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岛之魂》背后的故事:蒙古两次东征日本

来源:战术大米

1274年10月初,正吃着火锅唱着歌的宗助国得到了“异国船来袭”的消息,随即骂骂咧咧的就带着80名武士出阵了,以为又是什么蒙古使团或邻国海盗,但当他到达海滩,看到战船嶙峋、千帆蔽日的“世界第一大舰队”后,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对马岛之魂》开篇的80武士血战蒙古大军

尽管实力悬殊,宗助国也并未退却,而是抱着必死的觉悟选择迎战,双方在对马岛的滩头打响了“蒙古远征日本”的第一仗,结果可想而知,蒙古大军轻松取胜,80名武士全数战死,而这也正是《对马岛之魂》的开篇,只不过在游戏里,有一位武士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自然就是玩家要扮演的主角。


主角是80名武士中唯一的生还者

《对马岛之魂》的背景取自“蒙古两次东征日本”,但游戏剧情和真实历史可谓大相径庭,完全是魔改版,好在这不妨碍我们以此为由头,来聊聊背后真实的历史故事。

PS:这段历史记载较为混乱,夹杂着蒙古、高丽、日本等多方记述,彼此还存在许多冲突,本文仅仅作为一个入门故事,从流畅性的角度出发,很多地方就只选用笔者觉得可信度较高的说法了。

第一次蒙古东征日本

忽必烈继承汗位时,蒙古还处于鼎盛时期,正四处扩张,其中最重要的目标便是吞灭南宋,不过显然对日本也颇有兴趣,曾数次遣使赴日,主要目的是建立外交关系,但也带着点威胁其臣服的意味。


忽必烈

彼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为镰仓幕府的老大——北条时宗,面对蒙古的外交要求,他的态度也很坚决——完全不鸟,任忽必烈软磨硬泡,都不给予任何回信,态度上虽算不上强硬,但也绝对不友好。这一方面因为当时南宋和日本往来密切,关系友好,算是半个盟友,另一方面陌生的蒙古帝国本来名声就非常糟糕,日本对其也没有好感。


《文明6》中的北条时宗

或许是因为日本的外交回应过于无礼,或许是因为日本对南宋一直有所支援,又或许只是单纯的想满足蒙古帝国不断扩张的野心,同南宋激战正酣的忽必烈,还是决定对日本远征。

为此,忽必烈要求早已臣服的高丽(今朝鲜半岛)加急打造出900多艘战船,又从本已吃紧的征宋部队中抽调了一万多精锐,配合屯田部队和高丽部队,组成了一支32000多人的东征军,不过去除掉后勤人员,实际战力约为25000人,其中20000人为蒙汉诸军,由蒙古主帅忽敦(或说忻都,有争议)、汉人将领刘复亨等统领,另外还有高丽武将金方庆所率5000人,他前后两次参与东征,表现突出。


《对马岛之魂》中虚构了忽必烈的侄子作为东征主帅

可以看出第一次东征的部队规模实际上不大,有人认为是因为蒙古对日本实力缺乏认知,有些轻敌,更多人则认为,这本身就是一次试探性进攻,目的远不是征服日本,对战果恐怕都没有清晰的预期。但不论如何,900多艘战船组成的舰队浩浩荡荡从高丽出发了,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舰队”,远超同时期欧洲几十艘的规模。


第一次东征路线图

于是,我们就迎来了本文开篇的对马岛登陆战,只不过从蒙古视角来看,这场战斗完全不值一提,在歼灭滩头的武士团后,一天之内就平推了对马岛上剩余的约1000守军;在日本视角看,这80名武士无疑是值得尊敬的悲情勇士,给予了颇为夸张的记载,说宗助国率众射杀敌人无数,他的儿子甚至还击杀了一名蒙古军官之类的。

蒙古占领对马岛后,就施展了自己的传统艺能——屠杀。岛上的村庄尽数被掳掠焚毁,无论男女老幼,要么被屠戮,要么被抓起来奴役,至今对马岛上还遗留着许多隐蔽的山洞遗址,就是当年日本百姓为躲避战祸而准备的。


对马岛、壹岐岛上至今还留有很多当年避难用的洞穴

蒙古大军在对马岛一边劫掠,一边休整,足足滞留了10天,这主要是因为部队中至少八成是第一次坐船远洋,疲惫困顿,的确需要充分恢复;可从后世的眼光看,也有贻误战机的嫌疑,从对马岛不设防的状态就能看出,日本对蒙古来袭几乎没有准备,毕竟那么大个南宋在那里顶着,日本完全没料到,忽必烈竟真会舍近求远,分兵日本,因此一开始九州地区其实兵力空虚,太宰府(地方首府)一度很危险,紧急发起全国动员,最终利用宝贵的10天时间,集结起了超过10万的部队。


当时的南宋,真可谓压力山大

但是日本部队虽多,也从没有出海救援过对马岛,以及几天之后丢失的壹岐岛,面对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日本选择最稳妥的应对策略——坚守本土,充分利用战略纵深和后勤优势,代价当然就是对马岛和壹岐岛几乎等于弃子,在蒙古两次东征中,都沦为了其前线基地,饱受蹂躏,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何《对马岛之魂》会聚焦于对马岛,因为它确实是两次战争中承受苦难最多的地区。


游戏中主角将深陷蒙古军团的重围之下

蒙古大军从对马岛出发,轻松攻取壹岐岛后又休整5天,终于杀向了日本本土——博多湾,这里将是两次东征中大兵团对决的主舞台。

1274年10月20日的清晨,蒙古开始在博多湾多地展开登陆,因为主力战船吃水深,不能直接靠岸,所以东征军必须靠往返的“轻疾舟”一批一批上岸,不过日本方面也准备不足,没能及时完成阻击,待到蒙古前几批精锐站稳滩头后,日军才匆匆汇聚集结,双方展开对峙。


蒙古军团登陆

相比于纵横欧亚的蒙古大军团,日本部队的陆战战法相当落后,还流行“一骑讨”这样的仪式战法,据记载战斗伊始,日军元帅派自己的儿子单骑出阵,向蒙古军阵放了一支响箭,算是很有礼节的示意“战斗开始”,这一举动却令蒙古部队不明所以,爆发出了爽朗的笑声,随即以箭雨回应,军团也开始大举前推。

从流传的多方记录看,当天的战斗,蒙古一方整体上占据相当优势,主要是日本部队还是以各个领主为核心,小兵团作战,缺乏统一的调度,而蒙古则早已是大兵团统一调度,战术上具有维度优势,尽管总兵力处于劣势,但在局部蒙古却完全不落下风,甚至经常出现围攻之势;同时蒙古弓有效射程达200米,比日本弓长一倍有余,也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战船上的铁炮、霹雳炮,其实数量不多,难说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在那个火器还不普及的时代,据记载对日军造成了不小的震慑效果。


竹崎季长绘制的《蒙古袭来绘词》,最右侧骑马的武士便是他自己。

双方一直激战到傍晚,尽管蒙古部队作战英勇,但随着源源不断的日本增援部队赶来,还是让蒙古军团在战略上渐渐走向了下风,另一个意外情况是汉人将领刘复亨作为主要统帅,竟意外中箭,也严重影响了指挥与士气。

当晚双方各自罢兵回营,因为担心遭遇夜袭,蒙古军干脆放弃了许多滩头阵地,将主力部队又退回到船上休整,并于当晚的战略会议上,做出了直接撤退的决定,趁夜又开始了班师回朝的旅程,只不过在回程时遭遇了一场大风暴,不少战船或倾覆、或触礁、或相撞,又白白损失众多,最终蒙古军团只有一半人回到了高丽,不过这已经比第二次东征时好上许多了。

轰轰烈烈的蒙古第一次东征,其实仅仅进行了一天的激战便草草落下帷幕,第二天日军发现蒙古人已经全都溜了,不禁欢欣鼓舞,全国都陷入了胜利的喜悦当中。


表现抵抗蒙古入侵的日本动漫《元寇合战记》

不过可能出乎很多中国读者的意料,这场战争不但日本人认为自己赢了,其实蒙古和高丽也认为自己赢了,元史和高丽史均将之定性为“重创倭兵”“惟掳掠四境而归”的胜利,算是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战果,而战斗中负伤的刘复亨,其日后的墓志铭上也有“统军四万、战船九百征日本,与倭兵十万遇,战败之。”的荣耀一笔。最后忽必烈自然也以迎接凯旋之师的姿态,好好奖赏了参与本次东征的大小将领。

第二次蒙古东征日本

或许正是双方都觉得自己赢了的吊诡结果,才让忽必烈在第一次东征的次年,就心急火燎的又派了一组使团前往日本,要求对方臣服,而刚刚也打了胜仗的北条时宗这次予以了强硬回应,直接将蒙古使团全部斩首,算是撕破脸皮,要和蒙古干一架了。

北条时宗一面积极做防守准备,在博多湾沿岸修建了20公里的“石筑地”,也即平均高度约2米的石墙,使得越海登陆的难度大增,另一方面的准备更刺激,就是要发动“异国征伐”,想反手打一波,目标为高丽,随即又是全国大动员,但是动员几年,这西征部队一直没能建起来,不久之后,随着一个大变局的发生,日本才彻底放弃了反攻计划,这个大变局就是“南宋灭亡”。


日军以石筑地为核心展开战斗

在日本和蒙古第一次交手的三年后,南宋首都临安投降,政权已名存实亡,又两年后,二月的崖山一战,南宋最后的残余武装也被消灭,蒙古在东亚的势力得到史诗级增强,同年六月,忽必烈要求新征服的江南四省造船600艘,开始为东征日本做准备。


崖山一战后,南宋彻底结束了。

1281年5月,第二次蒙古东征开始了,这次部队总规模一下暴涨到了约15万,船队总规模也创纪录的达到了近4000艘,只不过其中的水分很大,这支大军必须分成两部分看。

一部分为从高丽港出发的“东征军”,共4万多人,实际战斗人员约25000人,大体上跟第一次东征的配置差不多,蒙汉军为主,配合高丽盟军,主帅为蒙古人忻都和高丽人金方庆等,战斗力很强。

另一部分10余万的“江南军”就显得水太多了,以南宋降兵新编的“新附军”“通事军”为主,将领也是南宋的草包降将范文虎。这些部队均是南宋积贫积弱的境况下,将大量流民、难民、盗匪编入军队的产物,美其名曰“流氓军队化”,结果却是“军队流氓化”,这些部队不但军纪差,战力弱,一旦管理不善,还经常变为土匪,祸害一方,忽必烈对于如何处理这些降兵一直很头疼,如今趁着东征索性一股脑全部丢去日本当炮灰,打的好算是惊喜,打不好就是减负;而江南军的士兵也不是傻子,知道这是忽必烈让自己去送死,所以也极为厌战,士气低落。

5月初,东征军的4万主力率先抵达日本,又一次轻松拿下对马岛和壹岐岛,大肆屠杀,建立好补给线后,或许是不屑,或许是急于争功,没有等江南军汇合,于6月初就直接扑向了博多湾,目标是一举拿下太宰府,争取占领九州地区。

不过这一次日本做足了准备,数万大军稳守在博多湾的石墙之后,蒙古战船逡巡往来,也找不到几个合适的登陆点,同时日军也派出战船,不断偷袭、骚扰蒙古军团本就飘渺的后方。


以石筑地为屏障,日军成功阻止了蒙古军队登陆。

最后蒙古军团选择在志贺岛登陆,该岛看似是一个孤岛,实际上有一条“海中道”连接着博多湾,也就是一条低潮时可以穿行的道路,双方就以海中道为中心展开了争夺战,足足打了一周时间,你来我往,互有胜负,都有重创敌军的记载,不过总体来说日军更具优势,阵线稳固,一步未退,蒙古军团见迟迟打不开局面,只能退回壹岐岛坚守,这期间日军也趁势组织战船不断骚扰。


《对马岛之魂》中击杀标志性的蒙古重装骑兵

在壹岐岛的军事会议上,主帅忻都直言“船腐、粮尽,其将奈何?”主张直接撤退,二次征日的金方庆则坚决反对,表示带了3个月的粮草,如今还剩1个月的,怎么能退?主张等待后援的江南军到了,再寻决战的机会。

而江南军在范文虎的带领下,也“不负众望”的掉了链子,因为组织和计划的问题频发,在预定会师日的三天后才从浙江出发,一路走的磕磕绊绊,甚至一度迷路跑到了高丽去,导致先发的东征军在壹岐岛坚守了十多天后,才终于等到江南军的先锋部队。


红色箭头为第二次东征的路线图

尽管过程略蠢,但大批后援总算到了,东征军士气大振,很快重整旗鼓,于七月末主动出击,移师至鹰岛附近,为进攻太宰府做最后的准备。

8月1日夜,改变历史的那场超级台风突然降临,席卷了整个东征舰队,一夜之间,大量战船为飓风、巨浪所撕碎,无数将士殒命于漆黑的海水中,等到第二天清晨,东征舰队已化为碎片和尸海,日方有着相当恐怖的记载,表示泡在水中的肿胀浮尸顺着海流堆积在暗礁、港湾,形成了一座座惨白的小岛。


大风巨浪对蒙古军队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

面对七零八落的惨状,日军也不含糊,四面出击,展开绞杀,忻都、金方庆等只能各自收拾残部,抓紧撤退,这期间还出了个大丑闻。

台风过后,范文虎及大量部队漂流聚集在一个小岛上,大家正指望将军想办法带队突围,没想到范文虎趁人不备,带着亲信挑了条好船,自行逃命去了,将众多士兵遗留在孤岛上,任日军宰割。


风暴中艰难求生的蒙古军队

岛上究竟遗留了多少残兵,并没有详细记载,能确定是,随着日军登岛,这些士兵大部分被残杀,小部分被抓走为奴,只有3个人偷偷整修出一条破船,逃回了大陆,因为元朝及高丽均有“岛上遗留十余万兵”的说法,所以后世也就常用“十万还三”来形容这场惨败,不过一个孤岛想要聚集十万残兵,还是有点过于夸张了,日本对于这场战斗的记录更为靠谱,称岛上只聚集了数千敌军,进行过零星抵抗,大部分则望风而降了。

总之,蒙古第二次东征随着一场台风突至便戛然而止了,因为胜利来得过于神奇,这场台风在日本获得了“神风”的美誉,寄托着“胜利”“护国”等美好寓意,在二产末期日军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队”便是取的这个彩头。


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队

反观蒙古这次是实打实的打了大败仗,陆陆续续回归故土的士兵只有大约三到四成,消息传到忽必烈耳中,史书记载为“震怒”,一度想要“尽罢大小将校”,后在群臣劝慰下,改为降职罚钱,草草了事。

此后多年,忽必烈对征服日本的事情一直没有放下,“征日本行省”这一机构立了又废,废了又立,期间还不断督促高丽造船,折腾许多年,搞得对岸的日本也整天提心吊胆,直到忽必烈死后,远征日本的事情才算真正罢休。

结语:

《对马岛之魂》作为一款动作游戏,大幅夸张了对马岛在战争中的地位,蒙古人忙了那么久居然连对马岛都没真正拿下……和史实出入确实太大,不过能让玩家以武士的身份深陷强大蒙古军团的包围,来一次自由的冒险,并顺便关注下这段略小众的历史,倒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