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氏双雄与李家四杰的百年情谊
作者:井晓天
井勿幕、井岳秀弟兄,弟弟比兄长的名气更大。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西北革命巨柱的井勿幕先生,先加入了同盟会,继而介绍兄长也投身革命,皆为辛亥先贤。
井勿幕如日中天时不幸遇害,尚不足三十一岁。井岳秀曾任陕北镇守使、西北联军总司令、陕北国民军总司令。五十八岁那年,在榆林因手枪落地走火重伤不治去世。
蒲城井氏先贤之于辛亥革命的贡献,以及与蒲城李家的深情厚谊,请读本文。
陕西蒲城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在清末民初的乱世中,蒲城涌现出了一大批志士仁人,井勿幕、井岳秀弟兄和李家四杰——李仲特、李桐轩兄弟及桐轩之子李约祉、李仪祉兄弟,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井勿幕(1888-1918),原名井泉,字文渊,后通用井勿幕,笔名侠魔,陕西省蒲城广阳镇井家原人,陕西辛亥革命先驱和杰出领导人之一,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西北革命巨柱”。1903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后奉孙中山之命回陕发展组织,任陕西支部长。1906年再赴日本,在东京成立同盟会陕西分会。1918年在陕西兴平被奸人设谋杀害,时年31岁。陕西军民为怀念,曾将井在西安居住过的四府街更名为井上将街,并在街南端城墙上凿开一门,名勿幕门,即今小南门。1918年,被广州孙中山护法大元帅府特赠陆军中将衔。1945年,被国民政府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
井岳秀(1878-1936),字崧生。井勿幕胞兄。井岳秀排行十,人称“井十”,井勿幕排行十一。清末武庠生。1906年,受井勿幕影响参加同盟会。1908年,蒲案发生,清廷搜捕革命党人,其妻临危将同盟会文件封入坛中,埋于院中,他回后尽焚文件与名册,保护了革命党人安全。1911年参加反清起义,被陕西军政府委任为北路军统领,不久改为全省游击统带。1913年,当外蒙在俄国沙皇策动下独立并暗中蛊惑煽动内蒙叛国和河套伊克昭盟七旗欲图分裂时,通过交友、赛马、拜把子,力陈外附“七不可”,说服了内蒙各旗,使沙皇与外蒙阴谋未能得逞。1917年,被黎元洪任命为陕北镇守使。1922年,在榆林冒险收容撤至陕北的靖国军杨虎城部,力拒北洋政府通缉。1923年,被吴佩孚改编为陕西陆军第1师,任西北联军总司令,受赐“岳威将军”。1924年北京政变后,被冯玉祥任命为陕北国民军总司令。此后,任国军第二集团军18师师长、86师师长、22军军长。1936年2月,在榆林因佩枪落地走火重伤不治去世,终年58岁。
孙中山誉井勿幕为后起之英
井氏双雄与李家四杰交往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同盟会成立之时。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会议通过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正在日本留学、年方十七的井勿幕闻知中国同盟会成立,激动地说:“国亡数百年矣,乃今觉悟而不即图,亦吾青年之耻也。”
即由康心孚(宝忠)介绍首批入会,习制炸弹,并担任文字宣传工作。被孙中山先生“呼为后起之英”。
岁末,井勿幕主动请缨回陕西组织同盟会基层组织。见孙中山先生稍有疑虑,他慷慨陈词:“我虽年少,但我胞兄井岳秀在陕西结识各界人士颇多,有他协助,定不负先生重托。”
井氏弟兄与李家兄弟忘年之交
当时,孙中山先生急欲打开西北革命局面,正愁无人担此重任,被井勿幕的坚定态度所打动,且又有井岳秀等豪杰大力相助,遂委任井勿幕为中国同盟会陕西支部长,回陕西开辟工作。
是年冬,井勿幕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携带孙中山先生给胞兄井岳秀的亲笔信,回陕组建中国同盟会的基层组织。
辛亥起义前,井勿幕、井岳秀昆仲在西安公正和家中与同盟会诸同志合影留念。左起:井勿幕、胡景翼、刘述吾、张伯英、(未详)、李襄初、井岳秀
井勿幕首先发展胞兄入盟,并在胞兄的协助下奔走于渭北,宣传中山先生的救国主张和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数月间发展了同盟会员30余人。李仲特、李桐轩兄弟为首批入会,成为陕西同盟会的中坚骨干。
从此,井氏弟兄与李仲特、李桐轩缔结了忘年之交。
井勿幕先生与于右任先生
井勿幕先生书法
1906年春,井勿幕在三原北极宫召开同盟会陕西支部全体会议,会后又赴宜君马栏、耀州庙湾等地设立同盟会秘密机关。不久,井勿幕将陕西的工作交由李仲特、焦子静负责,离陕二次赴日,在东京筹组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
经过半年的努力,是年秋,井勿幕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东京)。是年冬,受孙中山先生委派,井勿幕再次回国运动革命。翌年2月,井勿幕第二次从东京回陕,在西安竹芭市“公正和”纸店,与同盟会骨干秘商革命方略,后离陕经四川转赴东南诸省,与黄兴、秋瑾、朱贵金等联络,参与策划安庆起义等。
安庆起义失败后,井勿幕回陕西加紧运动北方革命。血的教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联合会党、刀客,运动新军,才能夺取反清武装斗争的胜利。
为了化解同盟会人与会党的矛盾,井勿幕主动与会党首领建立私交,结合陕西实际,把会党的某些组织形式应用于同盟会的活动中,并在一些重大活动中积极吸收会党成员参加,逐步消除了同盟会人对会党的固有偏见。
1907年9月下旬,井勿幕和李仲特、焦子静等人在大雁塔秘密开会,商定重阳节去黄陵祭扫轩辕黄帝陵山,借以表达复兴中华民族的决心,约会各省在陕同盟会员、进步人士及会党成员一同祭祀。
10月15日(重阳节),井勿幕、李仲特、焦子静、吴虚白、吴希真、柏筱余、高又明、郭希仁、张赞元等20余人,侨装各种身份,设法到达桥山,利用重阳祭祖的习俗,借仿“幕亲会”供奉佛祖“达摩”的仪式,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这一陕西版的同盟会政治纲领,并庄严宣誓:“共赴国难,艰辛不辞,决不自私利禄,决不陷害同仁。”一举奠定了秦、晋、蜀、陇四省联盟的基础,迈出了联合会党的第一步。
1908年夏末,井勿幕第三次由日本回国,赴北京晤田桐,策划北方革命。井勿幕、景梅九相伴回太原,直接运动山西革命,同时致力于西北革命。“为他年革命军兴起,秦晋联军作计划。”10月3日(重阳节),景梅九、井勿幕二人同游解州中条山,查看地形。井勿幕郑重承诺:“他日革命,如需秦军相助,我必率偏师渡河下河东矣!”数日之后,井勿幕返回陕西,赴北山开展革命活动。
井家保护革命党人安全
是年秋,“蒲案”学潮突然爆发。
同盟会员常自新、井岳秀等领导的蒲城县教育分会的活动引起知县李体仁的惊恐。李体仁遣亲信管理学堂,遭师生反对未遂。李体仁查封小学堂,解散教育分会,迫使常自新等辞职,激起全体师生罢课示威,学生搬到北庙自读,宣布成立“自治公学”以相对抗。
10月16日下午,李体仁带领衙役200多人,以鼓动学生图谋不轨为名,捣毁县教育分会,逮捕常自新等40余名师生,严刑审讯,并搜捕井岳秀、陈会亭等。当日,井岳秀、陈会亭二人正好去南乡陈庄,为李天佐(襄初)之母姚太夫人葬礼点主,乃免未难。
当时,同盟会秘密文件藏在井岳秀家中,李体仁亲带县衙差弁前往搜查,师子敬急赴井府报警后直奔陈庄。井岳秀夫人赵雁云闻讯随机应变,情急之下将院中菊花挖出,把秘件放入罐中埋入地下后,又将菊花照原样栽上。李体仁带衙役来井家搜查,一无所获。
井岳秀连夜回城,双手持刃轮番扎城,由东南角攀援越入,潜回家中,挖出埋在院中菊花下的瓦罐,烧掉秘密文件及会员名册,保护了革命党人的安全。随后,井岳秀、陈会亭、师子敬星夜奔赴省城,告急求援。
省城同盟会人闻知“蒲案”凶讯,十分震惊,井勿幕等也迅即从北山赶回。当他们得知同盟会的核心机密并未泄露,便立即组织民众犀利地反击。他们以省教育总会名义组织高等学堂、师范学堂、实业中学等校学生纷纷罢课。“蒲案”学潮迅即席卷全省84县。
李体仁封闭学堂、毒打师生、违法滥刑、草菅人命的罪行激起公愤。11月8日,陕西教育总会召开周年大会。李桐轩、郭希仁等要求大会讨论“蒲案”问题,严辞质问陕西提学使余堃。
李桐轩还将“蒲案”真相写信告知在京师大学堂读书的两个儿子——约祉、仪祉,让其找京师蒲城籍官员寻求援救,并为“蒲案”死难学生原斯健家人代写状子,支持原母上京告御状。
11月28日,京师蒲城籍官员晏安澜、刘华、周政伯等闻讯大起公愤,以李体仁毁学仇路,违旨滥刑,着铁路局、教育会将详细各节,速为抄报,以备奏参。翌年1月20日,李体仁终被予以革职,不准援例捐复。
“蒲案”学潮历时四个月余,以陕西同盟会人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蒲案”学潮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陕西民众夺取反清革命胜利的信心,同盟会组织在陕西迅速发展壮大。
井、李两家同斗清廷
是年冬,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西安)在开元寺马开臣家私宅成立,会议通过了“联合新军、幕亲会、哥老会、刀客等力量,推动革命,以与全国形势相配合”的决议,李仲特任分会会长。井勿幕则继续致力于加强与同盟会总部及外省各分会的联络。
1909年10月14日(己酉年九月初一),陕西咨议局成立,同盟会员李桐轩、郭希仁任省咨议局副议长,井岳秀等任省咨议局常驻议员。陕西咨议局迅即成为同盟人的秘密活动据点,并在“驱王”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郭希仁先生
“蒲案”发生前后,王毓江任陕西兵备道兼新军督练公所总办。王毓江是陕抚恩寿的亲信,也是同盟会人欲掌控新军的最大障碍。王毓江排挤新军中的同盟会军官,安插党羽,贿赂鬻爵。民众对其无不痛恨,同盟会人遂发起驱王运动,以打击恩寿。由于恩寿的庇护,同盟会人虽多次努力,惜均未成功。
1910年冬,李桐轩、郭希仁等,利用咨议局副议长的合法身份,借北京资政院开院议事的机会,以咨议局的名义,把王毓江及恩寿相互包庇的种种劣迹上告资政院,要求查办。同时,同盟会人紧密配合,利用各种进步报刊进行揭露,公布王毓江及恩寿的劣迹,大造社会舆论,一时舆论哗然。
迫于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清廷不得不电令恩寿查办王毓江。恩寿为保全自己,被迫撤去王毓江陕西新军督练公所总办的职务,王毓江的亲信、党羽二十余人也被免职。但王毓江仍恃陕西巡抚恩寿为其后台,伺机进行报复,恩寿也不甘心失败。不久,陕西同盟会人又寻求陕籍京官上书参劾:王毓江虽被革职,但在恩寿庇护下打伤村民,凌侮学生,率众乘夜抢劫居民等罪状。迫使王毓江在陕无法立足,悄然离去。巡抚恩寿也因王毓江一案托病辞职。藩司(布政使)钱能训护理巡抚篆事,清廷在陕西的统治被进一步削弱。
“蒲案”赶走了蒲城知县李体仁,“驱王”则迫使陕西巡抚恩寿辞职,这是陕西同盟会人取得的又一重大胜利。
陕西新军中同盟会员张凤翙、彭仲翔、钱定三、党自新、张伯英等得以补缺晋升,同盟会人进一步加强了对陕西新军的控制。
1910年7月9日(庚戌年六月初三),井勿幕、钱鼎等精心策划,借用哥老会的结盟形式,召集同盟会、哥老会和新军骨干四十余人,号称三十六兄弟,在西安大雁塔集会,歃血为盟,共图大举。
“雁塔歃血结盟”建立了同盟会、新军、哥老会和刀客的反清革命统一阵线,奠定了夺取反清武装起义胜利的坚实基础。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10月22日,湘、陕两省革命党率先响应武昌首义。
井勿幕领导陕西同盟会人联合哥老会、刀客、新军,迅即光复陕西,推动北方革命雄起。
井氏弟兄率草创民军浴血奋战,东扼清兵于运城,西拒甘军于彬岐。抵御清军反扑,捍卫新生政权,促进共和告成,民国诞生。
南北和谈,东西两线相继停战,井氏弟兄顺应民意,息战罢兵,倡议裁军缩编。
井勿幕遂将其陕西民军主力交付陈树藩改编。1912年6月25日,在西安南四府街湖广会馆,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改组为中国同盟会陕西支部,选举井勿幕为支部长。8月上旬,中国同盟会陕西支部与统一共和党陕西支部合并,改建为中国国民党秦支部,井勿幕仍被选为支部长,后让支部长予张凤翙,改任副支部长。
张凤翙将军
在遭遇百般阻挠的困难条件下,井勿幕仍坚持“专理党务数月,完成协助多数同志当选参众两院议员的任务”。李桐轩等此后则将精力投向戏剧。
8月12日,李桐轩、孙仁玉、杨西堂、高培支、薛卜五、范紫东、王伯明等,以振兴西北文化、提倡西北实业、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以翰墨生活,负移风易俗之责任,寓宣传教育于戏曲编辑工作,创办了陕西易俗学伶社。
西安易俗社首任社长李桐轩、杨西堂,井勿幕、井岳秀弟兄等同为易俗社的发起创办人。8月下旬,井勿幕被迫以筹办延长石油矿为名赴南京,接着又赴上海,随章太炎学习国文。秋,井勿幕、胡景翼、宋向辰等离陕出国。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宋教仁被刺,“二次革命”旋起旋灭,井勿幕出国避难。
井岳秀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井岳秀率部北上榆林,平息葭、神、榆、横“神团”烟、教案;在伊金霍洛成吉思汗陵前,痛陈“外附七不可”之说,力阻伊克昭盟独立,维护民族团结大局,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袁世凯借镇压白朗义军,命陆建章率部入陕,疯狂镇压革命党人。1914年春,井勿幕、井岳秀弟兄与胡景翼、续西峰等在陕北榆林密谋“华山聚义”,众人相偕共赴华山,联络秦、晋、豫各路英豪,共商“讨袁逐陆”大计。
夏秋之季,聚集陕西的革命党人,激于大义,相互结纳,来到华山下,在故友曹印侯的坟园(杨家花园)组成“共学园”,密谋举帜反袁驱陆,策动武装起义。奠定了“讨袁护国”、“反段护法”和组建国民军思想基础。
1914年冬,李仪祉留德回国与井勿幕在上海重逢,兄弟相见,不亦乐乎。
李仪祉先生青年时期
两人以管仲所倡导的“事易不轻行,事难不轻弃”的行为准则相互勉励,井勿幕书管仲语录以赠宜之。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井勿幕实践了“民主救国”的理想。他倡议裁军,“解兵辞权”,本欲步仪祉兄之后尘,赴德留学,完成学业,实现“科学建国”的夙愿。
然而,袁世凯倒行逆施,称帝之风渐起,井勿幕遂再次牺牲个人学业,义无反顾地投身“讨袁护国”、“反段护法”的革命洪流中,并为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李仪祉则献身水利事业,造福桑梓,成为一代水圣。
1918年11月21日,陕西靖国军总指挥井勿幕被北洋军阀收买的叛徒杀害于兴平南仁堡,身首异处,喋血殉国,年仅31岁。这一突然变故,令胞兄井岳秀痛不欲生,也使挚友李家四杰痛惜不已。
一张不同以往的井勿幕遗照,2010年9月30日,在台湾国民党党史馆被发现。井勿幕先生的侄孙女井亚莉女士是在党史馆查档时发现此照并翻拍的。照片中井先生英俊豪爽,身着中式对襟服饰。
此照有诸多辛亥先贤题字。高又明先生题字收藏、李元鼎先生为遗照题诗、晁暁愚先生赋辞邮寄、于右任先生在照片背面题注,移交党史馆珍藏。
高又明(明德)先生题字为:井勿幕先生遗像 李元鼎先生题诗 高又明收藏 民国九年春於三原县
李元鼎(子逸)先生题诗为:颈血年来應化燐, 百身何處赎君身。 空留纸上英姿在, 朗朗玉山猶照人。 相对如聞謦欬聲, 死生無間此交情。 逰魂幾度黄壚過,可念穷途阮步兵。 九年春日子逸(朱印)
井岳秀邀请李仪祉造福陕北
井、李两家的情谊继续绵延。
李仪祉应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季直)的聘请,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任教务长,在河海工专执教7年,培养了200多名水利科技专家,奠定中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基础,成为中国近代水利界的一代泰斗。
1922年,李仪祉回陕担任省水利局局长,开始了他兴修水利的生涯。李仪祉积极网罗人才,组织引泾灌溉工程勘测设计,但因经费一直没有着落,直到1927年仍无法开工,遂欲辞职东去。井岳秀邀其北上榆林。
陕北气候干燥,降雨稀少,水利设施几近于无,旱灾连年。应陕西省政府委员、国民联军驻陕军副总司令兼第九路军总司令井岳秀的约请,李仪祉先生带领水利工程师孙绍宗等人到陕北各县进行水利调查,并对无定河、榆溪河水利工程作详细勘测,制定米脂织女渠,榆林鱼惠、黑海子等渠修建方案。
李仪祉撰写《兴修陕北水利初步计划》、《无定河织女渠说略》、《鱼河堡水利说略》等,是为陕北现代水利建设的开端。
翌年,陕北水利建设计划开始实施,北平华洋义赈会以工代赈,拨赈款修榆林织女渠、鱼惠渠及扩修横山雷龙湾渠、靖边杨桥畔芦河沟等渠。至民国十八年,北平华洋义赈会共拨赈款三万余元,扩修雷龙湾东、西干渠长达15里,可灌田增5000亩;扩修杨桥畔芦河沟渠,筑成高3丈、宽5丈砖石水坝一座,开渠引水,灌下游农田3000亩;鱼惠渠修成米家园则至李家沟土石渠和桥涵全长20里。后因停拨赈款,致鱼惠渠、织女渠工程,因而中断。陕北水利工程建设的初步探索,虽然无法与关中“四惠”相比肩,但其能先于关中、且在“十八年大年馑”中实施完成,更值得称道。
中原大战之后,杨虎城回陕主政。1930年11月25日,新一届陕西省政府正式成立。井岳秀继续担任省政府委员,李仪祉也应邀回陕,担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
在陕西咨议局,李桐轩、井岳秀曾为同僚;在陕西省政府,李仪祉、井岳秀又成为同僚,不啻天缘!他们一同恭贺杨虎城母亲孙一莲太夫人六十大寿,呈《恭祝杨老伯母孙太夫人六秩大庆序(十二屏)以贺。又一起多次致电国民政府要员,呼吁赈济陕西灾情。
井岳秀在陕北致力于发展地方教育和经济文化建设,防范着日伪在伊盟的分裂侵略行径;李仪祉则在关中宏图大展,制订了《陕西水利工程十年计划纲要》,筹划了关中八惠: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并开工建设泾惠渠等。他栉风沐雨,不辞劳苦,相继完成了泾惠、洛惠、渭惠、梅惠渠工程建设,灌地180万亩,初步实现了“郑白宏愿”。
天不假年。1932年3月26日,李桐轩病逝。1936年2月1日,井岳秀因自佩手枪走火,伤重不治去世。1937年8月14日,李仲特病逝。1938年3月8日,李仪祉亦积劳成疾,病逝于西安。当时,井氏双雄和李家四杰惟李约祉尚健在。
1948年,陕西省教育厅督学、蒲城县参议会议长、蒲城县志馆继任馆长兼编纂李约祉主纂的《蒲城县志稿》完成。
《蒲城县志稿》约百万字,在《蒲城县志稿》人物志中,井勿幕、井岳秀弟兄均单独列传,对井氏弟兄的历史功绩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还收集有多篇井勿幕的书信等珍贵史料。李约祉编纂《蒲城县志稿》,又为井、李两家的交往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井、李世交延续至今
井、李两家的情谊还延续到了孙辈。
20年后,井岳秀之孙与李仪祉之孙两个蒲城小同乡,成为了西安高中(西安二十中)的同窗,一同经历了“文革”的苦难。他们是同赴宝鸡西秦岭山区插队的插友,又同留在秦岭山区工作的同事。在恢复高考之后,年届三十的两位老乡,又同时跨入了大学的校门。为井氏双雄与李家四杰的百年传奇情谊的延续,又增添了一个美好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