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开一家小磨坊的“创业指南”
清代章回小说《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四回,拉了一张创业投资的清单。当年“自主创业”门槛真低,只用不到四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一千二三百元),就能开个小磨坊。如经营得当,两个月即可回本。
另外由清代小说《儒林外史》可知,清前期一只古董铜香炉能卖二三十两银子(相当于9000多元)。不过炉主杨执中不这么看,他认为此炉能值三百两(约合10万元以上),当然只是一厢情愿。话说回来,若真有这样一只炉子传到今天,说不定能拍出百万高价。——本文节自中华书局出版侯会著《金粟儒林篇》(中华书局,2017),原标题为“包浆古炉值几何”。
开个小磨坊,需要多少本钱?《醒世姻缘传》第54回,叙述厨子尤聪积攒了几两银子,带着妻子赁了两间房子,开了个小小磨坊:
八钱银(合280元)买了一盘旱磨
一两二钱银(合420元)买了一头草驴
九钱银(合315元)买了一石白麦
一钱银(合35元)张了两面绢罗
一百二十文钱(合53元)买了个荸箩
三十五文钱(合15元)买了个簸箕
二十五文钱(合11元)做了个罗床
十八文钱(合8元)买了个驴套
一百六十文钱(70元)买了两上箢子(竹制盛物器)
四十文钱(18元)买了副铁勾提仗
三十六文钱(16元)钉了一连盘秤
银、钱合算,共用了三两五钱四分本钱。一日磨麦二斗,尤聪挑了上街,除赚吃了黑面,每斗还赚银三分(合10元余),还赚麸子。
这一张清单,可以当作清初开一家小磨坊的“创业指南”。其中涉及粮食、牲口、各种工具乃至衡器的价格,包括一张筛面罗、一个簸箕、一副驴套、一杆秤这样的小物件,也都详列单价。这样的账篇儿,高文典册不屑记录,只有小说家不嫌琐碎、如数家珍地采录下来,为研究历史经济的学者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尤聪开的家庭磨坊,共投本钱三两五钱四分,合1240元。每日磨麦二斗,共赚银六分(合21元),另落黑面及麸子,至少也值一分(3元多)。若平稳经营,不到两月即可回本。一年365日不休息,全年可获利二十五六两银子(合8900元),是老塾师周进一年束脩(十二两银子)的两倍多!可见在太平年月,靠勤劳虽不能致富,做到温饱却也不难。
再看看“物”价——挑一两件“稀罕物”说说。如今社会上兴起收藏热,明清时期的文物古董,又价值几何?《醒世姻缘传》第79回提到一把古董匕首,“花梨木鞘,白铜事件,打磨的果真精致”,古董店要银三钱。有人买下后用了一阵,被人偷去,卖了二百文。——三钱银子相当于100多元,二百文则不足90元,因是销赃,也就讲不得价钱了。
《儒林外史》中也提到一件古董,那是“隐士”杨执中的一只“炉”——应是宣德炉之类吧。杨执中有空就拿一块布来擦拭。还要指点给人:“你看这上面包浆,好颜色!”(这是否是“包浆”一词的最早文献出处?)
有人出价二十四两银子(合8400元)要买,杨执中不肯,说:“要我这个炉,须是三百两现银子(合10万元以上),少一厘也成不的!就是当(典当)在那里,过半年也要一百两(合三四万)。像你这几两银子,还不够我烧炉买炭的钱哩!”除夕之夜,少柴没米,杨执中与老妻“点了一枝蜡烛,把这炉摩弄了一夜,就过了年”。(《儒林外史》,第11回)
杨执中开出的价格,高得离谱。我们翻阅清代雍正年间查抄苏州织造李煦的档案,内中有“紫檀木座子珐琅大鼎一个,折银三十两;……紫檀木座子古铜鼎一个,折银二十两;紫檀木座子古铜大花瓶一个,折银十两;花梨木架子古铜铎一个,折银十两;……”(参看王利器《李士祯李煦夫子年谱》))这些铜器,哪一件都比杨执中的炉贵重得多,折银也才不过二三十两。虽说罚没财产估价偏低,但杨执中提出三百两的高价,也绝对是一厢情愿——人家开出的二十四两,应该接近实价。
-本文摘自中华书局聚珍文化出版《金粟儒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