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申冤留誉千古的“况青天”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郑学富
昆曲《十五贯》塑造的那个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就是历史上的苏州知府况钟。况钟前后任苏州知府时间达13年,他整顿吏治,严惩黑恶,为民申冤,民众称他为“况青天”。

整顿吏治惩治贪腐

况钟(1383—1442年),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人(今高湖镇),他家境贫寒,但从小聪颖好学。步入社会后在尚书吕震手下做一名刀笔吏,吕震认为他才华卓越,推荐他做了仪制司主事,不久又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感到各地郡守大多碌碌无为,经考核发现多数不称职,苏州等九府又缺少知府,而这九府又都是重要之地,且很难管理。于是,明宣宗让六部和都察院大臣推荐手下廉洁正直且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在尚书蹇义、胡濙等人的举荐下,况钟被朝廷任命为苏州知府。在赴任前夕,皇帝亲自设宴为他送行,并颁发了敕书。敕书称:“千里之民,安危皆系于尔,必使其衣食有资,礼义有教。”并告诫他要体恤百姓之疾苦,“均其徭役,兴利除弊,一顺民情”。

苏州是富庶之地,赋役繁重,地方豪强勾结一些“官油子”搞文字游戏,曲解朝廷颁布的法律,从中获利,属最难治理之地。历任知府中没有干得时间长的,像走马灯似的不断更换。况钟牢记朝廷的谆谆教诲走马上任。没想到上任伊始,手下人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况钟第一天到苏州府衙处理公务,衙门里的一群官吏们全都环绕站立在大堂上,纷纷请新任知府下达公文判词,一个个暗地里察言观色,心怀鬼胎,看况钟如何处理。况钟假装不明白,左右顾盼,四下询问道:“我初来乍到,什么都不知道,就按你们的意见和主张办理吧。”衙吏们暗中大喜,私下里纷纷说:“新来的知府愚昧无能,好糊弄。”

正当这帮人暗自庆幸、奔走相告之时,况钟突然把他们召集起来,严厉地说:“先前有一件事应该马上办理,但是你们却阻止了我;有一件事不应该去做,你们反而强逼我去做。你们这群人在衙门中舞文弄墨,颠倒黑白,徇私舞弊,中饱私囊。按大明法律,罪该当死。”说完,当场下令打死几个罪恶深重的官吏。对其他人等,严厉训斥,并且重申大明法律,严格执行。全府上下为之震惊,全都奉法行事,不敢再胡作非为。

况钟衙门立威之后,经常微服私访,发现了不少碌碌无为和贪赃枉法的官员。他认为沉疴需猛药,于是大张旗鼓地处死了六个贪污不法的胥吏,连续弹劾罢免了经历司知事孙福、长洲县知县汪仕铭、常熟县知县刘正言、吴江县知县张肃、昆山县知县任豫、长洲县典史薛孟真等十多人。又对苏州府管辖下的官吏进行考核,评出等级。经过一番大刀阔斧的严厉整顿,苏州各级官府风清气正,官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庶使奸贪无侥幸之门,正人有激扬之志”的风气。《明史·况钟传》记载:“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除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智破“假县令案”

大明宣德年间,况钟到吴江县调查案件,住在鸿泰客栈。他发现县衙与客栈来往密切,自己也屡次被行刺。况钟根据刺客遗留的线索,明察暗访,顺藤摸瓜,竟查出一个假县令案。

原来,有一个贪腐成性的县令,在外包养了“小三”,而冷落了夫人莫遇春。莫遇春不甘寂寞,红杏出墙,与一位有钱的商人在一起了。后来,县令发现了夫人的奸情,想利用职权除掉商人。莫遇春得知丈夫的阴谋后,拿了一大笔赃款资助商人到吴江县开了个鸿泰客栈。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年后,该县令被弹劾,调到吴江县任职,莫遇春与商人意外相遇,旧情复燃。商人现在是财大气粗,想雇杀手除掉县令。可是莫遇春却有她的如意算盘,她还想继续做县令夫人,以便搜刮民脂民膏,于是就想出了一招“偷梁换柱”之计。

正当二人密谋时,一个长相酷似县令的穷书生住进了鸿泰客栈。这个书生连年参加科举考试,次次都名落孙山,但是他怀有鸿鹄之志,想当官为民造福。莫遇春找到书生,说县令是自己的丈夫,突然患了疯病,如果朝廷知道后,会另派县令来,新来的知县万一是个贪官,吴江县的父老乡亲可就遭殃了。于是,莫遇春提出让书生假冒知县。书生早就想报效国家,眼下,吴江县连年发生洪涝灾害,书生就想可利用县令的身份兴修水利,解民众于倒悬。于是,书生为实现自己的夙愿,满口答应。就这样,真县令被关进县衙后院的一间黑屋里。书生当上了县令。

没想到书生的县令梦仅做了一个多月,就被况钟打碎了。皇上念及书生假冒县令的初衷是好的,也没有胡作非为,而且还作了几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所以既往不咎。书生后来竟考取了功名。

清理积案为民申冤

况钟前任知府懒政、不作为,加之府衙官吏奸猾,一些诉讼案件久拖不决,案件堆积如山,监狱人满为患,有的囚徒在长期的监禁中死去。民众对此反映强烈,成为当时的一大难题。况钟上任后,从民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入手,清理冤狱,为民申冤。苏州府管辖七个县,况钟决定一个县一个县地解决。他深入到各县县衙,轮流问案审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况钟上任8个月,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且全都处置得当,无一叫屈。

况钟为政,纤悉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劝善惩恶;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出纳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况太守断死孩儿》一文,讲述了况钟赴任途中乘船路经仪真县闸口,发现一“死孩儿”线索,于是他现场办案,捉到真凶。文中说:“无不夸奖大才,万民传颂,以为包龙图复出,不是过也。”赞扬“况青天折狱似神”。当时的朝中重臣杨士奇曾赋诗一首称赞况钟:“还捧天书辞玉陛,双为胜五马悠悠。十年不愧赵清献,七邑重迎张益州。杨柳翠迷湖上寺,杏花红映水边楼。到官正是劭农日,郊郭歌谣拥道周。”把他比作宋仁宗时最有名的“铁面御史”赵抃和宽政爱民的张方平,此二人的职位都比况钟高,且都是贤能之士。

苏州民众三留“况青天”

宣德六年(1431年),况钟丧母,按照旧时礼制,他要回靖安原籍守丧三年(称为“丁忧”)。况钟离开后,苏州官场沉渣泛起,百姓忧心忡忡。好多民众担心况钟丁忧期满,调离苏州,于是想方设法留住他。民众先制造舆论,编了一首歌谣在大街小巷里张贴传唱:“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然后数千民众自发地来到京城,请求朝廷留下况钟。皇帝见民众如此恳切,下旨起用况钟,特赐驰驿赴任。

宣德十年(1435),况钟进京述职,苏州人民担心他因政绩优异,升官离去。况钟起程时,士绅民众都来到官道上等候,有的还控制况钟乘坐的马车,有的卧在车辙上,不让况钟离开。况钟对民众的盛情非常感激,表示绝不辜负乡亲们的期望。正统元年(1436年),况钟再次回到苏州。

正统六年(1441年),况钟任苏州知府届满,政绩斐然,朝廷要重用升迁他。况钟也要到京城述职,接受吏部的考绩。苏州士绅百姓听说况钟要离开苏州,心情非常复杂,既想让他留任,又怕影响他升迁,纷纷与况钟饯行,有的言辞真挚,婉言相留;有的痛哭流涕,不忍其离去。况钟被百姓的真情所感动,赋诗与民众告别。其中一首曰:“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另一首曰:“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况钟进京后,苏州两万民众上书朝廷,乞求让况钟继续留任苏州府。况钟在京城考绩中为优秀,朝廷既要顺从民意,又要表彰况钟的廉明勤政,于是下诏授况钟为正三品,继续担任苏州知府。当况钟再次返回苏州时,苏州人民喜悦无比,争相传唱着歌谣:“太守不回,我民不宁。太守归来,我民忻哉。”

况钟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为苏州的社会安宁操劳着。正统七年岁末(1443年初),况钟积劳成疾,卒于苏州知府任上。闻知况青天去世,苏州百姓悲痛不已,市民罢市歇业,士绅百姓自发地前往灵堂祭奠,就连附近的松江、常州、嘉兴、湖州四府的民众,也闻讯赶来吊唁。次年,当况钟的灵柩从苏州运回江西老家时,从府衙到枫桥二十里长街,成千上万的人着孝衣孝帽,走上街头为他送行。当人们看到随船之物,除书籍、日用品外别无他物,更是感伤不已。苏州府七个县都兴建况公祠,百姓家中均立况钟牌位祭祀。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图传赞”碑刻对况钟的赞语是:“法行民乐,任留秩迁。青天之誉,公无愧焉。”这十六字赞语,全面地诠释、概括了况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