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长中的性格缺陷,看“一月天子”的惨淡人生——明光宗朱常洛
作者:朝史暮想
前言
明光宗,朱常洛,是一个苦命的皇帝。因为登基时间只有一个月(29天),所以其执政生涯的史料非常缺乏,后世能谈论的也就是几道谕令而已。但是作为一个皇子,在晚明动荡的朝局里,他又是一个旋涡式的中心人物,大量的人事围绕着他而发酵。
朱常洛身上贴着很多标签,比如“国本之争”,“梃击案”,比如关于死因的“红丸案”,又或者其死后的“移宫案”。毫无例外,这些在晚明耳熟能详的疑案大案,后人的关注点却很少放在朱常洛本身上,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历史人物的悲哀。
对于这位“一月天子”,朝史暮想还是有些话想和大家聊聊的。抛开晚明朝政的混乱,权力的尔虞我诈,朱常洛从小到大的成长轨迹,艰难险阻的成长环境,都是造就了朱常洛人生悲剧的重要成因。我们试着撕下史料繁杂的外衣,回归到人物本身,去探究朱常洛一生悲欢荣辱,探析其性格特点与悲剧人生的因果循环。
母微子轻——懦弱的性格来源于父亲的偏颇
万历九年,明神宗朱翊钧(即万历皇帝)去慈宁宫给母亲李太后请安,适逢李太后不在。少年天子邂逅了17岁的宫女王氏,便是一番春花雪月。宫女王氏,即朱常洛生母,王恭妃。次年,皇长子朱常洛降生。
与很多人以为的不一样,尽管对于王恭妃,万历始终心存芥蒂,很是看不上其宫女的出身,但对于降生的皇长子朱常洛,万历一开始是表现出足够疼爱的。
万历十年八月十一日,朱常洛诞生,于八月十二日万历便下旨:
朕皇子生,喜事赏用,宫帑缺乏,取太仓银二十万两、光禄寺银十万两。——《万历起居注》
朱常洛一出生,万历就打算热闹热闹,调拨钱款赏用。比如当时内阁的张思维,申时行,都得到了赏赐。万历还派出大批勋贵,去宗庙祭告,隆重地接受群臣的道贺。
满月的时候,按照传统,朱常洛需要剃胎发,这种小事情,万历居然也亲自过问:
以皇子将弥月,命礼部具剪髪仪注以闻。——《明神宗实录》
皇长子马上要满月了,礼部要对皇长子剃胎发的事情上足够重视。同时,万历命令内阁给皇长子取名。内阁提供了两套选择方案,万历都没看中,最后自己出马,定下“洛”字。
由以上种种史料来看,万历对皇长子朱常洛一开始是疼爱有加的,对于朱常洛的出生,也是满怀欣喜的。但这一切,都因为另一个儿子的降临而改变。
万历十四年正月初五,已经虚龄五岁的朱常洛正睡得香甜,忽然一声响亮的婴儿哭喊声划破了禁宫的宁静。郑贵妃诞下了皇三子朱常洵。(皇二子早夭)
同年,内阁首辅申时行上疏,请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至此拉锯近三十年的“国本之争”正式拉开帷幕。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万历对朱常洛及王恭妃,开始变得冷漠。
很多朋友奇怪,老话常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为什么万历给予两个儿子的待遇,差别如此之大。朝史暮想认为,原因如下:
其一,万历和王恭妃并没有感情基础,生下朱常洛也不过是一桩风流韵事的意外。相反,从各种史料来看,郑贵妃堪称万历的灵魂伴侣,万历对其非常宠爱。本着爱屋及乌,皇三子朱常洵也更加惹万历关注。
其二,万历因为少年时,经受母亲李太后和张居正等人的严苛管教,有很强的叛逆心。而朝臣们请立朱常洛为太子,并且预设好了各种相关流程事宜,导致万历叛逆心起。
其三,朱常洵从性格上更加像万历,而父亲一般都喜欢和自己相像的儿子。
其四,朱常洛自幼体弱。即使是封建社会的第一家庭,皇子幼年夭折也是常情。
我们看看朱常洛和母亲遭受的待遇。
朱常洛在十三岁之前,一直都和母亲王恭妃住在一起。所居宫殿是嫔妃里最偏的,用度是最少的,侍奉的宫人年纪是最大的。事实上,作为诞下皇长子的王恭妃,几乎处在打入冷宫的状态。
皇贵妃之体,邻于正嫡,凡禁中大庆,奉请两宫,则中宫奉侍仁圣,而翼坤奉侍慈圣,得并讲姑媳之体,他贵嫔皆退避不敢望见。——《万历野获编》
相反郑贵妃呢?万历朝有两个太后,王皇后侍奉嫡母,郑贵妃(即文中翼坤)侍奉生母,其他嫔妃都不准参与,连见面都不准。
郑贵妃仗着万历的宠爱,经常会当众讥笑王恭妃的出身,指责她趁万历年少时故意引诱万历。并时常派遣宫女太监监视这对母子。枕头风肯定是没少吹,造谣的事情也没少干。
有一次,郑贵妃向万历告黑状,说朱常洛常年待在母亲寝宫,恐有违背人伦之事。万历大怒,派人去查验。王恭妃得知来人来意,不禁失声痛哭,曾言自己把朱常洛看管得这么紧,就是怕有人要陷害自己儿子,却没想到还是躲不过。
朱常洛跟着母亲,受尽了父亲的冷落,郑贵妃的迫害,宫人的白眼,物质的匮乏,如此的成长环境,也就养成了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性格。
有三个例子可以看出朱常洛软弱的个性。
例一,母子诀别的沉默
万历三十九年,王恭妃病重。朱常洛请旨进宫看望,谁都知道这次诀别就是生死之分。
朱常洛坐在病榻旁,看着母亲憔悴的面容,泪流不止。母亲即将离世,做儿子的自当有千言万语。可王恭妃却制止了朱常洛开口,史料的原话是“郑家有人在此“。原来郑贵妃派人在听墙根。
而朱常洛居然就真的没有开口说一个字,只是静静地看着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
例二,不敢踏入万历寝宫
这次是万历病重。按理说,皇帝病危,太子这个时候需要陪在旁边,一则显示孝心,二则需要聆听皇帝的最后教诲。但也许是万历病情已经非常严重,朱常洛并没有收到召见的旨意。
是夜,朱常洛徘徊在万历的寝宫外,踌躇不已,却始终不敢进去。后来是在给事中杨涟力劝之下,并且找好了借口,才敢进入。
例三,对郑贵妃的心理阴影
万历驾崩前,曾经要求朱常洛把郑贵妃封为皇太后。登基后的朱常洛便把这件事情转到了礼部这边。礼部官员圆滑地糊弄了过去,事情便不了了之。而到了朱常洛病重托孤的时候,居然自己再次主动提出这件事情,弄得身边的一众朝臣非常不解。
前因母皇贵妃郑进封皇后,脱遵皇考遗言,,又是联笃孝之心,,该部如何抗违执奏?着作速具仪来行, 慎勿复滋读扰。——《明光宗实录》
意思是,之前父皇要求我把郑贵妃升为太后,我本是一个孝顺的人,这件事情一直被你们拖着。现在你们商量下,把这事落实了。
要知道在当时,朱常洛已经逝世的生母,王恭妃,其封号也只是一个皇贵妃。而对于一直迫害他的郑贵妃,朱常洛在交代后事的时候居然还记得升他为皇太后。
当然,事情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了。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朱常洛胆小而缺少担当,且郑贵妃在他幼年时期,埋下了严重的心里阴影,哪怕在做了皇帝后,甚至临终前,依然潜意识地不敢忤逆郑贵妃的意见。由此亦可见,除了软弱之外,朱常洛非常缺乏原则性。
纵情肆欲——自制力的欠缺源于物质的贫乏和对生活的忧惧
同样都是皇帝的儿子,在生活待遇上,朱常洛和朱常洵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朝史暮想没有找到关于朱常洛生活待遇用度上的确切史料,但是有一些侧面例子可以引证。
埋葬万历的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进行过考古挖掘的。其中埋葬着万历,陈皇后以及王恭妃。王恭妃是后来被明熹宗(朱由校,朱常洛儿子)移葬过来的。
在整理出土的文物时,王恭妃随身埋葬的物品,除了一身着装,一顶凤冠,稍微拿的出手的只是一把规格一般的镀金壶。而且从其损耗程度来看,应该是王恭妃用了很久的东西。
母亲如此,作为儿子的朱常洛境遇相信不会太好。
还有著名的“梃击案”。一个乡野村夫,居然拿着一根木棍就能闯进朱常洛的宫殿搞暗杀。要知道,皇宫重地,警卫森严,就算是普通的政府衙门,也配几个衙役做安保吧。朱常洛这呢?只有几个上了年纪,被淘汰的老太监。
还有朱常洛出阁读书的时候,天气寒冷,朱常洛冻得全身发抖。随侍的太监居然连火盆都不给准备。后来在老师的严厉责问下,几个太监才勉为其难地点了炭盆取暖。
与之相比,朱常洵的日子就太好过了。朱常洵大婚的时候,总共耗费银两近二十万两。而万历自己大婚,只用了七万两,更别说给朱常洵兴建的王府,大量的赡养庄田和赏赐。
从以上种种,我们不难发现,朱常洛的物质供给,其实是非常贫乏的,甚至很可能是所有王子里混的最惨的那一个。
如果仅仅是物质匮乏还能克服,但是作为皇长子的朱常洛,时刻都保持着强大的心理压力。父亲不喜欢自己,郑贵妃和朱常洵在一旁的虎视眈眈,朝中大臣即使把舆论闹得捅破了天,父亲不想立自己为太子,就是能够一直拖着。
而即使后来当了太子,朱常洛也生怕自己因为一时疏忽,有言行被郑贵妃和朱常洵逮住,给了父亲废储的理由,一直都活得战战兢兢,谨小慎微。
也正因为如此,当朱常洛终于熬到父亲驾崩,自己登上了权力巅峰,当面对着财富,女色的诱惑时,试问有如此悲惨经历,长期精神压抑的皇子,怎么能够克制住得自己?
当郑贵妃献上八位美女,朱常洛欣喜异常,照单全收,纵欲狂欢。以致于登基的第十天,朱常洛便开始无法正常上朝,第十六天已经无法动弹:
朕以头目眩晕,四肢软弱,,不能动履。——《明光宗实录》
而在钱财上,朱常洛虽然仅仅做了一个皇帝,但其贪财的本性已经开始暴露。登基第五天,有言官请求朱常洛从内库拿出“金花银”(内库的帑币,多用于皇帝赐下赏赐,后也用来援边),给边关将士发放粮饷,朱常洛断然拒绝:
金花银两,原系旧制,进内以备典礼等项赏赐傣粮之用,周朝瑞邀誉妄言,本当拿问,姑降 一级调外任用。——《明光宗实录》
看看,决口不提援边之事,一再强调这笔钱是皇帝私人赏赐用途,还把上疏言官给贬职外调了。
所以朝史暮想对于朱常洛纵欲贪财的行径,是非常理解的,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但理解归理解,作为一个君王,自制力的严重缺失,就是对自己和对这个国家的严重不负责任,而这是不能以所谓的性格解读来开脱的。
才浅识薄——理政的力不从心源于少时学业的荒废
按照明代的传统,皇子一般在十岁之前,大概八九岁的样子就要出阁读书了。因为“国本之争”,朱常洛的名分迟迟无法定下,读书的事情也被一拖再拖。
在万历十四年的时候,朱常洛虚龄五岁,也就是朱常洵出生那年,内阁首辅大臣申时行递交过一份要求朱常洛出来读书的上疏。当时万历以年纪太小,缓一两年再说的理由给搪塞过去了。之后也有很多朝臣复请,万历又以朱常洛身体弱,再次拖延。
到了万历二十二年,朱常洛已经十三岁了。这个年纪还没读书,即使民间普通条件的孩子也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再经过万历所谓的“三王并封”,三子同时出阁读书等一系列折腾后,万历实在没办法了,终于同意朱常洛出阁读书。
直到万历二十三年正月,朱常洛才事实上开始正规的学习。
本以为事情可以就此一帆风顺,熟料在万历二十七年,万历忽然下了一道谕旨:
命皇长子暂綴讲,俟七月初二日开读。——《明神宗实录》
这道谕旨下了之后,从万历二十七年到万历三十二年间,朱常洛的学业就开始时断时续了。
到万历三十三年开始,干脆就直接停掉了。后来叶向高做了内阁首辅,曾经给万历上疏:
臣等历观祖宗朝二百余年,未有皇太子六七年不开讲,而满朝催请付之不理者……——《明神宗实录》
叶向高的这篇上疏大概是在万历三十五年或三十六年左右的样子,而事实上直到万历驾崩,朱常洛读书的情况也没有大的改善。
这种经常性辍学,偶然性读书的情况,直接就导致了朱常洛学业的荒废。从万历二十二年,到万历四十四年,朱常洛连基础的“四书五经”都没有读完。
朱常洛登基的时候是三十八岁,而一个三十八岁登基的皇帝连“四书五经”都没有系统地学过,除非是朱元璋式的天才英主,不然何谈理政能力?
从朱常洛登基到驾崩,虽然仅仅只有一个月,也确实颁布了诸多革新前朝弊端的政令,但也多出自朝臣(东林党人)意见,朱常洛只是简单地批复。父亲万历留下一堆的烂摊子要处理,这不是朱常洛接手后简简单单就能解决的。繁杂巨大的国事压力,一度让朱常洛无法适应,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也更加促使其在后宫的纵情享乐,借以抒发心中的压抑和烦恼。
死因迷离——“一月天子”的天不假年是多重因素的综合结果
这里又得提到晚明三大案之一的“红丸案”了。其实事情并不复杂,就是朱常洛在后宫纵情声色用力有点猛,就吃了春药。然后身子一下子就不行了,床都下不了,更别提上朝了。
朱常洛是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初一继位,八月初十身子就不行了。八月十四,服下了内医崔文升的泻药(阳火过旺),病情反而加剧。到八月二十九日,再次相继服下鸿胪寺寺丞李可灼的“红丸”二粒,次日暴毙。
史书里对朱常洛的死因语焉不详,再加上宫廷秘闻的各种渲染以及后世对此案的多次反复,使得“红丸案”成为了明末三大案之一。
因为缺少足够的史料支撑,我们暂且抛开阴谋论,客观地来分析下朱常洛的死因。
首先,在朱常洛登基以前,已然有病。朱常洛在病重之时,曾经说过:
朕在东宫,偶然寒症,调理未痊。值皇考,妣相继大丧,典礼殷繁,悲伤劳苦,朕不进药已两旬余。——《明光宗实录》
朱常洛的意思是,自己登基前染了风寒,一直没好透。父亲大丧,又难过又劳累,所以身子一下子不行了。最后一句“不进药已两旬余”,表示朱常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在吃药。而根据其他史料的对比,朱常洛的身体的确非常单薄,体弱多病。
其次,朱常洛滥用药物,透支身体。
以朱常洛的身体,一晚连御数女,这肯定需要借助宫廷秘药的帮助。现代人知道,古时大凡这种药,都是以透支身体为代价。朱常洛因为吃了这种药,阳火旺盛。而崔文升又给他服下了大泄之药,用以泄火。貌似符合中医的阴阳辩证之理,却完全没有考虑朱常洛虚弱的身体受不受得了。
根据《明史纪事末本》的描述,在服用“红丸”之前,朱常洛的情况是“先帝之脉,雄壮浮大”,“面唇赤紫,满面火升,食粥烦躁”。这像不像是心机梗塞或者心肺衰竭的症状?
最后,长期的精神压抑和劳碌的国事。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往往比纯粹的身体康健更为重要。朱常洛做了几十年的太子,畏畏缩缩,谨小慎微,历“国本之争”,“梃击案”,心理长期处于忧惧状态且苦无发泄处。登基后,压力顿解,便纵情声色而不知节制。外加临朝政务繁巨,朱常洛搞得是心力交瘁。
以上三点的综合影响下,朱常洛身体的崩坏,看起来便再正常不过了。而至于“红丸案”中朱常洛服下的红丸,则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谁都知道以朱常洛当时的身体状况,驾崩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事实上,在对“红丸案”两个直接当事人,即下泻药的崔文升,进献红丸的李可灼,其二人的处罚也并没有到杀身灭族的程度。“红丸案”之所以反复被提起,更多的是在天启和崇祯两朝,当做了党争的工具,案情被不断反复,用以适应权力斗争的需要,仅此而已。
结言
明光宗朱常洛,大明第十四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长子。十九岁被立为太子,苦熬几十年,于万历四十八年八月继位,改元泰昌。同年八月底驾崩,谥号贞皇帝 。
朱常洛是一个悲剧的人物。父亲对他由亲及疏,越发冷淡,母亲被事实上打入冷宫,生活凄苦。围绕着他,朝臣与皇权进行了近三十年的“国本之争”,而他的命运却从不掌握在自己手上。郑贵妃和皇三子朱常洵在旁对其储君之位虎视眈眈,朝臣虽然舆论势大,却很难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于是,造成了他性格上的诸多缺陷。
登基前,他谨小慎微,诚惶诚恐;继位后,他放纵私欲,毫无节制。因为父亲的干涉,他没有接受过系统良好的教育;因为郑贵妃在其年幼时留下的心理阴影,他始终在潜意识上有无原则妥协的特质。而当这些性格缺陷与繁琐庞杂的朝政结合在一起,终于使他继位一月便驾崩离世。
同时,仅仅一个月的执政生涯,朱常洛废除了万历朝的矿税之弊,使得国家民生得以喘息;起复了大批因为言路而遭到罢免的官员,收拢了人心;同时,补充官员缺额,把国家的运转重新拉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以上种种,在晚明这个即将变得暗淡无光的时代里,给人心带来了一丝亮光。
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封建历史上长寿专权的帝王君主,总是伴随着一个软弱多难的继承者。愿历史善待我们每一个人。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参考资料:《明史》,《明神宗实录》,《明光宗实录》,《明史纪事本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