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胡适,我们就错过了100年,他的那些观点,当今也直戳现实

文:知行路上话历史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极具代表性的流派和人物。例如,提到汉代就联想到乐府诗、司马相如,提到唐代自然就是《唐诗三百首》、李白、杜甫。

而说到民国,有一个绝对绕不开的名字,那就是胡适。可以说,缺少了胡适等文化大师,民国注定是不完整的。

胡适,字适之,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是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的开山鼻祖。可以说他是民国气质的缔造者,上个世纪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之一,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思想风潮。

南开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熊培云曾经说过:”错过了胡适,我们便就错过了100年”。甚至他的那些观点,当今也直戳现实。

胡适先生曾说过:哲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而政治是我的一种”忍不住”而为之的新努力。在国家政治、人生抱负、个人情感等各个层面,胡适先生都留下了金句良言。

一、之于国家政治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胡适先生早年留学美国的经历,让其拥有了对民主宪政的最直观自觉的认知。”宏大目标,点滴努力”。

胡适先生不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更是一个实验主义者。他认为中国经过努力,完全可以走上民主道路。”如果我们要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近代国家,我们恐怕必须的改变自己的成见不可”。

“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要考察三件事——如何待小孩子,怎么待女人,最后是怎样利用闲暇时间”。众所周知,儿童和妇女的权益是人权的最基本项,从中的确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二、之于人生抱负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宽容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宽容也就没有自由。这个观点乍看之下很难理解,宽容和自由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仔细思考,宽容是由内而外,对他人和世界的态度;而自由则是由外而内,外界对自我的回馈反应。二者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

宽容是一种崇高美好的品质和境界,也是胡适先生一生践行的思想理念。试问今天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宽容待人呢?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人活到极致,一定是乐观厚道”。毫无疑问,胡适先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民国时期虽然治学风气相对开化,但整体上仍然是举国凋敝、四顾茫然的状态。

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胡适先生却始终保持着乐观温和的人生态度。虽然前途渺茫却仍然能够享受努力的快乐。”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忍受着现实的种种不堪,平静地走在通往文明与光明的路上。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当代年轻人应该学习的吗?

三、之于爱情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先生最令人称奇的便是他”西服与小脚”的包办婚姻。其他民国大家如徐志摩等,往往都以文化与思想的巨大差距为由,与糟糠之妻离婚。但胡适却遵从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传统女子江冬秀相守一生。

俗话说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不被世人看好的婚姻,却被二人经营成为一段白头偕老的爱情佳话。

别人讽刺胡适先生惧内”怕老婆”,他不仅不恼,甚至还提出了”新三从四德”的理论——跟从出门、服从命令、盲从错误;等得化妆、记得生日、忍得打骂、舍得花钱。

不说是在民国时期,就算是放在当今社会,也依然称得上是情感专家、模范丈夫。

自己婚姻幸福之余,胡适先生还热衷于给身边的朋友做媒,堪称”民国金牌红娘”。据统计,胡适先生为超过150对新人证过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徐志摩和陆小曼、沈从文与张兆和等等,既有同辈友人、学界伉俪,也有晚辈学者。

四、之于”敌人”

胡适先生当年有过许多”敌人”,或是政治意见不同,或是学问流派相左。总之唇枪舌剑、挨骂被骂是家常便饭。

“我受了十余年的骂却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如果对方骂得不得要领,胡适先生反倒替他们着急;有时骂得太过火了,实际上是有损骂人者自己的人格和声名;”如果骂我可以让人受益,便等于我间接地给他人提供了恩惠,那我也情愿挨这个骂”。

这一番分析下来,万事诚可原谅,似乎确实可以甘心情愿地挨骂了!关于”挨骂”,还有个小故事。鲁迅先生因与胡适先生政见不同,因此写过不少批评讽刺他的文章。然而胡适先生却始终淡然处之。

后来有个好事者给胡适先生写信大骂鲁迅,称其”人格卑污、心理病态”,言下之意是为胡适先生出气。然而胡适先生并未领情,而是十分中肯地提出如何评价一个人的问题——”凡论一人总需持平”,”平”就是公平客观。

喜欢一个人但是仍然能看到他的不足,厌恶一个人却依然能理解他的优点,这才是真正的”平”。切不可被个人情绪与好恶遮住了双眼。胡适先生此等人品和胸怀,怎么能不让人敬佩。

评价一个人,不能脱离历史孤立地评说。胡适先生固然不是无所不知的完人,但他一以贯之了自己对于真理和自由的终生追求。

他敬仰古代的圣贤先辈却对久远浮夸的荣耀认识清醒,他看中民主革命的进步同时深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劣势。就算无人理解也要逆着风振臂高呼,回首历史,胡适先生思想和观念穿越时光直戳现实,至今仍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