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内心三次被撕裂后,只剩下无处安放的灵魂
文:葵子(读史专栏作者)
提起吴三桂,世人次第想起的便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独霸云南、反击削藩等等,特别是他引清军入关改写中国历史之举,更使他成为了“叛臣”的代言人。
我们不仅疑惑,出身名门、年少有成的吴三桂,为何先成了叛臣,再成为丧家之犬,最后绝望而终。
拨开历史的烟云,原来在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变换莫测的命运中,三次内心被撕裂后,只剩下了一颗无处安放的灵魂……
01、偶像坍塌,价值观遭受重创后的纠结迷茫
吴三桂出身于辽西将门世家,父亲是锦州总兵吴襄,舅舅祖大寿是宁远前锋总兵官,祖家世袭宁远军职,是宁远望族。
吴三桂在军旅环境中长大,尚武不尚文。他自小便表现的与众不同,在贪玩调皮的年纪,却表现的非常自律和勤奋。即使在长时间单调艰苦的军事体能训练中,吴三桂也从不偷懒、从不懈怠。
舅舅祖大寿对他极为赏识和宠爱,为他广延名师,悉心栽培。吴三桂对舅舅也非常感激和仰慕,二人情同父子。
然而,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的松锦大战之后,对呈鱼烂之势的明朝彻底失望的大名武将祖大寿率部降清。
从小就受舅舅“一人不侍二主”忠臣守则教诲的吴三桂,一时间脑瓜子嗡嗡的,茫茫然、懵懵然。
叛国叛主的人历来被人嗤鼻和唾弃,自己最敬仰的人却成了这样“无耻”的人。舅舅这种明显违反忠臣守则的行为,重重地撞在了吴三桂内心的价值体系之柱上,孰对孰错的反复思量和纠结,把他的内心撕扯出了滴血的口子。
没过多久,吴三桂的内心再次被强烈的震荡过一次,那就是同样因为松锦之战的失利,明朝重臣洪承畴的降清。
洪承畴何许人也?他是崇祯年间的蓟辽总督,在明末王朝衮衮诸公中,吴三桂最敬重的人物之一。他貌似文弱,像一个白衣书生,内心却异常坚定,在战场上运筹帷幄,杀伐决断。他把大名鼎鼎的李自成打的只剩下十八骑败走商洛,简直就是提笔安天下、跨马定乾坤的典型代表。
吴三桂觉得洪承畴这样的人才是内圣外王的人,才是天地之所钟、帝国希望之所在,他也从心底里佩服这样的人。然而,这样的人也成了叛徒。
仿佛是转瞬之间,吴三桂的两个“偶像”皆轰然坍塌,大忠变大奸,大善变大恶。
吴三桂的信仰之柱摇摇欲坠,内心滴血不止。
而松锦之战后,李自成的大军更是势如破竹,北京危在旦夕。明王朝已无良将可用,崇祯帝只好打出了吴三桂这张最后的王牌,封吴三桂为平西伯,令其即刻入关勤王。
是即刻进京,奋力抗击叛军,与崇祯帝一道作垂死挣扎,落下忠臣名将的美誉;还是违抗圣旨,按兵不动,坐等明王朝咽下最后一口气?
吴三桂在痛苦中的焦虑、挣扎之后,做出了明“应”暗“抵”的拖延战术。
表面上,吴三桂接到圣旨后,便率部出发了;暗地里他的大军却是走走停停的,两百四十多里的路程,正常两天便可走完的,吴三桂行军八天才到达河北丰润,距离京城还有百里之遥。
很明显,他是迟疑与纠结的,向前或是向后都有可能万劫不复。
02、灵魂扭曲,心魔失控后的极尽疯狂
与溃烂透顶的明王朝相比,李自成所领导的的杂牌军,竟然显得那么有战斗力,稍一用力,即攻陷了坚固的北京城。就这样,在吴三桂大军还没有到达之前,崇祯皇帝不得不用一根白绫结束了大明朝近三百年的统治。
得到崇祯帝自缢消息的吴三桂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迅速调转马头,奔回山海关。十天之后,李自成的信使带着一书一信和四万两银子出现在了吴三桂面前。书是李自成的封官许愿书,信是老父吴襄的劝儿投降信,银子是大顺政权撒钩诱钓的饵。
如果说在此之前,吴三桂是犹豫迷茫煎熬的,目前的情形则让他有了一些方向感——仰慕的偶像已经坍塌,效忠的对象已经覆灭,但是深爱的家人与佳人还在,他愿意顺天意而行。
但是,当他怀着忐忑、紧张,还有那么一丝丝小兴奋的心情,行军至永平以西的沙河驿时,一个从京城侥幸逃出来的家人带来的消息打破了这一切。多血质型人格加上处于狂妄的年纪,让吴三桂瞬间狂怒暴怒了。
原来,李自成进京之后,不仅将吴家的财物洗劫一空,还劫持了吴家所有的人,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更是把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霸占了。
狂怒之下的吴三桂,已经完全疯狂,处于高度心理应激状态,内心刚结了一层薄薄血痂的伤口,也被撕成了更大的伤口。
吴三桂当即率领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痛击了李自成的军队,随后退守山海关,做出抵抗之势。
李自成大怒,愤而发兵去攻打吴三桂。
疯狂过后的吴三桂逐渐恢复了理智,审时度势,左右思量,生不逢时,苟活乱世,以前立于内心的那套仁义礼智信的规则,在金戈铁马弱肉强食的当下,只配被踩在脚下。
思量再三,他横下了一条心,一脚踹破那个价值体系的大门,将精神和信仰放逐于荒蛮,向清摄政王多尔衮递上了一封半求救半示降的信。
随后,多尔衮在以剃发易服为吴三桂投清标志,出兵援助了被李自成围困多日的吴三桂。
被击败的李自成恼羞成怒,先后杀死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三十多口吴家人。
心已经硬成铁、冷如冰的吴三桂,虽然对这样的局面有足够的心理预期,但是那血腥的画面再次使他产生了排山倒海的愤怒,他内心的伤口更大了。
疼痛使他比上次更加疯狂,完全是失控状态,像是恶魔附身一样。他把那难以抑制的愤怒痛苦化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一路平定陕西,攻取四川,收复云贵……
在此过程中,他心中强烈的负罪感和恐惧感,让他在屠杀自己的同胞时,比满人还要残暴十倍。
他更是在清政权没有授意的情况下,执意入缅扫灭明朝残余、擒拿永历帝。
在缅甸,面对永历帝“将军犹是世禄之裔,即不为仆怜,独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独不念己之祖父乎?”的灵魂拷问之时,吴三桂冷峻的内心只泛起了一丝涟漪,便迅速恢复平静。他押解永历帝返回,也不送往北京,在昆明城外的篦子坡便迫不及待地将之缢死。
此后,吴三桂凭着天生的军事才能和卓著的战功,在为满清卖命十七年后封藩云南,位及人臣。
03、心疤被揭,反扑绝望后的悲情落幕
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是吴三桂年轻时的梦想。在天蓝地绿、四季如春的云南,吴三桂的人生梦想得到了全方位的满足。
收起带血的刀枪,穿上华贵的锦袍,吴三桂在云南做起了贤明的王爷,和衷御下,和蔼可亲,与人共事,宽厚大度,所到之处都是一片毕恭毕敬和衷心服从。
养尊处优的生活,使吴三桂表面上看起来平静而满足,但是在夜里却时常被噩梦惊醒,莫名的焦虑不安、莫名的烦躁恐惧折磨着他。
每当此时,他总觉得自己灵魂无依、脊背发凉。
自己是个叛臣,自古叛臣就没有好下场。
元末的礼部尚书危素,在元朝覆灭之后,投井尽忠,后被救起。明太祖朱元璋先是感其忠义,委其文官官职,后来朱元璋却又觉得他是个不忠之人,还用一只因为不肯在宫廷中表演节目而被杀死大象,以“危不如象”来羞辱危素,几年后又把他流放到苦寒之地,使其身心受尽折磨而死。
降清的洪承畴在清朝前期死后,在悼词中还被称为“勒勋鼎彝”,但在编史之时,却被毫不犹豫地列入了《贰臣传》之中,极尽嘲讽挖苦。
而现在的吴三桂,不仅有叛臣的案底,还是拥兵自重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特别是康熙继位之后,对吴三桂既有卖主求荣的鄙夷,还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薄凉,更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忌惮。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1673年,也就是康熙十二年,撤藩的诏书送到了吴三桂的面前。
已经六十多岁的吴三桂,再次陷入了焦虑迷茫挣扎痛苦之中,就像三十年前他面对崇祯帝要他入京勤王的诏书一样,心绪烦乱,坐卧不宁。
他的心疤再次被无情地揭开,血汩汩地外溢,内心又一次充满了暴怒,“吾挈天下以与人,只此云南是吾血挣。今汝贪污小奴,不容我住也?!”
削藩让权,屈辱隐退,不仅是不甘心,而且前途凶险难定;再次揭竿,奋起反抗,将又落下一顶乱臣贼子的帽子。
思虑再三,从来不愿逆来顺受的吴三桂,在亲信的鼓动下,选择了后者。他重新披上战袍,跨上战马,决定为自己而战。
然而,当他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拿下贵阳、长沙、岳州、成都、常德、衡州等地之后,却突然就按兵不动。他的如意算盘是,派人游说说情,让康熙帝妥协,让他继续做藩王。
然而,年轻的康熙帝的回应却是吴三桂万万没有想到的。明里,处死吴三桂质留在京的长子吴应熊、长孙吴世霖,残酷地施压吴三桂。暗地里,集结精良大军,等待合适的时机歼灭吴三桂部下。
暮年丧子丧孙,吴三桂心碎成齑。
哀莫大于心死,吴三桂的精神劲儿一日不如一日。今日之吴三桂,已非昨日之吴三桂,将领委顿,吴军的战斗力也大大地打了折扣。再加上康熙帝以举国的兵力抗击,吴军节节败退。
起兵五年后,也就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十七岁的吴三桂在绝望中而终。三年后,吴军被肃清,吴三桂的子孙后代被杀光,包括襁褓中的婴孩。
当年,吴三桂曾收到逃亡到缅甸的永历帝的一封信,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将军自以为智,而适成其为愚;自以为厚,而反觉其薄。
是智是愚、是厚是薄,在吴三桂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对自己是否有了评判,后人不得而知。但是丧失信仰、背弃道义、践踏良知者,在他踏出第一步之后,他的宿命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