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的堑壕僵局

总所周知堑壕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形式,尤其在西线战场,同盟国军队和协约国军队在南起法瑞边境北到英吉利海峡的漫长战线上鏖战四年,大部分战线从1914年马恩河战役结束后一直到1918年都没太大变化。许多战役中进攻方在付出巨大伤亡后却往往只能使对方的防线略微向后退几公里而已。这个局面被称呼为堑壕僵局。

马恩河战役之后的西线战线在四年内基本没有变化

1914年-1917年的常规战役发展过程就是进攻方先进行长达数天的炮火压制,之后再让步兵爬出战壕对着敌军堑壕发动进攻。在跨越双方阵地之间长达1-2公里的无人带时,步兵们需要面对的是对面猛烈的机枪火力和远程炮火的轰炸。而能保护士兵们的仅有头上的钢盔和身上布制的军装而已。

士兵们一爬出堑壕就要面对钢铁洗礼

当英勇的士兵们闯过无人带的死亡空间,突入到敌方堑壕两百米内的距离内,则就要面对已躲在防御工事后(这些防御工事往往在四年间不断完善)以逸待劳的敌军步兵的射击。即使英勇的士兵们可以继续向前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堑壕也是于事无补,后面还有第二道、第三道防线,而这时候进攻方往往已经受到了巨大的人员伤亡,无力进攻了。准备数月,伤亡数万人的战役往往就已己方战线往前推进1-2公里结束,有时候还有可能因为伤亡巨大被防御方反推一波。


堑壕体系
突破堑壕的初期努力

为了打破堑壕战的僵局,同盟国和协约国都想了非常多的办法。德国人搞了毒气,英国人搞了车载机枪,法国人计划全军装备自动步枪火力压制堑壕,但都收效甚微。

毒气

德军在1915年的伊普雷战役中第一次使用了化学武器,德军利用顺风对英军阵地施放了180吨的氯气,头戴防毒面具的德军步兵在紧跟在毒烟发动进攻。当时的英军士兵都没有配发防毒面具,面对这铺天盖地的毒烟毫无抵抗能力,要么逃离阵地要么窒息倒地,德军可以说兵不血刃就夺取了英军的第一线阵地。

但协约国随即就给士兵们配发了防毒面具和如何应对毒气的手册,德军新式化学武器带来的恐慌效应也随之效弥战场,重新回到之前的堑壕僵局。而且协约国的化学武器很快也出现在战场上,在之后的战争中双方都频繁的使用化学武器,但都无法再造成突破性效果,究其原因则是当时化学武器的效果依然低效,基础的防毒面具就可以抵消大部分毒气攻击,而且又容易受天气影响,下雨、风向的变化都会极大影响化学武器的效果。

车载机枪

英国人对于产生堑壕僵局的原因归结于步兵的进攻速度和火力不足,那么兼具火力和机动性的摩托化机枪分队(MGGS)看上去就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了。

但是英国人忽略了两个致命的问题,越野性和防护性。摩托车在公路上的确疾驰如飞,但是在堑壕战的情况下没有那么好的路况给摩托车奔驰,摩托车要跨越的是遍布铁丝网 弹坑和壕沟的无人带,摩托车的机动性在这复杂的战区中根本无法得以施展,比徒步的步兵快不了多少。而且摩托车也是肉包铁,即使加装了部分防护装甲也无法改变其在战场上的低生存能力。结果就是英国人委以重任的摩托化机枪分队在几次出师不利后便只能销声匿迹,但机动作战的理念却给英国人新的灵感。

自动步枪和行进间射击

法国人对于解决堑壕僵局的最初设想是加强步兵火力。法军认为单发步枪不足以压制防御方的机枪,如果让全体士兵装备自动武器,那么就可以让进攻的士兵们依靠自身火力压制堑壕的机枪火力,该设想被称为“行进间射击”战术。

“行进间射击”和英国人的摩托化机枪分队一样是看上去很美的战术,发射全威力步枪弹的自动步枪重量都较大(绍沙 9.0KG BAR7.5KG),只有身体强壮的士兵的可以边移动边射击,全军装备还是有点异想天开。而且即使找到了大量”兰博“可以做到行进间射击,也无法实际压制堑壕里的防御机枪火力。单兵自动步枪的射程火力还是远不能和堑壕里的重机枪相比,而且步兵们在面对炮火的时候还是同样的脆弱。该战术最后也是无和疾而终,绍沙和BAR最终也是作为班组轻机枪配发部队。

德国人的暴风突击队

德国人在1915年5月建立了第一支突击营,成员们从步兵、工兵、山地步兵中挑选。突击队的士兵们训练如何快速突破堑壕。他们携带工兵装备,短款卡宾枪、轻机枪、喷火器和大量手榴弹渗透到协约国防线前,通过手榴弹和近距离火力来摧毁机枪据点和指挥部,为后续步兵主力打开通道。

暴风突击队的战术与当时传统的步兵战术大相径庭,当时欧洲陆军的核心思想是”炮兵摧毁,步兵占领“每次大规模进攻长度之前都会展开长达数天甚至数周的炮击,以此来破坏防御方的阵地工事,但也是等于变相通知对方”我们要进攻了,做好准备“。炮击结束后,步兵再发起一线平推的攻势。而暴风突击队的突击战术则是使用短促而精准的短时间炮击(有时候甚至不炮击),突击小组通过渗透尽可能的靠近敌军防线,通过手榴弹和自动武器发动一场短点对点的精准打击。打开通道之后,突击队继续向纵深攻击,后续步兵则向突破口两翼发展来扩大突破口。

德军突击队战术的巅峰是1918年的春季攻势”皇帝会战“,德军的突击队在炮兵和空军的支持下把英国第五集团军的防线打的千疮百孔,半个月的战斗中 德军推进了近百公里,杀伤和俘虏协约国士兵二十一万,这是过去四年德军都未能做到的巨大胜利。但是因为德军缺乏骑兵和汽车导致无法快速扩大战果,协约国军队还是封闭住了防线缺口。

协约国的坦克

1915年在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的支持下,马克一型坦克开始量产,英国人对这种”陆地战舰“充满信心,认为其是在堑壕地带中翻越壕沟,摧毁铁丝网和机枪的最佳选择。

英军坦克第一次实战是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有60辆坦克投入战斗,部分战线上取得了突破,但整体上并没有对战局产生太大影响,因为当时的坦克实在太慢了,故障率又太高。因故障损失的坦克比被德军击毁的坦克更多。

但英军并没有放弃对坦克的使用,1917年的康布雷战役英军集中了378辆坦克对德军防线进行攻击,为了追求奇袭的效果英军甚至没有发动压制炮击。英军步兵和坦克互相配合一天内便突破了德军两道防线,英军甚至出动了沉积三年的骑兵部队来扩大战果,而德军则出动了飞机和装在卡车上的野战炮迎击英军坦克。康布雷战役可以说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步兵、炮兵、坦克、航空力量协同作战的战例。但是和之前的战役一样,德军再次封闭了战线,英军在康布雷战役还是功败垂成。

此后坦克越发成为协约国进攻的矛头,到1918年7月时协约国在西线拥有的各类坦克超过1500辆,而且历次进攻都以数百辆坦克为进攻前导,而德军在前线的坦克数量从没有超过100辆。

一战的坦克虽然缓慢而且故障多,但是其装甲和越野能力则使其成为唯一一种可以正面攻击堑壕的武器,而当时反坦克的武器中唯一靠谱的武器则只有直射的野战炮。德军如果要想抵挡协约国大规模的坦克突击,就要把大量野战炮摆在一线和坦克对射,而这样就会大大削减纵深的反炮兵能力,使得本来就占优势的协约国炮火更可以肆意蹂躏德军纵深。所以在战争末期,协约国的坦克可以屡屡突破德军防线,而德军却只能在放弃一线反坦克能力还是放弃纵深曲射火力上做一个两难的选择。

结论

突击队和坦克的出现使得西线战争不再是之前炮兵轰完 步兵冲的单调局面,但也都没有彻底解决堑壕僵局,西线到结束都未能打出大规模的歼灭战,进攻方在突破2-3道防线后往往便再无力进攻,只能坐视防御方重整旗鼓。

而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则是在在突破防线后缺乏有效扩大战果的能力,当时的坦克速度太慢 突破防线后也无法对敌人展开追击,骑兵有速度却太脆弱,又没有足够的汽车来搭载步兵对敌方纵深进行快速打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初德军的闪电战(空军作为前导打击敌军要害,坦克突破防线,摩托化步兵跟随扩大防线)才是彻底解决了堑壕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