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假想:哥伦布抵达杭州 可用3艘小船撼动浙江防务

来源: 冷炮历史

1492年,哥伦布用3艘其貌不扬的小船横渡大西洋,写下了发现美洲的不朽篇章。但这项伟业距离初始目标还差的老远,也根本无法兑现其直抵亚洲的宏大许诺。但若根本没有新大陆存在于世,这位意大利航海家在侥幸成功之余,会和当时的明朝发生哪些激情碰撞?

如果双方因语言、文化习惯和制度下差异爆发冲突,哥伦布又能否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军队手中脱身?

哥伦布的理想目的地是杭州

事实上,哥伦布一直将浙江首府杭州作为自己的首个重要登陆口岸。即便欧洲商贾因明朝的封闭政策而离开了100多年,许多早期旅行家笔记所留下的杭州印象,始终深深吸引着所有雄心壮志者的幻想。除了传播范围最广的《马可波罗游记》,还天主教传教士鄂多立克与穆斯林旅游狂魔伊本白图泰,纷纷在自己的行程中记载这座传奇大城。

明朝时期的杭州 与宋元时期面积相当

由于曾是南宋王朝的首都,又位于联通南北的海滨区域,当地在蒙元治下都保持了相当繁华。哪怕有奉行严格海禁的明朝当局管制,依然能靠着省城地位享受较多优惠。巧的是,西太平洋的季风和洋流规律,也让钱塘江成为许多番邦船只的必经之路。若非朱家天子强令所有人在南面的宁波停靠,杭州势必继续保持自己的对外枢纽身份。但哥伦布和他的120名船员,显然不懂这些繁文缛节,很可能因自己的巨大热情,瞬间冒犯到东方帝国的体面威严。

1490年 哥伦布与合伙人绘制的航海图

不过,西班牙人首先遇到的人群,可能是长期活动于舟山海域的走私商船。这些浙东本地的世家成员,从未因朝廷的贸易管制措施而放弃祖传谋生手段。哪怕是在朱元璋和朱棣的王朝盛世,都没有暂停去日本西部的古老航线。他们也乐于为任何迷途的非官方成员指路,用手语替西班牙人点出杭州位置。

哥伦布麾下的 圣玛利亚 尼娜与平托号

然而,只要哥伦布的小船队出现在钱塘江口,就直接违反了大明王朝所定下的2条法规。首先是没有登记注册的藩属国,都不得擅自到天朝水域进行朝贡贸易。其次,就是所有来客不能在市舶司以外的区域出没。因此,西班牙人若遭遇守军堵截,可能连一个懂得涉外事务的官员都没法碰面。相反,其携带国书的蒙古语版本,会反过来加剧士大夫官员的天然敌意。加上翻译队伍中仅有人通晓阿拉伯语,更是难以与任何赶来的明朝官员进行无障碍交流。

明军的武器装备 大都只能用于近距离交战

讽刺的是,拥有主动攻击权的明朝守军,可能无法从狭窄的江面入海口展开拦截。这是因为其装备的武器,大都只能在近距离射程。除去单兵携带的弓弩,需要多人操作的土炮也无法封锁水面。因此,无论隶属杭州府的各海防哨所如何着急,都只能目睹哥伦布船队的有如无人之境。

沙船是江浙沿海明军的主要载具

理论上,明朝从太祖时代就为各沿海卫所配备了大小船只。从内河巡逻的小艇,到能够追击顽敌入海的大船,可谓是应有尽有。但这些船只的日常维护极差,还需分散部署在整个浙江沿岸的30个哨所中。因此,往往只能用2-3艘战船应对所有的突如其来威胁。

哥伦布麾下 仅有圣玛利亚号装备有4门较大口径火炮

在之后爆发的冲突中,主场作战的明军依然不能获得任何优势。由于专业海船耗费甚多,江浙沿海的驻军往往被要求以沙船取而代之。由于是平底结构,这种适用于浅水区的船只终究无法进行高强度战斗。船上水兵的武器在理论上花样繁多,实际却只有箭矢和射程极短的小型火铳具有实际价值。虽然在哥伦布的船队中,只有150吨级的旗舰圣玛利亚号配备有较多武器。至于排水量不超过70吨的平托号与尼娜号,则连当时欧洲战场的最低水平也不能达到。但无论是性能较差的大口径加农炮,还是小口径的寇菲林速射炮,都是远东地区尚未接触过的实战利器。这足以确保他们在远距离内占得先机。当明军的巡逻船尝试靠近,也会遭到火绳枪与弩的迎头痛击。

小型的尼娜与平托号 都只准备了少量武器

读者或许会不解笔者给出的强弱对比,但后来爆发的宁波争贡之役,便足以反应出大部分明军士兵的战力高低。在哥伦布航海成功的30多年后,驻军达5000的宁波,就被两股火拼的日本使团所蹂躏。这些人在武器遭没收的情况下,赤手空拳的攻入明朝府库。等到自己夺回随身刀剑,又在相互追杀的过程中,顺便击败数支赶来驰援的驻军。出于防备海贼的需要,当时的宁波驻军远多于浙江其他区域。但即便有指挥使亲自操船前来,也在近海的跳帮战中被对方击杀。而经历数百年战乱的西班牙人,无疑在海外战场上有着更多高光记录。打退数量相当的卫所部队,是绝非不能想象的事情。

西班牙人的善战程度 也超过明军的所有老对手

有人可能还是疑惑,杭州府周遭的卫所驻军难道不能赶来援助?但若仔细体察明朝的防御结构设置,就知道此事很难真正发生。

明朝的浙江海防卫所分布图

因为自朱元璋的时代开始,沿海省份的军队就大都被分散配置。除了提供警戒与治安任务,还必须耕作由海禁催生的无主之地。这样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单个卫所只能负责小片防区。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突发情况时,必须靠更大规模的机动部队前来救火。但明朝的中央军已经随迁都北京而离开江南,留下规模编制相同的多余部队,分布在规模结构类似的内陆卫所。因此,看似星罗密布的全面防御,实际却很容易因各种纰漏而遭一点突破。不仅哥伦布的西班牙船队有此实力,往后的日本浪人和倭寇集团,都以大量案例印证了明朝海防设计的极端低效。

明军不仅部署分散 彼此的协同水平也相当低下

等到3艘西班牙小船因感到危险而离开钱塘江口,反而会因自己的无心之举而因祸得福。大批分布在杭州附近的驻军,将会由低效的滞后指令调集过来。由此形成的防御空虚,足以让哥伦布等人成功脱身。因为这种极其类似北方长城的部署思维,更像是肩负提前预警和对内监视,而非抵御外患的长久之计。在后人所见的明长城动工之前,此类情况已在东南海岸运作许久。直到哥伦布远航的半个多世纪后,才因倭寇横行而被明朝当局自动舍弃。

30年后的日本武装使团 战力甚至还不如哥伦布

但吏制帝国的大而无当,并不可能因1-2次意外而发生根本性转变。西班牙探险船的不请自来,可能只在士大夫的笔下留存两段胡话。所有人在波峰平息过后,依然会固守成规的将这套体制维持下去。至于哥伦布离开杭州后的冒险,也只会出现在自己的航海日志当中。等到数百年后鸦片战争结束,才由新的西方来客传递进来。

浙江本身也位于明朝水运体系的末梢

或许对臃肿的中央帝国而言,大自然的阻隔效果,远胜军队花名册上的庞大数字。低效本身是一种弊病,也是要平衡更多区域所必然带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