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爱自由如发妻」,他被追杀,谁救了他
作者: 木闻 足为世范李仪祉
“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
一座巍峨的青石牌楼上,金光闪闪的“德器深纯”四个大字赫然入目。其下正中,两根壮硕的石柱镌刻着的正是这幅对联。但见草书笔势雄浑而深沉,上款题道:“仪祉学兄墓园”,落款是“于右任撰并书”。
李仪祉、于右任——一副已有七十余年历史的联语,将二十世纪中国的两位伟人连在一起。
于右任先生
李仪祉先生
人生初见
宏道学堂的好伙伴
李仪祉与于右任同为陕西乡党。一个祖籍蒲城,一个世居三原。两地相隔不过百八十里。于右任生于1879年,年长李仪祉近三岁。两人的第一次交往,大约是在1902年,也就是李仪祉二十岁那年。
这一年是清光绪二十八年,清廷废除了科举考试中使用八股文,各省设立高、中、初三个等级的新式学堂。此前的1900年,陕西三原、泾阳的几家书院亦合并成立了一座高等学堂,名曰“宏道”。
宏道书院(图片来自网络)
这座位于三原县城的学堂非同一般,当时即已有四百年渊源。系由明代三原宿儒王恕、王承裕父子始建于弘治七年(公元一四九四年)。初名书屋,继名书院。
王恕乃关学三原学派创始者,其子承裕幼承家学,皆为关学翘楚。及至清代,宏道书院更是西北学界一杆大纛,省学衙署设在三原,府试即在宏道书院。数百年来,三秦名士纷纷出自宏道门下,书院愈发名声大震。
改名为高等学堂,宏道遂摒除八股,倡导新学,民主学风尤甚,引来无数变革时代的年轻人。
这批当年二十出头的青年,后来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一时多少豪杰:于右任、张季鸾、张奚若、吴宓、范紫东、成柏仁、茹欲立,还有一位即是被誉为“一代水圣”的——李仪祉。
李仪祉当年就读宏道学堂时,名为李协。李协之父李桐轩先生早年与兄长李仲特先生一同参加同州府试成绩优异,被拔入宏道书院。二人后来都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李桐轩先生是关中名儒,曾重修县志,担任陕西修史局总纂,还发起创办了易俗社,“辅助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推陈出新”。
李协的伯父李仲特先生是数学家,在国人尚未启蒙之时,即著书立说,并参与陕西舆图馆测绘陕西省地图,完成《秦晋豫三省黄河图》。
家学渊源,这对李仪祉影响颇深。李桐轩先生曾作励志诗送子,其中有句“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于愚弱最可耻”。这让李仪祉在青年时期即树立壮志,秉持承扬了“勤思善学,为民造福”的浩然家风。
二十世纪初,李约祉、李仪祉兄弟在宏道学堂就读,与于右任等青年人志同道合,结为学友。这是于、李的人生初见。当年交往的具体行迹,已鲜为人知。于、李两家后裔至今还没发现两人交往的合影。人们只知道其后,两位伟人的人生轨迹大为不同,但人生价值取向殊途同归——皆为民力谋福祉。
救命之恩
李家救了“换太平以颈血”的于右任
那时正值清末,八国联军攻陷帝都,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出逃西安。年轻的于右任感时伤事,忧国忧民,悲愤之中写下长诗,放言抨击清廷与朝臣,编成《半哭半笑楼诗草》,于一九〇三年冬在三原刊行,广为传播。
于右任还照了一张相片:散发下垂,昂然挺立。并于照旁赫然自题曰:“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一时颇为震动。
李仪祉胞兄李约祉后来回忆这段往事说,我和于右任成了同学了,这才知道他是倡言革命的,他写下一本半哭半笑楼诗集,骂这个,骂那个,而且是明骂,毫不隐讳。他把诗集和散发相片,公然发行,逢人便送。
宏道学堂迫于压力,以于右任出言不逊为由,“悬牌申斥”,有“暴戾恣睢”几个字。
于右任愤然召集同学开会,道,暴戾恣睢是太史公所以罪盗跖之词,加之于我,我成了盗跖了,这我还受承得了?这学堂我住不成了。遂怒冲冲而去。
次年初,于右任担任商州中学堂监督,聘好友李仪祉、茹欲立为教员。当时,因庚子之变,八国联军不许在京开科取士,清廷将考场移至开封。不久,于右任赴开封会试,校务由李仪祉、茹欲立代理。
某日,李约祉忽闻朝廷正在缉拿于右任。原来祸因正是那本《半哭半笑楼诗草》,还有那幅散发照片,刺激了朝廷。
陕西巡抚升允怒道,“逆竖畅言革命,大逆不道,请旨斥革究办以遏乱萌”,旋即密奏朝廷。清廷下令“革除其举人功名,无论行抵何处,拿获即行正法”。
李约祉遂密告于右任之父。于父急与乡绅李雨田相商,派人急赴开封送信。于右任闻讯即逃往沪上,李仪祉与茹欲立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迫辞去商州中学堂教职。
六十年后
李约祉撰文回忆救于右任
时至将近60年之后的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三日,82岁高龄的李约祉老人撰文回忆了这段往事。刊发在一九八四年十二月《陕西文史资料》第十六辑。「足为世范李仪祉」公众号今日推送于右任先生与李仪祉先生交往的故事之前,编辑部恰好搜集到这份珍贵的文献。特作摘录,以飨读者。
李约祉先生回忆——
三原因有贺复斋先生的倡导,理学人很多。有所谓“理学毛、理学皮”,右任最可憎这一般人。
有一个理学先生姓米的,有人告诉他:“于右任怎么骂你来。”米某说:“他娃骂我哩,他的把柄,还在我手里拿着哩。”于是就拿着这两件东西,到省上去见巡抚恩寿,献于巡抚。
巡抚一见大怒。但是前清旗人,多半是昏头,还不知右任是什么前程,只知他是三原人,就行文三原县,捉拿于伯循(编者注,伯循为于先生原名)。
三原县令旗人德锐,也是个昏头,只知右任是个生员,就行文三原县学,要于伯循。
至于右任已经在壬寅恩正并科中了举,这时正在开封赴会试场,他全不知道(因为庚子义和团之变,北京试场被焚毁,将会试场改在开封举行)。
三原县学教谕王友益朝邑人,和我在同州考棚下是旧相识,以此时相过从。偏偏就在这一天,我去访他,他为我透漏了这个消息。我大吃一惊,当下未动声色,赶快去见右任他老太爷,告知此事。
老太爷吓得忙无所措,只说这该怎办。我说现在官场中还不知右任在开封会试,若是知道,一封电报,就把他拿了。他说,我们先打电报好吧。我说不敢打电报,我们打电报,那等于走漏了消息,自速其祸。他沉思一会说,我是商人,拟个商人电报“货已及申,速行”看行不行。我说,电文尽可含蓄影射,但是姓名不能不提于右任三个字,怎么隐藏法呢?他便更没办法了。我说,唯一的办法,专人去送信,先尽人事,后由天命,有效无效,听凭他的命运罢了。
于是老太爷写信,雇了一个专人,跑了9天,送到开封。实不料到,这封信竟然送到了。右任见信,刻不停留,马上去走上海,由上海去了日本。
就在这一刹那间,公差来拿他,右任可谓幸免。苦了陕西许多赴试的举子,回来时,沿途关津,节节盘查,受尽了麻烦。
……
1904年,杨吟海履任商州知府,兴办商州中学堂,延聘右任作堂长,右任因聘茹欲立(卓亭)、李协(宜之)为教员。1905年,右任之开封会试,是从商州去的。右任获罪一事,风闻商州,茹李二人,因思他二人是右任荐的,难保不以他二人之故,累及杨公,于是亦连带辞职。
我的营救右任一事,在陕西没有对人说过。及至1904年秋季,我兄弟被咨送京师大学堂,同学茹欲可(淮西)时在京候选,我才对他述及,由他函达右任。右任对我感激万分,来函恳切地表示感谢,并赠诗两首,方我以日本的白浪庵。年代多了,诗稿早已失佚了。只记得一韵是:“都门书到诵回环,闻道欢迎白浪庵。”
(1961年4月13日)
本文原载《陕西文史资料》第十六辑(1984年12月)
“天大的喜事”
于右任在上海送别李仪祉赴德深造
故事说到李仪祉受了于右任的牵连,被迫离开商州学堂教席。他并未停下求学的脚步。很快,李仪祉考取北京京师大学预科德文班,为出国深造做准备。1909年,受西潼铁路筹备处派遣,李仪祉将赴德国柏林皇家工程大学土木工程科留学。
出国途经上海,李仪祉找到了刚刚在租界创办《民呼日报》的于右任。于右任以“实庄稼颗粒无收,赤野千里,兴修水利,呼声高涨。行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为办报宗旨,揭露清廷腐朽统治。李仪祉告知于右任,即将远赴欧洲深造,学好先进技术以期报国。
于右任即以乡音秦腔叫了起来:“我的爷呀!这是天大的喜事!”他特意带李仪祉去理了发,还买了一身新西装。在等船票的几天里,于右任又带好友参观了上海医学学校的新校址。临行前,于右任还给德国友人写了一封信,请李仪祉去找,以便在国外有个照应。随后,二人依依惜别。
三年后的1912年初,李仪祉第一次留德归国。其时正逢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建立。于右任被孙中山任命为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于右任知悉李仪祉回国了,遂请李出任津浦铁路局局长,陕西省也欲选举李仪祉为省参议员。李仪祉不谋功名利禄,一向讲求实际,婉拒了上述委任,而是回到故土陕西,参与三秦公学的筹建。
陕西是率先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当时,投笔从戎的留学返陕学生、各学堂师生以及各界进步人士,强烈地感受到百废待举,教育为先。“夫国力视物质为强弱,物质随人智为发达,人智以教育为先导”。由此,陕西近代两座著名的学府诞生了。一为西北大学,一为三秦公学。
三秦公学以传授西学为主,以留学预备教育为主和以传授科学技术知识为主的办学特色。在三秦公学的教职员中,谙熟英、德、日文者达20位,占到该校初创时卅余位教职员的六成以上。而数学、物理、化学、地学、蚕桑等科学技术领域的教职员先后达十九位,占在职教职员总数的四成左右。
李仪祉担任了三秦公学的教务长兼德文、物理教员,倾力培养人才。在他教授过的学生中,有刘天章、魏野畴、李子洲等革命家和科学家,都是三秦公学出类拔萃的学生,曾对政界、思想界、教育界产生过巨大影响。
关中八惠,兴教办学
于右任携手一代水圣惠苍生
可惜,三秦公学只存在了两年。袁世凯派其亲信陆建章入陕,解散了三秦公学。
1913年,李仪祉时年31岁。他决意再赴德国,继续学业。李仪祉与时任陕西水利局局长郭希仁一同游历德、法、荷、比、英、瑞等欧洲诸国,“考察河流闸堰堤防”,目睹欧洲各国水利事业的发达景象,比较中国水利之颓废,百感交集,立下了专攻水利科技,振兴祖国水利事业的鸿志。
两年后,李仪祉学成归国。1915年至1922年,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务长、教授。1922年,李仪祉回到陕西,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和西北大学校长。
其后,李仪祉任职华北水利委员会,负责导淮工作。至1930年,又任全国救济水灾委员会总工程师。1932年至1936年,李仪祉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全身心投入治黄。
李仪祉致信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请求资助治水经费。李仪祉说,“素养我公饥溺在抱,于数千年来泛滥决口为害最烈靡费之巨之黄河图心尤切,今幸得有根本治导方法,则此次终结试验关系民生国计,机会尤不可失,务肯鼎力成全予以襄助。”于右任给与鼎力襄助。
李仪祉出生在蒲城马湖乡富塬村。此地塬高水深,沟壑纵横,洛河近在眼前,却只是白白流淌,不能为民造福。李仪祉自幼目睹耳闻,而今终于学成一身本领,有了用武之地。李仪祉倡导修建关中八惠,惠及三秦大地。
自1928年后连续三年,陕西遭遇特大旱灾,民间称之谓“民国十八年年馑”。1930年,在新任省主席杨虎城的邀请下,李仪祉主持引泾工程。李仪祉在南京找到于右任,二人辗转到了天津,又找到《大公报》主编张季鸾,共商回陕兴修水利大事。被誉为“陕西三杰”的三位伟人为兴陕富民而又一次聚首。此时,距三人同在宏道学堂负笈求学,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
张季鸾先生
经惠渠于1932年一期工程完工通水,可灌溉五十万亩土地。1935年二期完工,扩灌至65万亩。通水时,于右任大喜过望,亲笔题词——“且溉且粪,长我禾黍”。欢欣之情,跃然纸上。
兴修水利,人才为要。于右任、李仪祉又想到一起了。1932年秋,于右任筹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今天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就在这一年,为适应陕西水利建设需要,李仪祉借用省立西安高中部分校舍,创办了陕西水利专修班。1935年,在于右任支持下,水利专修班迁至武功,改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李仪祉担任水利组组长。此后,水利组发展为水利系。而今,西农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建设人才。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老楼
功高至伟,惠民德馨
绵延几代人的纪念
“大禹之后,中国一人,唯陕西李仪祉先生。”
1938年3月8日,李仪祉因病在西安与世长辞。常年为中国水利事业奔波,积劳成疾。终年56岁。按先生遗嘱,葬于泾阳县王桥镇的泾惠渠畔。
李仪祉墓园原景。“仪祉墓园”为于右任先生题写
而泾阳,正是于右任先生祖籍。冥冥之中,两位伟人的生前身后竟然如此这般连在一起。
于右任惊闻噩耗,其心大恸,特致唁电:“李仪祉学长治学精严,德行并茂。倡修水利,嘉惠民生。实科学界之大师,亦为海内所宗范。”于右任抓起毛笔,饱蘸浓墨,为李仪祉墓园题写挽联——
殊功早入河渠志
遗宅仍规水竹居
据李仪祉先生的学生胡步川记录,其时,在西安参加追悼的各界人士达万人之多,安葬先生于泾阳社树堡陵园时,当地五千余众自发送葬,洒泪告别。
李仪祉先生在遗嘱说,“余深感水利事业在中国之重要,幼年即以攻求水利学识。自余民国四年由德返国,迄今已逾二十三年。在此期内,虽已竭尽余之所能,贡献国家,但距余素日所期望者尚远。”
李仪祉先生怀着对故土深沉的爱与眷恋,离去了。
或许,1949年的于右任先生,也是这般心绪去了海峡那边。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在台北病逝。临终前,他在日记和遗诗中写下一串载满乡愁的句子:“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于右任先生墓地
2014年,于右任诞辰135周年暨逝世50周年。10月,于右任《望大陆》遗诗的日记真迹手稿,首次回到故乡陕西。于右任的侄孙女于媛萌发了一个念头:既然右老未能归葬故里,就把故乡的一抔黄土撒在他的坟冢上,以慰逝者绵绵的乡愁。
当年11月16日,于媛、李仪祉嫡孙等陕西社会各界六十余人齐聚台北阳明山于右任先生墓园。人人佩黄绢绶带,垂手肃立于公陵前。于媛手捧黄白菊花,点燃香蜡纸表,将花果时蔬,以及从陕西带来的西凤酒、太白酒、三原蓼花糖、泾阳茯砖茶、杨凌的五谷,一一敬献。
于媛端出黄绢里的故乡土,拌一把花瓣,捧一抔黄土,绕着墓冢一边走,一边轻轻扬撒。又把几瓶分别来自渭河、泾河的水,逐一洒下。那一刻,于媛在心中默念:“爷,这是咱老家的土,这是咱故乡的水,你闻一闻熟悉的乡土味儿,感知来自故乡的水温吧……”
于媛女士将故乡的黄土、泾渭的河水,扬撒在右老的坟头。她在心中默念:“爷,这是咱老家的土,这是咱故乡的水,你闻一闻熟悉的乡土味儿,感知来自故乡的水温吧……”
作为孙辈,李仪祉嫡孙也以乡礼致祭,虔诚施礼,三叩九拜,为祖父挚友于翁奠酒。这是李氏家族后裔,首次亲赴髯翁陵前祭奠。
李仪祉、于右任,百余年来携手襄助惠苍生的伟大精神,绵延至今,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