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地之战中,章邯为何能以少胜多?
来源: 史家评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无疑是最为精彩的时期之一,由于周王室无法对分封诸侯进行管理和约束,从而导致礼崩乐坏,失去了对天下的实际统治,天下诸侯趁机各自割据一方,通过战争兼并弱小的国家,一时间天下烽烟四起,神州大地上爆发了无数激烈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军事将领和杰出的军事人才,可谓是将星如雨、良才如云;正是这些名将,在战场上为我们呈现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完美演出,以一己之力拨动着天下形势的走向。
战国形势图
作为这一时期笑到最后的国家秦国,更是拥有数量最多的良将,尤其是在战争最激烈的春秋初期和中期,秦国当时的实力还不甚强大,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军事力量都无法和齐、楚、魏等当世强者相提并论,因此军事将领领兵作战的能力显得格外突出。比如司马错,就曾经在朝堂上无一人支持的局面下,坚持要带兵入蜀,最终强行翻越秦岭,征服了蜀道天险,为秦国建立了新的粮食基地,也为后来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还有名将白起,将战争形式从遭遇战升级为歼灭战,在多次战役中以少战多、出奇制胜,从魏楚手中夺得了霸权。
当国君的接力棒传到始皇帝手上时,他没有辜负前人的厚望,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终结了持续数百年的春秋战国之乱世。在天下统一后,始皇帝的工作重心从攻灭六国转到了治理天下上,除了蒙恬等几位将领有戍边任务外,其他武将基本没有作战任务,将星的光辉略显暗淡。不过在秦二世继位后,天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秦浪潮,在大秦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一代名将章邯横空出世,成功为国家续命。
千古一帝秦始皇
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天下云集响应
始皇帝去世后,其子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此时山东六国的土地上暗流涌动,旧贵族群体纷纷从幕后走向台前,希冀着趁着政权更迭之际搅乱天下,从而获得渔翁之利。秦国高层为了遏制这种局面,开始频繁地在各地换防,陈胜、吴广就在这时被派遣去戍守渔阳,不料行至半路天降暴雨,部队寸步难行,耽误了预定的抵达时间。按照秦朝律例,戍边延误时机者当诛。
大泽乡起义
在这生死存亡关头,陈胜和吴广毅然决然地谋划了起兵反秦的行动,由于秦二世施行暴政、罔顾百姓死活,天下人苦秦久矣,纷纷云集相应,百姓揭竿为旗、斩木为兵,六国旧贵族也趁机打起了复国旗号,和起义军一同在天下各地对展开了反秦斗争。据《史记·三十世家·陈涉世家》中记载: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令陈人武臣、张耳、陈馀徇赵地,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统一度量衡
为何陈胜吴广一介凡人发起的起义能得到天下众人的支持呢?这就要从秦国统一天下后的行为说起。始皇帝在逐一击破六国后,清楚地认识到秦国短时间内尚不具备对天下进行完善管理的条件,尚需要时间来消化这块巨大的蛋糕,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避免六国遗民反抗秦朝的统治,始皇帝需要采取某些办法对六国遗民,尤其是六国旧贵族进行限制,像我们熟悉的统一度量衡制度,本质上就是对资产阶级的遏制和削弱。
如果对六国遗民进行简单划分,可以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是社会结构中的统治阶级,也就是所谓的贵族群体;一类是社会结构中的被统治阶级,也就是百姓和奴隶。对于百姓来说,他们之前未曾因为自身的身份从属国获取利益,因此对国家的忠诚度相对较低,很容易接受秦国的同化和融合;而统治阶级中的王室成员、卿大夫和士大夫可以看作是上层资产阶级、中层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代表,这些人由于之前的地位和身份,享受了巨量的国家红利,因此对属国的忠诚度非常高。
七国间不同的车轮规格
如果放任六国的旧资产阶级不管,他们便很容易凭借自己手中尚存的资源在六国故土发展自己的势力,对秦朝的统治造成潜在的威胁;只有让他们为生计奔波,才能遏制住其内心的反叛欲望。我们以车同轨为例,由于秦朝规定天下的马车都要合乎秦地马车的车辙印,那么六国持有马车的资产阶级就要交出自己的马车(马车在当时是极为贵重的商品、建造成本巨大),重新耗费巨资按照秦国标准建造新车,极大消耗了自身的财富,这是六国旧贵族不能忍受的,但是又苦于缺乏军事力量而无可奈何,只能忍辱妥协。然而当陈胜、吴广率先发动起义,吸引了秦国的目光,六国贵族获得了在背地里活动的空间,因此表现得十分积极,这就是天下云集响应陈胜吴广的根本原因。
周文率领巨量义军兵临咸阳近郊
百姓十分支持陈胜率领的起义军,纷纷前来投奔,部队首先攻克了蕲县后,又在短时间内占领了附近的铚县、酂县、苦县、柘县、谯县,此处属于当年楚国的边缘地带,陈胜据此打造了稳固的后方基地,之后又把目光投向了中原地区。起义军一路前进,先是攻下了秦国重镇,原楚国都城陈县,士气大振,接下来又进一步确定了”主力西征,偏师略地”的战略方向,打算攻破函谷关,直入咸阳。
函谷关
陈胜手下有两位最信任的将领,分别是吴广和周文,于是他分兵两路,派遣吴广携大军先攻打荥阳、在夺取敖仓,切断秦军的后勤补给通道,最后进逼函谷关;又派遣周文携其余士兵,绕过荥阳,进攻函谷关。随后,吴广的大军被拖在荥阳地区,双方呈现胶着之势;而周文却一路势如破竹,打到了咸阳不远处的戏地,此时周文军的数量有几十万之多。据《汉书·传·陈胜项籍传》中记载:
“周文,陈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胜与之将军印,西击秦。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十万,至戏,军焉。”
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吴广虽然没有成功攻破荥阳,但是拖住了秦国的大量兵力,为己方争夺了战略空间,而周文则是成功穿越了函谷关,威胁到了咸阳的安全,这是之前六国联军都未曾做到的壮举,因此周文值得大书特书一番。关于周文,在此战中领兵数量历来多有争议,有十余万、数十万、一百二十万等多种说法,在后来难以达成共识,不过有两点可以肯定,首先义军数量多,非常多,即使一个诸侯国组织起这种规模都很难;其次,只要骊山失守,咸阳将面临无险可守。
骊山的兵马俑坑
其实周文起军时,部队人数并没有之后这般数量,由于吴广攻打的是秦国重镇,所以带走了主力部队,而周文的部队不论是数量还是装备都略逊色于吴广部,不过周文在西征路上,不断吸收沿途百姓作为部队补充,而六国旧贵族也愿意提供军资和粮草作为自己的政治投机,因此这支部队数量大幅度上升,虽然战斗力比不上秦国正规军,但是也能凭借人数碾压沿途遇到的零星抵抗。
秦国曾经多次遭到山东六国组成的联军的围剿,幸运的是基本每次都能凭借函谷关御敌,即使被匡章攻破过一次函谷关,最后也积极割地赔款,通过外交手段解除了危机。对于山东六国来说,秦国虽然好战,但是仍然是维持天下局势的一块重要拼图,如果其灭亡,势必要影响战国七雄当下的胶着形式,所以最终没有对秦国痛下杀手,而是默认”到关既止”的潜规则。不过农民起义和贵族争霸引发的战争有本质不同,其代表了天下贫苦阶级的利益,在穷苦人难以生存的局面下,势必和既得利益群体产生决战,从而建立新的秩序,可谓不死不休,这也是秦国朝堂对周文军感到恐惧的根本原因。
秦军精锐部队
章邯带领囚徒防守展示军事素养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起义军,满朝震惊,恐惧不安,秦二世胡亥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此时,秦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分散在国内各处去抵抗不计其数的武装起义,听闻周文军神兵天降,便是穷尽全咸阳之力也拼凑不出人数相当的抵抗部队。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少府章邯主动提出,此时在骊山还有为始皇帝修建陵墓的十余万囚徒,请胡亥对其进行大赦,之后由自己带领他们去和周文军作战,拱卫咸阳。
咸阳古城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胡亥同意了章邯的请求,一一满足了他提出的各种条件,于是章邯带领着咸阳仅剩的”郎中令军、卫尉军、中尉军”几万人(不足五万),再加上十余万的临时部队,在戏水打破周文军,逼得周文率领残部退到了函谷关外。据《史记·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
笔者认为,此战的过程可以称得上是古代战争的经典之战,其中对战场厮杀行为一笔带过,更多地体现了兵源征集、战前动员、鼓舞士气、后勤保障,向世人展示出了章邯的军事素养。值得一提的是,少府一职乃是复杂王室财务管理、物资调度、生活保障工作的官职,而并非部队的建制,管理后勤的章邯主动提出以骊山囚徒御敌,既有他毛遂自荐的决心,也有其自身极强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做倚仗。
我们再回看章邯取胜的原因,在这里边几乎没有任何运气因素,假设章邯和周文再对战十次,极大概率也是以章邯取胜而告终。首先,骊山囚徒基本是秦地百姓,对商鞅变法后上马杀敌、下马耕田这种生活模式并不陌生,这片土地的尚武精神已经深深地烙印入了关中人民的血液与记忆中了,如果这种人因为共同的信仰被团结起来,其迸发的力量绝对不容忽视。
军功晋级制度刺激秦人在战场上十分英勇
章邯已经在胡亥面前请命,为这群囚犯求得了大赦,令其可以在日后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些人在得知后必然会对章邯心存感激,对于他们来说,趁早离开骊山这个大工地是首要解决的事情;章邯又趁热打铁,向他们抛出了秦人熟悉的军功晋级制度,并且向他们展示了大秦精锐部队的强大力量,号召他们为国家抵御外侮,为自己博取爵位。由于自己得了章邯的恩惠,又有很大机会在正规军的佑护下打败杂牌军,骊山囚徒们不仅参战意愿积极、士气高昂而且不缺乏优秀的军资装备,为最终战胜周文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凭借戏地一战,章邯成功地为风雨飘摇的秦朝续命数年,堪称力挽狂澜的定海神针,随后,他又趁势追击,在曹阳击杀了周文。周文部队本就是临时拼凑的部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外强中干,在主帅战死后军心大乱,纷纷溃逃,失去了战斗力,于是章邯又将目光投向了荥阳。此时荥阳已经被起义军夺得,敖仓的秦军正在和起义军搏杀,章邯率领秦军进兵荥阳城,成功破城,斩杀守将李归,使得之后起义军再也无力觊觎咸阳。
戏地一战绝非一场普通的战役,其背后局势十分凶险,倘若此处失守,那么咸阳覆灭也不过是在顷刻之间了。此时,大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在北方抵御匈奴,而匈奴也不甘示弱多次来犯,和蒙恬陷入了胶着之势令其无力回救咸阳;而赵佗此刻又带走了大约五十万秦军千里南下,去收复远离咸阳的百越地区。因此在中原地区和咸阳的军队数量十分有限,陈胜吴广起义又如星火燎原,速度飞快,一夜传播千里,秦国朝堂根本来不及调度军队。
在战国时期,秦国还有函谷关天险可以作为防守屏障,然而自从秦国攻灭了魏国和韩国后,再也不用担心有人和自己争夺河西通道,三川之地如履平地,于是忽略了对函谷关的建设,将守卫咸阳的重任放到了荥阳和敖仓一带,这是由之后对齐楚作战的战略需要决定的,敖仓北面是黄河天险,本身又有高山险阻,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水路的总枢纽点秦在此地,通过敖仓附近的敖水可以将所有的华夏平原的收成全部汇集于此,并统一调配。
不过荥阳和敖仓也有其天生的劣势,那就是其不像函谷关是唯一的交通枢纽,只要部队愿意绕行,是可以避开这处防守重镇的,从这里到函谷关基本属于真空地带了,这也是为何周文军可以攻破函谷关的根本原因。面对咸阳随时失守国将覆灭的困难局面,章邯临危受命、挽大厦之将倾,真正堪称大秦的救世之臣。
参考文献
1《史记·三十世家·陈涉世家》
2《汉书·传·陈胜项籍传》
3《史记·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