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海禁的松弛程度变化,见证明朝的东部外患情况!

文:泽放史

导读

自古以来,关于大海的诗文总是层出不穷。唐有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宋有曾巩的“海浪如云去却回”。大海的波澜壮阔总是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激起人们心中的远大抱负,无不让人们心驰神往。但是在明朝,一条关于海禁的律法颁布,使得那让人向往的大海与百姓之间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要知道在当时的世界大背景下,西欧各国都在极力开展海外贸易,刺激本土经济的发展。可明朝为何却要与他们背道而驰,施行海禁政策呢?

带着这个问题,本文将从明朝海禁政策确立之前的社会背景着手,介绍明朝海禁的横空出世和曲折发展历程,从而见证大明王朝的东部外患情况,接着分析明朝海禁政策带来的影响,最后加以总结。

本文构架

一、明朝海禁制度建立之前的社会背景

公元1368年,以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王朝——大明王朝。正如大多数朝代一样,在政权建立之初,各种问题如期而至,这让根基尚未稳定的明朝应接不暇。若具体来看,则可以归结于以下几点:

①北有北元虎视眈眈,东有倭寇横行,给明朝的统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在有元一朝之前,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一直都算和谐,直到忽必烈时期,这种和谐的局面才被打破。

忽必烈在元朝建立后曾屡次向日本抛出代表着和平的橄榄枝,可惜都被日本拒绝了。这让忽必烈感到极其愤怒,故两次发兵一展心中不满,可是这两次进攻都未取得成功,反而助长了日本的野心。

根据《五杂俎·卷四》中的相关记载:“元之盛时,外夷外贡者,至千余国,可谓穷极天地,罔不宾服,惟有日本,倔强不臣。阿拉罕以师十万从征,得还者仅三人。”

倭寇图卷

也就是说,在元朝鼎盛时期,四海宾服,万邦来朝,可唯独日本拒绝称臣。阿拉罕率众十万讨伐,最终只有三个人逃回。

忽必烈的征讨失败,也意味着日本打破了元朝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日本倭寇开始蠢蠢欲动,不断进犯这个泱泱大国。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史料对于倭寇进犯的记载也开始逐渐多了起来。

元朝鼎盛时期况且如此,到了元末明初,倭寇的棘手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再者,这段时期日本内部诸侯混战,一大批落败的诸侯开始组织商人和武士游居海上,不断侵扰中国沿海地区,这使得倭寇祸患更为加剧。

而反观此时此刻的大明,其政权刚刚建立不久,不仅仅在财政上耗财百端,捉襟见肘,在军事上更是如履薄冰。其既要防范逃亡大漠的元兵卷土重来,还要时刻盯着来自海上的倭寇。

朱元璋画像

不过这在向来行事谨慎的朱元璋看来,相比于倭寇的侵扰,北元对明朝的威胁才是最大的。故曾表示:“海外蛮夷之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如不为患为中国,决不伐之……”

此时的朱元璋认为东边的小国与大明隔海相望,不足以严重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所以把日本、高丽等东边小国视为“不征伐之国”,欲与他们构建良好的外交关系,借此机会休养生息。

朱元璋登基不久后便向日本、高丽等东边小国发出诏书,告知中原易主,大明盛威,欲与贵国同治天下,共享太平。

根据史料记载,诏书中明确写道:“中国奠安,四方所得非有意与臣服之也……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

这个时候朱元璋并没有让这些国家称臣,反而带有一丝笼络的意思。

倭寇

可惜日本并不买账,反而在洪武二年,不断侵扰山东沿海地区。然而,更让朱元璋气愤的是,他派出以杨载为代表的七个使臣前往日本,要求日本停止对中国沿海的侵扰,结果这七个使臣在日本被杀了五个。

在这之后,倭寇更是肆虐横行,以至于朱元璋发出“不服王化,冥顽如初”的深深感概。

若是没有北元的虎视眈眈,或许朱元璋会采取直接讨伐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情,不过此时的明朝当务之急是防止北元的进犯,所以对于倭寇的滋扰只能施行一些另外的举措来防范。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海禁政策的建立和推行已经刻不容缓。

倭寇船只

②国内反明势力与海外势力相互勾结,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大明的统治。

“时(明朝建国不久后)方国珍余党多入海剽掠……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

虽然明朝已经建立,而且与朱元璋长期对抗的张士诚自缢而亡,方国珍也早已归顺。但是方国珍和张士诚的余党势力仍然没有彻底灭绝,他们仍然占据一隅,甚至有死灰复燃的可能。

此时除了反明势力单方面的威胁以外,还存在着严重的私通番国的现象。换句话来说,明朝内部一直都存在弊病,一些国人常常勾结外番,达到里应外合的局面,给明朝留下了心腹重患。

倭寇与海盗图

例如洪武十四年,作为功臣且身居高位的胡惟庸与林贤勾结日本,欲推翻朱明王朝的统治。他们利用四百名日本士兵伪装成僧人前来朝贡,同时带来的还有内藏兵器的巨烛,准备在进献巨烛时击杀朱元璋,不过被朱元璋反杀。俨然是荆轲刺秦王,图穷匕首见的翻拍版本,历史上称之为“林贤巨烛之变”(参见朱元璋的《大诰三编》)

绵绵不绝,蔓蔓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若是再由这些势力蔓延生长,将来必定会撬动明朝的根基,而这是朱元璋绝不容许的。所以说此时此刻,海禁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了。

二、明朝海禁的横空出世以及海禁制度的曲折历程

①朱元璋三令五申,海禁一步步强化。

虽然从明朝建立之初,就有了“寸板不许下海”的规定,但是这条规定的执行力度并不够,没有太大的约束力。

在倭寇肆虐以及反明气盛的社会背景之下,一股海禁的浪潮正在酝酿,或许在某一时刻便会呼啸而来,狠狠地浇灭倭寇和反明势力的嚣张气焰。

洪武四年十二月,这一刻终于到了。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仍禁濒海民不得出海。”

海船

也就是说,濒海的百姓不能下海经商了,此时此刻的大明才算正式踏上了海禁的曲折征程。

虽说这个时候不允许百姓下海,但是一些东部小国仍然可以进入大明国土与明朝政府进行朝贡贸易。在很多人看来,这时的朝贡贸易是明朝政府垄断海外市场的行为,目的是独占海外贸易之利。若是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观点是有缺陷的。

我们要清楚,所谓的朝贡贸易指的是一些外番小国,带着他们本土物品来中国进行上贡和私下贸易,而中国向来奉行“来而不往非礼也”以及“薄来厚往”的原则,故常赏赐这些外番国家数倍价值的物品,同时也高价将他们带来的私自物品买下,以展示大明一国之大气。

朝贡

可以说,这种朝贡贸易是一种特殊且价值不平等的交易。换句话来说,这种交易是亏本的,根本不符合上述明朝政府独占海外贸易之利的观点。

由于这些东边国家能够在朝贡贸易中获得巨大的利益,他们的朝贡次数开始越来越频繁。

而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自然心知肚明,故曾在洪武五年说道:“遣使中国,虽云修贡,实则慕利。”

于是朱元璋派遣使者去这些番国,与其婉言协商减少朝贡次数,不过一些番国仍然不情愿。

以高丽为例,朱元璋以“高丽贡献使者往来烦数”为由,遣使去高丽商量三年一朝贡,可高丽却要求每年一朝贡,到了朱棣时期,更是要求一年三朝贡,俨然把明朝当成了摇钱树。

洪武十四年,由于“胡惟庸通倭”的败露,再加上洪武十三年日本杀害明朝使臣,朱元璋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与此同时,朱元璋还设立卫所,加强海防,使得这时的海禁得以强化。

日寇

就史料记载的数据而言,倭寇在这之后的数年里,便掠夺辽东一次,广东五次,浙江五次,再加上大大小小的侵扰不计其数。由此也可见,此时明朝的东部外患开始加剧。

所以在这个时候,日本已经被朱元璋画上了“不庭之国”的标记,永远不准和日本进行贸易。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再次严厉申明:“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易货物,故严禁之……纵令私相交易者,悉以治罪。”

虽然朱元璋三令五申,但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仍然有很多人不顾一切与东方各国私自通商。

所以在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再次向前踏出一步,下令道:“禁民间用番货。”相比于之前切断交易途径来说,这种在源头上断绝交易的方式显然鲜果显著。

虽然这种方法成效显著,但是还是有一些人为了庞大的利益铤而走险,这让朱元璋颇为头疼,就连在去世前夕都在强调“申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互市”。

朱棣画像

②朱棣再度强化海禁。

由于朱元璋一朝施行海禁十分严苛,这样一来,那些东部的倭寇以及海盗利益受损,自然会加大对中国沿海滋扰的频率和范围。所以朱棣执政以后的第二年便反其道而行,开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施行海禁。

永乐二年,朱棣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这个时候没有了明确的海禁条令,只有一条对船的要求,看起来海禁已经变得松弛。但是事实却并不是这样。朱棣一朝虽然没有像朱元璋那样三令五申的下令严抓海禁,但是这条法令却是极为有效,因为原来的海船全都改为了平头船,而平头船难以在大海上航行。也就是说,朱棣直接在交通工具上进行封锁,达到海禁的目的。

与此同时,朱棣与日本进行协商,允许与日本进行朝贡贸易,并且最终形成一套《永乐勘合贸易条约》。

这样一来,日本为了能够长期在朝贡贸易中获得利益,于是自发性地清理海盗和倭寇,并交给明朝处理。这样一来,明朝东部的外患情况便开始有所好转。可以说在利用海禁防范东部外患一点上,朱棣要比朱元璋做的更成功些。

根据《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的记载,到了永乐五年形成了“以小民衣食所赖,遂稍宽禁”的局面。

嘉靖帝画像

③嘉靖执政,海禁高度强化。

正是由于朱棣一朝后期海禁的稍微宽松,使得海禁被撕开了一个口子,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民间走私开始愈发盛行。于是有了《明实录》中记载的那般现象:“愚民蹈利如鹜,其于凌风破浪……”

除了民间百姓和商人常常与外番私自通商以外,就连明朝派出去的使臣也常常借此机会私带商人和货物去他国进行贸易,以谋其利。

海禁的松弛使得民间走私的盛行,这虽然给了明朝沿海的商业、手工业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与此同时也使得东部的倭寇和海盗也开始逐渐活跃于中国沿海地区。

直到嘉靖执政时期,一场著名的战役来临,将一举改变这种走私盛行、倭寇频扰的局面。

嘉靖二年,日本大名细川氏和大内氏两股势力为了争夺与明朝朝贡贸易的合法权益,在浙江宁波大打出手,波及甚广。明朝备倭都指挥刘锦以及千户张镗双双战死,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伤亡和损失,史称“争贡之役”。

在这次风波过后,倭寇更是肆虐横行,因此大明王朝在原来的海防基础上不断加强,著名的抗倭英雄戚继光便是这个时候的功成名就的。除此之外,一道道关于海禁的命令也接踵而至。

嘉靖三年,嘉靖下令:“私鬻番夷者,从严惩之。”

嘉靖四年,嘉靖帝仿照明成祖朱棣的做法,在交通工具上做文章。

其规定:“但双桅者,即捕之。”

双桅船

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但凡是用双桅船下海,就要做好被抓的准备。但是到了嘉靖四年,不仅不能下海,就连这种违禁船只存在都不行。故下令道:“违禁大船,举报官拆毁,以杜后患。”在这之后,嘉靖为了彻底打击民间走私行为和防御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滋扰,更是复行“连坐之法”。而这里的连坐不仅仅包括拥有违禁船只的主人,还包括知情不报的邻居。

然而,在这样严格的海禁情况下,倭寇海盗并灭有收敛,反而更是愈演愈烈,于是有了嘉靖帝“海禁愈严,贼使愈盛”的感概。

在嘉靖执政的这段时间里,因为海禁的高度强化,一些走私商贩更是开始组建海上武装力量与官方对抗。例如著名的海商王直、徐海等人。这些武装力量比起那些倭寇和海盗来说更为棘手,最重要的是,这些海商拥有着大量的财富与人手,他们占据一方,有时更是勾结倭寇,这对大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根据茅坤的《海寇议后编》中的记载:“(王直)纠岛倭及漳泉海盗,率巨舰百艘,蔽海而来……同时警告”

单是一个王直就敢与明朝政府做出这样的警告,由此可见当时的外患有多严重。

正是在这个时候,嘉靖帝开始以一种雷厉风行的手段对这些武装海商集团给予严厉打击。明朝政府开始利用引蛇出洞、各个击破的方法先后捣毁了许栋、李光头、萧显、严山老、王直等海商集团。

直到嘉靖四十五年,明朝东南部沿海的大股倭寇和海盗基本上被消灭殆尽,这个时候的明朝东南部的外患程度达到了明朝有史以来最轻。然而这个时候的嘉靖并没有就因此而放松海禁。

明穆宗画像

④穆宗开海,隆庆开关。

由于长期对海防大量投入,以至于到了明穆宗朱载垕执政时期,明朝在这方面的财政已经到了“财政靡极”的地步。

加上大股倭寇和海盗的肃清,以及民间走私屡禁不绝,明穆宗开始一反前制,反其道而行,以“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为由施行开海政策,史称隆庆开关。

隆庆元年,明穆宗下令:“以文莱为界,准贩东、西两洋……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

海上贸易图

开海令一出,顿时沿海商民如决堤时的海水一般纷纷涌向海外。从这个时候开始,明朝的商品经济开始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文化和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交流。

到了万历年间,海外贸易发展已经基本成型。拿万历时期的数据来看,万历十一年,所征的商税已经达到两百多万两,要知道向来以经济发达著称的宋朝市舶商税也才每年两百贯左右。

一直到明思宗崇祯时期,关于海禁政策虽有变化,时紧时松,但是并没有像嘉靖之前那样闭门不出。

三、明朝海禁带来的影响

明朝货币

①经济方面;在明朝初期,由于海禁的施行,使得明朝内部得以休养生息,这对于明朝的经济而言是有促进作用的。然而,到了明朝前中期,海禁政策的不断强化,严重阻碍了明朝海外贸易的进行,这对于发展海外经济来说又是十分不利的。

明朝后期,由于明穆宗的开海,明朝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对海外贸易的开放,又为明朝带来了一些先进的技术,这又反过来刺激了明朝内部的经济,达到了一个良性循环,这也使得明朝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态势。

明朝山东墨市海防关口

②海防上;海禁的施行对于明朝海防来说既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海禁的施行减少了倭寇和海盗的滋扰,从这个角度看,确实是有着积极的影响。

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海禁的严格使得“田尽斥卤”的沿海百姓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沿海商人变逐渐转变为寇,或者成为流民,在一定程度上给明朝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明朝马船

③航海上;明朝的航海技术在当时的世界背景下都算是名列前茅,这是无可争论的事实。明朝的航海技术曾有两次巨大的进步,第一次是郑和下西洋时期,第二次是在隆庆开关之后。但是在明朝前中期海禁的严厉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中国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结语

纵观有明一朝,海禁制度松松紧紧,它松弛程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明朝东部的外患情况变化。当外患减弱时,海禁随之松弛,然而海禁的松弛,又使得明朝东部外患加剧。若是海禁高度强化,那么又会物极必反,使得明朝沿海百姓转商为寇。所以说要使得明朝沿海做到真正的稳定,就必须在海禁制度上找到一个特殊的平衡点。

日寇

明朝的海禁出发点是在维护统治,安稳沿海边境,让明朝得到休养生息的喘息之机。当然,海禁制度如大多数事物一样,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御敌的同时,也会划伤自己。在维护统治的同时,海禁使得明朝的经济、文化、科技、航海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受到阻碍。

除此之外,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在于其给清朝留下了恶例,让清朝完全闭关锁国,与世界孤立,最终被列强打开国门,给后世留下了刻苦铭心的一页。

虽然明朝海禁与清朝海禁的出发点或许有些类似,都是在维护封建统治,但是清朝的海禁更是作为闭关锁国的一种方式而存在的。

参考资料:《明太祖实录》、《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海寇议后编》、《嘉靖问刑条例》、《防倭》、《沿海倭乱》