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作者:摇光
拜占庭帝国(英语:Imperium Romanum;希腊语:Βυζαντιν αυτοκρατορα),又称为“东罗马帝国”( Easten Roman Empire),事实上,在17世纪之前,东罗马帝国才是这个帝国的正式称呼,后来为了区分古罗马帝国东部与这个希腊化的中世纪帝国,有学者提出用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现伊斯坦布尔)的前身——古希腊殖民地拜占庭城,来作为东罗马帝国的称呼之一,后经过孟德斯鸠(Baron de La Brède et de Montesquieu)等人的使用,这个称呼逐渐被广泛使用。拜占庭帝国历经12个王朝93位皇帝,存在历史长达1000多年,时间尺度上横跨整个欧洲中世纪,见证着西罗马帝国的崩溃、法兰克王国的兴盛,斯拉夫人的崛起,阿拉伯帝国的辉煌和蒙古西征的狂飙,最后也用余光瞥见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和欧洲文艺复兴的曙光,地理尺度上,拜占庭帝国的领土横跨亚非欧三洲之地,占据着巴尔干半岛、爱琴海、小亚细亚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把控着中东的重要国际贸易区域,传递着东西方的货物,知识与文化,同时,东正教在此发扬光大,实力一度可与天主教廷分庭抗礼,并且北传给基辅罗斯,在俄罗斯延续至今。所以,拜占庭帝国作为历史上重要的贸易中心,文化中心与宗教中心之一,在世界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巨大的历史影响力。
本文主要论述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浅析背后的原因。
一、拜占庭帝国简史
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拜占庭帝国建国的标志是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Magnus)建立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覆灭的标志是公元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沦陷,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这之间的近10个世纪的历史中,拜占庭帝国先后经历了12个王朝:狄奥多西王朝、利奥王朝、查士丁尼王朝、希拉克略王朝、伊苏里亚王朝、弗里吉亚王朝、马其顿王朝、杜卡斯王朝、科穆宁王朝、安格鲁斯王朝、尼西亚流亡政府和帕列奥列格王朝。
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us I)在位期间,拜占庭帝国疆域达到极盛,收复了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与伊比利亚半岛的南部的失地,也因为其穷兵黩武和突如其来的瘟疫,短暂的盛世很快被北方蛮族与萨珊波斯的夹击所终结。其后由希拉克略一世(Flavius Heraclius I)建立的希拉克略王朝,收复了部分失地,巩固了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的防御,改革行政与军事体制,向希腊化的中世纪君主国家转变。伊苏里亚王朝时期,利奥三世(Leo III the Isaurian)击溃了阿拉伯帝国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保卫了西欧的基督教文明,同时执行了激烈的改革措施,大幅修改罗马法来适应社会现实状况,发起著名的“破坏圣像运动“,遏制了教会势力的膨胀,给予了世俗文化发展的空间。
马其顿王朝是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之一,其建立者巴西尔一世(Βασίλειος ο Μακεδών)延续了希拉克略王朝的军事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了帝国的国防建设与君主集权,巴西尔二世击败保加利亚第一帝国,获得“雅称”:“保加利亚屠夫”,帝国扩张至亚美尼亚平原和幼发拉底河地区,同时控制了南意大利和亚得里亚海,在他的统治下,拜占庭帝国的国力达到巅峰,拥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强力的政治领导,繁荣的商业贸易和发达的文化艺术交流。但是正如大多数封建王朝那样,盛极而衰,由于帝国短视地征服了盟友亚美尼亚王国,导致东部边界从托罗斯山脉延伸至无险可守的亚美尼亚平原,丧失了军事缓冲区,给予了突厥人西侵进入帝国腹地的机会。同时由于混乱不堪的税收和恶性通货膨胀,帝国的经济其实处于崩溃的边缘,再加上地方军事贵族势力膨胀和频发的宫廷政变——延续200年王朝居然拥有17任皇帝,其中4位皇帝在位时间不超过2年,马其顿王朝最终在内外交困的境地下崩溃。
科穆宁王朝的开创者阿莱克修斯一世(Αλέξιος Α’ Κομνηνός)成功缓解了新旧贵族的矛盾,挫败了对帝国虎视眈眈的诺曼人,鼓动十字军东征来缓解来自塞尔柱土耳其帝国的军事压力,同时改革土地制度,推行普罗尼亚制改革,高效的重建了帝国的行政与军事体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被称为“科穆宁中兴”,但是正如同唐代“元和中兴”那样,并没有解决帝国的核心问题。同样讽刺的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没有攻击他们的异教徒,反而冲入君士坦丁堡,洗劫了三天三夜,几乎瓦解了拜占庭帝国的行政与经济体系,使得西欧丧失了保护自己免受穆斯林侵略的堡垒,已经控制了小亚细亚地区的苏丹国只需要越过巴尔干半岛——这对于他们来说轻而易举,就可以直接威胁到奥地利与亚平宁半岛的基督教王国,罗马教廷和十字军的短视与愚蠢可见一斑。
在经历了3个世纪的逐渐衰落后,拜占庭帝国的领土实际上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和一些零零散散的土地,小亚细亚地区和巴尔干半岛已经完全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继位为苏丹,1453年君士坦丁堡周边地区完全沦陷。1453年年初,君士坦丁堡围城战开始,1453年5月29日周二,在经过长达半年的浴血奋战后,因为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最终城池沦陷,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Constantine XI Palaiologos)在巷战中冲入敌阵,从此不知所终,他捍卫国家的勇气与坚持被后世视为伟大的英雄行为。至此,绵延1000多年的拜占庭帝国宣告灭亡。
二、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无上的瑰宝和财富,千年以来不知道有多少真主的战士在它面前折断了弯刀,我和父亲在梦中不知道多少次踏入这个城市,我今天虽然进入了这里,可它没有陷落在我的手中,而是被基督徒而攻克。”
——罗姆苏丹 凯考斯二世
从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文明曙光初现,到如今的信息时代,人类的文明史不过5500多年,而一个庞大的拜占庭帝国,却能够奇迹般存在1000多年,已经算得上是难得的成就。而这个千年帝国的风起云涌,也见证着一个个王侯将相的兴衰荣辱,一个个帝国的潮起潮落,毫无疑问的是,拜占庭帝国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大笔。
(一)集权的延续
随着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us)结束了罗马帝国的第三世纪危机,他开始着手彻底摒弃罗马内部残留的共和体制,建立彻底的中央集权制度,同时实行四帝共治,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瓦伦提尼安一世(Valentinian I)时期,正式把帝国的东部予以其弟瓦伦斯统治。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欧洲进入中古时期,罗马时代的集权制度被松散的封建制度取代,而封建地方政权无休止的互相攻伐和罗马教廷的势力快速膨胀,令王权急剧衰落,同时天主教开始严密控制欧洲的文化与艺术,宗教被置于经验和理性之上,整个欧洲处于一个无知迷信的黑暗时代。
幸运的是,拜占庭帝国抵抗住了蛮族的入侵,罗马的集权制度得以在帝国得以保留,拜占庭帝国的最高权力由皇帝把握,皇帝是最高政治领袖,最高军队领袖,最高司法裁决者和最高宗教领袖,不同于西方天主教教权高于王权,东正教的教皇名号由皇帝授予,任何宗教人员无权剥夺皇帝身份,在整个拜占庭帝国历史中,教会基本上都是皇权的工具。查士丁尼一世延续了罗马帝国的行政制度,设置了行政大区并且严格限制了地方长官的权力,避免地方权力膨胀,中央朝廷的行政权按照具体需要由多个部门分别掌控,类似于中国帝国制度把中央行政权给予“六部九卿”分掌,拜占庭帝国的司法体系继承了罗马法,法官必须接受5年以上的专门法律教育,全面掌握罗马民法并通过严格的国家考试,领取资格证书,方可从事司法工作。希拉克略时代,拜占庭帝国为了应对东方的军事威胁,将地方大区改组为军区,军区长官控制军区的军政司法,采取农兵制,类似与中国古代的“屯田制”,有效的提高了行政效率,遏制了七世纪以来拜占庭帝国持续的军事衰退,为走向黄金时代做好了铺垫,但是同时,地方军事贵族势力的膨胀与互相兼并在皇权衰弱,中央混乱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当这种危险开始危及帝国的统治的基础——农兵制度时,科穆宁等各位贤君也是回天乏术,整个帝国自然也就行将就木,在一波又一波的外族入侵下苟延残喘,最后走向崩溃。
拜占庭帝国的宫廷斗争也是一部史诗级的大剧,政变、谋反和暗杀时有发生,尤其是因为其未能建立一个合理的继承制度,导致中央政权频繁更迭,国内政治难以稳定团结,为拜占庭帝国覆亡留下了伏笔,不过却也恰恰因为这个缺陷,配合上拜占庭帝国完善高效的行政体系,一些出身寒门却能力卓越的人才能够通过政变执掌政权,并且有着出色的政绩。对比中国的帝国制度,由于拥有完善的皇位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少有出现继承人是谁的困扰,皇权基本可以保持稳定,同时为了缓解政变等政治压力,开创性的采取了严格的科举制度来吸收人才,低成本的实现了人才的政治化,集权制度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发展史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珍贵历史材料。
(二)文化的宝库
毫无疑问,对比起中世纪西欧的“黑暗”,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人民更加开放与包容,古希腊古罗马沉淀积累下来的智慧被记录在书籍资料中,这些珍贵的资料被保存在君士坦丁堡的图书馆里,结合拜占庭境内多民族多文化的氛围,被巧妙的融合发展起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拜占庭文化。哲学领域,新柏拉图哲学和新亚里士多德哲学先后发展起来,进一步阐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在艺术领域,有别于西欧单调乏味统一的圣像画,拜占庭帝国结合两河流域的文化艺术特色,创造了独特的拜占庭文化,尤其在建筑艺术上颇有建树,赫赫有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抛弃了西欧传统,采取中央穹顶形式,内部装饰有精美的镶嵌画,在阳光反射间熠熠生辉。
更重要的是,在11世纪后,拜占庭帝国逐渐衰落的期间,大量的书籍和人才西迁进入意大利,在意大利城邦的庇护下,人文主义的思潮开始涌动,并且开始席卷整个欧洲,拉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而拜占庭帝国,就是那个守护传承古典文化的守护者,在这一点上,拜占庭帝国可以说是推动了欧洲文明向前跨越了重要的一大步。
(三)经济中心
中世纪的前几百年里,拜占庭帝国一直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这不仅仅因为拜占庭帝国采取了贴近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经济制度,更在于它本身地处国际贸易枢纽。“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拜占庭帝国通过农兵制度对村社进行垂直统治管辖,而非通过多层的分散的权力进行管理,比如在西欧实行的采邑制度,就是采取了封建制度对权力进行逐层下分,“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直接管理的优点在于其可以有效发挥帝国庞大的贸易网络与商业连接,而不像西欧封建领主那样画地为牢、固步自封,严重削弱王国的经济实力。
同时,拜占庭帝国作为东西方贸易的枢纽,控制了地中海——红海——印度洋与地中海——黑海的航路,贸易税收在帝国的财政收入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世界贸易史来说,对拜占庭帝国的研究是绕不过去的部分。
三、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影响
毫无疑问,拜占庭帝国对欧洲与中东地区的中古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拜占庭帝国对斯拉夫民族进行了文化启蒙。中世纪之初,斯拉夫民族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9世纪中期,受到保加利亚国王的邀请,拜占庭东正教传教士进入保加利亚传教,在那里建立了东正教教会,创造了“西里尔文字”,奠定了斯拉夫文字的基础,此后,斯拉夫国家都逐渐皈依东正教,并且不断向拜占庭帝国学习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极大的促进了斯拉夫文明的文明进程。这使得两者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依存感,以至于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俄罗斯大公宣布继承东罗马帝国的遗产,将自己视为“第三罗马”,多次意图光复君士坦丁堡,到今天,俄罗斯联邦的国徽上仍然是象征着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像。
其次,拜占庭帝国承继了欧洲古典文化和西欧文艺复兴,为文艺复兴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哲学思想。“1453年,拜占廷灭亡了。但是其精神永存。其巨大影响,不仅在曾经是拜占廷领土的那些国家,而且在拜占廷帝国旧疆界以外的国家中仍然存在。拜占廷文化在其国土之外的东欧和西欧甚至具有更深远和强大的影响。”(George Ostrogorsky: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p508-50)。这些典籍,也传入阿拉伯世界,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
最后,拜占庭帝国长期为西方的基督教国家提供了保护伞,抵挡了来自东方一波又一波的游牧民族入侵,使得处于劣势基督教国家免于直接遭受来自强大苏丹国的军事压力,留存了文明的火种。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拜占庭帝国控制住地中海东部,控制了伊比利亚的摩尔人穆斯林王国和控制了北非与小亚细亚的阿拉伯帝国可以轻松从东西夹击弱小分裂的基督王国,世界历史格局将会大不相同。
最后,拜占庭帝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瑰宝,它的艺术与文学成就点亮了西欧的黑暗,让他们脱离野蛮,他的智慧与力量保护着基督教世界,并且给予所有国家文化精华,它是那个时代欧洲的灯塔,而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中世纪始终是西方世界的文化中心。无论历史上它遭受了多少歪曲和诋毁,它始终是写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彩绝伦又可歌可泣的千年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