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嫌麻烦,就丢了1000万平方公里土地?《尼布楚条约》签得太冤!

来源:冷兵器研究院

编者按:提及《尼布楚条约》,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详。毕竟这个条约和相关事件,同时上过中国和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对于这个条约,教科书与网络上的评价可谓截然相反。网络上有人认为,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国际条约,其实是个失土条约,甚至有说法“丢了1000万平方公里土地!”。因此对于是否平等,至今依然争议汹汹。那么,真相到底如何?

其实,在当时,从俄罗斯代表递来的充满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精神的正规化文书中,清方也隐约意识到,时代已经改变。曾经无人问津的广袤西伯利亚,将在新的时代被两个庞大的帝国瓜分。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个条约无所谓平等不平等,只是具有东亚第一个近代化条约的意义。

▲《尼布楚条约》的拉丁文副本

沙俄的扩张是蛙跳式的,沿着西伯利亚南部的水道建立堡垒不断向前,所到之处插旗,并不具备连续性。没有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时代,俄国人的投送能力极为有限,从顺治时代到康熙时代,能够投送到黑龙江流域的人马不过数百而已。

老练的康熙朝权臣索额图要求以贝加尔湖和勒拿湖为界,这看起来会让沙俄失去在贝加尔湖以东建立的尼布楚等堡垒。然而贝加尔湖及其东面的布里亚特人并不服从俄国的统治,如果满清王朝凭借满蒙之间的特殊关系加以号召,并发动各部蒙古支援,布里亚特人必将揭竿而起。那么,为什么这个要求最后没成呢?一般说法是清政府要考虑一个重要变数——准噶尔。当时,将喀尔喀蒙古驱赶到漠南的噶尔丹来势汹汹,与清朝的大战一触即发。

但我们也必须要看到,1689年,准噶尔部已经一分为二,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占据西域,与噶尔丹为敌。腹背受敌的噶尔丹,能动员的全部兵力不过三万。如果清方无法同时维持蒙古草原和外东北两个方向的补给线,大可对俄方搁置争议,等解决噶尔丹问题后,再来对付可能会卷土重来骚扰外东北的俄军。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实是毫无悬念的一战,并不能说因为噶尔丹打到长城之外就说局势如何凶险。

在乌尔会河之战歼灭了阿尔尼部两万蒙古军之后,噶尔丹劳师抵达长城以外,才发现多达五万的八旗精锐出塞而来,以逸待劳。其中许多经过三藩之乱的磨砺,且装备和火器存量都远胜于准军。噶尔丹绝无入塞之心,只是希望通过一场野战胜利迫使清廷交出喀尔喀蒙古的部众归其所有。但当与清军主力正式接触,这位草原枭雄才知道以半个准噶尔的力量(另外半个已经被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分走了)对抗庞大的清王朝是何等的以卵击石。噶尔丹采取防御反击的态势,构筑坚固阵地,率两万余准军与福全的三万人鏖战,清军猛攻准军阵地,死伤惨重,却凭借精良的装备,损失一直未严重到噶尔丹可以发动反冲锋的地步。意识到常宁部两万人也将赶到发动夹击之后,噶尔丹以议和为名骗住福全,挥师远遁,乌兰布通之战才以平手告终。

▲乌兰布通之战中,准噶尔军占据险要构筑驼城,与清军火器对射,结果弹药储量不足首先告罄

所以,准噶尔显然并不像三藩一样是致命的对手,讨伐准部真正的艰难在于过于险远,攻击其在西域甚至钦察草原的老巢补给太过困难,雍正朝的清廷只能维持区区三万战兵在新疆与准部作战就是明证。

▲索额图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那么,如果没有签订尼布楚条约,沙俄全力支援噶尔丹,是否能给准军的战力带来质变?考虑到雍正时代,沙俄在中亚的投送能力亦不过数千人,我们可以认为绝不可能。更何况,沙俄当时正在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根本无力再次发兵东向,这却非闭塞的清王朝所能知道。

▲对西方文化有一些了解的康熙帝,却很不想招惹来自西方的麻烦

康熙帝未必意识不到时代已经变换,但极北的荒远土地令他很难上心。沙俄的虚张声势让康熙觉得求稳为上,一丝一毫的变量,都不是这位被传统文人赞颂的大清圣祖所愿意看到。黑龙江流域的女真部落固然会人口增长,但康熙也极度欢迎他们将过剩的人口输入关内,加强对汉人的控制,而非开垦黑龙江以外的荒远土地。噶尔丹在1696年败亡,清王朝对于喀尔喀蒙古的宗主权稳固,收获了外蒙的宣称。然而外蒙古以北的布里亚特蒙古却只能在沙俄的蹂躏下徒劳地挣扎,当他们为了反抗残酷的俄国人而起义时,作为清廷封臣的喀尔喀人因为尼布楚条约的约束,和他们的宗主一样袖手旁观。

尼布楚条约最终规定以外兴安岭为界,但俄方更是耍了个小花招,混淆了外兴安岭的走向。实际上外兴安岭的走向有两支,其中北支即朱格朱尔山脉。清政府认定的外兴安岭走向,实际上是指北支,俄罗斯认为是南支。而该条约中却没有指明。1711年,沙俄征服堪察加半岛的土著部落,进行插旗。但此后100多年间,俄国人的东进仿佛停滞了。除了冒险者和哥萨克,极少人愿意不远万里而来。对于人口缺乏的沙俄来说,资源用于争霸欧陆才是常态,东面的世界完成插旗之后,也暂时变得和清王朝一样漫不经心。

▲汉人闯关东是中国现今仍得以拥有东北的基础

到了19世纪中叶,大清的黑龙江流域依然人烟稀少。而因为时代真正大变而重新启动东进计划的沙俄,一刀从清王朝身上切下了整个外东北。若非汉人闯关东填充了东北三省,清王朝的老巢今天也将脱离我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