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璋家族与保定军校的故事
作者:马永祥(原保定军校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
冯国璋(1859-1919),字华甫,又字华府,河北省河间市诗经村人。1881年至1882年曾在保定莲池书院学习,后弃文从武,在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曾任直隶都督、江苏都督、民国副总统、民国代总统等职,陆军上将。
冯国璋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地位,并不在于其在北洋军中历任重要职务,并率兵打过几仗,而在于他是一个颇有成绩的军事教育家和军事理论家,在创办新式军事学堂和编写军事著作两方面均有重要贡献。他除了亲自兼任军校校长和任教外,还编写了多部重要的军事教科书,其中有被称为近代“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的《新建陆军操典》的巨制著作。还有经他审阅、修改并作序的北洋军事学堂教材10余部,例如:《武备通论》、《部队战斗教练草案》、《战法兵语》、《军刀操法》、《教练新兵击故法》、《马匹之骑御法》、《辎重队教练》、《军事初阶》、《辎重应用问答图解》、《簿记图说》、《改订日本士官学校马学教程》、《桥梁教范》、《改订日本士官学校兵器教程》等。冯国璋可称是引进和吸收西方兵制和军事理论的先锋人物之一。
下面将冯国璋家族在保定军校任职和学习的情况介绍如下:
1、冯家彦(1878—?),字良德,河北省河间县诗经村人,为冯国璋二哥冯蕴璋的长子。冯家彦还有两个弟弟,即家屏、家俊。其弟冯家俊后任北洋政府陆军第二师(师长孙传芳)司令部参谋长。冯家彦历任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学员队队长,主教炮科。1906年10月任保定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步兵操典教习,炮兵科炮兵队队官等职。1919年2月任北洋政府总统府军事处副官,被北洋政府陆军部授予陆军步兵上校军衔。获六等文虎章和一等奖章等。其后不详。
下面把冯家彦任军事教官的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保定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介绍一下:
光绪二十七年(1901)1月21日,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奉旨偕唐绍仪、冯国璋等人离开济南,于27日抵保定。
袁世凯到保定后首先抓了两件事:编练北洋军和开办军事学堂。
一、编练北洋军。袁世凯从顺直善后赈济捐款中提出一百万两银子,作为编练北洋军的费用,从直隶各地精选壮丁六千人,在保定东关编为十营,成为“新练军”,并以新练军为骨干,创练了一支“北洋常备军”。后以此为基础,编为北洋第一镇(师),年底又为清廷训练驻北京的旗兵三千人,称“京旗常备军”。后编为北洋第二镇(师)。袁世凯同时被任命为京旗练兵大臣。此后又先后建成北洋第三、四、五、六各镇(师)。至此,拥有七万士兵的北洋六镇(师)正式建成。光绪二十八年(1902)6月,在保定设立“北洋军政司”(1904年改成督练公所),袁世凯自兼督办,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个处,冯国璋任教练处总办。兵备处总办由刘永庆担任,参谋处总办由段琪瑞担任。
二、开办军事学堂。在编练北洋军的过程中,需要大批各级军官,原来的武卫右军行营武备学堂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尽管当时各地也开办了许多军事学堂,也有一些留德留日的毕业生回国,但袁世凯除天津北洋武备学堂的学生(冯国璋即是天津武备学堂生)以及北洋保送留学生外,不肯重用别人,所以决定开办军事学堂以解决用人问题。
在1902年春北洋军编练初期,首先开办了几个短训班性质的学堂,这些学堂都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开办的。属于教练处的有行营将弁学堂(督办冯国璋)、练官营(总办冯国璋);属于参谋处的有参谋学堂、测绘学堂;属于兵备处的有军医学堂、马医学堂、军械学堂、经理学堂。这些学堂的开办,对于刚刚开始编练的北洋军,起到一定的作用,解决了急等用人的问题。但袁世凯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为了全部掌握清政府的新军,培植忠于自己的新式军事人才,于是通过总结一系列办学的得失,开始酝酿全面开办军事学堂的计划。
光绪二十九年(1903)2月22日,袁世凯拟订了一个计划,以及试办军事学堂的试办章程,一并上书清政府。根据章程精神,袁世凯的全面开办军事学堂的计划是:分为三个等级,即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
这三类学堂中,首先应开办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暂不办,待四年后小学有毕业生后,即以小学堂改为中学堂。为解用人急需,还开办陆军速成学堂一所,亦在保定设立,与小学堂同时开办,陆军速成学堂先招收学生二百名,以后每年招一百名,定为二年毕业。
光绪二十九年(1903)11月,清政府仿照中法战争后期北京海军衙门的体制,在北京成立了练兵处,以弈劻为总理练兵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练兵处下设军政、军令、军学三司。三司下辖十科。身为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不能长驻北京,为了控制练兵处大权,便推荐自己的亲信充任练兵处的要职:以徐世昌为练兵处提调;刘永庆为军政司正使,袁嘉谷为副使;段祺瑞为军令司正使,冯国璋为副使;王士珍为军学司正使,陆建章为副使。为了笼络满族权贵,袁又举荐铁良为练兵处襄办。练兵处成立不久,弈劻便以自己“衰迈多病”而告退。从此练兵处便为袁世凯所独占,垄断了全国的练兵事务。在这种情况下开办的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便成为全国最大的一所军事学堂。
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开始隶属于北洋军政司教练处,冯国璋以教练处总办兼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总办(校长)。光绪三十二年(1906)8月,改兵部为陆军部,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划陆军部管辖,更名为陆军速成学堂,又称陆军协和速成学堂和陆军通(全)国速成学堂。同年11月,因冯国璋已到京城升任陆军贵胄学堂总办,顾及不到保定各军事学堂的办学事务,袁世凯改任段祺瑞出督各学堂,任学堂督办,学堂总办先后为郑汝成,后改为赵理泰,监督(教育长)为曲同丰,后为吴纫礼、何绍贤;提调(办公室主任)为张鸿绪。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学制为二年,共办三期。第一年招收的学生主要是北洋各镇(师)在职军官中选拔的。以后招收的二期除从军队中选招外,还有一些弃文学武的秀才、举人以及文职官员。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停止科举五年。许多秀才、举人没有出路,便报考军事学堂。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除设步、马、炮、工、辎重各科外,还设有师范班、经理班、军械班、日文班、德文班、英文班、法文班。为解决问题,袁世凯挪用各种款项,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筹建,至1904年11月竣工,在保定东关外建造了一所新校舍。共花费白银二十二万三百零四两,建造大小房屋五百七十三间。整所校园有大操场、校本部、分校、打靶场四部分组成,总占地3010亩。
在北洋陆军武备学堂成立前后,袁世凯还在保定建有北洋陆军师范学堂、军械学堂、军医学堂、马医学堂、经理学堂、电信信号学队、宪兵学堂。其中北洋陆军师范学堂的总办(校长)也由冯国璋担任。
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是继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后的又一所大型军事学堂,共培养各种军事领导人才1426人,其中很多人受到袁世凯、冯国璋、段祺瑞的赏识和重用,成为北洋军阀的骨干力量,组成了“速成武备”派的军事集团。较为著名的学生有孙传芳、孙岳、王承斌、齐燮元、刘汝贤、李景林、商震等。
光绪三十二年(1906)8月,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改名为陆军速成学堂,学生来源由北洋各省扩大到全国,计划“各年考收学生一千一百四十名”。主要“招收各省旗未毕业的武备学生及按选验格式考取文理精通良家子弟”。
学生入学后,分为两班。凡经考试,有普通学科程度者,归第一班,专学军事专科,一年半毕业;如普通学科未学完或完全未学者,归第二班,先学普通学科一年,再学军事专科一年半,共二年半毕业。学生毕业后,均入队实习三个月。陆军部还规定,以后各省选送留学生,必须从这些学生中选派,不得“另自选送以昭划一”。除此之外,学堂还设有留学生预备班,留学生必须在此学习后,经考察合格,才能派遣出国。蒋介石便是在这里上的第一期炮兵科德文班后留学日本军校的。从这里留学日本军校的还有后来成为国民党军政领导人的杨杰、张群、王柏龄、林振雄等。
陆军速成学堂在办学方法上基本与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相同,所不一样的是:
(一)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隶属北洋军政司,而陆军速成学堂则隶属清廷陆军部。
(二)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的经费由北洋筹拨,而陆军速成学堂的经费,由清廷陆军出一半,另一半由各省根据所送学生人数分摊。陆军速成学堂共二期,后与陆军军官学堂(陆军大学)速成科合并,均在一个校园内上课学习。
从1902年建立的北洋陆军行营将弁学堂、1903年建立的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1906年4月开办的陆军军官学堂(陆军大学)和1906年8月建立的陆军速成学堂等十余所军事学堂,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为以后开办更加正规的军事学校打下了坚实基础。
2、冯家遇(1887-1953),字翼如,又字逸儒,号叔安,又号叔庵,河北省河间县诗经村人,冯国璋之三子。1903年10月考入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第一期德文班,1905年10月毕业。历任保定北洋陆军师范学堂教习,直隶保定陆军行营练兵处教官,京畿禁卫军第一军(军长冯国璋)司令部副官等职。后赴德国柏林工学院化学科和造兵科学习毕业,1912年1月回国,历任直隶陆军兵工总厂帮办,北京政府总统(总统袁世凯)府陆军模范团(团长陈光远)排长,江苏督军(冯国璋)公署参谋等职,期间在北京创办报刊和发行事宜。1919年12月28日冯国璋在北京帽儿胡同寓所病逝后,辞职返乡定居。1925年12月任孙传芳五省联军总司令部参谋,兼任南京五省联军士官学校(校长孙传芳兼)教务长、学员总队总队长,后任学员第二队队长等职。1926年10月辞职,后于天津河北区冯国璋故宅寓居,从事实业谋生,先后与王占元(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冯国璋的同学,曾任北洋第二师师长驻保定,后任湖北督军)合作创办了保定电灯公司等。在天津创办了东方油漆厂,生产当时驰名的鹿头牌油漆和猫牌瓷漆等,以质量取胜日本产鸡牌油漆,当时天津流传有“猫食鸡”之说,在民族工业传颂一时。参与经营天津恒源纱厂、天津大陆银行和大城银行等。参与管理父亲冯国璋在保定城内西大街开办的“宝善药房”。1953年12月因胃溃疡病医治无效,在天津恩光医院逝世,终年仅67岁。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巩是其嫡孙。
冯家遇上学的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因前面已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介绍,下面只把冯家遇曾任教习的保定北洋陆军师范学堂介绍一下:
1904年12月,袁世凯为了提高新建北洋陆军部队中,文职军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普及部队的文化教育,使军队中的骨干分子扫除文盲,努力学习近代化军事知识。同时他为华北、西北、东北各省的陆军小学堂派充教习、总办(校长)监督(教育长)等。于是,他在保定东关的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内,划出三排校舍,开办了北洋陆军师范学堂。由于经费的限制,该堂与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同进出一个校门,甚至连操场、教室、饭厅、澡堂及教材等都共同使用。该堂隶属练兵处军政司,冯国璋为学堂总办。以八个月为一期,每期额定招收学员八十名。后因经费困难及与速成武备学堂中的师范班教学内容有些重复,在试办一期后,学堂撤销,与速成武备学堂的师范班合并,继续上课。北洋军队的一些著名将领如:张国溶、钱家驹、施祖荫、郑俊彦、耿锡龄、任联甲、吴中英、王鸿儒、哈丰阿、鲍竹荪、李济臣、王典型、阎锡珍、刘询等曾就读该堂。
3、冯家祜(1884-?),字受之,河北省河间县人,冯国璋堂侄。为冯国璋三哥冯琥璋之子。曾在保定莲池书院肄业。1906年5月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堂(陆军大学)第一期速成班,与著名将军陈文运、李炳之、张敬尧、魏宗翰、张联棻、吴光新、靳运鹗、吴新田、马毓宝、宋焕彩、熊炳琦、江寿琪、陈调元、师景云等同期同学。1908年2月毕业后,曾任北洋政府禁卫军司令部副长官等职,被授予陆军步兵上校军衔。后任江苏都督(冯国璋)府参议等职。家世衰落后返回河间诗经村隐居。据1938年印行《陆军大学同学录》记载时年54岁。下面将冯家祜上学的保定陆军军官学堂(陆军大学)介绍一下:
1903年,保定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开办以后,清政府中的一些人,特别是一些满族权贵,逐渐意识到开办军事教育的重要性,对袁世凯独霸办学事务感到不安。为了和袁世凯争夺办学权,清政府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开办一所由满人控制的高等军事学堂,二是坚持要把陆军大学办在北京,以便于控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9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建立贵胄学堂,令王公大臣各遣子弟报考入学,亲习士武,询属振兴武备之资,所订章程亦尚周密。即着责成该王公大臣等切实举办。”《贵胄学堂试办章程》还明确指出:“陆军贵胄学堂设于京师,隶于练兵处,专考收王公世爵及四品以上宗室、现任二品以上京外满汉文武大员之聪颖子弟……统计学期以五年为毕业。”
经过紧张的筹划,光绪三十二年(1906)4月24日,陆军贵胄学堂(相当于陆军大学)于北京神机营旧址开办,以王爷载润为学堂的管理大臣,因冯国璋办军校有经验并大有成绩,被委任为学堂总办(校长),张绍曾为监督,即教育长【宣统三年(1911)后改派刘恩源为监督】。首批招生一百六十名。与当时各类学堂相比,贵胄学堂的学制是最长的,从经费、待遇上也比其他学堂优厚得多。清政府就是想用这样一所学堂,培养出一批绝对忠于自己的军事人才。
为了控制办学事务,清政府练兵处还制定了一个《陆军学堂办法》,规定陆军学堂分为四等: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兵官学堂、陆军大学堂,称为“正课学堂”。由于从陆军小学到陆军大学依次递升,时间较长(要七年至十年毕业),在没有毕业生之前,办速成学堂及速成师范学堂,以在较短时间内培养急用军事人才,一俟“正课学堂办有成效,速成学堂即行停办”。
这个办学方法基本上是按照日本的体制,其中陆军兵官学堂即相当于日本的士官学校,陆军大学堂则相当于日本的陆军大学。由于陆军大学是培养高级军官的学校,便成了袁世凯与清政府争夺的重点。清政府在一系列上谕、朱批中多次申明,陆军大学堂必须在京师开办。袁世凯并没有让步,他想方设法要将最高军事学府设在保定。他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闰四月二十九日(阳历6月20日)上奏清廷:
“近值朝廷振兴戎政,屡下明诏,殷殷以储才为急。上自贵胄学堂,下至小学堂,皆以次第开办,唯此项大学堂尚属阙如。论其章程,仍设于京师,惟按照定章,必俟中学堂及兵官学堂次第设立,再行兴办,诚惶缓不济急,而高等教习急切尚难多选,仍不能借才异地,在京延定亦多未便。臣谨遵照练兵处、兵部奏定办法,略事变通,名曰军官学堂,即在保定省城设立。于各镇军官内择其品学超卓、才识优异者,派令入堂肄业,遴选教习,授予各种高等兵学,分成速成、深造两种。速成限以一年半毕业,额设学员自四十员至六十员。深造科三年毕业,额设学员五十员至八十员。其课程节目另定详细章程大纲,不外统汇各科,淹通融贯,务其指挥调度悉协机宜,蔚为将才,用备干城之寄。则虽不居大学堂之名,而已著大学堂之实也。”“现暂借从前将弁学堂房屋,先行开课。”
从以上可以看出,袁世凯明知“论其章制,仍应设于京师,”但借口开办大学堂,要请许多外国人任教习,设于北京多有不便,便“略事变通,”开办军官学堂,实际是“不居大学堂之名”的大学堂,并抢先下手,暂借原有的保定北洋陆军将弁学堂堂址开课,形成即成事实。这就等于把应设于北京的大学堂强行设在了保定,清政府无奈,迫不得已同意了这个要求,但仍在此奏折的朱批中写上:“一俟京师设立大学堂,此项学堂即行停办。”这些充分反映了袁世凯和请政府之间尖锐的斗争。
实际上袁世凯在上书清政府之前,军官学堂(陆军大学)已在前北洋陆军将弁学堂的校址开办,因冯国璋已提拔到京城任陆军贵胄学堂总办(校长),北京和保定之间来回跑已照顾不到办军校事务,袁世凯只好委以段祺瑞为军官学堂督办,赵理泰为监督(教务长),军官学堂第一期招生67人,主要是北洋各镇选送的。冯国璋的堂侄冯家祜被选送入第一期速成科毕业。第二期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招收,是72人,除从北洋各镇招收外,还从“京外军队及陆军各局处堂所之军官内挑选。”军官学堂按大学堂的标准招生,考生“须在本国武备学堂及相当之各学堂毕业,或在东西各国士官学堂毕业均领有文凭、品行务必纯正者,方可与选。”军官学堂的教育制度、教材,均仿效日本陆军大学。
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与袁世凯之间矛盾更加尖锐。一些野心勃勃的满族少壮派,如载沣、铁良、良弼、善耆等,千方百计的企图夺回领导权,特别是为袁世凯所独霸的军权,以巩固他们的世袭地位。在这场斗争中,袁世凯成为失败者。铁良等人对袁世凯提出的“取消军机处,设责任内阁”的主张,提议改兵部为陆军部,由铁良任陆军部尚书,一统全国军权。光绪三十三年(1907)9月,袁世凯被调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免去了直隶总督一职,彻底交出了军权。直隶总督由袁世凯的儿女亲家杨世骧接任。袁世凯苦心经营的北洋军和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陆军军官学堂(陆军大学)等军事学堂全部被清政府拿走。尽管如此,但袁世凯所办各种军事学堂的毕业生,已充斥整个北洋军,从高级军官直到下层军校,比比皆是。这支军队仍然是依附袁世凯的武装。
陆军部初时所设军咨处、海军处,不久二处独立为军咨府(参谋部)、海军部。陆军速成学堂直隶于陆军部,军官学堂(陆军大学)隶于军咨处(后隶于军咨府),故军官学堂又称“军咨府军官学堂”(亦称“陆军行营军官学堂”)。军官学堂在初设时,分成速成、深造两科,速成科一年班毕业,深造科三年毕业。陆军部成立后,陆军速成学堂便与军官学堂的速成科合并,两学堂仍保留独立的名号,军官学堂第一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3月入学,共67人,速成科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冬毕业,深造科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2月毕业。较著名的学生有冯家祜、陈调元、吴光新、吴新田、魏宗翰、熊炳琦、师景云、张联棻、宫邦铎、王维城、张敬尧、靳运鹗、马毓宝、崔承炽、江寿祺、陈文运、姚济仓等。
第二期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冬入学,共72人,宣统元年(1909)9月毕业。较著名的学生有胡龙骧、孙岳、何遂、方本仁、王承斌等。
第三期于宣统元年(1909)11月入学,共90多人,宣统三年(1911)7月军官学堂改称陆军预备大学堂,总办改称堂长(校长)。由张鸿逵任。
1911年10月,陆军大学堂第三期学员临近毕业时,爆发了武昌起义,许多学员到南方参加了辛亥革命活动。1912年2月12日南北合议达成后,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了便于管理,由参谋本部局长崔承炽(陆大一期生)、及魏宗翰(陆大一期生)等呈请陆军部,将保定陆军预备大学堂迁往北京,校址在北京西直门内崇元观旧址。黎元洪的同乡胡龙骧(陆大二期生)为该学堂堂长(校长)。陆军预备大学堂(包括前军官学堂)在保定期间,共办了三期。辛亥革命时,第三期停课。迁至北京后,第三期复课,延长一年,民国二年(1913)10月正名为陆军大学校,同年11月第三期学员毕业。较著名学生有李济深、齐燮元、阮肇昌、刘光、钟体道、周凤岐、何恩溥、魏旭初、张文、周季展、吕超等。保定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一、二、三期共毕业学生230多人,大多数人后来都成了北洋军队和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
保定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高等军事学堂。以后,随着全国四所陆军中学堂学生毕业,逐步改变了从现有军官中挑选学员的办法,而从陆军中学堂毕业生中招收学生,成为中国的陆军大学。
陆军大学校迁北京后,陆军部决定,在保定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原校址开办“陆军军官学校”,就是人们狭义所称谓的“保定军校”,于民国元年(1912)10月20日正式开学。保定军校是一所相当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军事学校,即军官养成教育。日本的陆军大学必须是士官学校毕业,到陆军服务优秀的尉级军官,才能遴选。而士官学校的学生,则来自各地的陆军中学,保定军校就是基于这种设想开办的,比起以往的军校,保定军校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规章制度,它从1912年至1923年8月结束的十一年间,共培养了六千五百余名各种军事领导人才。如从1902年的北洋陆军行营将弁学堂算起至1923年8月,广义上所称谓的保定军校共开办21年,共培养出一万一千余名军事领导人才,仅后来成为将军的就有两千余人,被称为“将军摇篮”。其中许多人如吴佩孚、孙传芳、李济深、蒋介石、张群、唐生智、刘文辉、陶峙岳、张治中、白崇禧、傅作义、叶挺、邓演达、顾祝同、陈长捷、陈诚、董振堂、赵博生、吴石、张克侠、黄琪翔、何基沣、韩德勒、上官云相、何键、邓锡候等等,保定军校因为培养出了这些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而蜚声海内外。
民国初年,保定的军事教育达到了最顶峰,成为全国训练新式军队和培养新式军官的基地,被称为“军都”。
冯国璋做为袁世凯手下最得力的干将,其家族为创建保定军校和保定军校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