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张四维
文:朝史暮想
明代万历朝,有这么一位内阁首辅。他24岁中举,28岁进士及第,30岁被授予翰林院编修,42岁才做到五品的右中允(翰林院官职);之后45岁做了吏部右侍郎(正三品),50岁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52岁,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53岁加少保,晋武英殿大学士,57岁累官加至少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任内阁首辅。但仅仅不到一年,便回乡丁忧,不久暴病而亡。
他就是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张四维。
历史上的张四维,其实并不有名。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前有高拱,张居正,后有申时行,而做内阁首辅才一年不到的张四维,的确很难惹人注意。后世即便提到张四维,也多因其在张居正死后加入了清算张居正的行列,而被人不屑。
但各位是否知晓,张四维也许可以算是明代最早一位有晋商背景的朝廷高官。其本人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著作繁多。且张四维对边关事宜上,见解独到,颇有建树。
晋商之子——张四维身后庞大的商业帝国
张四维,字子维,号凤磐,山西蒲州人氏。蒲州这个地方,在明代科举中,成绩并不理想。蒲州的土地也不适合农业发展,但好在有盐。所以蒲州这地方在明代出了好多的盐商巨富。
张四维就是蒲州的富二代。
我们看看张四维的家族情况。父亲是蒲州有名的盐商,外公是做竹木漆器,还兼着做军粮运输;叔父经营着一家庞大的商贸市场,岳父也在各地倒买倒卖;三弟16岁就开始在姑苏一带经商了,五弟更是早早放弃学业,从小跟着学习打理家族生意。
这还没完。张四维的姑父,姨父,二弟的岳父,五弟的两任岳父,都是山西地区著名的巨富。自己从小一起撒尿玩泥巴长大的好友,其家族也都是蒲州地界响当当的商界泰斗。朝史暮想每每读到这里,就总觉得张家及其姻亲,撑起了山西一半的GDP。
但这还只是商业上。张四维后来步入仕途,大明宣大总督王崇古是他的舅舅;严世蕃嘴里的“天下四才”之一,时任吏部尚书的杨博,是他的同乡兼儿女亲家。和以往我们聊过的明朝几任内阁首辅不同,张四维是一个从小含着金钥匙长大,身后拥有着庞大财富关系网的人。
张四维小时候据说非常聪慧,也很早熟,七岁的时候,言谈举止就和成人无异。父亲常年在外经商,但却很喜欢给张四维寄东西。父亲的礼物不是各种玩具或者他处的特产,而是一车车的书。对,书,还是用车拉回来的书。在古代,一本好书价格不菲,而张四维的父亲却到处搜集大量珍本善本,用车运回来让张四维研读,其家境之优渥可见一斑。
张四维也非常争气,24岁就中举,28岁考中进士后,以文采书法兼优而入选翰林院第一庶吉士,30岁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正式迈入仕途。
福祸相依——雄厚的财力,是助力亦是阻碍
按理说,张四维有钱有势,才学又佳,年纪轻轻就进了翰林院,其官场仕途理应一帆风顺。何以30岁做了翰林院编修后,直到42岁才升到五品官秩?而45岁之后,为何又能平步青云,不到十年便入阁为相?
祸兮
张四维前期仕途的搁浅,和他的性格很有关系。
一般来说,富人家的孩子,多少总是缺了点锐意进取,吃苦耐劳的坚韧精神。对于张四维来说,钱财应该也只是一个数字的概念。很多贫苦人家的孩子梦寐以求的东西,张四维早已见怪不怪了。
别人刻苦读书,是希望有朝一日鱼跃龙门,步入仕途,光耀门楣的同时还能改变家族的境遇。而张四维读书,科举,入仕,不过是一种人生选择,也许有施展抱负的文人气象,却绝对没有以此改变家庭境遇的期望。事实上,明代官员那点可怜微薄的俸禄,可能都不够张四维买本好书的。
《明史》里对张四维有一句评价叫“四维倜傥有才智,明习时事“。一个倜傥,便能读出张四维的洒脱。
从嘉靖三十二年入翰林院,到隆庆四年,升翰林学士和吏部侍郎,中间这段时间,张四维成功地把当官做成了副业。
张四维好游玩。母亲去世,回乡丁忧期间,经常和同乡杨博一起游历,成为了忘年之交。朋友家里有什么大事喜事,他总是赶过去道贺谋划。甚至在做了经筵讲官之后(经筵:皇帝和大臣的读书研讨会),因为思念家乡,就向皇帝请假回家探亲。
他好做诗文写作。小到亲朋的行状,建筑完工的贺表题记,大到皇家的谥议册文,《永乐大典》的编修分校,他都无所不精,样样在行。甚至他还为很多亲朋写过墓志铭,仅有记载出于张四维手笔的墓志铭就有50余篇,其中纯粹为商人所作的,就达17篇,由此亦可见张四维交游甚广。
张四维性情倜傥,却坚韧不足。因为和高拱关系良好,在高拱两次受到政敌打压,被迫致仕的时候,张四维便会萌生退意,心灰意冷,几次上疏请求致仕回乡。这和徐阶,申时行的隐忍持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所以,苦难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看来的确古今适用。
福兮
但是庞大的财力支持,在任何时候其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张四维在仕途前半段,并未得到重用,却和朝中很多同僚结下了不错的交情,这离不开金钱的保障。
张四维后半段仕途的通畅,离不开高拱,张居正的提携。对于高拱,张四维一直尊敬爱戴,高拱也很器重张四维。而张四维也很会来事。给事中曹大埜在弹劾高拱时,牵连到张四维 :
吏部侍郎张四维馈拱以八百金,即取为东宫侍班官。说明除了双方的友谊,张四维和高拱可能还有部分金钱往来。
而对于张居正,张四维则更加直接,《明史》有载:
四维家素封,岁时馈问居正不绝。
如果说张四维赠金于高拱还可能是政敌的污蔑,那么在张居正当权的时候,张四维时常“孝敬”张居正则是实锤了。当然,在明代的官场上,下属时不时地来这么一下,讨好上级,也算是“人之常情”了。但后面的这一次,钱财算是救了张四维的命了。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故,张四维按序升任内阁首辅。当时作为张四维政敌的冯保,串联了一批御史,发起了对张四维的弹劾。声势很大,影响也很广。张四维顿感无为,几次上疏请求致仕(此处亦可见其性格刚韧不足),不过没有被批准。看着弹劾之风愈刮愈烈,张四维祭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金钱。
《明史》里又一次把张四维行贿的事情记得清清楚楚:
求保心腹徐爵、张大受贿保,保意稍解。
张四维通过冯保的心腹徐,张二人替自己在冯保前周旋,才把冯保的攻势止住。
短短十五个字,却表述颇多。首先,张四维向冯保服软;其次,张四维要贿赂两批人,冯保肯定要收钱,帮忙办事的徐,张二人好处自然也不少;其三,张四维所耗钱财绝对不菲。一个权势滔天的宦官,绝对不是小恩小惠就能被收买的,更不用说行贿对象还是自己正在打击的政敌。
凭借着家族提供的庞大财力,张四维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权力的巅峰。同时,张四维也不忘反哺自己的家族。有人统计过,张四维的二弟,做到了军都督府佥事;三弟捐钱,做到了龙虎卫指挥佥事;四弟入州学,五弟入太学。
张四维的弟弟们,以商人出身,通过张四维谋求了官职,拥有了政治地位,这对其家族以后的行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助力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张四维因为从小的优越环境,造成了性格上的不够坚韧,刚毅的特点,也多少有那么一点纨绔风流的意味,但在家族雄厚财力的保障下,张四维的仕途还算是稳中有进,受益良多。
才堪大用——又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人物
如果各位把张四维仅仅放在一个用金钱铺路,依靠站队耍滑而做上内阁首辅的官僚层面,那无疑是不够客观和全面的。
不论如何,张四维是凭借自己的本事考中进士的。而以高拱,张居正等人之大才,亦绝对不会轻易提拔一个不学无术,庸散无为之人进入内阁。
“隆庆和议“的积极斡旋
因为舅父王崇古和亲家杨博的关系(二人都是熟知北方边境军务之人),再加上蒲州的地缘位置和家族常年四处经商的阅历,张四维对于北方边备,有着特殊的热情和独到的见解。
隆庆年间的“俺答封贡”,即大明与蒙古俺答部恢复朝贡,开边互市,虽然是内阁几名大学士,李春芳,高拱,张居正等人主导的,但是其中亦不乏张四维的身影。
在朝中对于复贡开市与否,进行着激烈的讨论的时候,张四维和和舅父,时任宣大总督的王崇古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张四维对于王崇古提请开市的建议非常支持,并不断将朝中讨论的最新情况告知王崇古。比如关于马市和边市的区别,各府道,衙门对此事的理解和表态,还有讨论中涉及的问题,顾虑和一些片面错误的理解。
这些信息,对于身在边关,力主和议的王崇古,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为其最后的上疏和与朝中重臣的交流以及情况说明,立下了大功。
并且张四维多次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参考意见,积极同高拱等人交流。为防久生变故,劝高拱“独立主之”,最后终于促成了和议,换来了大明北边几十年的稳定,功在千秋。
而也就是由此开始,张四维的才干被高拱注意到,并且开始拉拢和重用。
张居正死后,朝局的艰难应对
张四维最为后人诟病的就是在张居正死后,对张居正进行的清算。很多人从张四维同高拱的亲密关系,张居正阻挠张四维第一次入阁的角度,去解读张四维报私仇的阴暗面。
可各位又是否知道,在张居正逝世后,当时的朝局,一面是明神宗朱翊钧开始大权独揽,事事独断,一面是一直被压制的言官开始借势复起,搅动朝局。更多的人则是开始观望,准备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出手,借以捞取政治资本。
当时作为内阁首辅的张四维很难。清算张居正本质上,是明神宗朱翊钧发起的,意在消除张居正政治格局影响的夺权行动,这是不可逆的趋势。而饱受张居正打压摧残的言官系统,也需要一个发泄的途径。两股洪流都足以席卷毁灭任何在前方挡路的人事。
即使作为张居正旧人的申时行,也在一开始保持了沉默,而时任内阁首辅的张四维,又能如何呢?
事实上,张四维虽然对张居正并无好感,但也绝非想要落井下石,把张氏一族彻底屠灭。张四维在面对张居正被清算,事情的负面影响开始扩大的时候,是为张居正做过辩解的,其 《条麓集》有载:
岳老当柄久,不似前时小心长慎,……然积不相悦矣。奸人窥之,遂横生枝节,多方毁诋。
由此可见,张四维对张居正的被“过度”清算,是持反对意见的。在事态持续扩大,张居正的旧人纷纷倒台,甚至开始牵连张居正的家人时,张四维忧心忡忡,多方维护,在他写给张居正儿子的书信中,几次坦言自己的痛心疾首和无能为力。
张四维对张居正的身后事情,的确无能为力。他能做的,就是尽量缓和朝局的矛盾,引导各种戾气怨恨的宣泄,劝谏明神宗的适可而止。
这些事情,他的继任者申时行同样也在做,但因为张四维仅仅做了一年不到的内阁首辅便回乡丁忧,后人便选择忽视他所作的努力,甚至让他背上了“倒张”的骂名,这是有欠公允的。
张四维,字子维,号凤磐,山西蒲州人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至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封少保,少傅兼太子太保,太傅,太师,加柱国,晋内阁首辅。
张四维倜傥才佳,明习时事。性情安然,却有失刚毅。作为晋商的儿子,他洞悉人心,明揽时局,颇有独见。在“隆庆和议”中,他坚持开市复贡,积极斡旋,促成和议;在任内阁首辅之时,协调各方矛盾,持重老成,为朝局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而从晋商里走出来的张四维,其成长发展的轨迹,亦对后人研究晋商文化和时事朝局,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参考资料:《明史》,《张四维年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