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中东沙漠的一头孤狼
来源: 德碧春爱生活
1948年5月14日,劫后余生的犹太人,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重新拥有自己的国家。
以色列作为犹太人组成的国家,从1948年复国以来,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形势当中。
《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 蓝色:犹太国家(即以色列) 橙色:阿拉伯国家(即巴勒斯坦)
然而以色列处在如此不利的政治和地理环境,又在极度艰困的处境中,不但没有灭亡,还克服各种困难,凭借一股子狠劲打赢五次大战,还成为了发达国家。
以色列国土呈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形状,南北最长距离为450公里,东西最宽处为135公里,沿公路从南到北只需9个小时,从东到西只需1个半小时。
南北和东西长度之比是3.3:1,这在国土防御上容易被中间突穿分割成南、北两部,又无有利的地形、地物可作为国土防御的屏障。
除西侧为地中海外,陆地边界都是敌对的阿拉伯国家,在土地和人口上都对以色列居绝对优势。
那么处于四战之地的以色列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事实上,绝非众人直觉认识中的一味抱着美国的大腿。
强烈的建国执念
近代以色列复国始于19世纪的锡安主义,其中以移民建国论为主要的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从19世纪开始,锡安主义让犹太人决定摆脱在其他国家作为二等公民和宗教迫害的厄运。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首任总理宣读建国宣言:犹太人对故土忠心耿耿,始终不渝地希望返回故土。
即使到了现在,国家已经建立近70年,以色列人的这种精神未曾稍减,也始终铭记这段历史。
以色列的国家意识基础是犹太群体的认同感。当然,对于纳粹大屠杀的记忆和追怀是另一重要基础。虽然锡安主义和建国努力不是因为大屠杀才产生,但是以色列人认为没有国家,这种惨事将会重演。
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升起了以色列国旗。对于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国家而言,这是外交胜利,也是安全的保障。
由于在一次大战结束之后,英国对于巴勒斯坦的托管政策诸多摇摆,让犹太人深觉没有国家,极易被强权出卖,甚至在本族群对该国有一定影响力,以及有共同敌人的情况下都是如此。
大屠杀的纪念促使其他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支持以色列的作用。因为欧洲国家在当年的排犹、反犹上和纳粹德国只是程度和手段上的差别,如果以色列自己不纪念这段历史,其他国家更不可能纪念。
以色列纪念大屠杀,连带唤醒欧洲国家的道德愧疚,进而达到支持以色列的作用。
在以色列复国之前,犹太人经历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政权共杀害了约600万犹太人。
稳固合理的政治制度
以色列自建国以来就采取了一院制议会,设有120个席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负责制定和修改国家法律,对重大政治问题表决,批准内阁成员并监督政府工作,选举总统、议长。
议员由普选产生,选举采用比例代表制,候选人以政党为单位参加竞选,选民只需将选票投给各自支持的政党。获得3.25%以上选票的各政党根据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以色列采用这种机制的原因在于便利国家及时调整应对特殊国情。
因为以色列不断接受海外犹太人移民,如果像英国或美国那样选人为主,新移民在政坛不易发挥影响力;另一方面,也照顾国内特定少数族群(阿拉伯人和基督徒)的特别需要。
1949至2008年间以色列主要宗教群体的百分比变化,蓝色是犹太教,绿色是伊斯兰教
若采用两党政治,他们恐怕会在政治上永远边缘化。因为选民选党不选人,因此经常有特定诉求而成立的政党,这些政党虽然让以色列的政治非常纷乱,自建国以来从未有单一政党过半,但也使政府无论是内阁还是公务人员,都有很高的机动性,弥补了现代国家经常出现的扯皮等问题。同时完善的制度,也让以色列的军人严格受到约束,但是没有政变和军人干政的风险。
自建国以来的国家制度未曾受过影响。即使是在战争时期,也从未宣布过戒严。以色列采用接近英国内阁制的政治制度,国家权力核心确立为总理,不像某些国家采用双首长制,但权力又不能分划清楚;也不像总统制会在选举中形成全国性的分裂和对立。总理没有任期,随时可能下台,平时要接受党内的密切监督。
由于国会选举选党不选人,小党和大党的竞争地位较为平等,虽然有多党林立的问题,但不会如总统制那样因胜选人赢者全拿,完全掌握权力而易于产生纷争。
内阁没有固定任期,随时可以倒阁下台,让其他国家不会因为国内领袖的固定任期将届而从中利用。以色列没有宪法,仅以国会制定的基本法作为重要事项的规定,也避免了因宪法的刚性难以修改而拖缓了国家的发展。
中立的外交与结盟政策
以色列的外交政策是以生存和安全为最高目的。
其外交资产主要有四项:德先生(democracy)、中立、国家地位、情报和军事。德先生让以色列国家在欧美具有正当性,因为犹太人在美国有广大的游说力量。
而以色列国的体制让它得以充分代表犹太人;在他国,相当一部分对以色列的支持来自于此。民主也让以色列的政府首脑在国际间具有一定的正当性,没有支持独裁者的道德问题。
再者,其体制决定了以色列政府不是外来政权,因此无须以国家资源和国内力量争取地位上的基本认同,也不需要透过外交手段请求他国肯定或确认政权统治其控制下领土的正当性,这样作经常会浪费外交资源或损害国家真正的利益。虽然以色列和美国关系密切,但没有防御和同盟条约。
世人眼中的美国和以色列关系
虽然以色列从未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就国际法上来看以色列经常采取中立,因为它不参加他国战争,对于交战的双方采取不偏袒的立场。
以色列军队虽然战力强大,却从不加入美国主导的区域战争,也不参与国际维和或反海盗之类行为。1950年代,美国创设巴格达公约组织,以色列以当时的国势,照理说应加入此一组织以求美国协助,但是以色列并没有加入该组织,也不同意让区域外国家在以色列建立军事基地。这和瑞士这样的永久中立国其实颇为类似。
以色列中立政策的原因可归纳
1.避免卷入美苏之间冲突。以色列认为若卷入美苏冲突,对其安全并无帮助。因为就地缘位置来看,相比美国,苏联距离中东更近,一旦和苏联发生冲突,美国不可能派军驰援。同时美国担心苏联势力介入中东事务太深,也在扶植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海湾产油国,不会全力支持以色列。
若站在美国一边,可能会使苏联停止允许犹太人移民以色列。犹太人的持续移入,是以色列生存发展的关键,因为以色列采取民主政治,犹太人的数量是该国能够作为犹太国家和维持现有政治体制的关键。
大量苏联犹太人移民以色列,让以色列获得了生存的实力
2.中立政策让以色列对于中东邻国多变的领导阶层,没有了交往上的包袱。其最高国家目标是维持以色列独立及安全,因此任何国家只要不威胁此一原则,都可以就其利益和以色列进行合作。以色列虽然本身很小,但从1950年代开始就在联合国内支援第三世界国家从殖民地状态成为独立国家,换取他们对以色列的支持。
3.情报力量是以色列外交的另一大资产。在1950年代,以色列就利用其情报能力作为和英国、美国合作的筹码,因为当时中东地区民族主义和独立浪潮风起云涌,西方在此一地区的石油需求备受威胁,以色列基于国家生存,对阿拉伯世界的政经发展情报自然丰富,这些都是和西方国家的合作筹码。
摩萨德,以色列情报机构,“四大情报机构”之一,以大胆、激进、诡秘称著于世。
等到苏联开始军援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又因为本身军事需要,对于苏制武器装备和战术准则了如指掌,正好对冷战前缘和苏联军事对抗的美国提供莫大的帮助,也使美国情报界和军方不愿任意开罪以色列。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中东地缘政治产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的阿拉伯国家联合对抗以色列转为美国联合海湾周围的阿拉伯国家共抗伊拉克或伊朗的局面,以色列不再是众矢之的,因此以色列外交关系全面改善。
在这一阶段,以巴关系出现重大转变,以色列开始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行谈判。
1999年11月8日,双方正式启动最终地位谈判,虽然以巴之间仍有很多的歧见,但和1960及1970年代的状况相比,已有天壤之别,更让这一长期存在以色列外交上的负债减低,大幅改善了以色列和其他中东国家的关系。
1994年7月25日,以色列和约旦在华盛顿签署和平条约,宣告结束两国长达46年之久的战争状态。同年11月,以、约建交并互派大使,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
1994年,摩洛哥与以互设利益办事处;海湾六国解除对以间接经济制裁;多数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一起参加了第一届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以总理拉宾首次应邀访问阿曼。
1994年10月,阿拉法特、以色列外交部长佩雷斯(中)和总理拉宾因达成《奥斯陆协议》分享诺贝尔和平奖。
2008年5月,以叙双方在土耳其斡旋下展开非直接谈判。叙利亚内战爆发和伊斯兰国兴起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战略利益更趋于一致。
2012年,哈马斯与伊朗之间因为对于叙利亚内战问题立场不同,双方关系出现裂痕。伊朗选择支持阿拉维特派(什叶派分支)的巴沙尔,对抗受到多数巴勒斯坦人支持的逊尼派反抗军。
由于以色列的外交成功,国际间的大国都不敢忽视以国的生存权利,而且外交还能协助以国政府说明其军事作为争取支持。
多年来,以色列外交的重点之一是促使世界各国支持以色列的各项政策,至少是不加入对其的制裁;成效是世界各国的民间团体和舆论虽然对以色列在巴人自治区的诸般政策有很多的批评,但除少数伊斯兰国家外,没有国家因此对以色列制裁或具体支援贝勒斯坦的行动。
从1970年代以来,以色列的外交让该国能获得美国的最先进武器,不仅强化了以色列的军事力量,更是支持以色列的鲜明象征。
1973年十月战争,美国对以色列的紧急军援,不只补充了以色列的战争力量,而且是苏联决定不介入战争的最主要因素。
强大的军事力量
以色列宣布建国当天就立刻遭到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围攻,从1948年至今,历经五次大战和无数的武装冲突,都能每战必胜,确保了国家的生存和安全,其军事的强大是主要原因。以色列陆军的战车数量居世界前列,空军作战飞机数量居世界前十名,经验在当今世界更仅次于美国,并且具有广泛的军火研发和生产能力。
以色列自主研发的”梅卡瓦”型坦克
事实上,外界对以色列的军事认知有诸多盲点。以色列规定,年满18岁的男女青年必须服兵役。男子服义务兵役年限为3年,而后转入预备役,直至年满41岁;女子服义务兵役为20个月;其后转入预备役,直至年满34岁。
以色列是世界上第一个女性义务兵役制国家
预备役期间,每年有一个月战备值勤,因此以色列人戏称自己是11个月不在营的士兵。事实上以色列兵役法规定了各种限制,如阿拉伯人免服兵役,由于宗教和健康原因拒服兵役者,只要提出正当理由均可免服兵役。因此,据估计,在全部适龄男女中,实际有70%青年被征召入伍。以色列军事强大的原因首先在于国家意志的坚定而非全民皆兵。
历次战争之中,军人的士气和战斗意志非常高昂。这并不是严峻军法所导致,以色列没有死刑、也允许军人投降,国家的存在是以军士气高昂的保障,可以说国家保障了军队,而不单单是军队保障了国家。
以色列国家的存在让以色列国民有身份、有归属、有命运和前途决定权;而军队就是国民组成的。没有正当性的国家,国民没有效忠的基础,当兵和当佣兵无异,不可能有真正强大的军队。
其次是领导人对军事的重视;犹太领导人就深知军事的重要。特别是不能依赖别人打仗;尽管有共同的敌人,也不能期待他国的战略利益和本国一定相同。
这是源于以色列在建国之前,就开始组建防卫武力,但是遭到英国统治当局的压制;甚至到了二次大战时,英国允许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服役,共同对抗德国,但是仍然镇压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军事组织。这让以色列人在军事上自始就追求自立自强,绝无己愿他力的想法。以军虽然兵力不大,但不是他国的复制品。
1967年的“六日战争”是冲突的最高峰。首先发起进攻的是埃及、约旦、叙利亚,但是最终的胜利者却是以色
在1973年之前,以色列国防军在武器装备上并不特别出色,和一般观念不同的是:在1968年之前美国并没有提供以色列太多军事装备。以色列的军事装备早期主要来自英国和法国,这些装备全部都要花钱购买。
英法没有军事顾问团来指导以色列军队的训练和监督军援装备的运用。这让以色列人在军事上完全需要自己研发战术和准则;也可以自行对买来的军事装备进行改装。
以色列研发部署的“铁穹”反导系统,拦截哈火箭弹。“铁穹”是世界首个部署的可以拦截炮弹的反导系统。
这种做法虽然让以色列和同时期很多国家相比,需要花很多资源购买武器,但也同时造就了以色列精确评估武器装备性能、充分结合特点训练和依据现实需要改装的习惯。由于资金有限,所以必须精确评估其性能和缺点,避免错误投资;这就促使以色列人必须更要去了解未来战争的性质和一切假想和设定。
以色列认为没有哪个国家的准则和部队编装完全适用于以色列,因此他们必须自己研发出一套适合本国的战术战法。因为选择有限,所以以军对于能买的武器必须发挥其设计上的最大特点、扬长避短,而且没有国家会特别为了以色列量身打造武器,所以也养成以色列人善于改良武器的专长,这对以色列军工企业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另辟蹊径大有裨益。
左侧为以色列2016年新引进的美国F-35战斗机,右侧为以色列改造的F-16I 战斗机
独立之后,虽然以色列国力非常有限,仍然投入大量资源于国防,相比之下就是军人薪资不高。一个待遇不高的团体,想要维持成员高强的能力及士气,势必要有良好的管理和赋予人员强烈的使命感。以色列人极其重视服役经验,在部队服役时的单位对于求职极有帮助,如果是精锐部队或特种部队,求职时往往是一大加分。
以色列军队重视训练,国防预算最大的比例是用于训练。一切训练方式和官兵装备都以实战经验出发。同时极其重视敌情掌握。情报掌握得密切让以色列能够屡屡先发制人,尤其是在六日战争中,以军对于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空军基地,无论位置、兵力数量、运作规律及接敌方式都了如指掌,由此奠定了胜利基础。
虽然以色列的战史辉煌,但是对失败战例的研究,即使是胜战了,仍然会严厉检讨其中不足的部分。例如对赎罪日战争中以军由于放松安全警惕而在战争初期陷于被动、险遭灭国的反思,以及对2006年黎、以战争中以军差强人意表现的分析。
结语
作为小国,以色列深知强大的有形实力是生存的根本。这和一般认知颇为不同;但从以色列的例子可以发现,有形实力是生存和与他国合作的基础条件。
尤其没有外交地位的小国或政治实体,无法仰赖国际组织或有形的同盟,更必须优先强化军事实力,让他国知道自己防卫自己的信心和决心,在他国来增援前必须要能支撑相当时日,所谓自助而后人助的意义即在于此。
如果生存是一场草原竞赛,在大国掌控的秩序中博弈,力敌诸雄,无疑以色列是一头出色的狼——隐忍,凶狠又不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