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赵匡胤面对撒泼打滚的老百姓

赵匡胤的祖籍是河北涿州,出生于河南洛阳的夹马营。陈桥兵变登上皇位之后,赵匡胤虽然喜欢御驾亲征,但是因为洛阳无战事,所以很少有衣锦还乡的机会。

其实赵匡胤刚刚登基的时候,就想去洛阳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但是当时群臣怕他迁都,纷纷阻止,搞得他意兴阑珊,一口气憋了十六年,一直到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正月,在开封城接见了被抓来磕头的李煜之后,才正儿八经下了一道诏书:

今年老子要去洛阳,一定要去,谁劝都不好使!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赵匡胤从开封出发,先去巩义给自己的父亲赵弘殷上坟,“号恸陨绝者久之”(宋史·太祖本纪),都哭得昏过去了。

哭完之后,赵匡胤继续出发去洛阳,结果刚到洛阳,就遇到一件神奇的事情。

赵匡胤的车队正走在洛阳的大街上,一个人扑通一声就跪在了他的面前。赵匡胤以为这人要喊冤告状,开开心心地停车问询,准备亲自来断个案,展示一下自己多年无用武之地的刑侦才能。

一问,这人叫张齐贤,没有任何公务员的背景,就是一个布衣。他不是来喊冤的,是来献计献策的。

赵匡胤一想,广开言路,大宋是我家,人人都爱她,也行,带到行宫去慢慢聊吧。

到了行宫,张齐贤招呼也不打,坐在地上就开始给赵匡胤讲自己的方略。

但是张齐贤这个人的神经,确实太大条了,完全不懂给皇帝上书的规矩。我们不说做个图文并茂的PPT,好歹文件你总要打印一份吧。

他不,他啥都没有,“以手画地”(宋史·张齐贤传),噼里啪啦给赵匡胤说了整整十条建议。

这十条建议是:收复太原、藏富于民、分封王侯、提倡孝道、举荐贤能、兴办太学、重视农业、精选良吏、宽减刑罚、惩治奸恶。

赵匡胤这时候当皇帝都已经当了十多年,什么乱七八糟的方案、公文、策划都见得不少了,对于这些粗枝大叶、老生常谈的框架类方案,当然兴趣不大。

但是赵匡胤不能打击老百姓建言献策的积极性,思前想后、遣词造句地把张齐贤鼓励了一番,然后给他的方案下了一个定论:“内四说称旨。”(宋史·张齐贤传)

意思就是:小伙子你提了十条建议,其中有四条很是符合朕的心意的,不错不错,好好努力,大宋需要你这样忧国忧民的人才,希望你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大宋做出更大的贡献。

按道理来说,一般人听到这样的评价,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赶紧跪下谢恩领赏,该领钱就去领钱,该去政府部门上班就去政府部门上班,差不多也算是赢得一场富贵了。

但是张齐贤这个倔脾气,他偏不,他一听:“我提了十条方案,你只认可了四条,意思就是说大部分你都不认可呗,换成百分制,我才得四十分呗!不能忍!”

于是,脑袋一根筋的张齐贤,就开始跟赵匡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非要把剩下的六条方案一条一条地给赵匡胤捋清楚,一定要他认为可行。

赵匡胤想不到一个布衣也敢跟自己争执,简直不敢想象,懵了一会儿之后,就准备用自己皇帝的权威把对方的嚣张气焰打下去,谁知道张齐贤根本不吃这一套,毫不畏惧,在行宫里大呼小叫,撒泼打滚,非要赵匡胤给自己的论文打一个“优秀”。

日理万机的赵匡胤终于毛了,没见过这么蛮不讲理的人,终于拿出了自己皇帝权威,使出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上怒,令武士拽出之”(宋史·张齐贤传)。

是的,你没看错,赵匡胤对张齐贤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是命令站岗的士兵把张齐贤拖出去了行宫,拖出去的造型,当时没照片,估计跟瑞典警察拖那一家三口是一样一样的。

这件事结束了吗?

没有,赵匡胤在洛阳显摆完之后回开封,就去找了赵光义,跟赵光义说:“我这次去洛阳,只薅到了一个人才,名字叫张齐贤。我现在不用他,留给你今后当宰相用。”

(备注:这句话见于《宋史·张齐贤传》,是对金匮之盟这个争议性话题的一个佐证,不排除在赵光义朝被编辑过的可能性。)

当年十月,赵匡胤暴死,赵光义即位;第二年,张齐贤登进士第,开始了自己的公务员生涯。虽然在太宗朝没拜相,但是真宗即位之后,张齐贤终于拜相,成为一代名臣,也算是完成了赵匡胤的遗愿。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赵匡胤知道张齐贤是个能人,为什么自己不用呢?

有能力是有能力,有用的人才一定要使用,但是撒泼打滚的作风不能鼓励,否则人人都到皇帝面前撒泼打滚,那还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