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教师的待遇
近日闲翻《儒林外史》,发现其中对“教师待遇问题”有多处涉及,《儒林外史》虽是小说,但相信既以“史”号书名,大抵不脱那个时代之真实,故不妨介绍几个数据。
“未进学”前的周进,在薛家集教书,每年馆金十二两银子,但第一个月的“贽见”,合拢了不够一个月饭食费(《儒林外史》第11-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下不注出处者,均引自该书)。
又一位虞博士,因为“进了学”(即考取秀才),再做教师“档次”高一点,每年三十两银子(第244页)。
但是如果富贵人家子弟“进了学”,则给教师的奖金还算不菲(与“工资”相比),韦四太爷教的一个学生中了秀才,家长一次谢了他二十四两银子(第228页)。
以上是“中小教师”的情况,再来看看与“文化教育事业”有关的其他方面情况。
同样是这个虞博士,搞“第二职业”,带着罗盘替一个郑某人看葬坟风水,一次即得酬金十二两银子(第244页)。郑某看来是个“大款”。如今手相、占卜、八卦之类皆是需振兴之传统文化,虞博士生于今日,或许转行?
但是虞博士仍然于教书之余钻研“学问”,苦读至五十岁中进士,只因太老实,履历表上如实填写岁数(别人六十岁却不写“实在年纪”),天子嫌老,翰林未做成,补为南京国子监博士(可算大学教师)。虽是如此,风光大胜从前:
——为人写一篇碑文可得礼银百两,转以八十两托杜少卿代作,尚是人情(第247页);
——赏管家一个使女,身价银十两一分不要(同页);
——一个表侄来求赞助,想租房子,一次给了二十两银子(第248页)……
看来古代大学教师待遇不低。
《儒林外史》,里面还有一个读书人匡超人,编“高考复习资料”,花一个礼拜,得银十数两;替人假造公府文书,一次得酬金二十两;后来胆子更大,进考场代人考试(即做“枪手”),一次得“笔资”二百两(第125-134页),后来事虽败露,他却先得风声,混到京师依旧逍遥。
从《儒林外史》的这些有关材料看,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包括教师)提高待遇的途径似乎只有两条,一曰“爬”,死心塌地走科举这路,如虞博士(后来的周进做了“教育部”大员,比他更风光),一曰“混”,如匡超人之流。明白了这个道理,了解了几千年来丑陋之事实,可悟拨乱反正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