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吊桥:古罗马海军的蹒跚学步利器

来源: 燃烧的岛群

公元前3世纪,第一次布匿战争的爆发让罗马人有些措手不及。因为先前的共和国,仅仅是依靠军团称雄半个意大利的陆上强权。如今的对手,却是一个以西西里岛为跳板的海军强邦。哪怕起阻隔作用的墨西拿海峡并不宽广,也容易为迦太基人的舰队所轻易封锁。因此,若不发展出自己的强大海军力量,就很难赢下这场争霸战争。


最初的罗马海军不仅规模很小 所用的船只也比较低劣

然而,联通主城与地中海的台伯河,并没有让罗马人拥有多少航海传统。早期的共和国舰队,基本都靠雇佣邻邦船只和水手才撑起门面,甚至还比不上塔林敦等武力衰退的希腊城邦。即便后来侥幸俘获了1艘搁浅的迦太基战舰用于仿制,也很难从根本上迅速拉近彼此间的人员素质差距。为此,他们还不得不大量雇佣南方城市的希腊人,充当技术顾问、划桨手教练与资深海员。


早期的罗马海军产业 基本都要靠希腊专家协助

即便如此,罗马人心里也非常清楚,草创舰队的软实力很难确保较高胜率。因为对手毕竟是有着近千年航海传统的腓尼基后裔,非常善于驾驶轻便灵活的3-4列桨战舰,利用灵活性破坏敌方船体。于是,他们又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技术升级措施。一方面将本方海军的主力舰型,设定为希腊世界所流行的5列桨。同时也推出了极具自身特色的秘密武器–乌鸦吊桥。


乌鸦吊桥的原型 很早就为希腊人所熟知

简单来说,乌鸦吊桥并不是什么具有前瞻性的伟大发明。因为早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这种木结构装置的原型就已经为希腊人所熟知。只不过在当时并未掀起太大波澜,仅仅是在偶然发生的城市攻坚战中才有所表现。对于同样熟悉海况且自认为更加高明的迦太基人而言,那也不过是种无关大局的奇淫巧计。但罗马人却迫于自身压力,将之大量复刻到本方战舰上,从而靠数量形成现象级变化。特别是经过强化的鸟喙铁钉改进,让使用者可以将之牢固的抓紧敌船。乌鸦吊桥的名称本身,也正是基于这个重要改进。


经过罗马人改良的乌鸦吊桥

公元前260年,崭新的罗马舰队在米莱之战与迦太基人狭路相逢。虽然后者的3-4列桨战舰普遍体量更小,却拥有130:103的整体数量优势。所以在目睹敌方舰船的队形紊乱后,便立即上前发起加速冲锋。然而,罗马人却很快依靠自己船上的乌鸦吊桥,实现了充满非对称意味的弯道超车。


迦太基海军始终坚持旧式的撞击+跳帮战术

每当迦太基战舰企图靠近自己,准备用舰艏的撞角破坏侧翼船体,便会被安装有尖锐鸟喙形铁钉的吊桥给狠狠砸中。随即,就会有大量全副武装的军团步兵,顺着长10.9米、宽1.2米的木板冲杀过来。由于罗马人普遍喜欢在单艘主力舰上安排1个百人队级别的士兵,所以很容易将人数在30-50之间的迦太基水兵制服。后者船上又找不出能快速破坏吊桥的装置,便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己方舰船都落入敌手。不仅输给了首次参与大规模海战的旱鸭子对手,还付出了50艘船损毁/被俘,近万人死伤的惨痛代价。


安装乌鸦吊桥的同时 罗马战舰上的士兵数量也多于对手

此后的数年时间里,罗马人就依靠安装在自己船上的乌鸦吊桥,屡屡在规模不等的交锋中获胜。迦太基人也意识到这种简单机械的破坏力,开始力图在交手时保持彼此间距。但因为习惯使用体量较小的战舰,所以不方便安装弩炮等远射武器。也无法用增加士兵数量的最简单方式,填补己方舰船在跳帮肉搏环境下的兵力劣势。于是,在此消彼长的实力置换过后,新兴的罗马舰队也培养出第一批熟悉海况且富有自信的基层力量。


乌鸦吊桥的优势让迦太基人无所适从

公元前256年,罗马人为攻击对手的北非总部,单次就出了多达330艘大小战船。他们很快就在西西里到南部埃克诺穆海角发现对手,一支拥有350艘船的迦太基战舰。结果,前者再次依靠大量装备的乌鸦吊桥获胜,顺利让每艘船上的120名士兵踏上敌舰。虽然迦太基方面可能也针对性的增加了水兵数量,并企图以两翼包抄的方式打乱对方节奏,最终却架不住强敌的海军陆战队式进攻。不仅再次损失了30艘战舰,还有另外64艘被俘虏和占领,彻底失去了对突尼斯海峡及整个西西里岛的海权掌控。罗马军团则成功在突尼斯上岸,险些将对手的都城也攻陷下来。


即便增加水兵数量 迦太基人也无法在海上胜过罗马

不过,这些立下汗马功劳的乌鸦吊桥,却只在罗马战舰上服役了较短时间。当共和国顺利赢下第一次布匿战争,便自然而然的将其从自己的海军武器库中除名。这主要就是因为乌鸦吊桥的存在本身,严重破坏了每艘5列桨战舰的船体平衡。哪怕平日里都依靠绳索装置,垂直收拢在专门的桅杆上,也增加船体前部的承受重量。一旦在风云变幻的海中遭遇强风,便容易酿成翻船倾覆的非战斗损伤。事实上,罗马人也的确为此所困,分别在公元前255-49之间发生了2次舰队全灭惨案。


乌鸦吊桥的最大缺陷 就是容易破坏船体平衡

更重要的是,通过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历练,罗马海员本身的专业技能与经验也跟着丰富起来。共和国财政经费的逐步充裕,也让他们能建造起更大的6-8列桨战舰。何况在迦太基以外,周边也没能同自己进行军备竞赛的海军强国。因此,效用虽大但自我破坏力同样惊人的乌鸦吊桥,便毫无悬念的遭到放弃。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 罗马战船便不再按照乌鸦吊桥

当然,罗马人也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海战风格。只不过是用软质的哈尔巴吊桥,取代了硬结构的老式乌鸦。这种新装置通常需要用弩炮发射抓钩,再让士兵顺着多条很难被迅速斩断的粗铁链前进,一样让缺乏应对手法的敌军猝不及防。而且在铁链的另一头,还安装有帮助收放的全套索具。所以经常能将体型较小的敌船给主动抓捕到自己身边。


取代乌鸦吊桥的 哈尔巴软质吊桥

这套堪称2.0版本的吊桥系统,也一直被罗马海军使用到帝国时代。最后才由于缺乏对手而逐步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