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战争时,蒙古对苏联的帮助诠释了什么叫“倾家荡产”式援助
作者:墨风蒜瓣
提到蒙古这个国家相信应该是不少国人心中的“痛”,关于那段历史不回忆也罢!如果没有当年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估计现在….此处省略很多字,各位自行理解吧!
外蒙之所以能够独立,其最大的支持者就是苏联,可你知道为什么苏联会“玩了命”一般地要支持外蒙独立吗?
其他的咱们暂且不论,就单单是在二战这段时期内,外蒙可谓是“倾家荡产”式的来支援苏联抵抗德国。在现在俄罗斯/苏联的文献中有记载,蒙古是二战开始后第一个正式宣布支持苏联的“国家”(此时蒙古的地位尚不明确,但苏联人已然将其定义为国家了)。
1941年6月22日,也就是德国入侵苏联的第一天,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就通过了一项决议:向苏联人民提供全方位的抗战援助以帮助其反抗法西斯的入侵。
不过那个时候的外蒙虽然徒有大量的土地,可实际上其人口数量尚不足百万(即使到了现在也没几个人),牲畜比人多绝对是当时那个地区最好的写照。而且极度落后的蒙古基本没啥重工业,想要从资金、人员、装备等方面去支持苏联显然是不可能的,那该如何去支援自己的“大哥”呢?
纯军事力量无法援助话,那就输出手里现成的资源!在这一地区别的没有,跟牲畜有关的东西还是不少的,于是蒙古马、羊毛、皮毛制品、各种肉类等保障性物资开始被源源不断地运往苏联。
据统计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蒙古一共向苏联供应的物资及数量大致为:
牛、羊肉大约50万吨(而美国在战时为苏联提供的此类援助不过66.5万吨,可蒙古和美国相比那绝对不是一个体量的);
羊毛大约6.4万吨(同样,美国支援苏联的羊毛约为5.4万吨左右);
蒙古马约52.64万匹(用苏联人自己的话来形容,苏联军队中的战马每三匹中就有一匹是蒙古马);牛约70万头;资金总计约6500万图格里克(蒙古货币);黄金约300公斤;这只是蒙古援助苏联的一部分物资而已!
另据1971年出版的《蒙古阿拉特中队》一书中提到,在战争前三年蒙古一共向苏联先后运送过八次物资,而其中一次规模较大的是在1942年11月。该书详细描述了这次运送物资的清单,其中包括:
食用油:9.2万公斤;香肠:8.48万公斤;
黄羊:2.6万头;肉类:31.6万公斤;
果酱:1.3万公斤;毛皮大衣:3万件;
军靴(毛皮制):3.1万双;毛皮背心:3.1万件;
腰带:3.3万条;羊毛毯和斗篷:2000条;
皮制手套:3.1万副;
马鞍:618副(马鞍的计量单位是什么,这个真的不太清楚,暂时就以“副”来计吧);
蒙古包:150个;鲈鱼:84.8吨;
糖果:3.7万公斤;饼干:7万公斤;
伏特加:480箱(这项服务真心到位啊);
另外还有个人捐赠的单独物资共计:2.2万件。
注意,这是一次送去的物资数量,类似规模的“大援助”共进行了八次,除此之外零零散散的“小援助”还未计算在内。据说这些物资的运送除了火车之外,蒙古人甚至还动用了大约1200头的骆驼,为了自己的心中的“大哥”这个所谓的“国家”真的是拼了!
苏联红军的“餐中肉”大部分来自蒙古
有了乌拉巴托的“原料”供应加之战场上的大量消耗,苏联的比斯克罐头厂随即就变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罐头厂。卫国战争时这个罐头厂一共消耗了近百万头的牛,当然这些牛就是从蒙古“赶”过来的,在战争期间这家罐头厂每天加工的活牛数量超过2000头,没有蒙古的支持它拿什么来做罐头?
苏联人倒是不愁“餐中肉”了,可蒙古这种“杀鸡取卵”式的援助甚至将自己仅有的那点“口粮”都拿出去了,以至于到了1944年开始,这一地区开始遭遇了罕见的“大饥荒”!
羊毛这东西看似不起眼,可在卫国战争时那可是“大杀器”
羊毛这种物资若放在一般的战场上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可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可就大不一样了!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被广为流传吗:德国入侵苏联败于天气(道路)!
当然这种说法虽有言过其实之嫌,不过那时候苏联零下40度的冬天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保暖措施做得不到位,部队因天气减员要比战斗减员大得多得多!
有数据显示在进入苏联腹地的德军中被冻死的士兵可能高达几十万人,当德国人穿着单薄的军装在战壕里瑟瑟发抖之时,苏联这边在蒙古的帮助之下全部配发了厚厚的羊毛大衣、羊毛背心和羊毛手套,战端未开,结局就已明了!
在1941年11月当苏军在莫斯科附近准备发动反攻作战时,参与任务的数个步兵师配备的完全都是蒙古制冬季制服。
吃穿都有了,剩下的就是作战了,在冰天雪地里,蒙古马又立战功。
二战不仅是一场发生在“车轮”上的战争,它也是骑兵最后一次在战场上驰骋。苏联人依靠战马在保卫自己家园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据统计在战争期间苏联军队一共配备了超过190万匹的各种军马,因战死亡的马匹数量更是超过100万匹。
苏联唯一的骑兵元帅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在30年代曾说过:战马在未来战争中依然会有表现的机会!
的确,在十几年后的苏联大地上战马依然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东欧泥泞的土地上,马匹的机动能力要大大强于那些装甲车辆。
而蒙古提供的蒙古马对于苏联来说无异于是“雪中送炭”!这种马虽然体型不大,长得也不是那么好看,可“人家”皮厚毛粗、胸宽鬃长、更关键的是它极为耐寒,甚至可以抵御西伯利亚地区的严寒,而且不挑食、好饲养,属于半野生、半家养的马,堪称“战马”中的“极品”!
苏联将军伊萨·普利耶夫曾对这些蒙古马大加赞赏:蒙古马体格健壮、腿短而结实、蹄子小而有力,它可以连续几天以100公里/每天的速度赶路而无疲态,因此,这些耐寒且饲养成本极低的蒙古马与苏联坦克一起到达了柏林。
有了这种“新式装备”的加持,在德军还在为陷入泥里的战车而发愁之时,苏联骑兵一骑绝尘地穿插于各大战场之间,而且后备马源充足,这仗还怎么打?
在战争初期苏联的骑兵部队拥有13个师的兵力,每个师配备约6000人,随着战争的进行这些骑兵师不断的被打乱重组,最终到战争结束后苏联的骑兵师数量已达26个,其中大部分军马皆来自于蒙古。
当然了,马匹的作用还不止于前线冲锋,在运送物资、给养等方面其战力也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泥泞不堪的道路上。
除了地区行为之外,个人捐赠在那时也相当多,至于是不是真心的就不得而知了
恩盖林·巴达姆,对于苏联人来说可能是那个时期给其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蒙古人了,因为据称他以个人的名义向苏联一次性捐赠了1600只羊、93匹蒙古马、16头骆驼和10000图格里克。
这1万图格里克值多少钱呢?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说是可以买下12500只羊,这在当地应该算是“土豪”级别的人物;
另外还有一位蒙古女士名为曼加尔,她出手也很大方,一次捐赠了1.4万图格里克和55匹纯种蒙古马;
这些只是一些有名有姓的大户,至于那些“散户”们从前文那2.2万件个人物品上来看你就应该看出捐赠的数量有多少了!
武器、装备多多少少也有一点
除了捐赠物资之外,蒙古的富豪也花钱为苏联送去了不少的军事装备,其中包括乔巴山向苏联第112坦克旅赠送了32辆T-34坦克和21辆T-70轻型坦克等装备;
仅在1941年一年,蒙古各界共向苏联捐赠的坦克数量多达140辆;
1943年由蒙古资助的阿拉特中队正式成立,该中队由12架拉-5战斗机组成,每架飞机机身上都用蒙古语写着“阿拉特”的标识。这个中队的战机和驾驶员皆为蒙古提供,被编在了苏军第322战斗机航空团,战争期间该中队随大部队一直打到了柏林。
除“倾家荡产”式的援助之外,蒙古也力所能及的派遣军队帮助苏联作战
虽然据有记载的数据显示在苏联对德前线蒙古派遣的士兵仅为500人左右,可是在对日本方面,蒙古可是投入了相当多的兵力,约有8万人。
在1941年至1944年间,蒙古召集了该地区十分之一的人口参军,将50%的“国家”预算(估计也没多少钱)拿出来用于战争,配合苏联军队,苏蒙联军抵挡住了日本的进攻。
这些战役的胜利对苏联的间接帮助那是相当大的,因为德国在苏联长驱直入之际,考虑到日本的态度不明确,斯大林对于是否要调动驻守在远东地区用于对付日本的军队回援犹豫了很长一段时间。
而蒙古击败了(当然,苏联是主力)几次日本军队的试探性攻击之后,日本对于北上的行动越来越没有信心,再加上那位“谍王”佐格尔的密电,最终才让斯大林下定决心将驻扎在远东的26个主力师全部调往西线,战局瞬间改变!
以上就是蒙古为苏联卫国战争做出的“贡献”,虽然在数量上和美国不是一个量级的,可要知道这块地区如果用“一穷二白”来形容的话也不为过,对苏联人,蒙古真可谓是慷慨之极!至于后来发生的事情吗?各位也就可以想得通了,尽管这些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可好感这玩意一旦产生了,想要消除还真不是一天半天的事!
妄为“天骄之子”,到头来还要去“跪舔”曾经被征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