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芙乐尔的炮声一一只有一声炮响的十月革命

文:叶老师

到俄罗斯旅游的中国人,最为关注的,往往是前苏联的革命历史遗迹,甚至比俄罗斯本国人还要上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真理”,这是出现在我们历史教科书里最耳熟能详的铿锵话语。

毕竟我们这一辈人,更包括我们的父兄,相当一段生命的历程,都与俄国革命有关联,都是看着《列宁在十月》、《攻打冬宫》的电影成长,听着《卓娅与舒拉》、《夏伯阳》的故事入睡,伴随《红梅花儿开》、《喀秋莎》等苏联歌曲走过了童年或青年时代。已经退休的国家领导,就曾经多次登台演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而我们在农村当知青的那些年月,为了排解心中的苦愁郁闷,偷偷哼唱的小曲,也是那首撩拨人心的《三套车》,“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

行走在原来称为“列宁格勒”的圣彼得堡,十月革命遗址是所有中国旅游团队必须安排的景点,自然按照十月革命之波澜壮阔的进程展开,依次为军事革命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和被攻打的冬宫。其中,最激动人心的事件,莫过于为我们送来真理的阿芙乐尔号隆隆的炮声。

斯莫尔尼修道院

斯莫尔尼宫(Smolny)建于1806年,“斯莫尔尼”一词来自俄语“沥青”。彼得大帝时期,此地是一座专门存放沥青的仓库,名曰斯莫尔尼工场。19世纪初,受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指令,被改建成为贵族女子学院。

斯莫尔尼宫与其右侧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斯莫尔尼修道院浑为一体,合称斯莫尔尼建筑群。修道院原为叶卡捷琳娜兴建的一栋豪华官邸,充分展现了18世纪末期建筑艺术的特色。网上许多图片或景点介绍,都误把斯莫尔尼修道院当成了斯莫尔尼宫,因为它看上去显得更加靓丽,更具文艺范。

斯莫尔尼宫

斯莫尔尼宫是一座外观典雅的三层巴洛克式建筑,正面长度300米,主体建筑的两翼伸出,组成了宫殿的主要庭院。20世纪60年代,又在正门增建8根壮丽的圆柱和7个拱形门廊,成为现在的圣彼得堡市政府及机关所在地。

1917年,十月革命武装起义的日子里,列宁曾经把革命指挥部,即布尔什维克军事革命委员会设在斯莫尔尼宫。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他在这里发表了苏维埃政权的成立宣言。直到1918年,苏联首都迁到莫斯科为止,这里一直是苏维埃政权的中心。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静静地停泊在涅瓦河畔的海军学校前面。“阿芙乐尔”在俄语中意为“黎明”或“曙光”。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是俄国海军的三大著名战舰之一。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原为沙皇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军舰,1900年建成下水,1903年起服役,经历过三次革命和四场战争。1905年,在它参加俄日战争的时候,被日舰炮火轰击得几乎沉没。经过大修后又奉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遍体鳞伤被拖进彼得堡工厂。十月革命那年,阿芙乐尔正在再次大修,列宁登上了巡洋舰并发表了重要的演说,大批官兵在列宁的感召下参加了布尔什维克。

始建于1754年的圣彼得堡冬宫,是俄国历代沙皇的皇宫。站在涅瓦河游轮的甲板上看过去,冬宫为三层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白色的圆柱,有规律地穿插在蓝绿色的外墙间,亮丽的窗框和精美的浮雕装扮其中。

圣彼得堡冬宫

冬宫正面的广场上,环绕着半圆形的总参谋部,广场中央有四十余米高的亚历山大纪念柱。目前,冬宫作为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是目前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与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齐名。整座博物馆内共有270多万件藏品,都是俄罗斯艺术的瑰宝。

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一举推翻了沙皇政权。但是,很快又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并立的政权。以克伦斯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部长们盘踞在冬宫内,四处调集军队赶来圣彼得堡,企图解散工兵武装,消灭苏维埃政权,屠杀革命群众。

这些,就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望着斯莫尔尼宫院内的真人大小的列宁的挥手铜像,他的身形并非想象中的高大魁梧;望着阿芙乐尔巡洋舰浅灰色的舰身,我的脑海里,不禁再次浮现出电影《列宁在十月》和前苏联宣传画册里“攻打冬宫”的一帧帧画面……

11月6日(俄历10月26日),那个寒冷的夜晚,整个斯莫尔尼宫灯火通明,一条条走廊上,情绪激昂的人群川流不息。列宁同志来到了斯莫尔尼宫,布尔什维中央委员会准备提前举行武装起义,在此地建立军事革命委员会指挥革命。

人们奔走相告,几个小时以后,20多万人组成的革命队伍集合起来。一辆又一辆装甲车,轰隆隆开出了斯莫尔尼大门,驶向资产阶级占据的冬宫。临时政府命令士官生在冬宫内构建堡垒,架设机枪和火炮,试图顽强地抵抗。

晚上9时40分,阿芙乐尔巡洋舰收到了军事革命委员会的命令。巡洋舰政委别雷舍夫果断发出指令:“舰首炮,预备——放!”“轰!”的一声巨响,炮弹带着硝烟直冲冬宫。舰上其它大炮也一齐轰鸣。顷刻之间,冬宫内一片火海。

起义战士们前赴后继,冒着敌人机枪的疯狂扫射,勇敢向冬宫冲去,很快就突破了士官生的防线。

《列宁在十月》电影截图

工人赤卫队队长马特维耶夫,带领起义士兵与士官生在冬宫里展开激烈巷战。珍贵的玉石雕塑在枪声中被纷纷击碎,他们终于打进了临时政府的办公室。马特维耶夫习惯地取出梳子,梳一下头发(看过《列宁在十月》的老同志一定都很熟悉):“临时政府的官员先生们,我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宣布你们的临时政府被剔除。你们的工事完了,从现在,到永远……”。

这就是以前我们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和攻打冬宫的全部认知。我特地为文章配上了苏联原声背景音乐《神圣的战争》,听上去十分贴切。

请原谅我不厌其烦地讲述“攻打冬宫”的故事梗概,直到今天,我国某些中小学历史课程的教学投影PPT,依然如此这般绘声绘色地对学生讲述“十月革命”的历史故事。

然而,接下来的参观,特别是当地导游的讲解,却给我们描绘了另外一幅革命“战争”的画面。

新的版本,前面的情节基本相似:11月6日(俄历10月26日)深夜,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十月革命武装起义。革命士兵们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桥梁、车站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地。军事革命委员会要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到尼古拉大桥,保证来自桥另一边的大量赤卫队员能过桥到达冬宫。

当天,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并没有多少人,舰长也不在,武器、装备、弹药都没有处于下水状态。在一个名叫别雷舍夫的机械师(而不是政委)指挥下,巡洋舰缓慢地移动,渐渐靠近了尼古拉大桥。

11月7日下午,起义的工人和士兵包围了冬宫,与临时政府的士官生对持。晚上6时30分,军事革命委员会向冬宫送去了对临时政府的最后通牒,要它在20分钟之内投降,否则就要从彼得保罗要塞和阿芙乐尔号上炮击冬宫。

彼得保罗要塞

然而,彼得保罗要塞并没有开炮,要塞中的起义军围绕火炮奔忙着,张罗着,但火炮就是打不响。阿芙乐尔巡洋舰仅仅用它的主炮,向冬宫轰了一炮——按照事先的约定,只发射不装弹头的空包弹,用来对盘踞在冬宫的临时政府部长们作最后的警告。

这,就是真实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倘若它真的开了火,很难想象,今天冬宫里还能有如此完整的文物和珍宝。

为临时政府守卫冬宫的,只有几百名士官生和妇女营,没坚持多久就举手投降。士官生和妇女营与赤卫队达成协议:赤卫队不抓人,士官生携带武器撤走。赤卫队和水兵们于是像画面里看到的那样,排着齐整的队列,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冬宫。他们没有破坏任何文物,只是在最后,到地窖里“战斗”了一场,喝光了储存的好酒。

赤卫队和水兵们大摇大摆地走进冬宫

这里就是我们在苏联电影中看到“攻打冬宫”激烈战斗的场景拍摄地。事实上,有史以来,冬宫里面压根就没有开过枪,打碎雕像的事情就更无从说起。

经过对各个房间搜索,最后在小白餐厅里,起义军队逮捕了临时政府的最后几名成员。小白餐厅壁炉上,至今仍摆放着一架座钟,时间依然停留在凌晨2点10分,标志着“十月革命”成功的那一刻。

“攻打冬宫”激烈战斗的场景拍摄地

这场最终导致翻天覆地的革命,仅仅死了7个人。列宁曾高兴地赞誉说:“十月革命”是“罕见的不流血和异常的顺利”。

我们的导游列娜有二十多年导游经历,自称从小就生活在冬宫。对于她介绍的这段历史故事是否真实和准确,归国后我又通过查阅权威的《新华网》和《学习时报》有关资料做出了补充和修订,根据我国史学家的史论文章进一步予以证实。

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电影《列宁在十月》,这部电影在前苏联的继承领导授意下改编为“攻打”,试图强调他个人的作用,毕竟不是史实。

还是我们的领袖预言得准确。请注意仔细看他的措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他说的正是“一声”!那一声仅仅放了空包弹的炮声,真的极具隐喻性的象征意义,而且并不妨碍这一声炮“为我们送来了”伟大的真理!

阿芙乐尔号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