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苏州丝织女工支边故事

在大多数老苏州人的记忆中,从苏州到新疆去支援边疆建设的往事,是1965年的第一批去新疆红旗农场支边知识青年和1966年的第二批去新疆东方红农场的支边知识青年。然而,早在他们10多年前的1954年,苏州第一丝厂就有第一批丝织青年女工,肩负着支援祖国边疆建设的重任,离开富饶江南的苏州,远赴新疆南部的和田地区,去建设一个崭新的和田缫丝厂。

作者:沈嘉乐

(一)苏州1953年为新疆培训了第一批缫丝工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和平解放后的新疆,工农业生产百废待兴。和田地区常年生产蚕丝,也是新疆蚕丝生产的集中地方。南疆人民一再要求党和政府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蚕丝生产,希望建造现代化的缫丝工厂。1953年党和政府决定在和田兴建大规模的缫丝厂。计划在1954年国庆节前夕投入生产,为新中国诞辰五周年献礼。
自治区政府一面在新疆兴建和田缫丝厂的同时,一面选派出了八十二名新疆少数民族的女工到苏州第一丝厂来学习缫丝技术。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技术培训结束回新疆和田后,她们经常提起在苏州学习的那一段生活,都引发了一种无比的温暖和幸福的回忆。
一位维吾尔族的培训模范白西汉激动地说:在我幼小的时候,看到家里用一台小型木车缫丝,要好几天才缫出一斤丝,后来听说沿海的江南苏州有很大的缫丝厂,我就想要是能在和田也建个缫丝大工厂,那多好啊。解放后,自治区政府决定在和田建造缫丝厂,还要送我们到苏州去学习先进技术,我们听到后高兴极了。
1953年5月的一天,当刚从苏州火车站迎接来的五辆满载着从新疆和田到苏州来培训的维吾尔族女工的汽车,缓缓驶进苏州第一丝厂大门口时,受到了市、局、系统有关方面领导的热情欢迎。新疆姑娘刚走下汽车,就被一丝厂的姊妹们热情地拥抬起来,虽然当时言语不通,但是让维族姑娘们体会到了犹如同胞姊妹般的亲切、好久没有见面似的那种强烈的火热的感情。
车间主任在陪同维族姑娘们参观生产车间的时候,她们被高速运转的机器看惊讶了。她们互相间交流说:汉族苏州大姊们的动作真敏捷,简直让人看不到丝在什么地方。那时她们心中又有了一点顾虑,怕自己学不会。但是在以后的生产工作中,苏州一丝厂的大姊妹们一直耐心地帮教她们,先教她们如何打结、穿磁眼、做鞘、捻添等基本动作,技术人员又耐心地给她们上理论课,然后车间主任再把她们一个一个分配到车间认领师傅,开始上机实习。由于言语不通,苏州、新疆姑娘们只能用手势来比划,实在说不明白的事情,就用实物来说明。在下班回宿舍的路上,汉维两民族的姊妹们也是边走边交流解说。
在苏州一丝厂姊妹的热心指导下,这批维吾尔族姑娘们在学习技术上认真刻苦,她们最初由两个人看管一台车,后来逐渐可以一人看管一台车。她们最初缫出来的丝有些是次品,后来她们的成品也在短期内达到双a 级标准,同苏州姊妹的成品一样好了。

(二)在生活上,对维族姊妹的关心与照顾

和田缫丝厂的工会副主席买合木提,是1953年带领和陪同这批维族姊妹一起来苏州的,当一年培训即将结束回新疆时他说:”苏州第一丝厂的汉族同胞,对从新疆和田来学习缫丝技术的姑娘们,照料关心真是无微不至”。当初新疆和田的姊妹们到苏州后不久,正值夏季,她们不习惯江南暑天的炎热,一丝厂领导,便特别让她们在中午多休息一个小时。江南多雨,地气较湿,有些新疆姑娘水土不服,开始出现脚肿,厂领导便立即派医生为她们治疗。维吾尔族姑娘们习惯吃馕,但苏州没有馕,想自己做,又没有馕灶,也没有人会砌馕灶,后来一丝厂的工会想方设法,终于找到一位维族同胞,专门砌了馕灶,解决了习惯吃馕的问题。
维族同胞喜欢吃抓饭,当时苏州不容易买到做抓饭的胡萝卜和羊肉,一丝厂工会就专门派人到外地去采购。在欢度新疆传统的肉孜节和库尔班节的时候,厂工会给维族同胞放假三天,同时动员苏州姊妹们代替她们生产,以免影响整个厂的生产计划。过节的时候,按照维吾尔族的习惯给她们宰了羊,又请她们看电影。
平时一到星期天,第一丝厂附近工厂的工会组织、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争着与她们搞民族联欢活动,或组织到园林观光。维吾尔族姑娘们的载歌载舞是最吸引大家的节目,有些好客的苏州人,还热情地邀请她们到家作客。
有一位维族女工已怀孕八个月早产了,第一丝厂的工会代表马上将她急送第一人民医院,用特备的氧气箱保育。虽然医院有五只氧气箱,但当时都有婴幼儿用着,为了爱护民族同胞的小生命,一位苏州婴儿的母亲毅然提前停氧,把那只宝贵的氧气保育箱让出来给维族婴儿。医院还专门派了一名护士看护这名婴儿,这样在医院里保育了五个月,一直保育到这批维族女工培训完毕,才把婴儿交给母亲带回新疆。
这批幸福的维族女工在苏州一丝厂学习培训了一年,1954年的五月回到新疆和田。和田缫丝厂又陆续招收了几批维族姑娘,就由这些从苏州学习回去的技术女工帮教她们。曾来苏州的白西汉说:”我们一边教新工人学技术,一边给她们讲述苏州汉族姊妹们当年怎样热情帮教我们,这样极大地鼓舞了新工人学习的积极性,苏州第一丝厂才是我们的好老师”。

(三)1954年苏州派出的第一批支边丝织青年女工

在和田缫丝厂维吾尔族女工,到苏州培训一年结束回新疆之际,我市第一丝厂挑选了八十名思想觉悟高、操作技能好的江南女青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陪同这批维族姊妹一起到新疆和田,去支援少数民族的缫丝生产发展。这八十名优秀的女工中,大都是苏州浒墅关蚕桑专科学校和杭州纺织工业学校的苏州籍毕业生,也有少些是无锡丝织厂的熟练年轻女工,更有少些是新招的并受过技术训练的苏州青年女工,当时她们大都十八九岁。
这批江南苏州的青年姊妹们初到新疆和田,正如上述的新疆和田青年女工初到江南苏州一样,在各方面都遇到了不少困难,江南女青年从小都是吃大米饭长大的,刚到新疆和田一下子改吃蒸馍和面条,吃不惯,羊肉也吃不下口。当时和田缫丝厂的厂房还没有完全峻工,宿舍还没全部盖好,饭堂也还没有修建完工,大家只能在露天用餐,一阵风吹来,把沙子也刮进了碗里,还好和田地区很少有雨天。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和田缫丝厂终于提前峻工,开始试生产。但是苏州去的青年女工们习惯操作江南的蚕茧,她们觉得新疆和田的蚕茧体积小、茧皮层薄,不宜拉丝,一不小心蚕丝就断,泡蚕茧的水又浑浊,影响丝的色泽,这一切都使苏州去的青年女工们感到生活上不习惯,生产上又不顺手,对前途的发展一时缺乏了信心。再加上言语不通,交流不方便,人生地疏,所以一开始有些人产生了思想波动。但是当大家想到自己是代表着汉民族的首批工人,肩负着苏州人民的重托,胸前佩带着苏州第一丝厂的厂徽,一种责任感,由然而升,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要为苏州人争光彩。

(四)深深感受到了边疆的真实发展

在八十名支援新疆和田缫丝厂建设的苏州青年女工中,过凤英、朱玉兰是共产党员。当初过凤英实话说;毕竟我们生在江南、长在苏州,在初到和田缫丝厂的半个月内,确实是生活上、工作中都很不习惯,还认为这里的基础差、发展慢,要赶上我们苏州的生产规模,还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心里老想在这里做个三年,帮助和田缫丝厂里培养出一批新的维族青年女工以后,就回江南,这种不正确的想法。于是在初来之时工作不够积极,怕工作做得越好,将来越难脱身,有一种只干几年的短期打算。
当年冬天,和田缫丝厂就开办了党校学习班,过凤英展开了剧烈的思想分析,通过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在先进党员的感化下,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党员,也就是一面旗帜,就应该坚决服从党的分配,首先表示要安心在这儿踏实工作,并且要带头搞好生产,在青年女工中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
当时和田地区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很快,和田缫丝厂的工业发展不断加快步伐,厂里引进了大批先进生产设备,又招收了一大批维族青年女工,准备实施每天两班制的作息制度,看到这样快的发展,苏州的姑娘们个个都很兴奋,深深感到边疆的真实发展。在党员坚定思想的感染下,坚定了大家扎根新疆的决心和信心。共产党员朱玉兰说:”北京市的知识青年放弃首都优越的生活环境,志愿去黑龙江开垦北大荒的新闻,给了大家极大的鼓舞,北大荒比我们新疆和田更艰苦,我们一定要建设好和田缫丝厂。”
起初苏州姑娘以为不懂维吾尔族语言,在生产上很难帮教维族姊妹,后来党组织分析说:只要汉族苏州女工生产得好,也就激发维族姊妹主动向她们看齐。厂党组织的话说得一点也不错,维族姊妹总是那样虚心地找汉族苏州女工问这问那,她们那种虚心的学习态度,感染了苏州的姊妹,主动地帮助维族女工解决生产上的各种问题,在工作中起到了先进模范作用。

(五)扎根新疆,我把青春献给你

两年过去了,从江南苏州到新疆和田的汉族青年女工中,像张顺和、马丽娟、许品梅、姚冰澄等都巳经能够直接用维吾尔语言指导维族姑娘操作生产了。张顺和是位技术人员,在苏州一丝厂的时候,车间主任就分配她帮教维族姊妹学技术。后来和来苏州学习的维族姊妹一起来到新疆和田缫丝厂,一路上,张顺和就一点一点向她们学习维吾尔语言,并学着吃羊肉。
到了和田缫丝厂,厂里招收了一大批维族青年女工,也派她担任教导员,那时组织上鼓励她学维文,在这种情况之下,她就决心把维文学好。张顺和与翻译阿乐布江先生合作,在上课之前,她先把讲课的内容告诉翻译,把一些有关的维文名字先在笔记本上记下来,这样便跟着翻译一起去上课,先由翻译讲,她旁听,听不懂的地方再记下来,下了课再问翻译。后来教操作,张顺和就先学这样的一些维文口语:”身体应该立直些、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放开些、脚步应该怎样移动”。先从与工作有关的维文语言学起,说得次数多了,也就容易记住了。
在党组织的不断关怀和教育下,这批从苏州第一丝厂到新疆和田的江南姊妹们,两年之后,人人都乐意安心在和田工作了,其中有些已经在和田结了婚。
青年生产组长韦玉玲告诉大家,她起先对新疆的建设不够关心,可是现在缫丝厂的苏州籍姊妹们都很关心新疆的建设,看到祖国边疆的各项建设发展得如此迅速,都很振奋。如今,从苏州一丝厂到和田缫丝厂的姊妹们,在这里作好了长期生活的计划,说句开心的笑话:”以前姑娘们买热水瓶,都只买竹编壳子的,现在买热水瓶,就都要买铁皮壳子的了。”一句寓意深刻的幽默笑话,充分表示出了苏州第一丝厂支边女青年们将为和田缫丝厂献了青春、再献终身的决心。
笔者整理此文,送给六十年前,首批支援新疆建设且作出贡献的,苏州第一丝厂八十位青年姊妹们,苏州人民是不会忘记她们的。粗算起来如今她们已经是八十岁左右的老人了,在此追忆这段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祝愿她们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