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李嘉诚”,为何被喊作“文明大叫花子”
作者:郭洪波 张和平
于右任先生侄孙女于媛女士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曾赞誉张老先生,称他为「陕西的李嘉诚」,乃陕西现代慈善公益事业第一人。
首善与水圣 ,福泽为黎民,陕西现代慈善公益事业奠基人 ,张子宜先生与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的深情厚谊 。
他是高妙的经营家,好比今日之李嘉诚,每次投资都能成功,开办钱庄,创建公司,如今上市,但去世后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财产。
他是高明的教育家,平民教育,启发民智,读书以致用,教给孩子谋生本领。
他是高调的社会活动家,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死里逃生;支持抗日,抚恤烈士遗孤,为国分忧。
按说他很有钱,可人们却喊他为“文明大叫花子”。原来他把钱全都用来开办孤儿院,累计收养贫寒孤儿多达万人以上。钱不够用,就到处筹款,乐此不疲,哪怕积劳成疾。
他创办的孤儿院是中国现代较早设立董事会制的私立孤儿教养院,他主持孤儿院长达43年,被称为陕西慈善第一人,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先行者。
他早年信仰基督,博爱精神贯彻他传奇的一生。
他与被誉为水圣的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深情厚谊,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惠及百姓。
张子宜先生
李仪祉先生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曾经感慨地评说,陕西有三位备受社会称赞的人,一位是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一位是报人张季鸾先生,还有一位就是慈善公益事业的先行者张子宜先生。
于右任先生
张子宜先生(1881-1964),名典尧,字子宜,陕西兴平南韩村人。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革命家、教育家、实业家,著名的慈善事业家,现代慈善事业的先行者,陕西慈善第一人,陕西宗教界著名的爱国人士。
1 :办钱庄,创国货,实业救国
张子宜先生之父张世全本是农民。张子宜15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他也由此辍学,后由亲友介绍到县中店铺当学徒。至18岁,辞去学徒工作,创设粮铺。23岁时,将粮铺改为兴盛荣钱庄,担任经理。
1907年,张子宜先生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以商人身份为掩护,与同盟会友人在兴平县东门外创建反清据点复豳桑园,负责联络陕西西路各县的同盟会员。
1909年,他应邀到西安协助张渊先生主持西安中等实业学堂(今西北大学前身学校之一),发展教育,并以此校为同盟会反清活动据点。1911年,陕西同盟会联合新军、哥老会发动西安起义前,受同盟会指令,他先期回到兴平准备起义。
陕西响应武昌起义后,他在兴平首先组织响应,公推为民团团长,发动起义,驱逐清吏,率众光复兴平,保境安民。
1912年,陕西军政府成立后,张子宜先生遂辞去一切职务,本着实业救国之宗旨,于当年5月,在西安与兴平人南南轩先生兴办西安精业染织股份有限公司,任经理。致力于振兴民族工业,抵制外货,促进陕西经济。1921年冯玉祥督陕时,常到精业公司参观,并由督署赠以“媲美泊品”牌匾。
1946年8月,张子宜先生创办民生市场,担任经理。如今提及民生,不仅西安、陕西等地闻名,上市公司西安民生的前身正是民生市场。当时,民生市场为西北最大的五金、百货批发市场。张子宜先生为富一方,堪称如今的李嘉诚。
他创办公司赚钱,不是为了自家吃饱穿暖享受。他是在做一件事。
他直到逝世,没有给家人留下财产。
他挣的钱呢?且看下文细细道来。
2 :反袁起义,他差点被砍了头
1904年,23岁的张子宜先生即在兴平受洗信仰基督教,博爱精神,从此贯穿他的一生。
1913年春,张子宜先生发起成立西安中华基督教自立会,担任牧师、会长。该自立会是陕西境内由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教会。创立初期,自立会就创办了一所小学,王陆一(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校长。
刘镇华围城时,自立会又开办了临时难民收容所。民国十八年年馑时,自立会又创办养老院。
1927年,张子宜先生任西安基督教青年会董事长,在青年会举办禁毒会和英文补习班。1930年,先生与十七人发起成立基督教农工服务团,以改良农业、提倡工业、振兴教育、发扬福音真理,促进人类幸福为宗旨。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当年12月,蔡锷将军在云南组织护国军举兵讨袁。1916年元月,陕西革命党人响应,在西安 “反袁(世凯)逐陆(建章)”,策划发动起义。张子宜先生是重要组织和领导者之一。
袁世凯
蔡锷将军
张子宜先生以他的精业染织公司作为联络通讯和存放武器据点,秘密联络胡景翼、于右任、景梅九等密谋讨袁,并与李岐山、张渊、王绍文等在西安起义反袁;他被推举为行动组长,李虎臣来西安为其助手协助工作,景梅九拟讨袁檄文,时称讨袁第一檄文。
1916年2月22日夜,张子宜先生在西安红十字会租住的宿舍家中(西安东大街市中医医院旧址处),因反袁逐陆被陆建章逮捕,押于西安西华门陆军监狱。他在狱百余日,因是主犯加以镣铐,受严刑审讯,险遭杀头。
胡景翼将军
同年5月初,胡景翼将军在富平兵变活捉陆少文(陆建章之子)。当月下旬,经焦子静等营救,张子宜先生得以出狱。当时和张子宜先后被捕入狱的三十多名西安起义主要人员都不幸遇害,唯有张子宜一人出狱幸存。
反袁逐陆胜利以后,为抚恤反袁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亲属,他与新任陕西督军陈树藩意见相左,屡次拒绝陈树藩封官许愿和给以钱财,倾情致力社会慈善事业。他追随郭希仁诸先生修河渠、办粥厂、救济难民,参加地方赈务工作,并出任陕西赈务会委员。
3 :二十元起家,创办孤儿院
1920年春,张子宜先生与张亚雄先生代表西安基督教青年会赴天津参加全国基督教第八次代表会。会后由石雨琴先生陪同参观龙泉寺佛教孤儿院。该院规模宏大,印染工艺成绩优良。又参观基督教主办的千佛寺贫儿院,该院规模较小,人数不多,而小孩精神风貌活泼可爱。
返陕后,张子宜先生回想起辛亥革命牺牲的先烈遗孤,以及陕西连年水旱灾,流离载道,逐发愿在西安办一孤儿院,收容无依儿童。
抗战时期出版的《李仪祉遗著》第13册第70页《西安孤儿院募捐启》上有这样的表述:
原夫孤儿院之创成也,始惟张子宜一人之力。昔曾访北京兮,见首都慈幼之成绩。念秦人之多灾兮,示大无依之弱息。何仁人之多方兮,独僻壤之弗及。于是祷于上天,发为宏愿。
初以国币仅二十元,便欲成立孤儿院。冷嘲热笑,受之怡然……助人者得天助,有志者事竟成!好义之士,中外闻声。或捐金币,或呼友朋。乐矣哉,与人为善!快矣哉,孤子有凭!
1922年10月28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张子宜先生创办西安孤儿教养院正式成立,他亲任院长,收养烈士遗孤和贫寒孤儿。郭希仁先生书写院名。院址设在今西安市解放路中段东侧,也就是民生百货大楼处。
1926年,镇嵩军围困西安城8个月,城内饿死几万人,勉力维持的孤儿院竟无一人遇难,足见其对孤儿的大爱无边。
孤儿院职员合影 民国二十八年(1929)八月十二日
1939年12月,孤儿院迁往占地60多亩的长安县太乙宫新院址。院总面积达240多亩,其中西安城内和长安县各120亩,房屋近1000间,树木2500余株以上,收养孤儿最多时超过千人。
孤儿院自办中小学校,有教务、训育、智育、体育、课外操作等部门;开设多种实习工厂,产品一部分自用,一部分外销,栽绒产品远销欧美。还建有图书馆、诊疗室、保姆室、阅报室、浴室、礼堂、体育场、游戏场、音乐队、汽车队。辟有农场、农业试验场、森林场、畜牧业场、菜园、菓蔬园、树木花园等。对孤儿实行“工读并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西安(陕西)孤儿教养院全图(今解放路民生、万达百货处)
林森、宋美龄、冯玉祥、于右任、张学良、杨虎城、邵力子、王陆一、李仪祉、张季鸾、朱子桥等民国要员及各界名流都曾到院参观给以多次帮助。蒋介石、宋庆龄、张静江、班禅、宋哲元、井岳秀、石敬亭、吉鸿昌等都给以资助。
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美英国际友人也纷纷捐款捐物。
抗战时期,宋美龄看望孤儿
1946年,根据国民政府社会部令,孤儿院改名为西安私立子宜育幼院,于右任先生题写了新院名。同年8月,张子宜先生创办民生市场,担任经理。当时,民生市场为西北最大的五金、百货批发市场,其经营所得全部用于教养孤儿。
据1948年不完全统计,经西安孤儿教养院救助和教养过的儿童有14000余名。孤儿来自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辽宁、湖南、甘肃、安徽、湖北、江苏、四川及全国其他省份,孤儿遍布美国、加拿大、东南亚地区及台湾和大陆大部分省份。
4 :陕西有个水利局,西安有个张子宜
民国时人赞誉张子宜先生是现代慈善事业先行者。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来陕视察说,张子宜先生深受陕西各界称赞,歌谣“陕西有个水利局,西安有个张子宜”,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水利局”正是代称为民造福兴修水利的李仪祉先生。
1934年10月,蒋介石和宋美龄首次来陕视察。宋美龄参观孤儿院时,对张子宜先生的慈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号召陪同的国民政府要员夫人们向张子宜先生学习,多做社会公益事业,并给孤儿院多次资助和帮扶。
1934年12月31日,大公报刊发照片并称,西安孤儿教养院是西北著名之社会事业
于右任先生多次参观孤儿院,书赠张子宜先生:博大圣人心,孤儿不孤。
于右任先生为孤儿院题词
冯玉祥将军
冯玉祥将军多次参观孤儿院,并对孤儿说,孤儿不孤,因为你们有一个好父亲张子宜。
邵力子先生主陕时参观孤儿院,号召大家向张子宜学习;杨虎城将军也多次慰问孤儿院,给予特别关照。
曾被孙中山称为“革命圣人”的国民党第二任主席张静江书赠张子宜,“使施比受更为有福”。
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称张子宜先生创办孤儿院是陕西模范的社会事业。
当时中国有三个孤儿院广受赞誉。一是北京香山兹幼院,熊希龄创办,财力雄厚;二是山西太原孤儿院;三就是西安孤儿院教养院,博爱育孤,培养成才。
5 :不爱做官,最爱赈济
张子宜先生一生就任官职很多,但他不图虚名,最爱赈济。
1926年农历十一月,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委任张子宜先生为陕西富秦钱局局长。石敬亭主持陕政,成立陕西平民教育委员会,聘张子宜先生为委员;他推行平民教育多年,启迪民智。
1928年春,王陆一奉召赴宁,筹组国民政府审计院(后审计部),拟任张子宜先生为副院长,张子宜谢辞未就。
1928年,陕西灾情已现,当年10月,陕西省主席宋哲元兼任陕西省救灾委员会委员长,委任张子宜先生为委员,救灾救民。
1929年关中大旱时,邓长耀任陕西省赈务会主席,聘张子宜先生为委员。当时,先生身患肺病三期,但他抱病坚持协助邓长耀、杨仁天诸先生筹办全省赈务。张子宜特找唐慕汾筹款,由北平孝惠学社出资在眉县设立收容所,先后收容女童百余名,后全部送进孤儿院。
朱子桥将军在西安筹款,由张子宜先生在关南会馆处办妇女习艺工厂,收容灾民妇女入厂,纺线织布,灾后送回原籍。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拟委张子宜先生以国民政府监察院副院长,但他婉言谢辞。
旅京陕西同人欢迎西安孤儿教养院院长张子宜先生(1934年11月摄于南京)
1935年,张子宜先生被聘为陕西省捐税监理委员会委员(委员由国民政府财政部就该省素孚声望公正人士中遴选呈请行政院聘任之),与诸委员整顿各县税收,减轻人民负担。
1942年,张子宜先生任陕西革命先烈褒卹委员会采访委员,不忘革命先烈,为编写《西北革命史征稿》做出了贡献。
6 :为国分忧,收养抗日英烈遗孤
坚苦卓绝的抗日抗战期间,西安作为西北军事重镇和大后方重要基地,是日军飞机轰炸的重点目标之一。1937年日寇开始轰炸西安,1939年是最严重的一年。张子宜先生认为抗战不可能速胜,为躲避空袭,1939年 5月孤儿院搬迁到西安南郊新开门村,借祠堂庙宇为教室给孤儿上课。
然而此举仍躲不过日机轰炸,由孤儿院名誉院长于右任先生筹款5万银元,精业公司歇业分给张子宜1万8千大洋,又募集了3万多大洋,共计10万多元大洋,于1939年12月,在翠华山北麓长安县太乙宫建成65亩新院址。
孤儿学生上学第一节课内容是“为祖国而学”。张子宜先生教育孤儿说,只有国家强大,百姓才能幸福。为什么日本法西斯能侵略中国,只因中国贫穷落后。在孤儿心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树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人生观。
张子宜先生常对孤儿讲,生在苦难之中,而知国家民族同胞困苦的人,是最有价值的人,惟有愈困苦愈奋斗,立志奉献,爱护国家,救助同胞的人,才是有出息有希望的人,长大以后要努力图报社会,我们应艰苦抗战,以求复兴国家,应尽到国民之责任,要有义务之观念。
为当地农民生计着想,在太乙宫建新院址时张子宜先生高价征地。为节省人工经费,58岁的张子宜先生带头建新院劳动,在一次搬木料时,不慎砸伤右手无名指,从此指头不能活动,落下残疾。
抗战时期,由于河南、山西等省相继沦陷,大批难民涌入陕西。张子宜先生调整收容方针,优先收容沦陷区灾童,然后收容陕西孤儿。孤儿院还收养大量抗战或已殉国将士子女,悉心加以教育,俾其成才。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张子宜将150名青年孤儿,通过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送往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参加抗日,有的后来成为中共党政军高级干部。
抗战中,于右任先生亲临太乙宫孤儿院新址视察,对张子宜先生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保护国家未来,培养民族新生幼苗,如此担当神圣使命的行为,给予高度赞扬。
孤儿院小学高秋三四级同学毕业合影(1945年7月9日摄于太乙宫 )
李仪祉先生为张子宜先生撰写的《西安孤儿院募捐启》中,有关收养抗战或已殉国将士子女的规定为第三至第五条:
三、凡现在前敌抗战或已殉国将士之家属,愿将其子女送入本院代为教养者,须经下列之手续:
甲、填具声请入院书。
乙、声叙子女之父姓名、籍贯、履历及抗战事实。
丙、取得所隶部队官长或本省官厅之证明文件。
四、本院所收此项子女待遇特优,并悉心加以教育,俾其成才。
五、以后国家对于殉国将士遗族之教养有通盘筹画时,本院所收子女由本院介绍转入遗族学校。
7 :同情革命,支持人民革命事业
张子宜同情和支持人民革命事业,为之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
1930年,营救兴平中共地下党员杨景辉等三人出狱;1949年前,多次营救保释中共地下党员田静忱(后任兴平县第一任县长,西安市政协副主席);还营救过杨嘉瑞(后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陕西省军区司令员)等多名中共党员。
1949年后,由于接管西安私立子宜育幼院干部周克立制造假案,致使张子宜先生蒙冤被拘一周。1956年肃反中,政府逮捕了反革命两面派周克立,并被判刑。张子宜冤情大白,并在报上刊登恢复名誉。
西安市人民政府将张子宜任命为已更名的西安市儿童教养院院长。张子宜先生还连续当选为政协西安市新城区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直至逝世。国庆节时,应邀参加陕西省暨西安市国庆观礼。1961年10月,张子宜在西安应邀参加陕西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会。1960年前后三年困难期间,政府对张子宜生活给予特供。
晚年,张子宜先生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灵便;热受新生事物,关心国家大事,事业心不懈,每天看政府给他订的人民日报,关注老百姓生活改善。在政协活动中,他积极提出建议,并撰写了辛亥革命、反袁逐陆、创办孤儿院和精业公司,以及西安围城见闻等回忆文章。
1950年8月,张子宜先生无偿将西安私立子宜育幼院、民生市场全部无偿交由西安市人民政府接办,他仍任院长,直至逝世。张子宜先生为孤儿院倾注心血历时29年,倾尽家产,未有任何报酬。因先生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人民政府褒奖其德,承诺将张子宜先生和夫人养老送终。
西安私立子宜育幼院院长张子宜先生与师生合影(1950年1月5日摄于太乙宫)
1949年以后的子宜育幼院老照片
孤儿院救活了上万名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的儿童,教会这些孩子谋生本领,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张子宜先生认为,慈善事业包括慈善救济和慈善教育两个方面,慈善救济救的是人身,而慈善教育救的是人心,医治人心莫过于从幼童开始,真正使人身得救,从而医治社会。
张子宜先生的办院理念和主张至今仍在耀世闪光。他主导的“工读并进”、德智体全面发展、重在教育的办院方针,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2012年8月,张子宜先生被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文明办遴选为体现陕西精神的杰出人物,称张子宜先生是陕西宗教界著名的爱国人士,陕西慈善第一人,称颂他前半生以革命著称,后半生以慈善著名;称他一生为国不谋身,谋事不为己,毕生为民谋福祉。
8 :李约祉李仪祉 兄弟相助张子宜
张子宜先生与李仪祉先生的友谊是莫逆之交,是三秦大地上两颗伟大心灵的强烈共鸣。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献身水利事业,其主持修建的泾惠渠等大型水利工程至今福被陕西,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现代慈善公益事业的先行者张子宜先生则抚养孤儿、救助灾民、慈悲为怀,引领人文潮流。
1922年至1949年间,中国始终处于战乱饥荒频仍的艰难困苦之中,李仪祉先生鼎力相助,筹得善款帮助孤儿院,还常常捐出工资,张子宜先生深为感动。
民国十八年(1929年),陕西大旱年馑,李仪祉先生出资收养孤儿达25名之多,帮了孤儿院的大忙。
1962年,张子宜先生撰文讲述创办西安孤儿教养院动机与经过时特别提及:“1933年,李仪祉先生函请井崧生(井岳秀)先生捐款一千五百元,修建大房二座(共计十二间),作为儿童教室图书馆之用。仪祉先生在陕西建设厅和水利局长任内,对我赞助不遗余力,给我帮助,在精神方面,鼓励我,勉励我,使我终生不能忘记。”
张子宜先生的事业是悲悯救助天下苍生,李仪祉先生给予帮助,实乃雪中送炭,共襄善举,功德无量。
同样,李仪祉先生兴修水利工程,造福子孙后代,也是为民谋福祉,行大善事。
李仪祉先生不仅自己对张子宜先生的事业上给予帮助,他的胞兄、辛亥革命元老、易俗社社长、戏剧家李约祉先生,也经常给张子宜先生鼎力相助。抗战中最困难时期,李约祉先生任孤儿院董事,为张子宜先生募捐筹款,奉献爱心,自己也时常捐善款给孤儿院。
1939年,即使孤儿院已搬迁到太乙宫,作为董事会董事的李约祉先生想方设法帮扶,使孤儿们渡过了困难时期。
李仪祉先生当年求学时,井岳秀家曾给以大力资助。李仪祉先生回陕兴修泾惠渠,陕西刚过民国十八年年馑,孤儿院生员大增。李仪祉先生致信在陕北任镇守吏的井岳秀将军称,我上学期间欠你家的钱代你捐给张子宜先生的孤儿院了,从此再不欠你。
井岳秀将军阅信后笑笑说,仪祉先生心里总是装着天下百姓。然后传令部下:给西安孤儿院寄张照片。当时捐款数额大的,都给孤儿院赠送照片,张子宜先生把捐助者照片一一悬挂在大厅,以示永远纪念。
井岳秀将军
李仪祉先生经常参观孤儿院,对张子宜先生大力帮助,他以自己的名义写募捐书,号召向孤儿院捐款。这篇募捐启事考虑细致周到,完全把子宜育幼院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可见两人情深义厚。
李仪祉先生曾致信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宋子文,信中写道:西安孤儿教养院系张子宜君所经营,养育孤儿前后不下千人。近以久旱不雨,粮价沸腾数倍,难于维持,张君托为介绍恳求慨施。
另一封信更感人:
子文先生慈鉴:
西安孤儿教养院为兴平张子宜先生苦心经营,养育孤儿前后不下千余人。各名流要人莅陕参观,无不称道其义举,捐助者皆流转传述乐与人为善。现院中尚有孤儿七八百人,稍长者教以种种工艺,使将来能能自立。平时本可维持,乃自去秋之后,各县军队纷烦,加以久旱不雨,粮价沸腾数倍,于是孤儿院难以维持。子宜院长久闻执事仁慈好义善举甚多,特托弟为之介绍恳求慨施,以惠穷孤。不胜翘企!
顶礼之至赤诚敬肃! 衹颂
勤安!
弟 李协 三月三十日
9 :张子宜李仪祉 ,胸怀天下,惠及黎民
张子宜先生比李仪祉先生大两岁。两人友谊深厚,也同病相怜,惺惺相惜。那个年代的仁人志士,坚忍执着,鞠躬尽瘁。李仪祉先生为水利事业积劳成疾,仍带病工作。张子宜先生也因工作繁重,染上了肺结核,大口吐血,诊断为肺结核病最重的3期。
李仪祉先生有次见到张子宜先生居住的房间是土地,很潮湿,对肺病不利,就自己花钱请人在张子宜先生住的房间地面铺上水泥。当时技术处理得很好,有东西掉在水泥地上时,还能发出回音。李仪祉先生这一行为令张子宜先生感动,在他晚年的回忆遗稿中,对李仪祉先生这一恩德还念念不忘。
当时肺结核病无药可治,医生让家人给张子宜先生准备后事,但张子宜先生抱病一直坚持工作。一名老中医告诉他,新鲜空气对治疗结核病大有好处,要求他在所住房间保持空气流通。先生接受建议,把床搬到屋外院子里的房檐下。从1930年秋开始,他坚持一年四季在室外院子里睡了三年。
当时西安冬天严寒,气温在零下二十几度,冬天房檐上挂着又粗又长的冰溜子,厚厚的积雪很难融化。他头戴棉帽,盖上厚厚的棉被,只露出面部。春夏秋三季挂上蚊帐,整整三年都坚持睡在院内屋檐下。在没有借助任何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奇迹般痊愈。
可李仪祉先生一病不起。
李仪祉先生1938年3月8日逝世前一天晚上,张子宜先生一直守在身边,直到深夜12点,他对李仪祉先生说,现在晚了,我先回去,天亮再来看你。李仪祉先生对张子宜先生说:天堂见!
次日一早,省政府来了一名委员到孤儿院告知张子宜先生,李先生逝世的噩耗。张子宜先生闻言悲戚吞声,两眼发红,久坐不能动,悲恸至此,其友情可窥一斑。
李仪祉先生逝世后,经陕西省政府孙蔚如主席饬组治丧委员会并指定雷宝华、韩安、党积龄、冉寅谷、李维诚、张子宜、温天纬、孙绍宗、李约祉为委员,料理后事。
后来,张子宜先生常给家人讲李仪祉先生临终遗嘱,以此教育后代要像李仪祉先生那样多学文化科技知识,热爱国家,为民造福。
1964年12月13日晚,张子宜先生在西安市东三路家中无疾而终,享年84岁。当月15日,由西安市人民政府民政局代表政府公葬(土葬)于西安市南郊三兆公墓特干区。1976年11月,又由家属移葬于故里兴平南韩村。2013年5月2日,张子宜墓被兴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子宜先生乃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先驱之一员,在那个年代,实业救国,为富一方,但却倾囊而出,救助贫弱,至今闪烁着耀眼的精神风范。张子宜先生与李仪祉先生,胸怀天下,为国为民,福泽后世的大爱精神和伟大人格,永励后人。
本文作者之一张和平为张子宜先生曾孙,本文部分老照片由张和平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