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纳粹辩护的犹太人?恶是平庸还是激进?

大家好我是乙醇,今天给大家带来的高分电影是2012年上映的汉娜阿伦特。

故事开始于1960年,以色列通过情报机构的行动在阿根廷抓获素有“死刑执行官”之称的二战德国高官阿道夫.艾希曼,并计划于1961年在圣城耶路撒冷进行审判。简单地说,艾希曼曾经在二战期间依据当时德国的法律以及高层命令将犹太人押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在当时乃至现在的几乎所有人眼里,他都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帮凶。由此可见,艾希曼应当为悲剧负全责。

而在故事的主人公汉娜阿伦特眼里这并非那么简单。汉娜阿伦特 女 德国犹太人,曾经就读于马堡大学,投师于海德格尔门下,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是历史上第一个用西方语言文化来描述第三帝国的人。在1933年法西斯主义上台后流亡巴黎,在逃脱纳粹魔爪后到了美国。影片中提到过她对于海德格尔宣布效忠纳粹后的过激反应,再根据她曾经虎口脱险的经历来看,她的的确确是一个反法西斯的斗士。但是为何,她要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以下,我将将电影分为两个部分,以此来刻画电影中的汉娜阿伦特?

一 正义审判

剧情的主线从阿伦特得知艾希曼被捕开始,她主动申请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去为纽约客写一篇关于审判的报道,理由是她还从未见过活生生的这样的人,她想去面对面感受一下给自己带来最黑暗时代的人。而纽约客编辑部允诺了她的申请,原因则是她是一个有声望的德国犹太移民,这会使得他们的出版物更加具有影响力。在启程之前的欢送会里,汉娜的丈夫海因里希和他的朋友汉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海因里希认为对于艾希曼的审判应该出于对程序正义的追求,从抓捕到审判,都不应该让一个人背负一整段历史。而汉斯的想法则是对于一个犯有谋杀罪的人而言,以色列当局具有“神圣审判”的权力。这看似寻常的讨论,实际上却给汉娜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随着时间发展,汉娜来到了耶路撒冷并且会见了她的老朋友库尔特。她在朋友那里得知了在艾希曼的审判过程中,他一直被关在用以保护他的玻璃笼子里,接受整个种族的控诉。在第一次审判结束后,汉娜与库尔特开始了讨论,在接下来库尔特所说的:年轻人拒绝这样的黑暗时代,他们痛恨长辈们的妥协以及背叛里。我们又可以得知,对于艾希曼的审判,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层面上,很明显,艾希曼将要负担起比自己所作所为更加严重的罪,这意味着更严重的罚。罪与罚不对等,这并非法律所提倡的正义。以上为该电影到目前为止升华的第一点:艾希曼审判的本质,这一审判的目的并非是伸张程序正义,而是借由正义的程序来执行神圣权力,而这种权力,来源于幸存者的仇恨 痛苦 报复。这毫无疑问会改变审判的本质,但这不是问题,问题出于,这被正常化了。

二 极端之恶

在第二次审判后,汉娜感到了疑惑,艾希曼并非如同她所预测的一般让人毛骨悚然,相反,他像一个幽灵一样坐在自己的玻璃罩子里,而且还流着鼻涕,是一个肤浅的人。艾希曼并不是梅菲斯特。第三次审判,更多的证人来到了法庭里对艾希曼进行指证,以此来展现艾希曼的暴行,然而大多数的指证并非针对艾希曼,这只是一个将历史加于艾希曼身上的步骤。第四次审判的证人引述中出现了犹太委员会的一名领导,犹太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德国,用于运送当地的犹太人以离开他们自己的家乡,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背叛行为,做出这样行为的人也被他的同胞骂做狗,在这里先画个圈,我们等会儿会提到。第五次审判,则让艾希曼平庸的形象愈发充实,他在法庭上说道他并非抛弃了自己的良知,他的行为更像从一个自己跳到了另一个自己身上。这种特征表现在他对于每一项法律的服从,对于纳粹德国,从教育到军事行动,所有的恶行被条例化,所以他觉得这样的行为变得自然,甚至不需要勇气去思考接受或拒绝。而在汉娜与库尔特的争吵中,她表明在她看来有意思的事情是这么一个普通人,按照一个邪恶系统的要求,勤劳 公正 认真 仔细地完成他的工作任务,最后却宣称他没有迫害过犹太人。是什么东西造就他恐怖所作所为与中规中矩人格之间的不同?

带着法庭的档案,汉娜回到了家中,着手于写关于艾希曼的报道,在思索过程中,她将邪恶起源于自私自利这一老式观点放在了20世纪发生的事情里,却发现不道德的动机例如利己主义已经无法去解释最为极端的邪恶。结合20世纪所发生的种种事情来看,邪恶更多起源于抹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种动机。该段论述在电影中结合了汉娜自身的著作 极权主义的起源,较为复杂,在这里我简单地论述一下我自己的观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阅读有关资料。汉娜所提出的消灭不同类似于心理学中提到的群体思维,即少数人服从多数人,不服从的少数人被视作异类,为了防止被排斥,久而久之,少数人会选择沉默或者变为多数人。而极权主义中,人被异化上升为政治有机体,自然人消失,于是人们做事情不再有动机,不再有心理活动,甚至人们的行为没有意义,他们做的只是终极目标的一部分,所以一切动机都将缺少人性的色彩,如果要达成最极端的恶,那么上述条件就一定会成立。这就是电影中汉娜的邪恶起源于抹杀差异这一理论的基础,这也是平庸无奇的恶的含义。也就是说,当一种邪恶的行为被大部分人默许,无论是法律或是群体规范,只要被默许,那么无论是多平庸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行恶,因为这不需要思考与动机,一大群人同化一小群人,人与人之间没有差别,没有善恶对比,久而久之,恶被默许,这一概念也就消失了,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最极端的恶。这就是平庸之恶。

在得知艾希曼要被处以绞刑后,汉娜也开始动笔撰写交给纽约客的稿子。在稿件完成后的聚会上,海因里希又开始了和汉斯的争论,对纳粹抱有恨意的汉斯依旧坚持艾希曼是魔王这一说法,而海因里希则提出艾希曼是极权主义法治下的产物,法律所提出的条例是必须做的,这使得当时的人没有办法做一个好人。随后汉斯放弃了争吵,向汉娜提出了不要将已经完成的文章刊登的要求,他认为此时此刻,对于这场审判,人们不需要看到一篇理性的哲学论文,而是需要看到一篇讲述纳粹恶行的文章。从这里开始,剧情论述的恶与前段的平庸有所不同,前段的平庸之恶重点在于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想法,使执行恶变得自然。而后段的恶重点则在于如何消灭先进的离群者,在后文中我们将其称为激进的恶。

出于对理性的追求,汉娜忽略了汉斯的要求,仅仅在稍微改动之后,就将稿件交给了纽约客编辑部,而这一稿件,具有两个充满争议的地方,前者在于对艾希曼的罪恶归于他的无意识,而后者,则出自对上文重点标记的犹太委员会这一组织的领导进行批评。汉娜大胆地提出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作为犹太人领导的委员会竟然参与了对自己同胞的大屠杀,毫无疑问是整个黑暗故事中最阴暗的一章。这样的言论在发表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好家伙,明明我们才是被害者,你居然说我们的行为迫害了自己?对于汉娜的言论,每日新闻直接称其为对艾希曼的辩护,所有的人都在指责和谩骂,仅仅是因为她说出了审判中已经得以证实的事实。到此为止,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汉斯会要求汉娜改写她的文章。人们只需要看到一篇有关纳粹罪行报道,人们只想看他们想看到的,人们只相信他们相信的。当相信同一事物的人们多起来了,客观真相就自然而然被篡改,并且被以错误冠名。人们都在渴望汉娜表达出自己的痛苦,把艾希曼推向风口浪尖时,她却没有借题发挥去叹息自己的痛苦,取而代之的是说出客观的事实。然而她伤害了大部分人的事实挑起了全城的争论,人们辱骂她,甚至为她提供了不少富有想象力的死法。她的理性甚至不能得到昔日好友的理解,在从以色列当局得到自己的书将被贴上禁条同时,她还得知库尔特即将离世。追求理性的她不能够带有太多的主观情感,这导致她不会有足够的情绪去热爱任何一个群体,但是这不妨碍她热爱她的朋友。但是当她赶到库尔特面前时,库尔特却无法给出他的谅解,这让汉娜饱受打击。

可能部分的人也已经注意到了,这样的行为和上文所提到的平庸之恶非常像,他们都依赖于群体思维,而这种行为所追求的是群体的稳定。这样的恶行表现得也会更加激进。因为这一次有人提出了对于群体意味着错误的想法,于是人们理所应当地攻击错误,有了动机,有了情感,紧接着行为就变得更加个性化,更加激进。上文提到的平庸之恶能够使得任何一种行为正常化,而此处的激进之恶则用来消灭所有不同的声音。所以激进之恶也是平庸之恶的一部分

但是汉娜坚持了自己的战斗,即使受到了背叛,以及不理解,她还拥有内心的力量,无论是已经去世的父亲,还是教会她思考的海德格尔和陪伴他的丈夫海因里希,都使她依旧坚强。于是为了改变世人对她的偏见,汉娜走到了争论面前,她再次提到了上文说到的审判本身,即审判应当回到一个人身上,而不是以审判一个人的理由去审判系统 历史或是一段主义。而在随后的论述中,她再次提到了平庸之恶,在这个世界上,最极端,最严重的恶其实是无名之辈犯的,那些没有动机,没有思考,没有邪恶念头的人所做的恶,这些人拒绝让自己成为有个性的人类,这样的行为被称为平庸之恶。紧接着,面对于昔日好友的指责,她再次重申自己并非归罪于犹太人,而是归罪于犹太委员会领导的反道德行为,这使指责者哑口无言。而在面对学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将艾希曼的反犹太行为上升到反人类行为时,汉娜如此说道,纳粹想要否认犹太人也是人的这一特性,所以这一行为已经无异于反人类,她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把艾希曼的滔天罪行和他平平无奇的性格联系起来,尝试去理解不意味着去宽恕,在她看来,缺乏思考能力的艾希曼缺乏了对于道德的判断能力,同样,思考能力的缺乏也使得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容忍自己做出残酷的行为,而有的行为更加是前所未有的恶行。恰恰相反的是,汉娜将她的与众不同都归功给了思考,这一种行为能够判断对与错,美与丑,能够给予人们力量,使得天要下雨时能够尽可能地阻止灾难,这也使得她能够逆流而上,追求属于自己的真相。影片的最后是一个开放结局,汉娜得到了支持,同样,失去的东西也再也拿不回来了。库尔特,汉斯这样的朋友离她而去,然而思考是汉娜真正的力量,伴随着最后对于恶的新看法,她永远不会后悔写下那一篇文章。她将永远走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永远探寻恶为何物。

以上则是剧情的全部内容,以下则是一些私货与总结了。

首先关于这部电影好不好看,我百分之百会对你说,抛开内涵,其实不好看。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记录片和电影的界限,使得叙事变得混乱。而且在缺少人物介绍的情况下加入了过多的人物,我看第一遍的时候压根不知道谁是谁。库尔特有胡子海德格尔也有胡子,玛丽卷毛,女编辑也卷毛,而秃头,多了去了,这是谁啊?那又是谁啊?除此之外,影片值得看的地方其实在于思考以及对相关理论简化过后的对白,真的让人头大。总之,假如不是特别有兴趣,不是特别推荐,但是假如你对于这一场审判,或对于恶为何物有莫大的兴趣,这部电影比那些黑白的录像好多了,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

其次是关于剧情要点的快速补充。

1汉娜毫无疑问讨厌纳粹,只不过她崇尚理性思考,和别的带有情绪的人不同,所以一切才显得格格不入。

2汉娜针对的是犹太委员会领导的行为,而并非指责犹太人这一个族群

3我如何理解恶。恶往往体现在对于一个人,一件事强行解释以此来造成属性的给予或者剥夺。

比如平庸之恶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思考能力的剥夺,但由于平庸之恶大多数会发生在一个恶性群体之中,而恶性群体往往又需要语言规范使得一种恶行合理,以此来剥夺大部分人思考的属性,失去思考能力后,人们失去对于事物评判的能力,于是就会失去更多的属性,所以这就能够体现对于一件事属性的改变,或是给予正确,或是剥夺错误,

而对于激进之恶而言,就是多部分人对于少部分人属性的改变,就好比电影中,汉娜作为犹太人的想法与其他犹太人不同,于是她的行为被解释,她被给予一个反犹的属性。根据这一原则,我们还能够快速地分辨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例如以色列对于艾希曼罪行的强行解释就是一种结果正义,而不是程序正义。

4审判本身是平庸之恶吗,很明显,假如按照该部电影对于平庸之恶的定义,肯定会有人认为对于艾希曼的审判也属于平庸之恶的范畴,因为人们不用去思考,就能够轻而易举地给予艾希曼极刑,拒绝不同,拒绝理性思考,这不就是平庸之恶吗?但是其实,这虽然平庸,但这不是作恶,汉娜提出的平庸之恶结合了她的极权主义理论,所以理所应当,我们还需要分析这一团体的终极目的,而这次的审判的结果虽然不公正,但是结果正义,所以审判过程虽然平庸,但是绝不在恶的范畴以内

最后的最后,让我们来总结这部电影讲了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哲学家对于一场审判的理性思考,而恰恰可贵的,就是这种思考脱离了群体的主观意识,不是以一个受害者站在艾希曼对面,而是以一种批判的角度站在了艾希曼行为的对面,冷酷,准确。而正是这样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平庸之恶这样的结论,也正是这样激进,深入的思考,带来了更好的思想。

将思维重新归纳在平庸之恶本身,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行为更多依赖于群体,无论是艾希曼效忠纳粹时缺乏思考的作恶,还是社会对于汉娜理性思考的攻击,这样的恶行都可以归纳于一个又一个失去思考能力的乌合之众,这样的乌合之众可能会容忍平庸,又或者对于自己的思维保持激进的信仰,但是无论如何,拒绝进步,或者再进步过程中拒绝不同的声音,都是一种极端的做法,所以,极端,就是恶,而在群体之中,我们更加容易走向极端。比如在前些日子的女权运动中,在女权群体中部分缺乏独立思考的田园女权成员会缺乏敬畏之心丧心病狂地攻击消防烈士,这是极端的表现,又比如说,攻击田园女权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又会拒绝进步,忽略当今依旧存在的男尊女卑现象,忽略如今女性会面临更多被犯罪风险而说出一些愚昧无知的言论,这是平庸的表现。而令人震惊的是,这样的言论在不同的群体中,却依旧存在缺乏理性思考的信徒。这是可悲的。从来如此,就对么?所谓世人,不就是你么?

平庸之恶,依附于群体,而从古至今,没有人可以脱离群体生活,这意味着平庸之恶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身边,对此,只有不断的思考,让自己保持理性,我们才能拒绝走上歧路,拒绝平庸,拒绝激进,拒绝极端,拒绝恶

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场合承认自己的渺小,在智慧面前,在美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但不是在人群面前。在人群中你应该拥有理性,你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契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