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的节俭是历史的笑谈

文:湘阿阳

皇帝,这个具有特殊身份的群体,坐拥世间荣华富贵,纵横捭阖普天皇土,高傲俯视芸芸众生。

但偏偏有这样一位皇帝,崇尚节俭,身体力行,毕其一生。他就是在其位30年的道光。

毋庸置疑,在清朝的12位皇帝中,道光皇帝最为节俭。即使放眼历史上古今中外的皇帝,他的节俭意识也是最强的。但是,因为他所处的位置高高在上,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腐化奢靡,所运行的国库空虚羸弱,对所展现的国情民意并不知晓,他所倡行的节俭,也就成为了历史的笑谈。

道光皇帝生长于挥金如土的康乾盛世,能有节俭的情怀很为难得。嘉庆二十三年,即1818年9月,身为皇子的道光随父亲嘉庆去沈阳故宫祭祖,在清宁宫东暖阁看到先祖努尔哈赤、皇太极用过的那些简陋的糠灯、乌拉、拐杖,遥想先祖当年的艰苦奋斗,立志节俭律己。

回京后,道光与妻子一打商量,一拍即合,将房间里除床铺桌椅以外的家具陈设,一律清空搬走。此后,每日下午四点左右打发太监出宫买烧饼,因路途遥远,秋冬季节的烧饼不免冰凉坚硬,但小夫妻毫无怨言,伴以热茶吞咽,尔后上床睡觉,连油灯都省了。

道光皇帝登上皇位后,立即着手倡导节俭之风。标志性的文件是道光元年发表的《御制声色货利论》,其间贯穿了他难得的节俭理想。主要观点有:一是重义轻利,不蓄私财。信奉“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二是停止各省进宫。认为民脂民膏,省一点儿,百姓就少一点儿负担,且不折腾民力。三是不增建宫殿楼阁。认为那些想着拿工程回扣,花言巧语蛊惑视听,打增建主意者,乃大清万世罪人,将追究刑事责任。这些思想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但整个社会风气坏了,尽管各级官员认真学习,热烈讨论,深入领会,但就是贯彻不下去,道光皇帝的节俭理想便成了柏拉图,成了乌托邦,成了桃花源。

譬如,关于进贡问题。各省官员一方面深刻领会文件精神,提高节俭意识;另一方面,心照不宣,照常进贡。只不过“进贡”换了个概念,变成了“孝敬”,加上言辞恳切,京官呼应,文件形同虚设。于是,福建的荔枝、云南的药材、浙江的茶叶、江西的瓷器、扬州的玉器,依然源源不断地输送北京。这让道光皇帝为难了,怎好伸手打这些送礼者呢?而且涉及面太宽,也不可能面面打击。假若将这些孝敬的东东退回各省,运费、人力更是折腾,更何况这些东东都是皇宫的必需品,而非奢侈品。收还是不收,确实是个难题。道光皇帝想,它们不是危险品,那就收吧。毕竟这是一份孝心,毕竟这些东东内务府需要到当时的“沃尔玛”市场去买。道光皇帝脑筋一灵光,将其他皇帝经常做的“赏赐”变成了“赏收”,各省差官欢天喜地,很有成就感,忙不迭地谢主龙恩。

这里顺便说一下,道光皇帝一提内务府,很是窝火。且听我慢慢道来。

内务府是一个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其大臣就是皇帝的大管家。如果说地方官员盘剥的对象是普通老百姓,那么一般京官盘剥的对象是各级地方官员,内务府大臣盘剥的对象就是皇上。也许您感到很意外,怎么连皇上也敢克扣、盘剥?主要原因是内务府主持皇家家务,任何职能部门都不能监管,这样的事儿只能由皇帝亲自监管。事实上,皇帝是监管不了的。因为过分依赖,所以经常迁就;因为身份尊贵,所以不好计较;因为人员贴心,所以半睁半闭。而内务府操作的办法是:或收取工程回扣,或明码加价所购物品。仅举一例:道光皇帝可更换的衣物非常有限,以至于一月一换,而且经常打补丁。万乘之尊的皇帝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值得钦佩。但就是一个小小的补丁,内务府的服务成本是四两银子,比市面上买几件新衣裳还贵。离奇的是,最贵的补丁花费高达1000两银子,托词是专门从苏杭找专门的布料,找最有手艺的师傅,折腾几千公里才补好的。当内务府的谎言戳穿后,令道光皇帝很是郁闷。

上行下效。满朝文武官员,只得向皇帝看齐,都穿一些破旧的衣服上朝,以至于京城二新的衣裳比崭新的衣裳还贵,真是清朝之怪现状。

这样的现象并非正常。尽管道光皇帝对自己苛刻,对皇后的穿着消费,对子女结婚大事的消费安排,乃至对国家大事的经费安排,可以说到了历史最苛刻的时期。当体制没有变化时,靠一个皇帝来节省也改变不了这个格局。

据《春冰室野乘》记载:一日,道光突然想吃“片儿汤”,这是民间一种最普通的面食,派太监跑去跟御膳房一说,不料厨师一口回绝:不会做。御膳房的厨师怎么这样大的谱儿?原来皇帝谁都敢处罚,唯独对厨师客客气气,主要是怕他日后记仇,一不小心就给皇帝下点毒,再尊贵的龙体也是逢毒必倒。由于厨师是终身制加世袭,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所以道光皇帝只得忍声吞气。

这本来是一个很小的事情,道光没有吃上心仪的面食也就罢了,偏偏内务府楸住不放。第二天早上,内务府大臣请见皇上,说有重要事情请示,道光马上召见,一问,所说重大事宜居然是奏请增设“片儿汤膳房”一所,提出开办费近100万两白银。

道光说前门外饭馆一碗片儿汤不过四十文制钱,让太监去买就是了,没必要增设专门的膳房。那就让太监去买吧,碰了一鼻子灰的内务府大臣扔下一句不阴不阳的话,悻悻而归。自然,太监下午的购片儿汤也是泡了汤,只能老实报告皇帝前门外的饭馆倒闭的倒闭,没倒闭的也不做片儿汤。不知这是不是真实,反正高价的“片儿汤膳房”是没有开成。

皇帝做到这个份上,真是一种悲哀。道光皇帝用个人的节俭想改变整个社会风气,只是徒增了一些笑谈而已,他没有,也不可能改变那个时代奢靡贪腐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