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培养了13位“两弹一星”,79位院士,终生未娶

来源:伟人事迹录

前言

1970年,虽然现在已经入冬,但街上还是有着三三两两的行人。

钱三强走在路上,步伐有些急促,时间不等人,他是要去工作的,对他来说,这研究一日不出结果,他一日就不会休息。

走着走着,他突然被一个乞丐挡住了去路,乞丐的头发花白,衣衫褴褛,在外面套着的是一件破得漏风的旧棉袄。

乞丐佝偻着身子,嘴里喃喃道:“麻烦你可怜可怜我,给我几个钱吧……”

乞丐费劲得直起身子,扒开自己额头前的头发,看清楚前面的人是钱三强的那一刻,乞丐突然神色大变,惊慌失措得说到:“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

叫嚷间就跑开了,而同样看清楚乞丐模样的钱三强,愣在原地,泪水默默从眼角滑下:“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等到钱三强反应过来,要追乞丐的时候,他已经找不见人了!

这个如此躲开钱三强的乞丐究竟是什么人?他又因为变成如此地步呢?

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看上去头发花白,衣衫褴褛,甚至可以说得上疯疯癫癫的老头居然是钱三强的恩师,中国物理学第一人——叶企孙。

叶企孙

叶企孙是中国当代物理学科的奠基人,曾经担任过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更为重要的是,叶企孙是首任院长。

中国近代物理学发展离不开这些领军人物: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和杨振宁等等。

不过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这些大师可以说得上是师出同门,因为他们都有着同一位老师,也就是叶企孙。

叶企孙一生共培育了79位院士,他是我们了解最少,却对中国物理学贡献最大的科学家。毫不夸张得说:“两弹一星元勋”中,有一半是他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被誉为是‘大师中的大师’。

既然叶企孙如此厉害,又为什么会成为乞丐在街上乞讨呢?

这一切都得从头说起。

年少求学

1898年,也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叶企孙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叶景坛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一位教育家,在文学圈很受人敬仰。

清政府期间,叶父留学日本,回国后,他就创办了新式学校,为现代教育的开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叶景坛对于叶企孙的教育,就和他对工作一样严苛。

叶企孙很小的时候,叶父就开始教导他读书识字,而早慧的叶企孙也受到家中文化氛围的熏陶,对读书这件事情有了很大的兴趣。

在自己能抱得动书后,叶企孙就开始攻读各种世界名著。

1907年的时候,他进入父亲创办的学堂学习。

新式学堂自然和传统私塾不一样,叶企孙在学堂除了学习四书五经外,还会上一些国外流行的课程,比如西方算数、理化课程等。

10岁左右,叶企孙已经掌握了远超于这个年龄阶段需要了解的知识。

不到13岁的时候,叶企孙在父亲的鼓励下,报考了位于北京的清华学堂,成为了清华大学的第一批学生。

清华学堂

但奈何当时时局动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学堂暂时解散,叶企孙也未能上成学。

过来两年之后,叶企孙再考,自然再次考中,自此开始了他在清华的求学之路。

大学本该是四年就可以读完,但是叶企孙却因为体育成绩不合格,又在清华大学里多待了一年。

自小接触西方知识的叶企孙深刻明白,中国落后的在于科学技术的落后!因此,他立志要用数理化来改变中国,要用西方的技术来提升中国的科学。

17岁时,他就在日记中写道:“中国之落后,在于实业之不振,实业之不振根于科技不发达。”

在清华大学的五年里,叶企孙利用好每一刻,都在努力学习。久而久之,清华大学开设的20多门课程已经满足不了叶企孙的求知欲望。

他就利用课余时间和其他同学去往校外,进行实践,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1915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一个名字叫做‘科学会’的第一个学生团体组织,这个组织的宗旨也很简单,就是向其他的学校来学习知识。

每两周,这个组织就会举行一次团体报告会,演讲是由不同的学生来讲,囊括了各个领域的知识,有的是在讲解农学中种子该如何播种;有的是说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理论。

叶企孙每次都会来听大家的汇报演讲,看着台上的同学渐渐开始讨论近代物理学、相对论,叶企孙意识到:新得世界已经来临!

也正是因为如此,叶企孙在之后才会选择实验物理学。

1909年起,政府设立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计划,学习成绩优异的叶企孙自然是能够获得名额的。

1918年的时候,叶企孙收拾行囊,去往了美国的芝加哥大学物理学院就读。

到了美国后的叶企孙仍然埋头于书本之间,虽然他因为这里的各种歧视和排挤而伤透了心,但他从不和人争辩,一心只想学好知识。

他明白,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他们先进的技术学到手,然后更好得建设祖国。

叶企孙会经常告诉同来留学的有志之士说:“祖国以巨万金钱供给我等,当刻苦以读,不可挥而废之,唯求他日归国以报也。”

刻苦学习并在学校实验小组中脱颖而出的叶企孙被诺贝尔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所赏识,得到了他不少的指导。

叶企孙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后,又再次向哈佛大选发起挑战。1920年九月,叶企孙进入了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这一年,叶企孙22岁。

次年,叶企孙和他的导师共同完成了测定普朗克常数,并且发表了论文《用射线方法重新测定普朗克常数》。

这一数据被物理学界沿用了16年,这也是中国人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外国论文中。

叶企孙也靠着这一成果声名大噪,引起了世界物理学界的轰动。

美国各大相关企业都给叶企孙投来橄榄枝,开出极其丰厚的条件,让他去工作。

在叶企孙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在世界上知名的物理实验学家了。

叶企孙

事情发展这里,按照预想,叶企孙之后的生活一定会过得十分轻松的,所谈不上富甲一方,但也可以衣食无忧。

但是他却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

回国致力教育事业

在哈佛毕业之后,叶企孙就去游历六国,访问他们国家的大学和物理研究所的同时,他还考察了当时欧洲高等教育的情况,历时半年。

听闻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后,叶企孙不顾友人的挽留,毅然回国。

他明白只有自己一个人会做实验,中国的科学水平不会有所进步的。于是,他选择回国教书育人。

1924年,叶企孙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回国开始他的教育生涯。

一开始,叶企孙是被南京东南大学物理系所聘请的,不过,不久后学校里就发生了驱逐校长的事情。

不愿介入这场风波的叶企孙就选择离开了,恰巧这个时候清华学校正创立大学部,同年九月,叶企孙就前往清华任教。

1941年清华大学校庆时领导合影。右起:叶企孙,冯友兰,吴有训,梅贻琦,陈岱孙,潘光旦,施家炀

来到清华后的叶企孙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成立了清华物理系。

成立之后,叶企孙身兼数职,系主任是他,教授是他、就连操办一些杂事也是他亲自来。不过这一切叶企孙都可以克服,最最难过的就是没有学生。

一开始,清华是没有有物理系的,因为当时闭塞的教育模式,在加上国内根本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物理研究体系,所以,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物理。

没接触过自然就不会感兴趣要去学,也因此来报考物理系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据当时的学生回忆说:“第一届学物理的人只有4个,第二届只有2个,到了第三届就变成了1个。”

“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和三年级,都是他一个人教的,所有的课也都是他一个人开,不是他想一个人单枪匹马。那是他想请人家来,条件太差,人家不来,请不到。”

不过即使门庭再冷落,叶企孙在坚持着,为一个极其不确定的未来在努力拼搏着。

叶企孙合影

这一年,只有26的叶企孙靠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在中国物理界这块荒芜的土地上努力耕耘着。

他不为自己能够收获多少学生,因为从决定回国的那一刻,他就明白自己就是来‘垦荒’的,不论多么艰难,他都会为中国扎下科学的种子。

新的事物想要发展起来,必然得先在地上扎根,而这个扎根的过程总是漫长的,需要耐心的。

为了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于物理的重视,叶企孙在1929年的清华校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及将来》。

它让清华学子明白,科学是需要研究和实践的。也正是这篇文章,吸引了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于物理学的研究之中。

叶企孙认为如果想要建设起一个高水平的物理研究体系,必须先得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

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可以让学生得到好的教育。

为了能搭建起更好的物理教学班底,同时也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叶企孙开始聘请其他教员。

但在当时能够教导学生物理的老师可是非常抢手的,不仅叶企孙盯着,其他各个学校都恨不得抬着娇子去抢人。

1925年到1927年之间,叶企孙多方努力之下,仍然没有聘请到合适的教员。

要知道,当时的清华根本没有如今的名头,不是邀请人就来。叶企孙为了能够请到老师,就只能三顾茅庐。

吴有训

1928年的时候,叶企孙亲自到南京,当面聘请吴有训先生。吴有训本想要去攻读哈佛大学的,但最终还是被叶企孙‘磨’到了清华大学任教。

为了表示自己对于吴有训的重视,叶企孙一再向学校强调,吴有训的薪资一定得比他的高。后来,叶企孙在得知吴有训的实验能力比自己高后,就主动退位让贤。

先后辞去了物理系主任和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的职位,让吴有训担任,从此成为一名普通的教授。

之后几年间,叶企孙先后聘请到萨本栋(1928)、周培源(1929)、赵忠尧(1932)、任之恭(1934)、霍秉权(1935)、孟昭英(1937)等教授来到清华任教。

在每一届的毕业典礼上,叶企孙总是会向学生说一句话:“我只擅长读书,实在是不太会教书,自觉愧对大家,为了补偿大家,我就只能将一等一的老师请来教导大家。”

每次他的话音落下,台下都会是一阵掌声。

叶企孙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国家的教育事业,他的弟子钱伟长曾经说过:“他把自己的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终身未婚,他不但教授了自己的学问,还用自己的榜样,对许多科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叶企孙作为一个老师无疑是合格的,无疑是成功的。

他重视因材施教,从不刻板教学。

好几次上课的时候,叶企孙发现一个学生总是低头做自己的事情,但提问的时候又是对答如流。于是,叶企孙就在私下找到这个学生。

“先生,你找我什么事情么?”

叶企孙拿起放在桌子上的教科书问道:“你能看懂这本教材吗?要是能够看懂的话就不用来上课了!这个时间里你可以学一些别的。但实验不可以不做,实验课你必须来。”

而这位没有认真听讲的学生就是之后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

李政道写给叶企孙的感谢词

他是之后在叶企孙等人的帮助下进入芝加哥大学读书的,所以,对于叶企孙,他的内心总是充满着感恩的。

他说道:“叶企孙老教授就是我人生中的启蒙老师,是我一生科学成就的恩师。”

不过这位自由的老师还有十分严苛的一面。

有次统计物理学考试,前一天,学生王大珩来问叶企孙领考试题是什么。

叶企孙没有多说,只是递给了王大珩一本德文版的统计物理学专著,这本书就是这次王大珩的考试题目。

王大珩愣愣得从叶企孙手中接过书来,心中不由得开始犯起嘀咕:先生是不是故意为难我,虽然说我自己有些德文基础,但以我现在的能力还看不懂这本书啊!

王大珩虽然心存疑惑,但还是回去认真准备。借着德语词典,他将专著一字一句阅读完,在最后的规定的时间里交给了叶企孙一份自己满意的答案。

这种形式的考试,对王大珩来说,过程是极其痛苦的。但结果却是非常有效的,不仅提高了王大珩的德语水平,还锻炼了他的专业技能。

王大珩合影

成为光学之父后的王大珩提起自己的恩师来,总是感慨颇多。

“叶先生不仅教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爱国的无私的人格”。

原子弹之父王淦昌说起自己能得如今成就的时候,总会提起叶企孙,他说:“叶先生非常关心学生,我家里面经济困难,有时就没有路费回家,还是先生从工资里拿来给我的。”

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也在叶企孙力排众议下,进入清华当助教,一年多后又将人送到剑桥进修,如此才有了之后的‘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对于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叶企孙都会悉心培养,钱学森就是最好的代表。完全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叶企孙,根本就不会有后来的钱学森,我国的军事事业也不会发展迅速。

1934年8月份,钱学森参加清华举办的一场考试。

其实,他的成绩并不是很高,但叶企孙发现了钱学森在航空工程的成绩却很高,他应该在这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于是破格录取钱学森进入清华学习。

但就是这样一位将生命献给物理、献给科学、献给学生的先生,最终却因为学生熊大缜的事情而锒铛入狱。

每次被提审的时候,先生总是一句:“我是科学家,我是老实的,我不会说谎。”

长期的肉体虐待,精神折磨,让叶企孙的身体已经不成样子,双腿再也直不起,腰也只能佝偻着。

先生没有子女,老无所养,为了不连累学生,出狱后只能在街上乞讨。

但先生的样子让很多人不喜,非但不给钱,还会打他骂他。

很多时候没能要上吃食,只能饿着,先生已瘦的是皮包骨头了。

1977年,叶企孙病逝。

九年后,他的冤案被平反,但先生没有看到。

1995年4月,叶企孙纪念铜像在清华大学落成

先生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即赋予传奇,又赋予悲情色彩,但直至生命的最后,也问心无愧自己的祖国,问心无愧自己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