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于境外——魏延阳谿之战成为经典伏击战役

魏延是蜀汉中最具有争议的人之一。《三国演义》以魏延脑后有反骨为魏延被杀提供合理化理由。魏延支持者则以诸葛亮跪谢魏延墓反驳。

魏延和黄忠是刘备入蜀时以火箭速度升迁的传奇性人物。魏延跟随刘备入蜀时,不过是刘备的一名亲兵,刘备夺取巴蜀后,因功成为牙门将军;刘备夺取汉中后更出人意料的顶替张飞镇守汉中,承担和关羽一样的重任。

黄忠在刘备入蜀时是假裨将军(曹操册封的),以担保韩玄的人质身份;刘备夺取巴蜀后,成为讨虏将军;定军山之战斩杀夏侯渊,成为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时成为后将军。

和黄忠有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战功不同,魏延在入蜀、夺汉中等战争期间并无大战功绩记录。 为什么刘备不用张飞(江州俘虏严颜、巴西击败张郃)、赵云(汉中空营门击退曹军)、黄忠(定军山斩杀夏侯渊)等有大战功的人,而用魏延这个没有大战功的人?

《三国志 魏延传》只记录魏延在入蜀时“数有战功”,但没有记录魏延在夺取汉中时有战功或参与记录。

刘备和魏延关于汉中防御的问答,更多是安抚部下的不满,让魏延镇守汉中更具有合理性和信服力。

因此作为魏延唯一大战记录的阳谿之战就成为了魏延的成名战,显得非常重要,是了解和评判魏延能力的重要依据。魏延因阳谿之战被封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一同作战的吴懿被封左将军(马超职位)。

蜀汉时期军职情况概览

刘备死后,诸葛亮以丞相开府,设置的官职有:

军师祭酒、前、后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行参军、东曹掾、西曹掾、仓曹掾、令史,记室、门下督等。这些官职都是蜀汉朝廷任免,并非诸葛亮自行任免。

管理军政的将军有:典军(中典军、后典军)——监军(中监军、前监军、右监军)——护军(中护军、前护军、后护军、左护军、右护军、护军、行护军)——领军(中领军、领军、前领军),以中领军职位最高。

征伐将军有:大将军——膘骑将军(左骠骑将军、右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左车骑将军、右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诸号大将军(镇军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镇西大将军、镇北大将军、镇南大将军、征西大将军、右大将军)——辅汉将军——四方、四镇将军(镇东将军、镇北将军、镇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镇军将军——安南将军——平北将军——振威将军——讨寇将军——荡寇将军——奋威将军——翊军将军。

军职品级从低到高为:伍长——什长——都伯(百夫长)——百人将— —牙门将(即刘备专门为赵云、魏延设立的牙门将军,其实就是千夫长)——骑都督——部曲都督——别部司马——都尉(吕布、张辽等担任的骑都尉)——校尉——中郎将——裨将军——偏将军——诸号将军(镇军将军、安南将军、平北将军、振威将军、讨寇将军、讨逆将军、荡寇将军、奋威将军、翊军将军等)——四方将军(四征、四镇将军)——左右前后将军——卫将军——膘骑、车骑将军——大将军。

简单来说, 大将军、膘骑将军,地位仅次于丞相,地位等同公爵;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地位如同上卿;四征将军掌管征伐,四镇将军掌管镇守,四安将军负责治安,四平将军负责平定内乱。

刘备为让魏延镇守汉中,把魏延从一个千夫长地位的牙门将军,提拔到诸号将军,并特别设立镇远将军给魏延,连升9级,可谓是火箭速度。刘备称帝后又提拔魏延为四方将军的镇北将军。

关羽之所以怼黄忠不怼魏延,就是因为黄忠的后将军和他平起平坐,魏延的镇远将军和他差几级。

阳谿之战背景

阳谿之战是在230年曹真4路攻打汉中之战背景下发生的。

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228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夺取曹魏武都郡、阴平郡。当时曹魏大司马曹真,因为诸葛亮连续几年北伐曹魏而被激怒,发动了4路进攻汉中战争。

曹真的计划是:

“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

曹真四路进攻汉中计划如下图:

230年曹真四路进攻汉中

蓝色线是曹真从长安走子午谷道进攻汉中路线,;紫色线是司马懿从魏兴郡(西城郡)沿汉水而上,和在汉水北岸的曹真军配合作战,会师南郑;绿色线是张郃从斜谷道进攻汉中路线;黄色线是调集雍凉骑兵,从武威郡经过羌中,走歧山进攻汉中。

《三国志 后主传》记录和《曹真传》有差异:走斜谷道的是曹真,走子午谷的是张郃:

“八年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

《华阳国志 后主传》记录和《三国志 后主传》一致:

“秋,魏大将军司马宣王由西城,征西车骑将军张郃由子午,大司马曹真由斜谷,三道将攻汉中。”

黄色线的雍凉骑兵就是郭准、费曜军。当时郭准是雍州刺史,费曜从220年平定张进酒泉之乱起就基本呆在凉州。

面对曹魏四路进攻,诸葛亮的对策是:

1、 率军在成固、赤坂二地以逸待劳,和曹魏军决战;

2、 下令李严率领2万军支援汉中;

3、 派遣魏延、吴懿率军主动到羌中、南安郡交界的阳谿迎战远来的郭准、费曜雍凉骑兵。

但是后来因为连下30多天大雨,栈道断绝,曹明帝下令曹真等班师。于是曹真、张郃、司马懿并没有和汉中的诸葛亮交战。只有魏延和郭准在阳谿交战。

阳谿之战过程

由于《三国志》没有为吴懿、费曜二人立传,我们只能从其他人的记录去推测阳谿之战的过程。

《三国志 后主传》:

“是岁,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于阳谿。”

《华阳国志 后主传》记录的是“大破”:

“丞相司马魏延、将军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

《三国志 魏延传》: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

《三国志 杨戏传》:

“建兴八年,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

《三国志 郭准传》没有记录阳谿之战,但可以为阳谿之战提供两个背景材料:

1、 郭准在西羌中很有威望,因此从羌中行军。郭准从曹丕即王位就担任征羌护军,协助张郃、杨秋平定西羌叛乱;曹丕称帝后被册封为雍州刺史。231年诸葛亮第四北伐时,陇右无粮,郭准能够让西羌家家捐献粮食作为军饷,保障了陇右守军粮饷,避免陇右因为粮食不足而投降蜀汉。

2、 阳谿之战耗尽了陇右储粮。诸葛亮是在231年春发动北伐,曹明帝是230年9月下诏,因此阳谿之战应当是在230年9月发生的。 阳谿之战中曹魏军应当是费曜出兵、郭准出粮的合作模式。

费曜出兵、郭准出粮的证据:

1、 费曜有兵。220年、221年费曜先后平定张进酒泉之乱、凉州卢水胡治元多叛乱;228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曹真就派遣费曜率军援救陈仓。

2、 郭准有粮但无兵。228年春、229年春诸葛亮两次北伐,让陇右兵力不足,但陇右粮食产量丰盛。231年郭准能从羌胡手中要到足够的军饷,说明陇右地区不缺粮。

因此推定阳谿之战:

1、 阳谿之战是魏延军伏击郭准军的伏击战。郭准、费曜以凉州骑兵合攻汉中,魏延军主动进入羌中,在阳谿伏击急行军配合进攻汉中的郭准军。羌中是羌胡游牧部落地区,是属于第三方地带,既不是曹魏地区,也不是蜀汉地区,是出人意外的伏击地区。

2、 阳谿之战中魏延占据地理优势。羌中一带多是山谷地形,是擅长山地作战的蜀汉军优势所在,对付凉州骑兵非常有利。对于曹魏骑兵而言,山谷地形作战等于作茧自缚,完全是劣势。这也是为什么日后姜维喜欢从羌中北伐的原因,有地利优势。

羌中地理形势见图 阳谿就在其中

羌中地理形势见图 阳谿就在其中

3、 郭准军攻打汉中所起的作用是牵制,而非攻击主力。曹真在攻打汉中计划里,更注重斜谷、子午谷、西城郡三路兵马的作战,派遣郭准率领凉州兵马攻打汉中,不过是逼迫诸葛亮必须分军对付郭准,让三路军攻打的蜀汉兵数量更少。因此郭准军必须快速行军以达到分弱蜀汉的战略目的。

4、 阳谿之战记录之所以语焉不详,是因为诸葛亮死后魏延、杨仪夺权之争导致的政治偏见——杨仪造谣魏延意图率军投降曹魏。虽然陈寿在《三国志》认为魏延并无反叛之意,不久杨仪也因罪自杀 ,但蜀汉直到灭亡也没有公开为魏延平反,澄清谣言。蜀汉杨戏在《季汉辅臣赞》就认定魏延有意投降曹操而有始无终:

“忘节言乱,疾终惜始”

在蜀汉朝廷有魏延降魏的政治偏见下,自然不会大幅记录魏延的战功。这就是魏延战功记录不多,连唯一的大战功也语焉不详的原因。

总结

1、 阳谿之战是魏延唯一有记录的大战,对于了解魏延军事能力有重要作用。

2、 阳谿之战战果应当很大。否则魏延不会从丞相司马、镇北将军,升迁为征西大将军,吴懿从关中都督升迁为左将军。都是越级提拔。

3、 阳谿之战本应是曹真汉中之战的一部分,但因为大雨撤军而成为单独战役。

4、 阳谿之战实践了魏延对刘备吞偏师的承诺: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后人只记得王平沿袭魏延实兵诸围保汉中、姜维撤销魏延实兵诸围丢汉中的防御策略。

但魏延的承诺不仅仅是据守,更有吞偏将之师的承诺。 阳谿之战就是保汉中下的吞偏师实践。虽然不清楚主动出击羌中的提议,是诸葛亮主动提出,还是魏延建议的。

5、 阳谿之战是魏延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单独率兵作战。刘备时期,夺取巴蜀汉中时,魏延还是牙门将军,没有独立率军作战资格。在诸葛亮北伐之前,魏延的任务是防守汉中,没有率军机会。诸葛亮五次北伐时,魏延没有单独率军作战的机会,都是作为诸葛亮前锋进行作战。

6、 阳谿之战是决战境外的山地伏击战,是魏延以擅长山地作战的蜀汉兵击败山地作战不利的郭准曹魏骑兵的战役。 出人意外的长距离境外伏击,是阳谿之战最大的特色。

7、 阳谿之战成果斐然,但诸葛亮没有利用此战局势趁机夺取陇右,错失机遇。从231年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陇右缺粮的情况看,若诸葛亮在230年冬进行第四次北伐,在陇右地区缺粮、曹魏刚撤大军班师、难以立即组织大军救援的情况下,夺取陇右地区机率更大。

8、 阳谿之战双方兵力分析。诸葛亮在汉中的兵力最多7万。曹真四路大军进攻,估计至少15万。因此估算魏延军兵力在2万(诸葛亮调李严率领2万兵入汉中,是蜀汉最后的可调之兵。调入2万兵,应该是填补派遣魏延率军2万出击导致的兵力不足),郭准军在3万左右(郭准军是从武威郡出发,因此主要是凉州和陇右兵力,估计也就是3万左右,曹真、张郃、司马懿三路才是大军主力)。

2万魏延军只少不多,3万郭淮军只多不少。

9、 阳谿之战的作战目的是保卫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夺取的武都郡和阴平郡,护卫汉中西部。下图红色即是武都郡和阴平郡大致范围,红线圈内即是战争发生地羌中:

阳谿之战的作战目的

10、魏延死后蜀汉朝廷中存在魏延降魏的政治偏见,是导致阳谿之战记录语焉不详的根本原因。虽然蒋琬、费玮等人知道魏延没有降魏意思,但蜀汉朝廷没有公开为魏延平反,给时人留下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