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挑战大明,底气来自哪里?
文:地图帝
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派遣14万日军渡海侵入朝鲜半岛,在短短一个月内便攻陷王京,紧接着朝鲜八道尽皆沦丧,国王李昖逃往义州并遣使向明朝求援。大明朝廷经过短暂的讨论之后得出向朝鲜出兵的结论,在东征提督李如松的率领下,四万明军跨过鸭绿江向日军发起攻击。单从国家体量上看,明朝与日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而丰臣秀吉的野心根本不止于朝鲜,他甚至打算在攻下朝鲜之后进军大明,继而坐镇宁波府并向印度进攻。那么丰臣氏何来这么大的胃口?日本敢于制定这种作战计划的底气来自哪里呢?
从丰臣秀吉的成长历程来看,这个人做任何事情都绝非毫无根据的心血来潮。在丰臣氏坐稳日本天下之前,日本正处在战国时期最为纷乱复杂的时代,织田信长、上杉谦信、武田信玄等均是割据一方的雄主,任何一个人的实力和才智都不在丰臣秀吉之下。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出身底层的木下藤吉郎完成了日本的统一,随后这个人为了掩盖自己不入流的背景而改名丰臣秀吉。从这段粗略的描写来看,我们尽管不能详细了解秀吉有多么精明强干,但起码可以推断出其后来挑战大明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并且认为自己有一定的把握。
事实上,如果我们回到明朝万历年间,并认真比对当时中日两国的军事数据的话,或许就会明白丰臣秀吉做出这项决策的底气来自哪里。首先,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基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数量,而日本进入丰臣时代之后的人口总数为1500万左右。这个数字不要说在四百多年前,即便放在今天也是不可小觑的一支力量,要知道比日本大得多的明朝总人口才不过七八千万,而威震中亚的奥斯曼帝国即便到了1914年也不过2380万。日本1500万的人口基数足够其征募一支人数可观的军队,自然也就能够放手赌上一把。
其次就是军队质量,客观地说在这一点上当时的日本有足够的资本傲视大明。明朝自驱逐大元以来承平日久,由此而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部队退化和国防废弛,截止神宗年间除了边疆少数仍旧处于作战状态的军队尚可一战之外,其余明军均不堪大用。明倭战争打响之后,能够跟随李如松入朝的基本都是辽东地区久经战阵的边防部队,其总数不过三四万人。反观日本在历经战国乱世的磨砺之后竟然遗留下三十万左右的常备兵力,参与远征朝鲜的仅仅是日本西部一半的武士,但已经达到十五万,这样的优势显然是大明不具备的。
再者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武器水平,同样是得益于战国时代的纷争,日本各方势力纷纷从欧洲引进当时最先进的火绳枪,以至于火器部队在日军中一度占到极大的比重。与之相对应的明军则极度缺乏火枪,尽管李如松部也装备了一定数量的火铳,但仍然弥补不了单兵火器的缺失。大明应朝鲜之邀参与作战之初,并未了解到日军的作战特点,首批入朝的将士在刚一进入平壤便遭到日军火枪部队的埋伏,最后几近全军覆没。
不过从长远来看,日本凭借一隅之力终究无法与大明长久抗衡,天长日久之下深陷朝鲜泥潭的日本人再也无法忍受太阁殿下(丰臣秀吉)的穷兵黩武,于是在1598年丰臣亡故之后,余下的家老们便快速从朝鲜撤兵。万历朝鲜战争从根本上影响了东北亚的格局,日本因之元气大伤,自此龟缩在东瀛列岛休养生息;明朝则被这场战争掏空了家底,尤其辽东的兵力严重锐减,如此一来倒是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捡了便宜,自此女真开始接连挑战大明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