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军五虎将中,宋哲元仅排第三,排名一二的人为何未能继承衣钵

文:读万卷书破万仞浪

西北军五虎将,即常年跟随西北军首领冯玉祥南征北战的五位重要将领: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鹿钟麟、刘郁芬。他们从西北军还是第16混成旅的时候开始,风风雨雨十余年,从基层军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其中宋哲元资历比不上张之江;能力比不上李鸣钟;手段比不上刘郁芬;受宠比不上鹿忠麟,为何最后偏偏是宋哲元成了西北军残部的新首领呢?

资历最老的张之江能力有限

西北军五虎将中,张之江资历最老。光绪末年,就与冯玉祥一起在第1混成协、第20镇共事,冯任营、连长时,张就担任排长,长期都是冯的左膀右臂。1926年,冯玉祥通电下野,赴苏考察,由张之江接任西北边防督办、西北军总司令,代冯统率西北军,可见在西北军系统中地位之高。但是,张之江虽然忠心耿耿,正直老实,却能力有限,军中的骄兵悍将根本就不服他。

另外,他还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甚至打仗也寄希望于祈祷。1926年代替奉统领西北军时,北洋军阀张作霖、吴佩孚联手向其进攻,张竟然集合部下祷告:愿主赐给他们(张作霖、吴佩孚)智慧,让他们回头登岸……结果,西北军被奉吴联军打得节节败退,直到冯玉祥从苏联返回,五原誓师后才挽救危局。从此,张之江由于心力交瘁,患了中风之症,只能退居二线。

文武双全的李鸣钟不愿对蒋开战,远走国外

李鸣钟虽然文武双全,既是战将,也是儒将,也很会选拔和拉拢人才,更长期跟随冯玉祥东征西讨、战功赫赫,在西北军中有着很高的威望。但北伐战争期间一直以西北军代表身份与蒋接触,受到优礼相待,加上蒋满口革命词藻的迷惑,使得李鸣钟在思想上长期处于既忠于冯,又附合蒋的矛盾之中,一直不赞成对蒋开战。

同时,李鸣钟长期陷入内战的泥潭,从连年战乱中深感群雄逐鹿,黎民遭殃,不忍再看故乡罹难,中原大战前,李鸣钟眼看各派首领皆不相让,战火一触即发,为避免卷入这场战祸,无奈自费出国,赴美考察农业水利。之后,又赴英、法、德、意等国访问。一直到1930年冬中原大战结束,李才归国被蒋介石任命为豫鄂皖边区绥靖督办。

刘郁芬既算计老派将领,有遭新派将领猜忌

宋哲元和刘郁芬都是冯玉祥的五虎上将,宋哲元一度代理西北军总司令;刘郁芬则在中原大战时期负责留守甘青宁各省,论资历都能取代冯指挥全军。可惜,两人谁也不服谁,中原大战后期,数万西北军残兵退到潼关坚守,这也是保卫西北地盘的最后一点希望。但由于这批部队系宋哲元部属,刘郁芬担心其夺取陕西军政大权,于是拒发粮饷装备,残军被迫撤往山西,杨虎城安然进驻潼关,占领了陕西全境。

中原大战前,吉鸿昌是冯玉祥任命的宁夏省政府主席兼第10军军长,作战一向非常勇猛,部下也都骁勇善战,是西北军的新一代将领中的佼佼者。但刘郁芬等西北军老派将领却把他看成桀骜不驯之人,恐其为患,更是借开会之机将其扣押,直到冯玉祥回来才让他重回旧部。中原大战后,吉鸿昌接受了蒋介石的“讨逆军第22路总指挥”的委任状,原因之一就是考虑到今后自己“不见容于老一辈的西北军将领”。

鹿忠麟名声太响,被蒋介石明令下野

鹿忠麟在五虎将中虽然名列第四,但自北洋新军学兵营与冯玉祥相识后,随冯戎马征战四十年,一直都是冯的主要助手。在“北京政变”中,鹿忠麟率部先行入城,不费一枪一弹就控制北京全城,还带领军警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宫,将其彻底废为平民,在全国引起舆论哗然。

中原大战前,鹿钟麟以冯玉祥全权代表的身份,四处活动串联,组织各方力量。1930年3月11日,由鹿领衔西北军众将领,发表了拥护阎锡山反蒋的通电;当日由鹿钟麟为前敌总指挥,倾西北军全部兵力攻入河南,正式拉开了中原大战的序幕,可以说,中原大战期间,一直都是鹿忠麟在前台唱大戏,这自然令蒋介石深恶痛绝。战后更是明令鹿忠麟必须和冯玉祥一起下野。

因此,西北军最有资历、有威望的五虎将仅剩宋哲元硕果仅存,偏偏退到山西南部的7万西北军残部中战斗力最强的张自忠、赵登禹等都是宋的旧部,加上宋为人宽厚,处事公平,很快就被大家所接受。残军被张学良改编为第29军后,宋哲元出任了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