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为王:一次绝命冲锋决定了半个帝国的长治久安
伊苏斯之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代经典战役。在此次战役中,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以35000人的劣势兵力战胜了两倍于己的波斯大军,俘虏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随军家眷,迫使后者狼狈出逃。不仅创造了古典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也让自己的威名传遍整个西方世界。
不过,正因为这场战斗是如此有名,以至于人们往往忽略了千百年后依次发生于当地的另外两场同名战役。虽然也被称为伊苏斯之战,它们却完全被亚历山大的伟大壮举所掩盖而乏人问津。但实际上,后两次看似无足轻重的大战不仅同样有着相当精彩纷呈的经过,也拥有决定历史走向的重要影响。和许多被人忽视的重要大战一样,它们亦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发生在公元194年的这场伊苏斯战役即为其中的典型。
权力的游戏
塞维鲁称帝后发型的金币
相比公元前331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国际性希波大战。五个世纪后在同一地点爆发的这场战役,只是一次罗马人内部的帝位争夺战。
彼时,罗马人的国家已步入帝制时代达两百年之久,因此许多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共和时期的内战往事早已烟消云散。即使如此,和凯撒、屋大维们在法萨卢斯和亚克兴临场的传奇经历相比,伊苏斯大战对决双方指挥官的斗智斗勇在精彩和复杂程度上也不遑多让。
虽然第二次伊苏斯战役爆发于公元194年,但此次伊苏斯战役实际上源于一年半前就延续下来的帝国继承危机。我们知道,公元192年12月31日,著名的角斗士皇帝科莫杜斯遇刺身亡,该事件标志着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结束。围绕着帝位继承的焦点问题,罗马中央各元老和行省总督展开了激烈争夺。仅在公元193年一年,就出现了五位皇帝,史称’五帝之年’。
赛维鲁(红)与尼格尔(蓝)的大致势力范围
在这其中,潘诺尼亚总督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不列颠总督克洛狄·阿尔比努斯和叙利亚总督佩森尼乌斯·尼格尔是最有力的三位争夺者。他们均手握强兵、割据一方。特别是塞维鲁,其麾下拥有整个北方边境驻扎在潘诺尼亚、诺里库姆、麦西亚、日耳曼等行省,总共16个战力强悍的军团。另外还赢得了西班牙总督卢福斯及努米底亚总督夸德拉提努斯的两个军团的支持,可谓实力雄厚。
塞维鲁的雕像
为了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塞维鲁首先选择与实力较弱的叙利亚僭帝尼格尔兵戎相见。这位最近才进军罗马,并依靠武力迫使元老院承认自己地位的新皇帝,是玩弄诡计的高手。他狡诈地许诺竞争者之一,不列颠僭帝阿尔比努斯为其继承人,从而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困境,得以将全部兵力调往东方。
按照古典历史学家狄奥的记载,塞维鲁于公元193年的7月初,离开罗马前往巴尔干,并在奈苏斯接待其兄弟、麦西亚总督格塔和第一’意大利卡’军团副将马克西姆斯。随后,亲自调动主力大军,经色雷斯南下,围攻支持尼格尔的城市拜占庭。
位置险要的希腊城市拜占庭 此时还不是后来的帝国首都
在此过程中,由于担心他的对手可能的从侧翼包抄己方后路。这位主帅从潘诺尼亚驻军中抽调了一支规模较小的部队,渡海前往亚洲,试图分散对手的注意力。不可思议的是,正是这支人数较少却战力强悍的分遣军,一路横扫小亚细亚和东方,最终创造了出乎主帅意料的惊人奇迹。
脆弱的东方霸权
尼格尔在东方称帝后发型的银币
作为塞维鲁的对手,尼格尔也绝非滥竽充数之辈。他曾在达西亚立下显赫战功,具备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和广受好评的人脉。事实上,与以合法皇帝自居的原潘诺尼亚总督相比,他更受到元老们的欢迎。
尽管如此,这位僭帝仍有着两大无法克服的致命缺陷。虽然他手中也握有10个东方军团 ,但这些东方驻军不仅战力低下,且极易因门户之见而发生内讧。因此尼格尔并不能完全将他的军事潜力转换为战场胜率。
更糟糕的是,由于塞维鲁将尼格尔及其麾下将领的家属扣为人质,导致后者在迎敌时束手束脚,极大地影响了临场指挥。按照罗马历史学家赫洛狄安的推测,叙利亚僭帝手下头号大将埃米利亚努斯,就是因为上述原因,才在公元193年秋季的希齐库之战中被潘诺尼亚部队击败,致使东方局势崩坏不可收拾的。
因而,在一路攻克了加拉提亚和卡帕多西亚的山间堡垒之后,塞维鲁军很快于第二年3月底进抵叙利亚的门户,西里西亚的伊苏斯冲击平原。他们在此碰到拼凑了所有军力企图决死一搏的尼格尔主力部队。于是,继亚历山大之后,第二场发生于伊苏斯的决战打响了。
由于史料的语焉不详,我们对此次伊苏斯战役中,双方军队的具体的技战术概况远没有五百年前那么了解。理论上尼格尔可以在战时调集东方所有10个军团。此外,他还曾提前向幼发拉底河以东的盟国求援。所以在理论上,他参与最后决战的兵力似乎相当庞大。
但实际上,随着一系列败绩消息的传播,叙利亚僭帝最初掌控的许多行省不是丢失(如卡帕多西亚)就是变节投敌(如埃及和阿拉伯)。甚至驻叙利亚巴勒斯坦行省的第六’弗拉塔’军团都加入了塞维鲁阵营。再加上此前打败仗损失的兵力,尼格尔真正能用在伊苏斯的军队最多也只有5万左右。
但即使如此,东方军队的规模也远远超过塞维鲁军派来的部队。作为一支偏师,后者的兵力绝不会超过3万。敌对双方的军容比例和五百年前如此相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天意。
狭路相逢
著名的伊苏斯关口 小亚细亚通往叙利亚的必经之路
根据狄奥的记载,叙利亚军队由尼格尔亲自坐镇,而潘诺尼亚部队的指挥官则是塞维鲁的部将,非洲总督阿努利努斯。后者是西班牙地区的骑士出身,也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两人在指挥技巧上显然旗鼓相当。
然而尼格尔作为经营东方多年的地方势力,对伊苏斯附近地域了如指掌。他特意选择在此地开战无疑有着自己的衡量。这是远道而来、不熟悉地形的阿努利努斯所不具备的优势。
伊苏斯战场位于被称为西里西亚门的狭长冲积平原内,后者一侧是高耸入云的险峻山峰或无法通行的茂密丛林,另一侧则为直落大海的陡峭悬崖。此地环境是如此极端,以至于交战中落败的一方想要撤退,除了掉头转向外别无选择。这就让主导战局者有机会给予致命一击。显然,在叙利亚僭帝的计划中,坐拥兵力和地形双重优势的自己绝无理由成为失败者。
双方在日出时分互相向对方发起攻势,残酷而血腥的战斗随之展开。尼格尔事先将营寨安扎在附近的高地上,从而使他进一步获得了对阿努利努斯的地势差。如同那个时代罗马将领经典的布阵模式一样,他中规中矩地在正面布置了若干线列的军团兵。标枪兵和投石兵次之,至于弓箭手,则被安排到所有部队的殿后。整支军队的纵深很可能超过五列,如此则可保证做到进可攻退可守的境地。
使用龟甲阵防御箭矢的罗马步兵
尼格尔的唯一缺陷在于缺乏一支能从侧翼包抄敌方的骑兵。不过,叙利亚僭帝坚信伊苏斯两侧的悬崖和密林足够为大军提供侧翼掩护,因此并未予以重视。事实证明,这一决策将成为致其败亡的最大疏漏。
阿努利努斯针对对方做了大致相同的部署。但与尼格尔不同,他有一支精悍的骑兵部队,能够执行在战斗中已越来越常见到的迂回包抄之职。特别是在面对毫无防备的敌方殿后弓箭手的时候,上述决定在此战的最后时刻发挥了奇效。狄奥在此特意写道:他派瓦勒利安努斯指挥骑兵,命令他们尽自己所能绕开森林,迂回到尼格尔部队的背后再突然发动袭击。
但是在战斗的最初阶段,双方指挥官战术布置的优劣与否并未立即显示出来。叙利亚军团借助远程火力和地势高的优势,首先向对方发射箭矢石块,想要凭借人多消耗对手的战力。
与之对应,潘诺尼亚军团立刻组成龟甲阵抵挡。最前排者将盾牌挡在身前,其他人则举过头顶,如同一只只往前爬行的乌龟那样,逐渐接近敌人。当双方在互相接触后,战斗模式即转换为罗马军团熟悉的近身肉搏。昔日同为保卫帝国而驻扎在不同边境的同僚们,如今为了彼此主人的利益互相拼杀。不时有士兵被利剑砍断胳膊,或被飞驰而来的短枪戳穿身体。哀嚎悲鸣声响彻天际,战场如同人间地狱。赫洛狄安对此描述道:流经当地平原的河流都被鲜血染红,血水汇入了大海。
双方的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都不分胜负。似乎潘诺尼亚人的勇猛一度能够抵消他们数量的劣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拥有雄厚实力的尼格尔军队缓慢而不可逆转地逐渐占据上风。而此时的阿努利努斯除了焦急地指望来自后方瓦勒利安努斯的骑兵突袭以外,其它任何事情都做不了。倘若没有意外出现,不等己方的骑兵迂回成功,塞维鲁的这支偏师就将面临覆灭的结局。
及时雨降临
不过,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对潘诺尼亚军团来说幸运的是,在此关键时刻出现的天气剧变助了他们一臂之力。
伊苏斯战场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夏季干旱,处于季节更替之间的春秋两季则多暴雨雷鸣。两军交战的时间大约在三月末或四月初的春分时节,恰好是雷暴的高发时候。因此在战斗期间发生暴风雨就不足为奇了。
狄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暴风雨骤然发生的场景:刹那间,乌云遮盖天空、狂风遽然吹起,继而劈下耀眼的闪电、响起刺耳的雷声,猛烈的暴雨旋即接踵而至。
对叙利亚军团而言,这场暴雨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混乱。雨点是从正面直接击打在士兵的脸上。加之雨势在狂风裹挟下速度很快,导致后者的眼睛根本无法睁开。这就极大影响了战术动作的发挥。相比之下,潘诺尼亚军团则基本不受影响,因为雨水是从他们背后落下的。除了从头盔上滴落的水珠与被大湿的头发外,并不会严重妨碍视野。
不仅如此,突然而至的暴风雨也打乱了战斗的节奏。由于古人往往把气候异象与神仙灵异之事联系在一起,因而原本处于下风的塞维鲁军自以为受到了诸神的鼓励和庇护,斗志重新变得旺盛。原先已经掌控局势的尼格尔军,则因担心诸神降罪而恐慌气馁。正如狄奥评价的那样,一支军队超常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另一支军队的真正威力则被束缚住了。
于是,在迎面而来的风雨和突然暴发的对手所致的双重压力下,叙利亚军团无法应对而被迫后撤。我们不知道此时此刻尼格尔究竟如何计划接下来的战略行动。他或许想把部队撤回山上的营寨,依托工事抵挡锐气正盛的敌人,直到风停雨歇后再做打算。又或者直接将士兵拉回安条克防御首都。无论如何,鉴于这支军队依然雄厚的实力,即使明知对方的意图,己方战力早已透支、基本无法再战的阿努利努斯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逃走。
塞维鲁军一方的骑兵出现 决定了战役的走向
就在此关键时刻,险些贻误战机的瓦勒利安努斯终于率领他的骑兵绕过了丛林,从尼格尔的背后杀了出来。后者事先以弓箭手殿后布阵的弊端,此刻完全暴露无遗。这些缺乏盔甲护身的轻装步兵,根本无力抵挡仿佛虎入羊群的对方骑兵。敌人风卷残云般就将他们一扫而空,迫使尼格尔将军团步兵转向防御骑兵的攻击。但是,当阿努利努斯的潘诺尼亚军团乘机赶上已调转完方向的叙利亚军团时,尼格尔发现他特意挑选的战场此时却成为自己部队的坟墓。他的前后两面都遭到敌人夹击,左右两翼都是不可通行的死地,士兵全部成为瓮中之鳖。
今日的伊苏斯旧战场
按照赫洛狄安的描述,塞维鲁一方残酷无情地将敌人的一部分战场幸存者直接赶入大海,又追踪另一些士兵攻入山上的营寨。尼格尔眼看大势已去,最后骑上一匹快马,在少数侍卫的保护下匆忙逃向安条克,这场惨烈的大战遂以塞维鲁军的大获全胜结束。
东方的平定
塞维鲁重新统一后的罗马帝国
毫无疑问,和五百年前的同名战役相似,第二次伊苏斯之战也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此战的结局,大大加快了内战结束的步伐。狄奥记载,尼格尔在战役中损失了超过2万人的精锐,几乎与五百年前落败的波斯人损失相当。这使他再无任何东山再起的指望。
此战结束后不久,尼格尔在安条克沦陷前就企图逃往帕提亚避难,但终究未逃过追捕者的搜索,落得当即斩首的结局。当他的首级被送往塞维鲁处之际,后者甚至仍未能攻破拜占庭的城墙。我们可以想象,倘若塞维鲁不派遣部将前往小亚细亚,而是等待攻克拜占庭后再安排主力东征,他统一帝国的时间必将大为延迟。在此期间,西方的阿尔比努斯很难保证不生异心。因此,伊苏斯的重大胜利至少加速了帝国统一之势,让广大东方行省更早摆脱兵祸之灾。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高评判此战的价值。倘若没有天气突变的利好加成,即使阿努利努斯最后在战斗中被尼格尔击败,后者的命运也注定无法得到挽救。因为塞维鲁的主力大军并未受到丝毫影响,他随时可以组织第二次乃至更多的东征。相比之下,尼格尔则很难承受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
此外,即使塞维鲁有可能因兵力的损耗、导致日后对决阿尔比努斯时失败,获胜者也绝不会放过实力最弱的尼格尔。对后者而言,伊苏斯的战败只不过是提前宣告他在帝位争夺中出局而已。
塞维鲁的全家福图中的孩子就是日后的暴君卡拉卡拉
对于2-3世纪的罗马世界来说,上述事件仅仅是无数在帝国内战中落败者悲惨下场的普通范例,并无实际重要意义。但伊苏斯本地的传奇经历却并未因此结束。四百多年后,它将第三次登上大国交战的登上。一个于西里西亚海岸的边缘偏僻之地,竟然能如此多的出现在历史中,不免让人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