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龄其人其事——兼谈绍兴师爷的兴衰
作者:王如尧
说到绍兴师爷这个称谓,一般是指官府衙门里的幕僚而言。古代将帅带兵出征,驻无定所,随处扎营,常以幕为府,称为幕府。凡在幕府中办事的参谋、秘书等辅佐官吏,即称幕僚。以后幕僚延伸到地方的文职衙门,众多绍兴人以其精明、干练、细致、周到,圆滑、世故而在各大衙门任职,清朝末年,绍兴师爷人数多达数千人,遂有“无绍不成衙”之说。
我曾祖王春龄,曾先后在省内不少县衙任职多年,应该是绍兴师爷的一员。
王春龄,字惠庭,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卒于民国二年(1913年),上虞百官人。他既不是名人、闻人,也非出身望族,平平的一生,一个不起眼的“小吏”而已。他一生30余年在外(省内各县)为吏,一未留下自传,二不曾向家人述说过为官情况,但从其家藏的遗留文稿中可知,他从清光绪二年(1876年)到宣统二年(1910年)任职,时间跨度长达30余年;任职地区,有据可查的有鄞县、乐清、秀水、海盐、诸暨、德清等县衙;至于任何种官职?据《残存账本》中关于“诸邑暨阳稿案经管事件”及“海盐漕务账”记载,说明他曾任诸暨县“稿案”及海盐县“漕务”。另据光绪十二年(1886年)鄞县县衙全年收支账簿及《呈送应缴各项油清单》红折,内载“谨将内兵房各项船只换照单应缴费循旧逐一开后……”;《收呈簿》右下角注有“吏房承”三字,簿内写有宣统二年(1910年)“不准杨大富保释范老扬案”的批文;一本无名红十行纸簿中记有“陈清法一词〓红呈;陈友虎一词〓喊……”等类似状子收缴的文字,从中推断,王春龄可能任过鄞县的“刑名”师爷。
王春龄在旧衙门做事,一向十分仔细,也非常节俭。事无巨细都有记录,做到有凭有据。如庚子年仲秋(1900年)的《日记》详细地记录了每天衙门进出的文稿。从记录的内容看,这本日记是在德清县衙门任职时留下的。当时师爷的办公用纸都十分粗糙,本子也是他们自己装订的。数张“公文套封”也当作文件夹而保存下来。许多文稿的纸张,有的是纸头、纸尾,大小不一。如“请牙帖新章减半账”是记在一张仅宽10余公分、长20余公分的毛边纸上。而且这些纸片,竟是利用发票上裁下来的边纸书写的。
王春龄在旧衙门做事,也非常谨慎,决不马虎。他起草的文稿,必有一稿、二稿……如《复办理鄂蜀赈捐县正堂汪大令函》就有两份。一稿、二稿都有改正字迹,一俟定稿,即送知县审阅,再画押,然后抄录存查。为了常常提醒自己,还特地用象牙制作了一枚“闲章”,请人刻了“谨慎”两字。这样的闲章不只一枚,还有“慎思”、“专心”、“实事求是”等数枚。凡复信稿、布告稿等稿件末尾,多用“专心”章,而案件的批,多用“慎思”章。这些“闲章”至今只有“谨慎”一枚还留着。他的谨慎、周到还表现在对日常事务的处理方面。如《诸暨向章文官迎霜降》一事:既有事前规划、启动时间、交代谁去办?为什么?也有办事人姓名、办事人任务以及事毕的处理等,全都一一记录在案。
师爷,不仅多才,更要博学,须有多方面的知识。
王春龄书读古今,事通中外,至今家藏书籍有:《纲鉴易知录》、《五大洲政治统考》、《英语读本》等。他书法俊秀,文字通达,能写奏、禀、启、示、告、信等文体,还精习会计。做师爷,有时也得“雅”一下。从留存诗稿的《自叙》中说:“……幕中诸君子,皆风雅士,得子公余之暇,联文字交,因出旧作就质乃谬……诸君忻然乐任其役,为之参酌,校订,择其稍可……”这就是说,师爷还得帮助知县修改、抄缮诗作,然后去刻印。这本诗稿全为“歌功颂德”的旧体律诗,但抄写的“台阁体”却十分清秀。诗稿留藏家中,王春龄定然参与“修订”、“缮写”。
绍兴师爷按官职性质,大体可分奏折师爷、书启师爷、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四大类。奏折师爷负责起草上奏皇帝的疏折。奏折事关尹令升黜,必须熟知经史、舆地、政制、兵法、民情,精通文笔,表述严谨,风格别具,要求较高;书启师爷专管书函应酬,逢年过节,喜庆丧伤,贺唁文字,官面堂皇,千篇一律;刑名师爷专门办理刑事案件和民事纠纷,掌管刑律,兼行司法事务。判案事关官吏前程和百姓切身利益,其重要地位可想而知;钱谷师爷经管财政、赋税事务,直接掌握地方财政命脉,其作用亦不可小视。
绍兴师爷在旧时衙门,虽属幕僚,但因其所处的特殊地位,府尹、县令每每受其约束、牵制,因此其作用和影响实在不可低估。众多师爷中也不乏有识之士,他们有忧国忧民的传统思想,想做点有益百姓的事。王春龄家藏的一份“禀”,实际上是鞭策乐清县差役横行乡里的公文稿,他站在老百姓一边说话,立场非常鲜明。又如光绪二十二年一份书办状告民妇打死他家家猫案,师爷批云:“尔系衙门书吏,应知理法,乃以养猫细枝,辄与妇女计较,已属不合。又敢来案妄渎,更属荒谬。着记过一次,以示薄惩。原章掷还。”读到这个批,真让人拍手称快。
师爷的启用或废黜,一般须经同僚推荐,有的跟随府尹、县令一起赴任或离任,他们仰人鼻息,看别人眼色行事,谨小慎微,不少人过着比较清苦的生活。遗存的不少《移交清单》说明,凡进出衙门,借用钱财,都必须立出清单移交。
当然,绍兴师爷作为官衙里的一个特殊人群,遍布于全国各省、道、府、州、县,形成了上下左右、纵横捭阖的关系网,他们之间,大都是亲朋、师生、旧交、故知,往往意气相投,性情相通,公私交往,通过亲戚故旧情谊办事,一般比较顺畅,而其中也确有一些人利用这种关系,把持政务、弄权纳贿,沆瀣一气、狼狈为奸,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为非作歹、坑害百姓,搞坏了许多人和事,导致社会上对绍兴师爷毁多誉少,无形中给绍兴师爷加上了圆滑刁钻、八面玲珑等种种恶名。显然,这是一种世俗偏见,从总体看有失公允。当然历史将给绍兴师爷正名。
绍兴师爷肇始于明代,盛行于清代,衰落于辛亥革命之后,前后延续长达二三百年。早在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绍兴师爷徐文长,他在进入总督胡宗宪幕府后,为抗御倭寇,屡出奇计,从而受到胡的赏识和器重。清雍正、乾隆年间,绍兴师爷逐渐形成为一个地域性的官僚组织,处于鼎盛时期。特别到了晚清,山阴、会稽一带也包括浙江其他各县,当师爷的人数就更多了。清宣统年间,开始推行司法独立,北京设大理院,省设高等厅,府县设地方厅,各省纷纷开办法政学堂及速成班、养成所,并附设经济、财政、会计、统计等课系,民国时期又专设财经学校,原来的刑名、钱谷等师爷被这些校班的毕业生所取代,绍兴师爷渐趋衰落消亡,最终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