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吹捧为中国的朋友建立了海关和邮政,他另一个身份是英国间谍

来源:轻尘说历史

罗伯特·赫德,英国人。1854年19岁时来到中国,1861年起在上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职务,1863年被正式任命海关总税务司,一直到1908年休假离职赫德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他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近代的邮政系统。

他被后世国人吹捧,打造了中国史上最高效廉洁的“衙门”—— 大清帝国海关总税务司,他是当时中国的“财神爷”大清经济命脉半数被其掌控,他长袖善舞、左右逢源,深刻影响晚清政局和列强关系,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初却是英国人派出的最为优秀的间谍!

我们来详细了解下赫德在中国都做了些什么,再公证的评价一下这个人到底是中国的朋友还是披着“良善”外衣的敌人。

1858年3月,赫德奉命在英国驻广州领事馆内任二等副翻译。在这里,赫德熟悉了清朝官场中的种种礼节和惯例,并以谦恭有礼、举止大方得体和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与巡抚柏贵、两广总督劳崇光等人建立起良好关系。

凭借这种关系,赫德首次显示了他搜集机密情报的能力。他在给英国驻华公使提交的备忘录中,准确汇报了咸丰皇帝对各国公使进驻北京的不满、中国政府对待列强的态度,以及可能会采取的应对措施,最为重要的是提供了阻挡英法联军进军北京的详细军事情报,包括领兵将领是僧格林沁、大体兵力、以及武器装备等情报。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败退驻通州。咸丰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三眼花翎,削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职。继而再战,又败于张家湾 、八里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被毁。

八里桥一战,晚晴最后一只精锐骑兵(七千人左右)全军覆没,朝廷再没有任何抵抗力量阻止联军攻占北京。

《清史稿》:九年六月,英、法、俄、美四国兵百馀艘复来犯,知大沽防御严固,别於北塘登岸,我军失利。敌以马步万人分扑新河、军粮城,进陷唐儿沽,僧格林沁力扼大沽两岸。文宗手谕曰:“天下根本在京师,当迅守津郡,万不可寄身命於炮台。若不念大局,只了一身之计,有负朕心。”盖知其忠愤,虑以身殉也。寻於右岸迎战失利,炮台被陷,提督乐善死之。僧格林沁退守通州,夺三眼花翎,褫领侍卫内大臣及都统。迭命大臣议和,不就。敌兵日进,迎击,获英人巴夏礼送京师。战於通州八里桥,败绩。瑞麟又败於安定门外,联军遂入京。文宗先幸热河,圆明园被毁,诏褫僧格林沁爵、职,仍留钦差大臣。

赫德出众的管理能力、冷静的头脑,以及出色的情报收集能力让英国在中国的当权者刮目相看。

英国驻军将领斯特劳本奇对公使卜鲁士说:“我建议你留心这个年轻人,有朝一日他要担当重任。”卜鲁士回答说:“外交部早就提醒我注意他了。”与以前进入中国的西方人不同,年轻的不愿把自己局限在洋人的小圈子里,他全面接触、融入中国,深谙中国人情世故,被誉为“中国通”。

1863年11月15日,总理衙门宣布解除李泰国的职务,同时任命28岁的赫德为总税务司。在这件事上,固然有李泰国跋扈和私心太重的原因,也可看出赫德在清政府的人脉之广大,以及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手腕之圆滑。

“财神爷”当然不能只管挣钱不管花钱,赫德对清廷内政外交的干预一直就没停过。建设航运设施、统一全国邮政、支持幼童出国留学、倡导中国派遣驻外使节、组织参加万国博览会……客观地说,赫德对中国的近代化确实做了不少贡献。

然而,这些事情办得越多,赫德对中国内政的影响就越深。当野心勃勃的赫德手越伸越长、打起海军的主意时,终于引起了一些中国高层官员的高度警惕。

1873年,日本侵扰台湾,清廷重提对外购置战舰事宜。很自然的,赫德又成为这件事情的经手人,到1879年,他为清廷购置舰艇12艘。这引起了一些英国人的疑虑,担心这些炮舰成为对付列强甚至英国人的武器。赫德对此早已成竹在胸,他推荐购买的都是那些吨位与作战能力无法对英国远东舰队构成威胁的舰只。

而经赫德强烈推荐购买的那些炮艇,吨位小,炮身重,开炮的后坐力能让舰艇倾覆;铁皮太薄,缺乏自我防护能力;航速迟缓,缺乏机动性,很容易成为大舰的靶子。后来,李鸿章不得不对外宣布:这些船全用破钢片镶成,每年经两次大修才不至沉没,和一堆废品没什么差别。

这件事情暴露了为中国办了不少好事的赫德在中英利益发生冲突时的立场。中国首任驻英大使郭嵩焘曾经问过赫德:“你到底是帮中国还是帮英国?”赫德答:“我谁都不偏袒,就像骑马一样,只有坐中间才能坐得稳。”郭嵩焘继续追问:“如果有事不能保持中立呢?”赫德答:“我固是英国人也。”

也就是从这时起,李鸿章越来越把赫德看成是一个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者。 李鸿章担心赫德的权势过大,转而一心扶持赫德的手下、天津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北洋舰队后期购买的8艘主力舰,有5艘经德璀琳推荐购自德国。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到1884年,战争陷入僵持阶段。在这期间,一直负责和法方交涉的是李鸿章和德璀琳。1885年1月,赫德指示金登干拜访法国总理茹费理,说动茹费理同意通过赫德这条渠道沟通中法最高当权者。

赫德深知清廷好“面子”,除了割地赔款其他都好说,因此劝说法国放弃赔款,而夺取更长远的特权和通商利益。在实际的谈判过程中,赫德和金登干互通电报398份,互通书信46封,终于谈妥了停战条件。

1885年6月9日,无奈的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由赫德协调好的《 中法新约 》,履行了橡皮图章的职能。晚晴难得在战场上与列强国家军事占优的情况下,耻辱地输在了谈判桌上,赫德可谓“功不可没”法国不仅独占了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的西南大门,从中国夺得商业特权和利益,首次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

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趣事, 英国外交部任命赫德为大英帝国驻华公使,赫德又惊又喜,喜的是他多年来在中国为英国利益所做的工作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承认。惊的是,身份变了,将会使与法国的谈判遇到麻烦。因此,他要求英国政府推迟发表任命。《中法新约》签订的第二天,英国公告任命赫德为驻华公使。

8月22日,赫德到公使馆就任。赫德推荐其弟赫政继任总税务司,李鸿章则推荐德璀琳继任总税务司。无论在资历还是才干上,赫政都不是德璀琳的对手,赫德不能允许总税务司这一职位落入其他列强之手,决定辞去驻华公使的职务。毕竟,英国有很多人选可以当驻华公使,而资历能当总税务司的,只有赫德一个。赫德在给英国的一份电报中这样评价他的辞职:“我认为这样对英国最为有利……外交部可以指望我的合作进一步增进英国的利益。”

1900年的义和团和随之而来的八国联军 ,让中国经历了一场浩劫,在这场浩劫之中,九死一生的赫德再一次成为中西方沟通的桥梁。

赫德在英国杂志上连发6篇文章,综合分析三条出路:第一条是瓜分中国;第二条是扶持新政府;第三条是继续支持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他认为只有第三条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出路。

为了保全清政府,又最大限度满足列强的利益,赫德对中国各类税收情况进行了测算,得出中国每年可承担2000万两赔款的结论。

1901年9月7日,奕劻和李鸿章同11国代表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就是采用赫德的建议。当然,赫德没有忘记借机给海关扩权,把部分常关(国内贸易)的税收和盐税纳入了海关的征收范围。

《辛丑条约》的签订淋漓尽致展示了赫德的复杂性,海关是他一生事业所系,没了大清朝也就没了他这个总税务司,赫德和清廷的命运已经牢牢拴在一起。

1908年,病中的赫德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你嬉戏已足,你吃饱喝足,该是你离去的时候了”,这一年他已经73岁,在中国生活了54年,决定回国休养。在其启程回国后, 总税务司署的职员们看见赫德办公桌上钉着一张便条,上写:“1908年4月13日上午7时,罗伯特·赫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