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中山纪录片风波谈起
孙中山也许在很多方面是个历史伟人,但绝非完人。
台湾文建会为庆祝中华民国建国100年,出资《国父孙中山》纪录片,可是制片人平路近日发表的一些对孙中山颇为不敬的言论,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平路指出,孙中山是“连列宁都会笑他天真、无知”的人。他有种憨、不怕输的特质,没有实权也没有兵力,依旧不屈不挠。他去世前没有军阀愿理会他,去世时,只有地方报纸以一则小新闻处理噩耗,地位今昔落差极大。回溯孙中山的一生,他既亲日又联俄;他充满热情但欠缺抽象思考地拼装出《五权宪法》、《建国大 纲》及《三民主义》等宪政结构,影响台湾甚大”。
她的这些话,引来中研院院士胡佛及周阳山联名投书台湾媒体,批评文建会和建国100年 基金会主其事者,处理孙中山纪录片的心态“轻佻侮慢”。针对胡佛等人的抨击,平路回应说,她“拍纪录片的目的,就是‘让史实说话’,还原一个真实的孙中山 先生,我认为这样才算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我不知道平路制作的这部纪录片将会让多少史实说话,又将会在多大的程度上“还原一个真实的孙中山先生”,但是如果真的忠于完整的,没有经过两岸官方涂脂抹粉的史实,恐怕很多人将会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孙中山,绝对会令人大跌眼镜。
先谈辛亥革命,具体来说就是武昌起义。根据官方的说法,“孙中山的主要业绩就是领导了辛亥革命。作为正规的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的划时代意义以孙中山 的活动为标志。难以设想未曾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不可思议没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可是,若深究史实,武昌起义其实是和孙中山没有关系的,至少是 没有直接关系。
且不提作为武昌起义前夕的“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本身是由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组织和发动的。文学社是清末湖北武 汉新军中的革命团体,1909年成立于武昌黄鹤楼,是武汉的地方革命团体,迟至1912年6月才加入同盟会。至于共进会,虽然是由同盟会会员创立,并且尊 孙中山为领袖,可是这些同盟会员之所以会另起炉灶,主要是因为他们并不认同同盟会的武装起义策略。
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黄兴等同盟会 主要领导人,致力于筹划在广东、云南等南方省份举行武装起义,但屡战屡败,除了牺牲更多同志的鲜血以外,根本撼动不了清廷的统治,孙中山领导的十大起义均 以失败告终,就是例子。1907年,一些籍隶长江中游数省、在会党中有较高地位的会员,如四川张百祥、湖北刘公、彭汉遗、湖南焦达峰、江西邓文翚等,认为同盟会“行动舒缓”,不重视在长江流域起义,遂倡议另行组织一个革命团体,以结纳会党为主,谋在长江发难。8月,共进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参加者有川、鄂、 湘、赣、皖、浙、粤、桂、滇等省人士百余人,绝大多数是同盟会会员。
虽然说,在武昌起义之前,文学社和共进会曾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可是,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新军工程第八 营打响了第一枪的武昌起义,确实是在孙中山、黄兴等同盟会领导人都不在场指挥的情况下,由当地的革命党人自行发动,而且还有一些偶然因素在内。
可是,后来的官方史学,却把辛亥革命的功劳归于孙中山,刻意淡化武昌起义的两位领导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蒋翊武和参谋长孙武,这未免有点太过滑稽了。
再说“二十一条”。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认为,袁世凯接受日本对华二十一条的侵略要求,以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袁世凯因此也被称为汉奸、卖国贼、窃国大 盗。可是,后来披露的史实却证明,在幕后运筹帷幄,把日本视为密约的“二十一条”的内容泄漏给英美等国,使之曝光,引起中外关注的,就是袁世凯。而袁氏此 举的目的,是想借助英美等国际势力和舆论力量来牵制日本。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时除了日本人给袁世凯开出的“二十一条”之外,还有一个 孙中山主动送给日本人的“十一条”。当时,孙中山为了争取日本支持其反袁斗争,于1915年2月5日和日本人犬冢信太郎签订了所谓的《中日盟约》。这个盟 约总共有十一条条文,限于篇幅,这里只简单列出其中的一些内容:若中华海陆军聘用外国人时,宜主用日本军人;中华政府及地方公署若聘用外国人时,宜主用日 本人;中华经营矿山铁路及沿岸航路,若要外国资本或合办之必要时,可先商日本,若日本不能应办,可商他外国。
这“十一条”,如果生效,中国将完全降为日本的附属国。同孙中山一起干革命的黄兴,就是因为在此事上持强烈反对意见,而与他分道扬镳的。对于孙中山此举,李敖是如此评价的——为了夺取政权,他可以牺牲中国的利益到这个程度。一个爱国者孙中山,变成个卖国者。
孙中山也许在很多方面是个历史伟人,但绝非完人。
文:张从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