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战争
作者:田亦心
简单介绍
1. 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
拿破仑·波拿巴
拿破仑于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地中海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城,他的家族是一个没落的意大利贵族家族。拿破仑的父亲决定在他9岁时,就送他前往法兰西共和国布里埃纳军校学习。
很早的时候,拿破仑便对俄国首都莫斯科城非常感兴趣,那里聚集了天下财宝的克里姆林宫是俄国的象征。在之后的俄法战争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拿破仑撤退时非常痛苦,因感到目前处境的危险,他深知带走这些财宝无望,临危命令下属,将这些珍贵的物品全部沉入湖里” 。
2. 拿破仑战争简介
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实施全民征兵制,战争规模空前的庞大,几乎涉及了所有欧洲国家,并波及到了埃及、美国和南美洲。拿破仑战争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战争的影子,象征着战争性质「nature」的逐渐转变,从以前所谓“国王的运动”「war as a sport of kings」,到趋近于全面战争「total war」。拿破仑战争也促进了世界武器的发展,欧洲军队有了步兵枪,英国制造了康格里夫火箭「congreve rockets」。
拿破仑战争包含法国23年内与其他国家的频繁冲突。第一次反法联盟的成立,还属于法国革命战争「French Revolutonary Wars」的阶段。自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the Coup of 18 Brumaire」,随后的第二次反法联盟直至第七次反法联盟战争都属于拿破仑战争「Napoleonic Wars」。几年时间,法国称霸欧洲。拿破仑战争最后以滑铁卢战争「Battle of Waterloo」收尾,这是场非常著名的战役,之后它成为“失败”的代名词——自滑铁卢战役后,一个伟大的王朝不复存在,一个伟大的国家领袖、军事领袖也被永远流放到圣海伦娜岛「St Helena」。但是,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这个名字,将永远留在后世之人的心中,成为永垂不朽的传奇。
简而言之,拿破仑战争就是拿破仑称帝统治法国期间与其他欧洲国家爆发的各场战争。战争创造了短暂的法国在欧洲的霸权「hegemony」,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战争「French Revolutonary Wars」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但是,若要很好地理解这一系列战争的来龙去脉,还需向前推一个十年——那是法国革命的年代。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
路易十五时代的法国对外战争频频碰壁,特别是在七年战争后,国库空虚,参加美国独立战争更是增加了财政压力。路易十六继位时,法国正爆发经济危机。
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了停开百年的三级会议(教士、贵族、平民),目的是尽快提出解决政府经济危机的方案。由于平民代表都是资产阶级,他们的双倍票数实无意义,此次会议一直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于是,法国三级会议的第三等级代表(老百姓)组成了一个革命性的集会,国民议会(国民制宪议会) 。之后,路易十六下令关闭国民议会召开地,万国大厅。国民议会转移到了一个室内网球场,也起草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言》。
民众与皇室的矛盾逐渐激化,此时,巴黎暴乱。后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攻占巴士底狱”「the Storming of the Bastille」,它是法国封建制度的象征,法国大革命也随之爆发。1789年8月4日,国民制宪议会决议通过取消封建制度,发布《人权宣言》。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出逃,自己打扮成平民,仆人打扮成贵族。国王被认出后,受到监视保护。
攻占巴士底狱
法国革命时期,曾经历过四个政治党派的统治。
君主立宪派的统治
君主立宪派崇尚“一切政权由全民产生”,实施三权分立(规定行政权属于国王,立法权属于立法会议,司法权属各级法院),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国家「constitutional monarchy」(原来法国是绝对君主制「absolute monarchy」)和封建专制。
此时,法国的大革命引起周边国家不安,普鲁士、奥地利成立联军攻打法国。在对外战中,路易十六的皇后、奥地利皇帝的妹妹泄露军事机密,使得法军战败,联军攻入法国。巴黎人民掀起了反君主制运动,打倒波旁王朝,推翻君主立宪派的统治。
吉伦特派的统治
吉伦特派上台后,迫使立法会议废除宪法,国王退位,法国实行普选制。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French First Republic」。国民议会以叛国罪处死国王路易十六。之后,人们不满吉伦特派的温和政策,要求限制物价,但被镇压。巴黎人民遂发动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随后雅各宾专政建立。
1792年10月后,法国军队已到达国外,再加上路易十六被处决,使得欧洲各国王室十分担忧自己的命运。此时,法国大革命战争爆发。这是1792年到1802年间新建立的法兰西共和国和反法同盟之间的一系列战争。 1792年,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那不勒斯王国、大不列颠成立第一次反法同盟,试图消灭法兰西共和国。法国共和政府实行全国征兵以及军事改革,成功战胜各国的入侵。
雅各宾派的统治
雅各宾派统治时期也被称为“恐怖时代”。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比尔实行专制独裁统治,以各种恐怖的手段平定武装叛乱,“断头台”的使用频率增加。民众逐渐开始反对恐怖政策,这让反罗伯斯的独裁的势力——热月党,有了可乘之机。热月党发动热月政变「the Thermidor Reaction」,推翻罗伯斯,将他送上断头台,结束了雅各宾派的统治。
热月党的统治
热月党在1795年解散国会,成立督政府。1796年,督政府派拿破仑·波拿巴远征意大利获胜,后督政府实施独裁。1798年英国组成第二次反法联盟。此时,督政府内部分裂,拿破仑又远在埃及作战,法国因而战败。1799年法军在意大利和莱茵地区的战场上连番失利,这让拿破仑取得了统治法国的权力。1799年11月9至10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the Coup of 18 Brumaire」,拿破仑上台,结束督政府的统治。这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以及拿破仑时代开始。
第二次反法同盟
(注:第一次反法同盟被普遍划归于法国大革命中,因此由第二次反法同盟讲起)
1800年6月14日 马伦哥战役「the Marengo Campaign」
马伦哥是位于意大利皮埃蒙特亚历山德里亚东南大约五公里的地方的小村庄,地形复杂,有利于防御。马伦哥战役是拿破仑战争期间的法国同第二次反法联盟国家进行的一场较大规模的会战。交战双方由拿破仑指挥的法国军队与梅拉斯「Melas」元帅指挥的奥地利军队组成。交战开始前,双方兵力相当,奥军稍占优势。1800年5月,拿破仑率领一支37,000人的部队,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支援被奥军困在热那亚的法军。热那亚被奥军攻陷后,拿破仑决定与奥军正面决战。但是,拿破仑轻信了错误情报,说是博尔米达河上只有一座桥梁,并全被奥军破坏了。拿破仑认为梅拉斯准备向热那亚方向撤退,于是他离开了马伦哥,从自已的部队中分两路军队,试图拦截奥军。此时,奥军发动攻势,拿破仑表示非常惊讶。
6月14日拂晓,奥军40,000人渡过博尔米达河,河上的桥梁没有被破坏,还出现了两座新的浮桥。奥军的猛烈攻击让法军无从应对。之后,战场的形势不断发生变化。奥军完全攻占马伦戈,拿破仑赶到前线时法军预备军用完了。梅拉斯认为自己赢定了,就派人去维也纳通报喜讯,指挥权也交给了参谋长,自己离开了战场。
此时的法军已经陷入混乱,拿破仑仍然沉着地指挥战斗,派人调遣德赛「Desaix」将军的6000人军队以及8个火炮中的6个前去增援。德赛部队隐蔽在小山后面。奥军松懈之时,法军反攻,让奥军措手不及。德赛率军冲锋陷阵,敌方全线溃退。法军攻势在暮色后才停止,在马伦哥战役中反败为胜。可惜德赛最终牺牲战场,拿破仑为他落泪,据说这是他多年征战中唯一落泪的两次之一。
马伦哥战役
6月15日,奥地利签下《吕内维尔和约》「Treaty of Lunéville」,退出同盟。非军事地带建立。拿破仑同意在意大利境内停止敌对行动。6月20日,巴黎城内礼炮轰鸣。法兰西共和国对欧洲反法联盟的胜利,巩固拿破仑的统治地位,为他赢得了法国人民的赞誉。
1802年2月,英法签订了《亚眠和约》「Treaty of Amiens」,后两国进入一段短暂的停战阶段。 两国对于条约还有不满,所以部分内容未被履行。后英国向法国宣战。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废除法兰西共和国,改建帝国制,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French First Empire」,也称拿破仑帝国。12月2日,拿破仑在法国巴黎圣母院自封为皇帝。
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称帝
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年12月2日 奥斯特里茨战役「the Battle of Austerlitz」,也称“三皇会战”「the battle of the three Emperors」,是拿破仑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此次会战中,奥地利的弗朗茨二世、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亲临会场,因此得名。俄奥联军8.6万人,278门火炮,对弈拿破仑一世率领的法军7.3万人,139门火炮,在波西米亚的奥斯特里茨村(捷克)展开激烈攻势。
拿破仑希望尽快抢占维也纳,切断俄军的退路,把俄军包围在多瑙河以南地区。此时,俄军统帅指挥俄军迅速撤离了因河防线。为阻止法军的追击,俄军撤退时,炸毁了多瑙河上几乎所有的桥梁(一边撤退一边轰炸是俄军一贯套路)。
拿破仑准备在布尔诺以东地区开战,之前他已经研究过这一带地形,认为非常有利作战。观察周围地形是拿破仑征战之时非常好的习惯,让他获益不少,因为他觉得说不定将来会在那里打仗。法军进到布尔诺后,立即在该城以东地区构筑防御工事。后法军赢得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消息传到英国伦敦,据说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听后,懊丧地走到墙上张挂的欧洲地图前说道“看来这幅地图十年里没有任何用处了” 。
1805年12月27日,奥地利和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Treaty of Presburg」。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朗西斯二世取消了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自从终结。拿破仑成为了欧洲的霸主,法兰西帝国进入了长达6年的鼎盛时期。
恩格斯在《奥斯特里茨》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奥斯特里茨被公正地认为是拿破仑最伟大的胜利之一,它最为有力地证明了拿破仑的无以伦比的军事天才。因为,尽管指挥失误无疑是同盟国失败的首要原因,但是他用以发现同盟国过失的洞察力、等待过失形成的忍耐力、实施歼灭性打击的决断能力和迅速摆脱失败困境的应变能力——这一切是用任何赞美之词来形容都不为过的。奥斯特里茨是战略上的奇迹,只要还存在战争,它就不会被忘记。”
奥斯特里茨战役
第四次反法同盟
1807年8月,普鲁士对法国宣战,在耶拿会战「the Battle of Jena」中,拿破仑打败普军,后柏林沦陷。拿破仑计划把普鲁士从波兰逐出,成立华沙大公国,也就是波兰人的国家。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也以拿破仑战胜俄普而结束,法兰西帝国的版图也在不断扩大。
拿破仑逼迫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King Charles IV」退位,传王位给自己长兄约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引起了西班牙人民的起义以及小规模游击战「guerrilla war」。
耶拿会战
半岛战争「Peninsular War」(1808-1813)
(注:半岛战争在第四次反法同盟阶段中开始,但持续时间直到第六次反法同盟后才结束)
拿破仑决定占领西班牙,在伊比利亚半岛「the Iberian Peninsula」上开启了半岛战争。西班牙游击队得到了英国的支持。开战起因是拿破仑在整个欧洲实行的大陆封锁政策「continental system」,使得英国不能与欧洲大陆贸易,但是葡萄牙继续与之贸易,拿破仑因而不悦,打算先拿下西班牙后再入侵葡萄牙,掌控整个利比里亚半岛,夺得伊比利亚半岛港口的控制权。交战国包括西班牙帝国、葡萄牙王国、大英帝国和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这场战役也被称之为“铁锤与铁砧”的战役——“铁锤”指的是40,000 — 80,000人的英葡联军,“铁砧”指的是西班牙游击队以及葡萄牙民兵。战争由1808年法国军队占领西班牙开始,直到1814年第六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军队终告结束。虽然半岛战争不是拿破仑战争的主战场,但却对这一系列战役的发展趋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半岛战争
第五次反法同盟
半岛战役进行的同时,法国和奥地利的冲突还在继续。奥地利想收服早前丧失在奥斯特里茨战役的德意志地区,却被拿破仑在之后的瓦格拉姆战役「Battle of Wagram」中重创。1810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版图达到最大,在整块欧洲大陆上,仅有英葡联军还在抵抗。拿破仑还控制了瑞士联邦、莱茵联邦、华沙大公国以及意大利王国,在西班牙、意大利以及西德意志建立了一些列拿破仑王朝的政权。此时,拿破仑迎娶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莎,以维持两国稳定友好的关系。
1812年 俄法战争 博罗金诺之战「Battle of Borodino」
拿破仑入侵俄国,意图是使俄皇亚历山大一世继续留在大陆封锁体系之中,并除去俄军入侵波兰的威胁。 这是拿破仑战争中最大、最血腥的单日战斗,超过250,000名士兵参与战争,造成至少70,000人死伤。9月14日,拿破仑夺取了莫斯科「Moscow」,俄国人放弃了这座城市,放走所有囚犯,莫斯科市长Fyodor Vasilievich Rostopchin下令把莫斯科烧成平地。天气也很糟糕,拿破仑被迫撤离莫斯科,但当拿破仑大军的残余部队渡过别列津纳河时,整支大军只剩下27,000人。法军死亡380,000人,俄军遭受210,000人的损失。俄国较快地补给军队,对拿破仑展开反击。
博罗迪诺战役
第六次反法同盟
此时,俄军占优势,乘胜追击并攻入拿破仑的帝国境内,在1813年1月夺取大部分的华沙公国。半岛战争的形势也逐渐开始恶化。英葡联军重挫法军,使得法军放弃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1813年6月21日,决定性战役在维多利亚展开。英葡联军摧毁了法国队在西班牙的统治政权,法军撤退,半岛战争以英葡联军胜利告终。
8月,第六次反法同盟与法国在德国境内进行了莱比锡战役「the Battle of Leipzig」,法军被打败,莱茵邦联的成员国投向反法同盟,第六次反法同盟 终于获得第一次胜利。缔结了《枫丹白露条约》「Treaty of Fontainebleau」,并召开了维也纳会议,重新规划欧洲版图。决议将拿破仑流放到厄尔巴岛上,使其被迫退位,同时复辟了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为国王。
第七次反法同盟
1815年3月,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复位,史称百日王朝。他推翻了路易十八的政权,准备重振拿破仑帝国。
1815年6月18日 滑铁卢战役「Battle of Waterloo」
滑铁卢战争作战示意图
滑铁卢战役分为两组的双重战役「two sets of double battles」,包括 Quatre Bras and Ligny,还有Wavre and Waterloo。拿破仑考虑到法军兵力不足,决定先发制人,在奥地利和俄罗斯来之前先毁掉普鲁士和英军的力量。他曾说,“我们获胜的机会至少是百分之九十,而失败的可能性不到百分之十。”
但是,普军重组的速度超出了法军的估计,普军朝滑铁卢战场(比利时境内)进军。由于大雨后地面未干,拿破仑延迟在滑铁卢战役的攻击时间。在最后的战场中,大约4000名近卫军组成了一个排列严密的进攻方阵,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向敌军阵地挺进,同时高呼“皇帝万岁”。法军很快突破了英军的防御,来到英军阵地。这时,英国指挥官威灵顿「Wellington」一声令下,“近卫军,起立,准备战斗!”「Up, Guards and at’em again!」法军措不及防。后普军元帅布鲁歇尔「Marshal Blucher」前来援助。拿破仑试图分散联军但遭到失败,法军陷入了混乱,后备军不足,预定的援军也未能赶到。法军被迫撤回巴黎,1815年11月20日,拿破仑战争结束。
滑铁卢的惨败象征了法兰西帝国的衰落。虽然拿破仑回巴黎后还想组织全国性的抗击,但在政治上,他已经失民心,被迫再次退位。反法联盟将他流放到南大西洋小岛,圣海伦娜岛「St Helena」上,直至他死于1821年5月5日。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这样说:“这个会战失败了!……这是一个可怕的灾难。但是那一天还是胜利的。军队的表现还是极为优异,敌人在每一点上都被击败了,只有英军的中央还能够坚守。当一切都已过去之后,军队才突然为恐怖所乘。这是不可解释的……”
讲完拿破仑战争之后,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每次莫斯科被包围,俄军就会一边逃走一边放火,让敌军措手不及。又由于这个国家有利的地形,俄军能够撤到西伯利亚「Siberia」,通过打消耗战「war of attrition」使敌军在冬天因严寒而冻死。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二战希特勒打苏联的时候。
“Next to a battle lost, the greatest misery is a battle gained.”
—Duke of Wellington
1812年法兰西帝国鼎盛时期的欧洲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