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了去打侵略者:二战苏军饮食

作者:大兵

来自北方严寒的苏联人吃什么?

一手啃着大“列巴”蘸肥油,一手举着酒杯,再来上一碗甜菜汤下饭,虽然粗犷但想想也挺爽。其中俄式的列巴(面包)由新鲜的小麦粉烤制而成,在我国与俄罗斯接壤的新疆和东北部分城市也是特色,笔者多年前曾在哈尔滨买过,刚出炉的时候那股纯纯的麦香味儿到现在回忆起来都上头!

不过在战争时期这些都是幻想…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颇有成果的,部队的伙食水平也比较高,以下列举一份战前的统计标准:

注:苏联的气候,官方只区分夏、冬两季;以上数据来自相关文献记载,由作者选取具有参考价值的部分整理制表。

从以上的主食用料等级中就可以看出,这时苏军的列巴相信是那种真正带着小麦味儿的。伴随着战争初期连连失利,截止1941年11月,苏联已经失去了38%的粮食产地、84%的糖产地,还有38%的牲畜和60%的猪都被德国人夺去了!最糟糕的是战争头一年,苏联阵亡加投降损失了570万的青壮年,而其他男性甚至青年女性都被征兵了…这反映在农业生产上的后果是:即便苏联已经把工、农业中心向乌拉尔山区转移,并在西伯利亚开始垦荒,粮食产量还是从1940年的9560万吨跌到了1941年的5590万吨;1942年的时候只有2970万吨,同年的土豆产量是2380万吨,肉类屠宰量更是只有可怜的180万吨!

PS:以上数据请除以当时苏联人口1.1亿…

▲战争初期由于德国的突然行动,加之苏军自身在指挥决策上的连连失误,导致了严重的人口和土地损失。

“不仅仅是我们,整个俄罗斯都在挨饿!”

这是列宁格勒围城期间,日丹诺夫书记对饥饿的百姓们无奈地回答。那个时候只有作战部队每人每天能得到400克面包,生产线上的工人是200克,公职人员150克,而老弱妇孺每天只能得到100克…政府要求所有不参加战斗和生产的人,躺在床上尽量不要动以降低热量消耗!

▲这点面包可能就是一个普通公民在列宁格勒一天能获得的食物…

▲就是在如此低的配给之下,布尔什维克兵工厂的女工们依旧在加班加点地生产。

而这时的面包也早已变成了“黑面包”——比起德国全麦面包是因为烤制颜色深被称为黑面包,苏联的“黑面包”是真“黑”:在面粉中混合了小麦磨制过程中碾下来的皮层、糊粉、麸皮,还有玉米芯、草根渣,甚至是锯末混在里面!这种黑面包通体发黑,没有麦香味只有一股酸臭味,而且奇硬无比,不配上口汤根本咽不下去。当然这时候的“汤”也不是那种将腌肥肉、胡萝卜、洋葱、土豆、小米混在一起的传统哥萨克美食“库列什”了;而是有什么煮什么,大部分时候就是玉米糊糊和烂菜叶子加点盐熬成的一锅粥——它的作用仅仅是充分发挥食物的热量并帮助下咽。

当年苏军士兵曾自嘲:冬天的黑面包扔出去能砸死一个侵略者!

▲一碗难得的热汤也要分享,旁边的黑面包不仔细看还真以为是块砖。

▲看这位小哥痛苦的表情,就知道牙床有多受罪了。

▲就是这样一块块像砖头一样的黑面包,也不能敞开供应。

实际上肯定舍不得扔,在列宁格勒最紧张的时候,地下交易的行价是2块手表换一条2.5公斤的黑面包,这可是10个战士一天的口粮。很多苏军指战员为此都捐出了他们的手表和戒指…

值得一提的是,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还专门研究过苏军的这种黑面包——通过营养学家对面包成分的化验分析,德军情报部门向希特勒建议:

每天150~250克这种黑面包根本不足以维持人体基本活动的最低营养摄入,两个月后这座城市连老鼠都会饿死!

这一判断加上出乎预料的重大伤亡,是促使希特勒他的将军们对列宁格勒围而不攻的主要依据。

“既然这些顽固的苏联人早晚会饿死,何必让德国的士兵再付出生命?”

然而最终这座伟大的城市和她的保卫者们就是靠着黑面包和用生命开辟的冰上补给线,坚守了872个日日夜夜,迎来了解放!

▲冰面上的运输极其危险,损失了很多卡车和司机,但却是这座城市的生命线。

▲生产自救也是必须的——喀山大教堂门口变成了菜园。

从1941年9月20日开始,苏军下达了第312号命令,明确了前线和后方严格的配置制度:

但实际情况是这个标准根本执行不下去,在严寒天气下高强度作战的士兵往往每天需要5000大卡的热量,对很多作战部队来说食物的缺口远大于武器弹药!

1941年莫斯科城下的冬天不仅仅摧毁着侵略者,对苏军来说同样是煎熬…

▲苏军正在凭证领用配给。

▲战争初期这些被俘的苏军战士只是神情沮丧;

▲而这些在1942年夏天还坚持作战的部队已明显看出了营养不良。

“没有来自美国的援助,我们根本挺不过1942年…”

这是战后美国中情局监听到赫鲁晓夫的一次内部通话。

从1942年夏天开始,根据《租借法案》,苏联获得了来自美国的大量武器装备和生产物资。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援助苏联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飞机、坦克上,实际上苏军在战时的军工生产组织还是很成功的,来自美国武器援助的总量仅占战时苏联生产飞机的13%和装备坦克的8%。《租借法案》对苏联最大的意义其实是获得了急需的粮食和紧缺的工业生产材料:

其中美国方面粮食的总援助量达到了420万吨——小麦、面粉等纯粮只占1/4多,剩下的全是蛋白质和糖类,这对于1942年已经陷入饥荒边缘的苏联太重要了!挺过了这一年苏联的粮食生产才恢复到至少能自给的水平。

▲援助苏联的美制M3坦克——在苏、德之间的二战坦克巅峰对决中,这玩意儿就是个废物!

▲来自大洋彼岸的斯帕姆罐头和浓缩鸡蛋粉。

还有铁路,战争时期苏联约92%的铁路设备是通过租借获得的;没有铁路,在乌拉尔山区和西伯利亚垦荒获得的新粮食产量,甚至武器弹药根本及时运不上前线,将士们还得挨饿。

所以客观地说,尽管来自美、英等国的援助仅仅占苏联战时工、农业生产的很小一部分,但缓过了1942年的这口气,对之后战争的转折意义深远。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军士兵的战地“大乱炖”变得丰富而粗野起来——

战争时期,苏军前线士兵最爱的“大乱炖”包含了些什么呢:
用美国援助的罐头,倒入缴获的德国通心粉,再凑上一些卷心菜、土豆、番茄之类的就更好了,加上大量的盐和一碗肥猪油(黄油也行),一口大锅或者直接金属弹药盒里填的满满的开始大火熬煮;那期间咕噜咕噜喷出的香味儿足以让每一名苏军战士围在火旁先充分的湿润了口腔…直到汤水几乎熬成粘稠,这锅/盒营养丰富、热量极高、肥腻腻的杂烩饭配上让人嫌弃的黑面包,就是一份幸福的战地晚餐!
要是再有一杯酒就更好了…

“我们的红军战士需要IL2,就像离不开面包和vodbk一样!”
其实这才是斯大林同志的原话,只不过后来出于宣传需要才改成了“离不开面包和空气”。俄国人对酒的依赖实在是无可救药,可能这也和严寒的天气有关。vodbk不同于我们的粮食酒,它是用土豆酿造的——战争时期土豆都不够吃,还能给你酿酒?

▲在这样紧张的战斗之余,一杯提神酒也许真的是必要的。

结果苏军很快就报告了不少士兵偷喝防冻液(主要成分是甲醇)导致失明的情况。于是在最高领袖的直接过问下,从1941年9月开始每名士兵每天100克vodbk(飞行员、坦克手等技术兵种翻倍)被列入了配给清单。还专门规定不得战前大量饮用…可能吗?

▲正在领取每日定量的士兵。

▲战斗中没有一杯vodbk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再来一杯…

到了1942年5月,苏军一度下达了“停止全面、无差别的发酒,只在节假日予以奖励和庆祝”的规定。但不到一个月这条禁令就执行不下去了——交易vodbk的黑市在前线部队很快泛滥了,并取代手表成为新的硬通货!
于是斯大林同志再次以严厉的措辞向各方面军司令部发出警告:
必须每天按定量给士兵们发酒!

▲为英明的最高领袖干杯!

当然了,如此大范围每天发下去的vodbk肯定不是用伏尔加河的水酿造的,实际上就是乙醇勾兑——这是国家层面明目张胆的造假酒啊。据统计战争时期苏联士兵喝下去的酒水达到2.5亿升!甚至还有各部队根据实际情况细化的规定:
比如外高加索方面军由于驻地生产条件较好,采用300克佐餐葡萄酒代替100克烈性酒;
空军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在执行飞行任务的当天可以在配额之上多获得50克的加量——这难道不算酒驾吗?
在野战医院住院的伤员可以遵照医嘱每人每天发50克…

▲你们这么喝酒,你妈知道吗?

甚至苏军还流传着笑话:德国人在莫斯科城下扛不住严寒是因为他们不喝酒…这纯粹是喝醉的胡话。
在1943年11月,解放乌克兰西部日托米尔市的战斗中,苏军近卫骑兵第1军顺便也“解放”了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存放着葡萄酒、白兰地和杜松子酒的几处仓库…几天后德军对这群被他们形容为“连马都站不起来了的”苏军骑兵发起反攻,重新占领了这座城市!
酒有了,再抽口烟吧:
苏军配发的香烟可是真不咋地,实际上发给士兵的是一种叫“马合烟”的烟叶——其实也不是烟叶,而是烟草的茎,因为烟叶被做成卷烟发给军官了。
抽“马合烟”的苏联士兵只能自己手卷,由于战争时期连纸张的供应都很紧张,上选的卷烟材料就是“真理报”,当然这种事情最好还是背着政工干部来干。直到后来美国人援助了980吨专用卷烟纸,士兵们才不用把“真理”吸到肚子里去了。
正是因为“马合烟”的品质极差,抽起来又呛又扎嗓子,所以苏军士兵抓获德国俘虏的第二件事往往就是搜香烟——谁让你们这帮德国鬼子抽的都是上好的南美烟草。

▲当时德国产的这种手动卷烟器,就是苏联士兵最喜欢的战利品之一。

▲如果遇到友善的苏军军官,也会给德国俘虏发烟。

值得一提的是苏军同样对战俘有明确的食物定量。战争期间由于苏联自身也很困难,这方面的资料没有可参考的记载,据说对德国俘虏的奖励就是发土豆,这里列举一份1946年西伯利亚战俘营给日本鬼子的一日定量:
面包350克、干粮450克、蔬菜800克、咸鱼100克、肉类蛋白50克、食用油10克、盐15克、茶叶2克。

▲关东军投降了80万人呢,这下西伯利亚垦荒不愁了。

当然这也仅仅是作为参考,实际上由于战后头一年蔓延苏联全境的饥荒,这样的标准是根本不可能执行的。据战俘营里出来的日本兵回忆:当时每餐只有3个土豆,曾有军官抱着“必死的觉悟”前去找苏军看守交涉,正好看守在吃饭,苏联士兵竟然也只有3个土豆!
所以不能片面的指责苏军战后对德军俘虏的苛刻,那是冤有头、债有主的事,同样在西伯利亚做苦力的日军战俘基本上还是享受了自然环境以外的人道待遇。在遵守《日内瓦公约》方面,比起德国和日本这样恶行累累的“前科犯”,苏联人算好得多了。

▲其实苏军也有类似德军那样方便的野战炊事车,只不过简陋一些,用的还是缴获德国人的食品保温桶。

有没有注意到苏联人不但自己的饮食离不开茶叶,给战俘都发,这是有原因的。俄国人可以说是欧洲最早的饮茶民族,早在克里米亚战争的时候他们就发现:那些喝茶的部队比只喝酒的部队罹患败血病的几率要低得多。
后来科学的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维生素、氨基酸,并且具有清解水质的作用!

▲煮茶是生活必需品。

从此喝茶的习惯在俄国人中一发不可收拾,这和中国古代的草原民族很像,茶叶对于在漫长寒冬中缺乏新鲜蔬菜补充的人们来说,与酒和肉食一样重要。俄国茶,是以红茶为主,加上牛奶、黄油、食盐和糖制成的茶砖;在漫漫冬夜里,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一杯热茶帮助苏军战士保持着警惕,其作用甚至大于来自美国的午餐肉。

▲这不是茶叶,这是军粮,是苏军战斗力的保证。

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苏军在战场上转入反攻,逐步收复了失地,前线将士的伙食也好了起来。但是注意——黑面包、马肉肠的基本配给整个战争期间都没有大幅上调过;苏军前线将士的伙食改善主要还是源自缴获、军援,以及在敌人国土上的征用。毕竟为了战争,苏联几乎是倾尽全力的保证军工生产,农业生产只能处在最低位维持的水平上,这才引发了战后随之而来的饥荒年。
这正是一个国家、一个伟大的民族为了胜利所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