了15元。”当时,一个小康之家月收入不过几十元。去百乐门不是寻常人家消费得起的。而且因为百乐门一直雇佣舞女伴舞,因此虽生意兴隆,但也颇惹非议。

1918年出生的金怀祖家境不错。他的父亲在当时的警局上班,并供金怀祖读到大学。但喜欢音乐的金怀祖没有成为学者,而是成了百乐门的常客。年轻聪明的他很快学会乐器,并对乐队产生极大兴趣。当时上海娱乐场所的乐队基本都被俄籍或菲籍外国乐手垄断,一来二去,金怀祖就琢磨着,能否有一支全部由华人组成的爵士乐队。1946年左右,以金怀祖英文名字命名的吉米·金爵士乐队在百乐门成立。从此,百乐门又有了新的揽客亮点。

舞厅一度全部关门

组建乐队,让金怀祖如愿过上呼朋引伴的生活。但在当时,去娱乐场所工作,还是为社会风气所不容。为此,金家和金怀祖闹翻,但年轻的金怀祖却乐得自在,凭借乐队的声名鹊起,他也过上了花天酒地的潇洒生活。在百乐门常客心中,金怀祖是他们的宠儿。但在没有遇到伯父之前,侄子金盼对他的印象,是“家族逆子”。家里的长辈说到金怀祖总是又爱又恨。

金怀祖(1918-1991)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百乐门舞厅”第一支华人爵士乐队指挥

上海地方志资料显示,早在1855年,上海跑马厅就已举行过舞会,供外国人交际、娱乐,不对外售票。20世纪20年代中期,上海第一家营业性舞厅 — 黑猫舞厅在西藏路宁波同乡会相邻处开办,上海始有中国舞女伴舞。1937年上海沦陷后,上海租界南京路一带和大世界周边就有各类舞厅21家。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爵乐、时代、高歌、华东等歌场纷纷在沪创办。

当时,上海的娱乐生活颇为丰富。一些外国电影刚上映,金怀祖就派乐队的人马上去观影记谱。如电影《出水芙蓉》在大光明影院首映时,金怀祖手下的乐队乐手一天连看4场,忘情速记,第二天主题曲就在百乐门舞厅奏响。顾客们闻讯,趋之如鹜。

不过,随着时代变化,人们的休闲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1945年,全市有正式歌场3家、舞厅29家。1949年分别减至3家和26家。1951年经过整顿后,上海的歌厅、舞厅营业急剧下降。1952年后,舞厅陆续改为书场,1953年,舞厅全部关闭。百乐门原舞厅主体建筑改为红都戏院,演出越剧、沪剧,放映电影,其他附属建筑则改建为商场。乐队解散后,金怀祖离开上海,到了安徽,直至改革开放后再回到上海。

见证上海文娱业的历史

1980年代,金怀祖回到上海。

此时上海的一些涉外场所又开始试行舞厅。但与解放前不同,此时的舞厅更多地成为商务洽谈和社交的场所。

1980年,老年爵士乐队在和平饭店演出,上海始有第一家音乐酒吧。1984年7月,上海展览馆在大厅开办上海第一家营业性舞厅,沪光电影院在地下室开办第一家音乐茶座。大都会、仙乐斯、新仙林、新都等舞厅恢复。锦江、和平、国际、华侨饭店试行营业性舞厅。起初只向外国游客、华侨、港澳地区人员开放,并规定收取外汇兑换券,1987年3月后全面放开。

1988年6月,上海首家卡拉OK厅黄楼卡拉OK厅开办。1989年,黄浦区第一体育俱乐部改新都娱乐总汇,首办歌舞厅,七重天、不夜城歌舞厅先后开业。1989年,文艺俱乐部有限公司开办全市第一家卡拉OK包房(KTV),因卡拉OK包房便于商务洽谈和朋友聚会,一时成为娱乐业热门,发展迅速。到1993年,上海市区有舞厅644家、卡拉OK厅1563家,1995年分别增至1394家和3124家。

金怀祖最初在浦江饭店乐队工作,还曾邀请侄子去饭店玩。不久后,金怀祖受邀去南京金陵饭店乐队当领班至退休。在其人生最后的岁月里,金怀祖曾经试图教会侄子金盼弹吉他,但因为金盼不善音律而作罢。

对于这个伯父,金盼始终抱有一丝好奇。在文化交流相对闭塞的上个世纪中期,金怀祖的乐队演奏的爵士乐对上海听众来说是非常时髦的。但作为改革开放后踏入职场的一代,金盼能直接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因此他并不认为伯父的音乐造诣有外界传说的那么高。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1940年代的上海,金怀祖凭一己之力,参与并见证了上海文化娱乐行业的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