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三出戏的源头都是《秋胡戏妻》,最早见于西汉的刘歆《西京杂记》,据说是汉朝的刘歆所著,也有人说是葛洪托名他写的,不管是谁吧,都是一本古老的书。
秋胡是春秋时鲁国的大夫,结婚三个月就外出求官,三年后才回来,走到桑园附近,看见一个美女采桑,于是有心调戏一下,给了人家一锭黄金求交往。那女子说:“我老公出门,现在还没有回来,我独居三年,从来没有人这么羞辱我。”说完继续采桑,秋胡惭愧而退,走到家里,却不见妻子,问邻居说出去采桑了,一会妻子回来,竟然是刚才自己调戏的女子。妻子惭愧,投沂水自尽。
就这么一个渣男出轨未遂被妻子撞破,妻子愤而自尽的故事,竟然一再流传。
这个故事换成现代版本是网上约炮,被拒绝后死缠烂打,各种定位后发现是自己的妻子,但该死的怎么着也不该是女性吧?
到了刘向手里,刘向对秋胡妻子提出了表扬,还把她列入了《烈女传》,为了显得故事悲壮,刘向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处理。
原来是秋胡和妻子结婚三个月分别,改成了结婚五天就分别了,把在外面浪了三年,改成了五年,刘向调戏妻子还加了对白,刘向拿出来金银,对采桑女说:“耕田要等丰收年,采桑怎比结官缘,来我这里有钱……”采桑女回答得也义正言辞:“我采桑耕田,纺织缝补,流汗吃饭,养双亲和孩子,不要你的钱,你走吧。”秋胡被拒绝了,只能收起来东西就走,回到家里,把金子给了母亲,去见媳妇,却是刚才采桑女,秋胡大为惭愧,妻子投河而死——最后这两句的逻辑来自原文,就这么直男。反正不管怎么改,渣男只是感到羞愧,妻子因为让丈夫感到羞愧了,所以投河而死。
到了魏晋之际,这个故事流传范围越来越广,出现了专门的诗题《秋胡行》,曹操和曹丕都用这个题目写诗,但内容和故事没有任何关系,到了晋朝的傅玄《秋胡行》才开始描述这个故事:
“秋胡纳令室,三日官他乡。皎皎絜妇姿,冷冷守空房。燕婉不终夕,别如参与商。人言生日短,愁者苦夜长。百草扬春华,攘腕采柔桑。素手寻繁枝,落叶不盈筐。君子倦仕归,车马如龙骧。行人悦令颜,情息此树傍。诱以逢卿喻,遂下黄金装。烈烈贞女忿,言辞厉秋霜。长驱及居室,奉金升北堂。母立呼妇来,欢情乐未央。秋胡见此妇,惕然怀探汤。负心岂不惭,永誓非所望。引身赴长流,果哉絜妇肠!”
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不过把语言换成了诗歌的形式,最大的改动是从结婚五天分别到结婚三天分别,这两口子越来越难了。后来的陆机、嵇康和颜延之都为这个故事写过诗,故事流传越来越广。
到了唐朝出现了秋胡变文,所谓变文就是以说唱的形式表演这个故事,我们现在还有可见秋胡变文的残本。著名诗人高适也写过一首《秋胡行》,只不过在他的诗歌里,把秋胡从鲁国人改成了邯郸人,而邯郸曾经也发生过一个美女自尊自爱拒绝他人的故事《陌上桑》,那个美女叫罗敷,故事发生个改动,就很容易让人把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
到了元杂剧里,怎么能放过这么好的故事题材呢,于是就出现了杂剧故事,在杂剧故事里,秋胡的妻子就姓罗,叫罗梅英,结婚三天,丈夫被抽壮丁,这一点显然是抄袭孟姜女的故事。秋胡这一走就是十年,罗梅英的父亲欠了恶霸地主李大户四十石粮食,李大户看上了罗梅英,就说秋胡已经死了,要娶她,这个时候秋胡回来了,走到桑园,看见一个女子采桑,上前调戏说:“力田不如见少年,采桑不如嫁贵郎。”,结果回到家,发现这竟然是妻子。罗梅英不肯夫妻相认,婆婆出面劝说,要去上吊,罗梅英这才和夫妻相认。然后夫妻两个团结一致,打败了李大户。
不同于以往故事,这个完全是大团圆的结局。
元朝人的心胸还是比较开阔的。
这个段落由于流传太广,而古代又经常有丈夫外出很久才回来的故事,所以在别的故事里,也都开始套用这个段落,《汾河湾》和《武家坡》便是,汾河湾说的是薛仁贵的故事,改编自故事《征东全传》的四十一回,武家坡说的是薛平贵的故事,全本是《红鬃烈马》,整个薛平贵的故事就是薛仁贵故事的山寨版。
只不过在这两个故事里,这两个家伙还不如秋胡,秋胡只是流氓,这两个家伙,明知对方是自己的妻子,还要进行各种试探,决定是否相认。
虽然唱得很好听,但那股男权社会的恶臭是越来越强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