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年的惊天科考舞弊案:康熙使洪荒之力也无法严惩首恶

有多大的好处就有多大的诱惑,因此在那张决定千万学子命运的试卷上,一向有人弄虚作假。那么在古代,查清一场科考舞弊案有多难?查清之后想要公正奖惩又有多难?我们看看康熙五十年的这场闹剧就知道了。

参与到这场科考舞弊案中的官员如下:

两江总督噶礼 从一品

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张鹏翮 从一品

户部尚书穆和伦 从一品

工部尚书张廷枢 从一品

漕运总督赫寿 正二品

江南巡抚张伯行 从二品

安徽巡抚梁世勋 从二品

苏州织造李煦 正五品

江宁织造曹寅 正五品

泾县知县陈天立 正七品

正主考官副都御使左必蕃、副主考官翰林学士赵晋

阅卷官王曰俞、方名

行贿考生程光奎、徐宗轩、吴泌等

中间人李奇

中央高官、封疆大吏、地方要员以及身为皇帝心腹的苏州织造、江宁织造全都涉及在内,一二品的朝廷大员更是达到七人,牵扯到如此多的高官,这件事真的很复杂么?其实很容易查清楚,但就是肯说真话的人,太少了。

这件事还得从康熙五十年江南乡试的发榜之日说起。期待已久的榜单终于公布了,可是自己却名落孙山。这些原本以为可以上榜却没有找到自己名字的考生在沮丧之后就想看看上榜的人都是谁,这一看就发现问题了。原来不是自己发挥失常,按照这张榜单,平时有名气的考生全都发挥失常了,这些被寄予厚望的考生集体落榜,而程光奎、吴泌等公认的文笔不通之人的名字却赫然在列,并且排名及其靠前。

这个发现让整个江南的考生暴怒,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考取功名,可是如今这条路竟然被魑魅魍魉阻断,怎能不寒心?为了要一个说法,这些考生把考场匾额上的“贡院”二字改为“卖完”,把财神爷抬到孔夫子庙,还对孔夫子的塑像说这是“财子”。

同时还有一副对联在江南以光速传播,这幅对联是“左丘明双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

谁都看得出来,这副对联是借古人嘲讽这次科考的主考官左必蕃和副主考官赵晋。

整个江宁城万人空巷,全体考生义愤填膺,在这种情况下两江总督噶礼却不调查不上报,反而抓了数十名考生,希望用暴力血腥的方法把这场民怨沸腾的事情压制下去。但他却不知道有一些人已经给康熙皇帝上奏章了,这些人是江南巡抚张伯行和苏州织造李煦。

张伯行身为江南巡抚,把这件事如实上报给皇帝,责无旁贷。苏州织造李煦为何要管这摊子事呢?苏州织造的官阶是正五品,不大不小,但这个职位上的人大多都是天子近臣,即便在地方工作,也会充当皇帝耳目的角色。因此他的密保,分量很重。

康熙接到这两封奏章后愤怒异常,执掌山河五十载,他的政治素养告诉他这次江南科考一定有问题。这件事他给出的答复是“可羞之极矣”,这五个字足以看出康熙的愤怒。

虽然问题严重,但是有问题的官员究竟是谁?涉及范围又有多大呢?还得严查才能有答案。康熙马上任命户部尚书张鹏翮、漕运总督赫寿为钦差大臣前往江南彻查。这两位大人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他们连夜启程,却没想到这件事会如此复杂。

复杂的是背后的权利博弈,事件本身很容易查清。张鹏翮和赫寿到达江南之后开堂审案,还请两江总督噶礼和江南巡抚张伯行陪审。阅卷官王曰俞、方名当场承认收受贿赂,程光奎、吴泌等富商之子的试卷就是他们批阅的。副主考官赵晋迫于威势,也当场承认自己参与了此事,还收取了三百两黄金。

接着提审被牵连到的考生程光奎、吴泌。为了不冤枉人,户部尚书张鹏翮还给他们出了一份考卷。谁知这俩人一个连《三字经》都背不熟,另一个,赵钱孙李都写不明白。这样的水平还能成为举人,恐怕连童生都不如。事已至此这场科考舞弊案似乎已经水落石出,江南富商行贿,副主考官和阅卷官受贿,主考官失察,逐一发落就可以了。但就在两位钦差要退堂给皇帝写报告的时候却在一个细节上出问题了。

原来程光奎、吴泌都说自己行贿的数目是十五锭黄金,每锭二十两。这样算来一个人就是300两黄金,两个人是600两。可是副主考官只接到300两黄金,另外300两,给谁了?审问经验丰富的张伯行马上追问谁是中间人,这才找到了经手办事的李奇。

李奇被带上来后先是矢口否认,可是在几位主审的连番质问下也扛不住了,他支支吾吾的说:“确实还有十五锭黄金,我把它交给了泾县知县陈天立,听说是要留给,要留给…”,说到这里,李奇不敢说了,还跪在地上不断哆嗦。江南巡抚张伯行看到这种情况,马上意识到这场舞弊案的最大头目要出现了。他鼓励李奇,说只要你把事情原原本本的说出来,本官自会对你酌情处理。张鹏翮、赫寿两位康熙任命的钦差大臣也在一旁给予肯定,李奇这才颤颤巍巍的说,“小人听说,这些钱,是留给总督大人的。”

终于说出来最重要的话,李奇吓得匍匐在地不敢抬头,张伯行转身怒视噶礼,张鹏翮、赫寿一脸错愕,噶礼则是气急败坏暴跳如雷。他叫嚣着要把李奇拉下去乱棍打死,这等诬陷封疆大吏的刁民,难道他说的话还要当成证据么?

就在李奇要被拉下去的时候只听张伯行一声怒喝,“本官在此,你们竟然也敢如此大胆。” 张伯行当堂怒怼噶礼,堂下的差役自然是不敢动了,在紧张的氛围中,户部尚书张鹏翮一锤定音,他说李奇诬陷朝廷命官立即收监,然后,宣布退堂了。

都能看出案件审理到了关键时刻,为何不顺藤摸瓜,反而稀里糊涂的就退堂了?张伯行回府后心绪不宁,这场科考舞弊案明显牵连到了噶礼,可是户部尚书张鹏翮为何要袒护呢?这位正直清廉的官员不知道张鹏翮和噶礼是姻亲关系,也没有意识到想要扳倒噶礼这位皇帝面前的红人难度系数有多大,他所想的,只是如何还江南学子一个公道。意识到皇帝任命的两位钦差指望不上了,他连夜给康熙写了一封奏章,这封奏章把庭审的情况全盘托出,又把江南学子义愤填膺的状态再次写了一遍。

康熙接到张伯行的奏章后很是动容,他知道张伯行是清官,如今这江南巡抚之职也是自己亲自安排的。可是,张伯行的话完全可信么?康熙把目光又转到另一封奏章上,这是噶礼写的,到达京城的时间还早张伯行一步。噶礼在奏章中说张伯行在审案时故意引导犯人攀咬自己,还任由《南山集》在苏州流传。另外还指责张伯行在工作上的诸多问题,最后说自己不能与他共存。

张伯行给康熙的奏章客观公正,但噶礼的文字则很诛心。当时刚刚发生戴名世的文字狱,他所写的《南山集》已经是被清政府认定的反动书籍。噶礼说张伯行纵容《南山集》在苏州发行,这是要把张伯行置于死地。还说给《南山集》作序、已经被列入朝廷罪犯的张苞是张伯行的好友,但是他却顾念私交不去捉人。种种事情罗列下来,张伯行简直就是欺君罔上、包庇朝廷钦犯的罪人。不要说指正噶礼参与了科场舞弊案,能保住项上人头都是万幸。

噶礼企图把张伯行这个隐患彻底排除,但是康熙不糊涂,他也想彻底查清这场科场舞弊案,因此并没有理会噶礼或者张伯行的一面之词,而是把他们一同革职,严令还在江南的张鹏翮与赫寿仔细调查,务必客观公正。

康熙在京城望眼欲穿,可是张鹏翮与赫寿却没有把“客观公正”这四个字放在眼里。他们知道噶礼是皇上面前的宠臣,尤其是张鹏翮还与噶礼是儿女亲家,因此他们最后呈上的报告是噶礼与此案无关,张伯行在《南山集》一事上没有纰漏,但是胡乱弹劾上级噶礼参与科考舞弊案,应该给予撤职处分。

康熙接到这份报告后很不高兴,他虽说欣赏噶礼的能力,也决不允许他在科考之事上插手。就在康熙思考下一步该如何做的时候,江宁织造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竟然同时就科考舞弊案一事给他写了奏章,两封奏章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告诉康熙这场案子的重要证人、李奇口中接过他的三百两黄金准备留给噶礼的泾县知县陈天立在与李奇对峙时承认自己拿了三百两黄金,但是要交给谁他没说。可是收监后不久陈天立就死在牢中,按照当时的情形推测,陈天立是畏罪自杀。

康熙看完后一声冷笑,什么畏罪自杀,杀人灭口才是真的。为了查清真相,康熙把张鹏翮与赫寿调回京城,再派户部尚书穆和伦、工部尚书张廷枢前去调查,另外派安徽巡抚梁世勋暗中调查陈天立的真正死因。新来的朝廷特派员穆和伦、张廷枢也是官场老江湖,这场舞弊案的是非曲直他们已经心中有数了,因此再次调查取证只是走形式,他们真正操心的,是如何拿出一个让皇帝满意,不得罪噶礼、还能保全前两位钦差面子的方案。想来想去,他们给出的调查结果与前两位钦差大体相同。张伯行诬告两江总督还是革职查办,噶礼与舞弊案没有关系,但是有失职之罪,应该来点口头警告。这个答案与之前两位钦差给出的答案相比多出警告噶礼这一条,他们认为这一点可以让皇帝消气,也不算开罪噶礼和前两位钦差,应该能算上标准答案。

康熙看到这个新鲜出炉的“标准答案”后火冒三丈,这哪里是标准答案,分别是不作为方面的标杆。这时安徽巡抚梁世勋的奏章也到了,他被康熙派过去私下调查陈天立死因,但是多番努力后并没有查出结果。他在奏章中直接说整个江宁的监狱系统被保护的很严密,自己渗入不进去。

看着面前的两份奏章,康熙知道这是官场弊病,让他们查,是查不出来想要的结果了。既然下派的官员都在袒护噶礼,那么自己就亲自查。他命令把这场舞弊案的所有卷宗和相关人员全都带到京城,然后命令九卿、詹事、科道官联手查案。康熙在这些人查案之前苦口婆心的说:“噶礼才学出众,但他喜欢无事生非,也没有清正的名声。但张伯行为官清正是天下公知的事情,你们要体会朕保全清官的心意。”这些话已经把态度表现的很明白了,但是调查结果呢?可以用大失所望来形容。

还是那句话,愣头小子不可能做到这个职位。既然都是九卿了,可见这又是一批官场老油条。怎么办才能对皇帝有所交代,还不至于太过于得罪人呢?想来想去,他们来了个超级和稀泥。这场科场舞弊案的其它人维持原判,至于噶礼和张伯行,他们给出的意见是身为高官竟然互相弹劾,有失大臣体统,应该全都撤职。也就是说,噶礼依然与科考案没有关系。

事情发展到现在,康熙在明面上就先后任命三批中央高官审理此案,暗中命令安徽巡抚调查证人死因,心腹江宁织造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也加入其中,可还是没有水落石出。最后康熙不无悲哀的说:“只有正直的人没有疑虑和恐惧,天下才会出现安定的局面”。

这场科考舞弊案的最后结果是主考官左必蕃失察被革职查办,副主考官赵晋、阅卷官王曰俞、方名斩立决,程光奎、吴泌等花钱买文凭的考生被枷责后绞杀,张伯行继续留任,噶礼撤职。一桩原本并不难查的案子,却在一朝天子几次三番催促之下依然没有公正的结果,可见封建官场中科考这碗水,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