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格管制到合法弛禁,为何明朝私盐合法化后反而引发治理难题?

盐对于现代人来说,必不可少但也触手可及。但是在明朝,老百姓买盐却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因为盐的贩卖有固定的渠道,而且全部由朝廷管制,盐的价格也因此被越抬越高。很多贫穷的百姓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借此缺口来贩卖私盐赚取利润、补贴家用,这是明朝平民百姓为摆脱贫穷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这种风气的盛行,明朝的统治者逐渐意识到私盐的贩卖对于改善百姓生活、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便开始慢慢放开对私盐的管制,私盐的贩卖渐渐合理化。但与此同时,伴随着百姓生活的改善,很多治理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

一、从严格管制到合法弛禁,明朝私盐制度为何大转变?

(一)盐场治理不严,有充足的余盐

盐场是明代食盐专卖制度下,必须要明确管理盐业生产的基层管理机构,由明朝中央统一管理。为了更好的经营盐业,实现食盐的供需平衡,明朝还设置了开中法即商人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拿盐,并负责运送到指定的销售点销售,明朝就是利用这些规则来实现整个社会的盐业产销。

天中法之下看似“天衣无缝”的运营,实则存在很大的漏洞。由于古代交通运输不够便利,盐业的销售商和生产者之间的联系在时间上几乎是脱节的。食盐一直在生产,但销售出去却需要很长时间。

除此之外,还有盐场的生产者没有权力进行直接销售,因此导致盐场的食盐积压,有大量充足的余盐。停留在盐场的余盐没有实现本质上的价值,朝廷也并不希望余盐量越积越多。只有将余盐销售出去,朝廷才能有利润,因此逐渐实行私盐弛禁,放宽私盐的销售渠道。

(二)盐场附近百姓生活贫困,迫于生存

明朝初期严格的禁盐直接断了盐场附近的百姓生活来源,他们以海为生,靠海吃饭,而朝廷却直接垄断了盐业,违法者还要受到残酷的法律惩罚。那时候近场的百姓,要么乖乖守法,活活等着饿死,要么犯法遭受牢狱之灾。

两者一对比,犯法可能苟且生存,而守法只有死路一条。因此他们不得不去违法贩卖私盐,近场私盐现象也越发泛滥。长此以往,负责管理盐业的官员们便开始重视这个问题,盐业的垄断固然能为朝廷增加收益,但百姓生活的安定才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因此明朝逐渐肯定贩卖私盐的合法性,实现私盐弛禁。

二、由浅入深,私盐弛禁与社会救助相辅相成

由于各地方盐政官员纷纷向朝廷反映当地私盐泛滥情况,在正统三年,明朝政府决定开始放宽对近场私盐的管制。起初仅仅把近场百姓贩卖私盐的违法行为交给当地的盐政管理部门处理,允许地方官员自行处置违法百姓,不用再向朝廷通报。

但此种行为不仅没有使得近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反而还将当地官员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对于私盐贩卖的行为如若一切从轻处理,总有一天管理制度会崩溃,甚至祸及自身,引发一系列难题。

但如果按照以前朝廷的处置方式,严格管理,对于贩卖私盐的行为一切从严处罚,这样不仅能确保盐业的正常运行,还不会危及官员自身。所以官员们更多的选择后者以实现自保,但是近场百姓的生活依旧一如既往的贫困,没有达到朝廷的预期效果。

于是在弘治十三年,明朝朝廷又重新整治了对盐业的管理制度。开始允许近场的贫民贩卖少量的盐来补贴家用,来实现对近场社会的救助。还将新的相关规定写入《问刑条例》中,与之前的管理调整相比较来说更具有法律性。

“如有贫难无力、肩挑背负易米度日者,不许一概捉拿,致扰小民”的规定不仅解决了私盐打击力度过大的问题,还改善了当地贫民的生活,使得社会相对稳定。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加上盐业获取的利益巨大,必定有很多人觊觎这种谋取利益的方式,想从中获得更多经济利益来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天性,由此又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三、明朝私盐合法化引发的一系列治理难题

(一)私盐泛滥成灾,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明朝私盐的弛禁本是为了改善近场百姓的生活水平,实现朝廷对民间的救助。逐渐合法化的管理规定短期是达到了朝廷社会救助的目的,但是由于管理的松动,近场的百姓与盐场生产者互相勾结,里通外合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导致私盐贩卖泛滥成灾。

不仅如此,对于贫民贩卖私盐不予关押惩罚的规定太过于随意,没有具体的管理原则,完全凭借官员的判断来决定是否予以惩罚。许多不怀好意的盐徒就借此来买通近场较为贫困的百姓,进行收购私盐,再高价卖给其他地方,从中来获得利润。

这就导致政府官员无法判断前来盐场的百姓是否是真正需要救助,因此原来前景较被人看好的私盐弛禁政策,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近场社会的秩序同样混乱如初。

(二)私盐管理制度崩溃,明朝朝廷“有心无力”

由于各地盐业政府管理官员对于缉拿盐贩的态度敷衍,认为自己每个月完成相应的缉拿盐贩的人数就完成了工作。这就掺杂了很多不公平的因素,原本真正需要救助的贫民可能被误解为与盐贩相互勾结的“刁民”,从而含冤受罚。

同样的,那些不怀好意的“贫民”反而是缉拿的“漏网之鱼”,使得他们有机可乘,从中获取暴利。不仅如此,更有贪婪腐败的盐场军官利用弛禁政策来故意克扣贫民利益,使得一些迫于压力的贫民不得不另寻出路——聚众走私,共同违法以赚取更多利润。

盐场管理官员对此也束手无策,盐场的管理制度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向崩溃,明朝朝廷虽想极力挽救局势,继续实现社会的救助,但混乱的社会秩序已经使得他们“有心无力”

(三)社会救助问题与预期背道而驰

明朝最初实行私盐弛禁政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实现近场贫民的社会救助。但随着近场私盐的合法化的实行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明朝朝廷也越来越意识到社会救助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从确认近场贫民人口到贩卖盐的量,再到贩卖的固定区域,社会救助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然而这些如果都要做到面面俱到的话,也就意味着朝廷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那么盐业管理的成本就会突然提高,朝廷能够得到的利益也就将大大降低。

为了稳定国家的经济来源,明朝朝廷并没有选择有效但成本较高的方法,而是选择了偏向形式主义的方法,即发现有违反的行为就加以处置,没有发现就随意敷衍,也不去深究,没有实现根本上的治理。长期以来,问题呼之欲出。原本就摇摇欲坠的社会救助随着明朝朝廷的财政危机逐渐加重而最终崩溃,与之前的预期逐渐背道而驰。

四、江河日下,弊端横流,明朝私盐弛禁政策影响广阔

(一)官商互通勾结,官场腐败风气盛行

明朝食盐管制漏洞百出间接让商人有机可乘。他们为了从中谋取更多暴利,买通盐官。久而久之,明朝官场行贿走私的局面形成了一股潮流。盐官甚至协助商人作假,帮助商人将食盐走私到各个地方。更有官员自买私盐,贩卖到各种地方,从中获取暴利。这也就间接为晚明时期官场的腐败做了铺垫。

(二)朝廷财政收入减少,经济发展逐渐缓慢

私盐走私量的大幅增加,导致朝廷正当渠道的食盐销售阻塞,进而朝廷从中赚取的利益不断减少。而盐业在明朝时期每年向朝廷提供的税收占国家税收的比重不可小觑,因此盐业的不景气直接导致明朝的税收大大减少,朝廷用来发展其他行业的国库资金不足,进而到明朝后期,经济发展速度不断降低。

(三)私盐走私贩卖泛滥,社会环境极其不稳定

虽然明朝时期走私贩卖私盐的惩罚残酷严厉,但却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因此还是有很多图谋不轨的走私贩选择铤而走险。为了走私更多的食盐不择手段,甚至利用近场的百姓,威胁他们从盐场背负大量的食盐。

因此,百姓面临的不仅仅有生存需求的压力,还有来自走私贩的要挟。这样不但没有实现对进场百姓的社会救助,反而为走私贩提供了走私渠道。长此以往,大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近场百姓的生活依旧没有得到改善,朝堂依旧处于不稳定的局面。

因此明朝时期的盐是个很大的问题,从严格管制到合法弛禁,明朝私盐合法化后反而引发了一系列治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